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字旁在歷代碑帖中用繁體,行書中為了結(jié)字的需要,吸收草書常用的減省筆畫的方法,將二短橫連寫或?qū)懗梢回Q,口部以一挑代之。首點與橫之間可斷可連,位置偏右,與下“口”對正,三橫參差變化。
上點取側(cè)勢,收筆出鋒向左下,第一橫承上筆意,可用帶鉤橫,形態(tài)稍長,收筆處與點右對齊;第二橫最短,類似橫點,可向上或向下成斜勢,收筆常出鋒與第三橫起筆相呼應(yīng);第三橫比之稍長,收筆向左下,順勢寫口部的豎;橫折挑一筆寫成,重心與上點對齊。
有時言字旁下部分的二橫和口部用點挑來代替,從整體上看,好像在三點水的第一點與第二點間加了一橫。上點或側(cè)或臥,橫畫粗短,收筆向左下,順勢寫點,或連或斷,末挑向右上出鋒較長。
首點切入筆,收筆向左下出鋒,橫畫承上筆意,頓筆后向右上斜行筆,收筆向右下重頓后寫豎挑。點的位置偏右,與橫畫離得較開。
日字旁作為左偏旁時,應(yīng)處理成長形,在字中的位置宜偏上。左豎略短,收筆向右下頓筆后向上提起收筆,橫的起筆承上筆意,向右上斜行筆,輕頓后寫豎,右豎比左豎長。兩橫可處理成一點一挑,或分開寫或連寫。
目字旁比日字旁多了一橫,寫法類同。在本帖中,目字旁的三橫借作草書筆法,寫成相連的點、挑。位置靠上,形態(tài)較小,取收勢。
白字旁在左時,呈長形,豎長橫短。首撇短小,勢不宜太斜,左豎落筆輕頓,行筆稍快,收筆向右上提,橫的起筆比豎略低,斜勢右行,重頓后寫右豎,內(nèi)短橫可化為點,收筆出鋒帶下,末橫寫成平挑。
月字旁在左邊時,形態(tài)略長,在右邊時要稍大,均呈狹長形??v向的兩個線條(撇和豎鉤)應(yīng)一長一短;在左時,撇放豎鉤收,在右時撇收豎鉤放。內(nèi)二橫的處理也不同,在左邊時,用點、挑,收筆向右上;在右邊時,處理成兩連點或一點一橫,勢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