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洪建
從去年2月俄烏沖突爆發(fā)以來歐方本與中方互動中經常性地預設立場以及歐溫一些官員的相關表態(tài)來看,要把烏克蘭危機與中歐關系掛鉤已經成了歐方的一個復雜心結。但這場危機不是當前國際關系的唯一主題,也非中歐關系的題中之義。如果歐方不能將對烏克蘭危機的關切置于合理范圍、不能放棄在與中方互動中預設前提的做法,中歐關系就可能出現(xiàn)一葉障目的狀況。
由于身處漩渦中心,歐方在俄烏沖突初起時處于高度情緒化的應激狀態(tài),難免將危機的嚴重性和相關性放大,甚至把自己對這場危機的認識和立場當作唯一尺度,去判斷其他國家的立場和政策。在與中方相關會談中,歐洲輿論不合時宜地對中方提出既要“公開譴責俄羅斯”還要“參與對俄制裁”等不切實際的要求,給本來專注于中歐關系穩(wěn)定和發(fā)展大計的雙邊接觸制造不少障礙。在未達目的后,歐方又跟著美國的調子要求中方“不能給予俄羅斯軍事支持、也不能破壞對俄制裁”。對于這些既不合理也不禮貌的要求,中方出于對歐方伙伴情緒化狀態(tài)的理解,并沒有針鋒相對,而是在中歐關系的框架內保持了和歐方就烏克蘭危機的正常溝通。
面對中方的理解、善意和寬容,歐方似乎沒能及時轉變立場和認知,在一些雙邊交流和單方面表態(tài)中仍把烏克蘭危機凌駕于中歐關系之上,除了繼續(xù)對中方立場表達不滿,還把中俄關系也牽扯進來,傳遞出“中俄關系越密切、中歐關系就越麻煩”的信號。在俄烏沖突持續(xù)已11個月、各方戰(zhàn)略意圖和利益得失已基本明朗、中方平衡客觀立場已充分展現(xiàn)之后,如果繼續(xù)在這個問題上糾纏,就不僅僅是情緒化的表現(xiàn),而是歐方一些人在有意將烏克蘭危機當作對中國施壓的工具了。
烏克蘭危機的確是影響歐洲地緣政治和安全格局的大事,也是牽動大國關系變化甚至影響國際秩序穩(wěn)定的重要因素,但它肯定不是中歐關系的首要或必要議題,更不是中歐關系發(fā)展與否的前提。經過多年的合作共事,中歐之間有著默契的交流原則、成熟的溝通渠道和完備的政策議程,在戰(zhàn)略、經貿和人文三大支柱性對話中不同程度地涉及雙邊、地區(qū)和全球問題。在俄烏沖突之前,中歐各層級交流也會涉及包括彼時的烏克蘭問題在內的地區(qū)議題,但它服從于中歐增進共識、化解分歧的總體框架和原則。即便在問題演變成危機、沖突牽涉到各方的今天,它應該成為促進中歐之間相互理解并尋求共識的焦點,但也不能成為歐方單方面給中歐關系制造出來的前提。如果說中歐關系現(xiàn)在需要有一個前提的話,它也只能是促進合作與管控分歧。
在面對中國時要把烏克蘭危機當作一張大牌來打,或許歐方一些人的真實想法一是自認為站在了所謂“道義制高點”上,有權力對中方立場評頭論足;二是將“恐俄癥”部分轉移到了對中俄關系的擔憂上,擔心“中俄結盟”會讓歐俄對立的局面朝向對歐洲不利而讓中方獲利的方向變化。關于“道義制高點”的想法,如果歐洲是認真的話,那么它真是多慮了。一則作為與俄羅斯始終在進行地緣博弈的對手之一,歐洲那些想對華打“烏克蘭危機牌”的人動機并不比別的國家更“高尚”;二則作為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之一,歐洲的立場也并不“普世”:國際社會與中方有相似立場的國家不在少數(shù),其中有不少還都是被歐洲視作同儕、引為同道的國家。
對“中俄結盟”不利于歐洲而有利于中方的擔憂,比站不住腳的“道義”問題貌似來得實在一些,但它更暴露出歐方只是局限于自身零和博弈甚至趁火打劫的狹隘經驗,對于中國外交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性、中國尋求大國關系穩(wěn)定平衡的責任感以及中俄關系結伴不結盟的性質都缺乏應有的認識。中方歷來旗幟鮮明地反對集團式對抗和新冷戰(zhàn)的立場并不只是宣之于口更是身體力行,只要中國和其他所有大國的關系都能保持在和平共處、健康穩(wěn)定的軌道上,歷史的悲劇就不會重復上演,人類命運共同的潮流就不會逆轉。
知己知彼之后還要將心比心,這不僅是人際關系也是國際關系實現(xiàn)和諧的黃金法則。當歐洲還想拿著烏克蘭危機的棱鏡來打量中國的對外關系時,不妨對照反思一下,當歐美公開以所謂“價值觀同盟”為名將中國視作異己、公開行“協(xié)調對華政策”之實試圖對中國的發(fā)展設限時,中方是不是也要把“拆散歐美”作為中歐關系發(fā)展的前提?對于中方反復強調的中歐關系“不依附、不針對也不受制于第三方”的原則,歐方如果能有更深刻的認識和體會,或許就能真正理解中國作為負責任伙伴的價值和維持大國關系相向而行并行不悖的苦心。當然前提是歐方跳出自身的經驗范圍,抱有對國際社會的責任感?!ㄗ髡呤侵袊鴩H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