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西,白 健,趙言鵬,王仁一,高 揚,王翰洲,朱光昭,楊征征,王海隆
(1.貴州中醫(yī)藥大學,貴陽 550025;2.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3.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4.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北京 100700;5.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北京 100700)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免疫介導、主要侵犯中軸關節(jié)的風濕性疾病,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腰背痛和晨僵,中晚期可伴有脊柱強直、畸形及嚴重活動受限等癥狀;除侵犯中軸關節(jié)及外周關節(jié)外,還具有關節(jié)外的多系統(tǒng)損害,如眼睛、皮膚、胃腸道、心血管等[1]。強直性脊柱炎好發(fā)于青壯年,患病率約為0.1%~0.5%,該病起病隱匿,病程冗長,致殘率高,對個人和家庭造成嚴重影響[2-3]。本病與免疫遺傳學、感染因子、免疫反應以及炎癥介質具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但其免疫與遺傳的發(fā)病機制至今不明,目前尚無根治方法。該疾病臨床治療目標為改善炎癥指標、延緩骨質損害、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4]。強直性脊柱炎的治療分為藥物治療及非藥物療法,藥物治療雖能一定程度緩解病痛,但仍存在一些弊端,如生物制劑臨床療效顯著,仍存在誘發(fā)結核、腫瘤等風險[5]。非藥物治療主要以物理療法為主,如中醫(yī)針刺療法或體育療法,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關節(jié)活動度。近幾年,王海隆主任醫(yī)師在中醫(yī)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經筋理論指導下的針刀療法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通過改善椎旁肌肉張力狀況,可緩解患者關節(jié)疼痛、改善關節(jié)活動度[6]。
經筋出自《靈樞·經筋篇》,其中“十二經脈俱稟三陰三陽行于手足,故分為十二,但十二經脈主與血氣,內營五臟六腑,外營頭身四肢。十二經脈內行胸腹廓中,不入五臟六腑。”指出經筋作為連屬系統(tǒng),始于四肢末節(jié),行于體表軀干,結于骨骼關節(jié)處,不入臟腑。根據(jù)其“結、聚、散、結”的分布原則循行于機體不同部位,將骨與筋集合,使機體具有運動功能。
1.1 經筋致病的原理 “經筋”類似于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是人體運動和維持正常體位姿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古代醫(yī)典十二經筋圖線形成原理,結合人體動態(tài)活動的考究認定,當機體的動態(tài)活動度超越十二經筋牽拉線力“閾值”時,可導致應力點形成病理性筋結點。而經筋發(fā)病病因復雜,可因風寒濕熱之邪侵襲機體致使經脈不暢,《靈樞·經脈篇》說“經筋之病,寒則反折筋急,熱則筋馳縱不收,陰痿不用。陽急則反折,陰急則俯不伸”;或過度勞累,亦可損傷筋肉組織,故《素問·宣明五氣篇》曰“久行傷筋”。
1.2 經筋理論的應用 “經筋”被廣泛的應用于臨床中,如經筋理論與針刺手法結合治療關節(jié)頑痛、經筋理論治療筋性經絡、內臟疾病等,具有改善局部循環(huán)、改善病損神經及病理性肌肉電生理等作用。
強直性脊柱炎與經筋致病的發(fā)病機制具有異曲同工之處,強直性脊柱炎相當于中醫(yī)學“大僂”“竹節(jié)風”“骨痹”,其多因風、寒、濕等邪氣留滯經脈,病久傷及營衛(wèi)氣血,瘀血痰濁阻滯經脈,留滯腰背,致痰瘀停滯而痛。而針刀療法具有松解肌肉粘連、舒筋活血、調整關節(jié)紊亂,改善機體動態(tài)平衡的功能。因此,經筋理論指導下的針刀療法成為了強直性脊柱炎物理療法的首選[7]。
針刀療法是在經筋理論指導下,以經筋辨證確定結筋病灶點,運用針刀關刺法或恢刺法分離結筋病灶點表層粘連,或分離結筋病灶點周圍橫絡,或對骨膜下積血、積液進行近骨膜處“橫絡”切開減壓處理[8],其作用能夠解除對經脈的卡壓,減少或消除因卡壓后而引出的津液澀滲反應,從而改善關節(jié)痹痛。
2.1 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辨經診斷
2.1.1 循經辨“點” 根據(jù)強直性脊柱炎經絡氣血不通,關節(jié)筋骨不榮的病機,遵循針刀治療點通常是損傷部位的原則,結合臨床癥狀及經筋循行,進行循經辨“點”[9]?!鹅`樞·經筋篇》中記載:“足陽明之筋,起于中三指,結于跗上……上循脅,屬脊。足太陰之筋……結于肋,散于胸中;其內者,著于脊?!币虼丝芍?,足陽明和足太陰之經筋均入脊;夾脊穴位于督脈旁,又與膀胱經相通,具有振奮陽氣,疏通全身的作用。因此在臨床治療中多以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為治療經脈進行辨證[10-11]。
2.1.2 取“點”原則 針刀療法選取的治療點與針灸學中的“阿是穴”同理,是局部力學變化產生的異常應力點,導致局部的功能障礙或者瘀滯,使得肌肉出現(xiàn)了廢用性退化。按照“關為經之阻、骨突筋之結、結為痛之宗”的理論,在循行經筋線路上的所有骨突均可作為治療點。
2.2 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的針刺手法 根據(jù)經筋具有氣血均由經脈、絡脈灌輸?shù)纳硖攸c及邪結于筋,筋傷阻絡,不通則痛的病理特點,可知經筋的治療原則以舒筋活絡為主;經筋理論指導下的針刀療法應結合強直性脊柱炎局部附著點的病變特點,對皮下組織、筋膜、肌肉、韌帶及骨膜進行切割和分離,起到疏通經絡、調節(jié)人體氣血的作用[12-13]。
據(jù)《靈樞·官針篇》十二刺法中的恢刺法:“直刺傍之,舉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五刺中的關刺法:“關刺者,直刺左右盡筋 上,以取筋痹,慎無出血,此肝之應也?;蛟粶Y刺,又名‘豈刺’”,即關刺法通過調節(jié)針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可直刺至結筋病灶點表層,并進行左右橫行刮剝,以松解表層粘連;恢刺法作用于直刺肌腱旁側結筋病灶點粘連組織中,直至深面,再用針尖向上舉針,挑撥結筋病灶點周邊粘連,以松解減壓,發(fā)揮促氣活血、疏通筋絡的作用,因此在采用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時,針刺手法以關刺法、恢刺法為主[14-15]。
在具體操作時讓患者保持肢體疼痛的姿勢或軀體活動,尋找陽性點,做出標記,從痛點進針,直達病所,采用關刺或恢刺手法進行,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主。在治療時需要將《素問·禁刺論篇》銘記于心,尤其是“刺脊間,中髓則為傴”“刺膝髕出液,則為跛”“刺關節(jié)中液出,則不得屈伸”[16]。另外還需要注意:1)尋找痛點(陽性點)要耐心細致,進針準確;2)壓痛點的進針方向應與手指按壓的方向一致;3)中病即止;4)嚴重的筋腱斷裂傷、骨折及內出血的病人禁用。
針刀療法以中醫(yī)經筋理論為指導,在人體解剖學的基礎之上,通過局部治療調節(jié)人體的力學平衡;而強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復雜,與免疫及遺傳因素密切相關,目前沒有治愈的方法,臨床治療以緩解關節(jié)疼痛、維持骨穩(wěn)態(tài)為主。
王海隆主任醫(yī)師在近幾年臨床治療中發(fā)現(xiàn),基于經筋理論指導下的針刀療法采用各種帶刃針具對病灶點進行刺激、切割、分離等操作,以最小的物理干預調整脊柱及其附屬組織力學平衡,以求獲得活血止痛,化瘀除痹之效,有效緩解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癥狀。但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需要經過臨床不斷探究、觀察總結針刀治療強直性脊柱炎疼痛和功能障礙效果和方法,從而進一步擴大針刀療法的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