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玉, 靳艷, 羅小平, 裴柯茜
非計劃性拔管(unplanned extubation,UEX)是指插管意外脫落或未經醫(yī)護人員同意,患者將插管拔除,也包括醫(yī)務人員操作不當導致的意外拔管[1]。隨著對護理質量指標認識的深入,2016 年《護理敏感質量指標實用手冊》中把非計劃性拔管作為評價護理質量的一個敏感指標[2]。國家衛(wèi)健委也于2020年8月將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率列為護理專業(yè)醫(yī)療質量控制指標(國衛(wèi)辦醫(yī)函[2020]654號)[3]。張曉靜等[4]在2015年對常見留置管道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結果進行損害性賦值,將氣管導(套)管、氣管插管、動脈插管、臨時起搏器、??茖Ч艿葎澐譃閷颊咴斐晌:ψ顕乐氐墓艿馈F渲袑?茖Ч芡ǔ0▊谝鞴?、腦科引流管、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T管等管道,此類管道與常見的生活類導管,如導尿管、胃管等的意外脫管相比,對患者造成的影響更為嚴重。臨床上現有的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的做法都是盡可能將管道牢固固定在患者身體外側[5-6],或者制作各式各樣的病員服[7-8]、固定帶等[9],妥善放置這些管道。這些做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風險,但因為臨床上引流管的位置和種類繁多,此類防護的適用性較差,且在患者臥床及輪椅轉運時,病員服不能滿足放置需求,引流裝置只能外置在病員服外,依然不可避免這些管道被外力牽拉時將管道插入端拔出患者體外,意外拔管事件在臨床仍時有發(fā)生。
放置引流管是外科手術后常用的治療手段之一,可以用來引流積液,排出氣體,減輕傷口壓力;可根據引流液性質,對術后患者恢復狀況進行初步的判斷。在我國外科引流管常用絲線縫扎固定,但也不能完全避免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有研究報道,深圳市某三甲醫(yī)院外科引流管的非計劃性拔管占總的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的47.9%[10]。劉麗華等[11]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廣東省20個地市100余所不同等級醫(yī)院的1 948名護士為研究對象,調査每名護士過去1年內親歷的非計劃性拔管情況,結果721名研究對象在過去1年內親身經歷過非計劃性拔管,占總人數的37.01%。在不同的研究中,各類外科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略有差異,胸腔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為16.67%[12],心包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為15%[13],腹腔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為25.5%[14]。陳煌等[15]在對2007年至2017年10年間我國非計劃性拔管研究的文獻總結分析中得出:我國各類外科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的平均發(fā)生率為13.6%。外科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輕則影響患者后續(xù)治療,重則導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國內非計劃性拔管再次置管率為56.31%,且需再次置管患者病死率高達25%[16]。非計劃性拔管的有效管理對于實現診斷和治療目標、提高護理質量、避免或減輕管路不良事件帶來的心理和生理創(chuàng)傷、減少并發(fā)癥、縮短住院時間、降低再入院率以及降低死亡風險等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患者的年齡、性別、精神狀態(tài)、神志意識等都是該患者住院期間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颊吣挲g越小,肢體活動越頻繁,越容易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事件。男性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是女性患者的1.82倍[17],推測此與男性的性格特點和生理特性有關,男性患者身體力量更大,護理人員防止男性患者拔除引流管的防護可能性低于女性。另外,患有特殊疾病,如艾滋病、惡性腫瘤及某些精神類疾病的患者,在住院期間易滋生抑郁、自殺、憤怒等負面情緒,精神處于異常狀態(tài),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率高于一般人群[18-19]。有研究表明,低鎮(zhèn)靜狀態(tài)和精神狀態(tài)較為活躍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20]。筆者所在醫(yī)院近3年的護理質控數據顯示,患者夜間熟睡或做夢時,以及夜間起床如廁時更容易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
2.2.1 醫(yī)護個人因素 非計劃性拔管在護理人員夜班時的發(fā)生率占全天發(fā)生比例的80%[21],可能是因為夜班期間值班護士人數較少,護理人員工作量相對增加,夜間巡查次數下降。另一方面,護士對非計劃性拔管預防措施和對醫(yī)院預防非計劃性拔管制度的認知程度要優(yōu)于實際執(zhí)行程度,知行不一是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的另一重要原因[22],例如:護理人員在協助患者進行翻身、過床等護理操作時,未能認真檢查管道整體是否纏繞于外物,致使患者引流管存在拔出風險等。
2.2.2 約束不良 患者的身體約束狀態(tài)亦為非計劃性拔管的危險因素。一方面,有76.7%的非計劃性拔管患者在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時,并未有保護性約束[10],表明對于真高風險卻未采取保護性約束的患者,易發(fā)生非計劃性拔管;另一方面,莊曉艷等[23]研究顯示,患者的約束時長過長、約束部位欠妥、對偽高風險拔管患者使用約束等,均易引起患者反抗,主要表現為急躁、憤怒,從而使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增加,甚至給患者留下深刻的負面體驗,如恐懼、害怕等[24-25],表明過度約束也是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的重要因素。因此非計劃性拔管高?;颊叩暮Y選識別對于降低其發(fā)生率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2.2.3 固定方式 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也與術中引流管縫扎固定方式有關。部分外科引流管需連接引流瓶,由于重量原因,若縫扎不牢固易導致引流管因重力作用而脫出。在固定管道的材料選擇上,若選擇不恰當也會出現固定不牢的情況,從而引起非計劃性拔管。
患者住院期間周圍環(huán)境是導致非計劃性拔管的另一原因,例如病床設計缺陷。為減少患者墜床發(fā)生率,病床大多設有床欄,患者臥床休息時,引流瓶常固定在床單位一側,患者翻身、床上或下床活動時,床欄易勾扯到引流管,導致非計劃性拔管。術后患者需送外檢查時,輪椅為常用院內轉運工具之一,輪椅因自身結構因素,易牽拉引流管導致脫出。在病房整體環(huán)境上,缺少提示標語,護理人員雖對患者進行過術后引流管護理相關健康教育,但單一的宣教方式效果不佳,患者的非計劃性拔管預防措施落實可能不到位。
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與多種因素有關,風險評估工具內容也從多方面入手,包括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置管后患者的舒適度、導管的固定方式以及對患者及家屬的健康宣教等。李國春等[26]針對ICU住院患者設計了非計劃性拔管風險評估表,經過此表評估篩選并實施干預后,觀察組的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比對照組降低了4%,但該研究未明確指出評估表應用后各風險評級患者所占比例,且該表未進行信效度檢驗,科學性有待驗證。張曉靜等[4]在其建立的非計劃性拔管風險評估體系中,對所在醫(yī)院近幾年的非計劃性拔管數據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專家訪談和咨詢確定最終評價體系,而后通過4例臨床護理人員評估既往30例陽性非計劃性拔管患者驗證其效果,4名護理人員通過該評價體系對于非計劃性拔管的檢出率分別為87.5%、91.7%、87.5%和75%,但該評估工具并未應用于一般臨床患者上,因此該評估單在一般臨床患者中的檢出率未知。
總體來講,臨床各類評估表應用簡單,容易上手,但評估表種類繁多且患者住院期間需反復評估,易增加護理人員工作量。另外,各類評估表針對的研究對象不同,對于各危險因素的賦值不同,造成評估類防拔管工具假陽性率高,只能預防患者方有意或無意的拔除留置管道,且易增加護理人員對約束工具的使用,繼而形成“評估假陽性-過度約束-非計劃性拔管”惡性循環(huán)。
為防止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臨床上設計了很多控制約束類器具來限制患者四肢的移動,其中最常見的有四肢約束帶、乒乓球拍約束帶,以及各種充氣型約束帶等,其材質包括白布、海綿、尼龍布、軟玻璃等。據調查顯示,國內ICU患者的約束率為39.4%~45.7%[27-29]。實施身體約束的患者大多存在精神狀態(tài)不穩(wěn)定,不恰當的約束非但不能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反而會增加患者意識障礙、譫妄、行為異常等不良臨床表現的發(fā)生,不利于病情向好發(fā)展,影響醫(yī)療質量,同時增加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28]。郟麗萍等[30]將透明軟玻璃設計成大、中、小號的手部保護裝置,實現了研究期間麻醉復蘇室內患者非計劃性拔管零發(fā)生。在冶秀蘭[31]的研究中,使用無指手套的患者與未使用無指手套的患者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但仍有小部分患者因家屬自行解開約束而導致非計劃性拔管。莊紅霞等[32]設計的頭部敷料及固定裝置在神經外科術后患者非計劃性拔管預防中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其研究結果顯示,術后頭部引流管移位的發(fā)生率由18%下降至2%,術后頭部引流管折疊的發(fā)生率由36%下降至4%,且兩組患者術后疼痛評分和舒適度評分皆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且該裝置與傳統(tǒng)保護引流管相比可重復使用,性價比較高。
國內對于導管做出的改善不多,曾以林等[33]利用水膠體、PE塑料袋及封口塑膠條制作外科保護衣,降低了日?;顒訉艿赖臓坷铱稍谝淮涡员Wo衣的保護下進行沐浴,提高患者生活便利性。田文杰等[34]將臨床需求與材料工程學相結合,設計出新型磁性引流裝置,該裝置可縮短護理人員扣合及更換引流管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但該研究設計側重于提高引流管的更換效率,未將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作為評價指標,且該裝置為不銹鋼制品,筆者認為不銹鋼制品具有一定的重量,會因重力而對引流管產生一定的牽拉,不利于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羅小平等[35]利用磁鐵異性相吸的原理,實現了引流管體外端在受外力牽拉時的自動分離和分離后的管道斷端自動閉合功能,可最大程度降低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該裝置不僅可應對外力導致的非計劃性拔管,還可在住院患者需進行特殊檢查時主動分離管道配合臨床檢查。但該裝置目前尚處于臨床轉化期,尚未真正實現臨床廣泛應用,在臨床上的應用效果也還未知。
臨床上大多數評估工具來源可分為自研、引用外院、引用后改制使用這三種情況,且有98.69%的醫(yī)院在風險評估工具的選擇上傾向于全院各科室使用統(tǒng)一的非計劃性拔管風險評估表[36]。該方法雖然簡單且方便規(guī)?;y(tǒng)計,但對于一些個性化管道的拔管風險預測的準確性大打折扣。且預測拔管風險僅僅是給醫(yī)護人員以警示,幫助醫(yī)護人員針對患者行為采取防拔管措施,并不能杜絕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尤其不能避免因醫(yī)護人員操作不當導致的非計劃性拔管。
必要的保護性約束和過度約束之間沒有清晰的界限,約束與不約束的矛盾將持續(xù)存在,臨床醫(yī)護人員很難掌握約束的尺度。必須組織所有使用保護性約束的醫(yī)護人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促進醫(yī)務人員對于準確約束的把握,組織學習約束最新科研進展,尋找替代措施,以進一步降低患者約束率[37],確保臨床護理安全的同時,保證患者的舒適及尊嚴。對于需保護性約束的患者,實施約束前應向患者本人或家屬明確約束的目的及必要性,并定時核實約束的必要性。
只有從創(chuàng)新管道著手,才有望從根本上杜絕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無論何種管道,無論非計劃性拔管的流行特征如何、危險因素如何,如果能從管道結構設計上,從源頭上杜絕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將是從根本上預防非計劃性拔管的重大進步。臨床醫(yī)護工作者應該聯合工學、力學、材料學專家開展聯合研發(fā),以期早日獲得一款能夠從管道結構設計源頭上杜絕或減少非計劃性拔管的外科引流管道。
外科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國內開展的研究大多較為淺顯。國外外科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的報道也較少。大部分研究都為單中心、小樣本研究,評估工具、防護策略或防護用具多只在本科室、本醫(yī)院展開使用,未實施臨床大規(guī)模的檢驗。且既往部分研究對于外科引流管非計劃性拔管發(fā)生率的計算公式存在差異,對于同一患者在院內發(fā)生2次及以上非計劃性拔管的發(fā)生率計算公式不明確,所以各研究的可對比性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