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楊
作者單位:山西省社會保險局
2021 年2 月,在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后,我心情無比激動,隨后便向組織遞交申請——到基層去。當年5 月,組織同意我的申請,選派我去山西省五臺縣建安鎮(zhèn)西建安村擔任駐村工作隊隊員。
當一些關系要好的同事聽到我申請下鄉(xiāng)駐村幫扶時,紛紛來勸我,“雖然現在農村條件改善了,但還是不能和城里比,你干嘛非要去受那份苦”“你沒在基層工作過,去了肯定不適應”“鄉(xiāng)村振興比脫貧攻堅的擔子更重,要是下去干不好,會影響對你的評價”……聽了大家的善意規(guī)勸,雖然我嘴上說著“請大家放心”,但作為一名從小在城市長大,又是“家門—校門—衙門”的“三門”干部,我對農村生活和基層工作的了解也僅限于表面,對自己能否適應鄉(xiāng)村生活、開展好基層工作沒有十足的把握。
剛到農村的時候,聽著當地不太懂的方言,吃著不帶葷腥的飯菜,看著室外簡易的廁所,干著各種原先沒從事過的工作,想起同事們當初的規(guī)勸,我內心五味雜陳。知道了我的情況,老村長白芝旺為我打氣說:“小伙子,這幾年村里條件好多了,做飯用煤氣,打開水龍頭就有自來水。特別是你們年輕人注重的洗澡和上網,咱們村也都沒問題,就是因為沒有下水,村里還是土廁所,這點你要適應啊?!?/p>
面對各種不適和困難,我又翻閱了《習近平知青歲月》,和書中提到的知識青年在陜北農村梁家河時面臨的“四大關”相比,我這條件可好多了。于是我勉勵自己,作為一名中央黨校畢業(yè)的青年黨員,是黨培養(yǎng)了我,2021 年是建黨100 周年,也是我入黨第10 年,黨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響應黨的號召就是我獻給黨最好的禮物。正因為農村條件苦,才能鍛煉我;正因為基層工作難,才能培養(yǎng)我。駐村幫扶不是休閑度假,而是在艱苦中鍛煉、在困難中成長。
駐村開展工作后,我才真正理解“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而村里的工作更是“針尖尖”。在一次入戶走訪時,脫貧戶閆建珍告訴我,脫貧前,他們全家5 口人就靠村里分的3 畝多地種點玉米為生,每年收入也就6000 多元,除了買種子化肥,一年下來剩不了幾個錢。遇到老人看病或孩子上學這類事情,也只能向親戚鄰居借錢。
“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脫貧攻堅的力度大,你在公益性崗位上班,加上愛人在外面打工和小額貸款安裝的屋頂光伏發(fā)電幫扶項目的收益,現在一年收入也有6 萬多了吧!”我拿著收支測算表笑著跟她說。然而,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從6000 元到6 萬元,反映的是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更是對鄉(xiāng)村振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所在的西建安村是個典型的農業(yè)村,村民主要以種植玉米和外出務工為生。由于人多地少,加之玉米每畝年純收入僅為1500 余元,外出務工成為村里絕大多數年輕人的選擇。但因文化水平有限,又缺乏專業(yè)技能,他們往往只能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工資不高,還容易導致傷病,很多人到了50 歲就找不到工作,難以長期依靠外出務工實現增收,有些人仍需要依靠最低生活保障或特困人員救助供養(yǎng)才能維持基本生活,存在發(fā)生規(guī)模性返貧的風險。
作為人社部門的駐村干部,依托山西省“人人持證、技能社會”全民技能提升工程,我對外出務工的青年開展了有針對性的技能培訓,提高外出務工的技術含量,增加勞動所得。并且宣傳山西省實施的城鄉(xiāng)居民補充保險,引導村民算長遠的“大賬”,算每月能得多少錢的“小賬”,從就業(yè)增收入手,用社保托底,提高農民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xiāng)村振興。
駐村已經半年有余,如今的我不僅適應了農村生活和基層工作,而且提高了做好群眾工作的能力和基層工作水平,對鄉(xiāng)村振興工作的各種政策要求也了然于心。2022 年,我計劃利用自己的法學專業(yè)知識,給村民們提供法律咨詢,普及法律常識,推進鄉(xiāng)村治理,在周末休息日,給村里的孩子們無償輔導功課,為鄉(xiāng)村振興培養(yǎng)未來力量。作為一名駐村工作隊隊員,我將牢記總書記的囑托,堅定信心決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tài)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tài),堅決扛起職責使命,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譜寫鄉(xiāng)村振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