關于讀書,中國古人有很多說法,目標高遠的有“讀書明理”,注重實際功用的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等。如今,搜索引擎幾乎可以幫我們解決一切咨詢類的問題。在這樣的情形下,今天我們還需要讀書嗎?換言之,今天,我們讀書的更深理由是什么?
每個人讀書,可能都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不必苛求一致。但讀書的意義毋庸置疑,就像英國哲學家培根說的那樣:“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博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
“人生得空讀書易”古語云:“人生得空讀書易?!逼鋵嵶x書并不是那么容易?,F(xiàn)代人整天忙忙碌碌,大量的時間被生計和無效社交耗去,即便是茶余飯后的零散閱讀,多數(shù)人也只是在手機上閱讀一些即時性、碎片化的文章。就像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人們草草閱讀,只知道追求簡短的、能快速獲得知識的、又很快速遺忘的那些訊息,而不能去讀那些能引起反思的東西?!焙翢o疑問,有些深刻的道理,必須通過艱苦的閱讀去獲得,且只能是書面閱讀。
我們之所以強調(diào)閱讀書籍,是因為閱讀與思考,不僅是獲得某種具體的知識,更是開拓眼界,淬煉思維和培養(yǎng)“含英咀華”的讀書習慣。讀書本是平常事,需要提倡的是“讀好書”,強調(diào)讀書的效果,高效且深入地讀書。
宋代理學家朱熹要求讀書“須是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掌血!看人文字,要當如此,豈可忽略!”如果從來沒有這樣讀過書的人,必定不是合格的“讀書人”。古人說:“書房如閨房,好書如好色?!币馑际钦f讀書要成為一種本能的欲求,要發(fā)自內(nèi)心,而不能摻雜太多功利性的目的。這是在讀書上的一種誠實的態(tài)度。
心怡書香,活得云淡風輕讀書是一個人心靈的獨自修行。在凡俗的煙火里,為心靈尋一處安靜的棲息地。
讀書更是與一群睿智的人分享人生閱歷的過程。楊絳先生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zhì)。”
讀書,可以讓你走人間萬里,閱世上高人。于歲月漸長中,常以讀書為伴,可以穿越時空,于歷史長河中邂逅古人圣賢,用他們的思想,充實和厚澤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文化底蘊,用他們的智慧滋養(yǎng)和砥礪自己的精神魂靈。心怡書香,活得云淡風輕;手持煙火,活得春暖花開。
讀書的意義探究起來,應當有這幾個方面。首先,閱讀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世界。讀書可以讓人獲得天上地下,古今中外的信息,加之自己的獨立思考,就可以讓我們在面對困難和問題時,多一些判斷依據(jù),少一些信息不對稱,從而做出的決定不會失之偏頗。其次,閱讀能幫助人關照自我。羅曼·羅蘭說,從來沒有什么人是為了讀書而讀書的,人們通過讀書,只是讀到自己,只是在書中檢查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人生有限,決定了人有使命需要完成,這個使命既對自己,更是對國家與民族。
“修身莫若養(yǎng)性,至樂莫如讀書”古人說:“修身莫若養(yǎng)性,至樂莫如讀書。”讀書是最好的心靈之旅,可以讓人沉靜下來,將讀過的書融進靈魂,沉淀成智慧,享受一種靈魂深處的愉悅。通過閱讀,一個人可以關心世界并且修煉自我,從而獲得內(nèi)心的寧靜,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找到自己人生該走的方向。
同樣是讀書,有不同的姿態(tài)與目標:愿不愿讀書與會不會讀書是兩碼事。有的人讀了一輩子書,勤勤懇懇,但收獲不大,連一點書卷氣都顯示不出來。會讀書的人,大多有明顯的問題意識。知道自己為什么讀書,從何入手,怎樣展開,以及如何穿越千山萬水。
身處這個物質(zhì)主義時代,我們每天行色匆匆。但無論怎么忙,總有打開一本書的時間與空間。一本好書,如一條清澈見底的河流。讓我們靜下心來讀好書,蘊萬象于須臾,在混沌中求真知,走向詩和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