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瑾,桑嘎卓瑪
(西藏大學 藝術學院,西藏拉薩 850000)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有效推動民族團結與發(fā)展的重要思想理念,是各個民族形成的文化認同,其主要內容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集體認同感,表現為各個民族及民族、國家等相互關系之間的集體認同。這種認同感不僅體現于政治方面,更體現于文化、思想等多個層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共同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民族舞蹈的傳播與教育,正是以民族文化認同作為基礎,采用歌舞等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將民族文化認同以具象的方式進行呈現。民族舞蹈作為多元化民族形成的統一文化,是建立民族認同的有效載體,也是強化民族文化認同與民族認同的重要教育手段。以各個民族的文化認同作為基礎,各個民族作為中華民族的一員,必須具備對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的集中認同,這是應有的基本意識,也是對國家認同的意識基礎和前提。民族文化是基于國家文化整體框架設計下的重要內容,其與國家文化認同是辯證統一的,不存在游離于國家認同之外的民族文化,同時民族文化也無法與國家文化的認同相互孤立。在文化認同的前提下,民族舞蹈教育作為蘊含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需要對其進行重新審視,必須正視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各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共同構筑了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由于不同民族在文化上呈現一定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又構成了中華文化的整體??梢愿忧宄卣J知到民族舞蹈文化也并非孤立或獨立的,而是基于民族文化在內,對文化認同進行有效教育的載體[1]。
民族舞蹈作為民族文化的組成內容,在不同的區(qū)域、不同的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族舞蹈主要是通過具有特殊意義的肢體符號進行文化表達的藝術形式,是將肢體符號作為基本構建,配合音樂、旋律,準確傳達民族的審美、情趣、意象及內心情感的藝術形式,是具有文化內涵的教育內容,所以,民族舞蹈藝術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和民族性。在民族舞蹈的傳播與研究過程中,需要將其置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中,通過尋找其文化產生、發(fā)展及創(chuàng)新等多種影響因素,從而更好地把握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民族舞蹈中不僅蘊含著各種集體、部落、民族、國家等不同層次的文化,更是一種多元化的藝術融合現象。在對其內涵進行研究和闡述時,需要明確其蘊含的藝術構造,充分考量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多種元素及與社會、文化等外部構造之間的聯系,通過內、外關系的深入分析,從而對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文化特征與普遍性進行充分的分析,把握其個性與普遍性的關聯性,掌握所蘊含的文化本質。因此,需要在民族舞蹈教育過程中,充分且深入地研究其文化特征,努力尋找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文化意義和傳承價值,用民族舞蹈教育的形式,有效傳遞美學精神,展現藝術文化。不同的民族舞蹈所呈現的形式各不相同,所蘊含的價值文化也各不相同,正是由于其文化價值觀的差異性,也使得民族文化呈現不同的特征。將具有個性化的民族文化與民族舞蹈相融合,共同置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研究進程中,在追求整體文化傳承的基礎上,同步追求民族文化的個性發(fā)展,已然成為民族高校民族舞蹈教育質量提升的重要方向[2]。
認識藝術,必須從特定的人群著手,基于對藝術的創(chuàng)造、傳承、延續(xù),在分析藝術特征的同時,也要深入探究人群產生藝術特征的具體原因,以及人群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只有將藝術放置在特定的研究環(huán)境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與把握其藝術特征,深入了解所蘊含的民族形態(tài),所以必須從民族、文化及民族發(fā)展背景開展研究,具體包括民族的政治、歷史、宗教、風俗等一系列內容,當所有的文化有效聚集,才能形成當下的民族藝術形態(tài),只有充分了解了民族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蘊含的獨特審美、價值、情趣及道德標準。
民族舞蹈作為文化的組成內容,因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各具特色,又共同構成了具有強大魅力的中華民族舞蹈文化。因此,民族舞蹈教育需要將文化作為教育導向,將多元化的民族舞蹈置于民族文化中開展研究與教育,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視角和民族文化的高度,有效審視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文化特征,在找尋民族舞蹈具備獨特性的同時,也要充分把握其蘊含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文化意識,并將此作為有效的教學理念,深入貫穿到民族高校民族舞蹈教育的全過程。在實際開展民族舞蹈的教學過程中,需要將民族舞蹈文化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互聯系,從文化視角對民族舞蹈的教育內容進行深入研究,注重民族舞蹈的藝術傳承性,并且將其所蘊含的文化基因作為重點內容。在民族舞蹈作品中,有效傳播中華文化,實現課程思政和民族舞蹈專業(yè)教育的有機結合。在民族舞蹈教育中深入挖掘舞蹈文化所蘊含的民族傳統文化等象征意義,不僅可以有效促進學生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更能有效傳播民族舞蹈等藝術文化,實現中華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3]。
在傳統的民族舞蹈教育中,舞蹈教師往往形成了慣性化思維,認為民族舞蹈作為肢體語言的一種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舞蹈技術的講解與傳授,使學生掌握高超的民族舞蹈技術,并將此作為民族舞蹈的教學理念。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背景下,這樣的教學理念顯然是不全面的,民族舞蹈采用的是肢體語言的表達形式,但借助舞蹈技術,其傳遞的本質是蘊藏在內心的情感及民族文化當中所蘊含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民族舞蹈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是具有深厚民族文化的外在體現,是由內而外所呈現的一個民族內在的思想與對物質、精神世界的理解,由于不同的民族所蘊含的文化觀念與價值觀念均不相同,其對世界的理解與認知也不相同,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民族舞蹈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4]。民族舞蹈主要源于民族的日常生活與生產過程,是民族智慧的有效凝聚,也是民族氣質的外在表現。
基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背景下,民族高校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時,可以積極引領學生立足時代發(fā)展,根植于人民的生活與生產,以正確的藝術觀、價值觀及創(chuàng)作觀來開展民族舞蹈的學習。在民族舞蹈的教育過程中,可以屏除慣性思維,將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作為出發(fā)點,在教學中積極弘揚美育精神,在肢體動作中融入各個民族的勞動美等文化特征,引導學生在反復練習過程中,深入理解各個動作的來源及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做好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
新時代背景下,民族高校開設民族舞蹈教育課程,需要積極引入數字化技術,搭建數字化平臺,以此為載體,有效傳播民族舞蹈文化,將舞蹈藝術與課程思政充分融合,使舞蹈學、民族學及文化學等多種學科相互結合,以教學理論與研究方法為基礎,有效拓寬學生的學習渠道。
民族舞蹈專業(yè)教師可以立足民族高校的民族舞蹈教學實際,采用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相融合的方式,結合舞蹈作品曲目,讓學生采用多種方式,對相關的內容進行自主調查與研究,然后組織舞蹈專業(yè)學生細致、深入地整理相關資料,積極開展訪談、文獻梳理等多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更加全面、系統地了解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拓寬舞蹈藝術的文化傳播路徑。學生對舞蹈作品相關的文獻、歷史資料等進行深入挖掘與系統整理,能夠進一步建立系統化的文化認知,打好民族舞蹈學習的資料基礎。另外,民族舞蹈在教育過程中,還可以采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學視角,利用多媒體網絡,充分吸納相關的創(chuàng)新研究成果,采用辯證的角度,引導學生對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與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積極探索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傳播民族舞蹈藝術,有效傳承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并將此問題作為討論的核心,開展討論、辯論等活動,更加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掌握民族舞蹈的理論研究方法,使學習方法更具完整性與創(chuàng)新性。此外,還可以將專題研究和民族舞蹈整體學習相互融合,幫助學生建立更為宏觀的民族舞蹈認知。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使其在掌握舞蹈技術的同時,也能深入理解不同動作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及動作產生的原因、發(fā)展歷程等,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結合學生的肢體特征,充分展現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文化藝術,真正實現民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真正根植于心,在舞蹈動作中,用肢體、神態(tài)、表情等綜合呈現,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民族舞蹈的藝術感染力[5]。
對于民族高校的民族舞蹈教育專業(yè)而言,其教學體系的建設應當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指引下開展。民族舞蹈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充分體現國家認同與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發(fā)展等內容,因此,民族舞蹈教師需要在注重技術訓練的基礎上,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在開展技能指導的同時,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修正、改進與完善,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培育與教學指導充分結合,使學生真正領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內涵[6]。
在開展民族舞蹈教育時,進一步明確教學內容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建立的舞蹈藝術,這是開展民族舞蹈教育的基本方向,在堅持多民族舞蹈文化共同發(fā)展的理念下,可以將不同的民族文化進行有效界定,并引導學生將其作為民族文化整體的組成部分進行看待,使學生更好地認知和發(fā)展民族舞蹈,并學會辯證統一地認識民族舞蹈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更好地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建立與發(fā)展。
在民族舞蹈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引導學生清楚地認知民族舞蹈文化對于中華舞蹈文化整體的功能作用,使學生在以中華文化作為主要引領的前提下,采用多元化視角,學習民族舞蹈的文化理論框架,并對民族舞蹈所蘊含的文化進行系統分析,有效闡明民族舞蹈文化所蘊含的地理、歷史等文化地位。在開展理論教學的同時,僅僅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遠遠不夠,還需要將教和學相互結合,重視民族舞蹈技能培養(yǎng),重視學生民族文化與民族素養(yǎng)等內在思想的培育,使學生產生文化認同感。只有這樣培養(yǎng)的民族舞蹈學生才能不僅具有高超的技能,還擁有正確且堅定的價值觀、人生觀,真正成為民族文化的繼承者與傳播者。在民族舞蹈教育過程中,可以充分運用國家認同,使學生具有堅定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將學生真正培養(yǎng)成德藝兼?zhèn)涞奈璧溉瞬拧?/p>
民族舞蹈教學還需要進行不斷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突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使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相互融合、相互認同。文化本身沒有界限,在民族舞蹈教育過程中,將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與所使用的民族舞蹈教學資料、教材、作品等充分融合,更好地促進不同民族的舞蹈文化發(fā)展。
以上教育的前提是以民族文化的有效統一作為基礎,只有建立了強烈歸屬感的思想意識,使學生真正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使不同的個體得到有效發(fā)展。任何脫離了整體性的民族文化,都無法獲得健全發(fā)展。所以,民族舞蹈教師在教材的選擇或教學方法的應用上,都需要堅持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有效引導,才能更好地促進民族舞蹈的繁榮與發(fā)展。此外,在開展民族舞蹈教學評價時,可以對培養(yǎng)目標進行有效調整,以學生的綜合素質作為主要內容,充分體現學生內在的文化信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發(fā)展與舞蹈技能提升共同作為評價的主體,更好地引導學生重視民族舞蹈學習中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發(fā)展[7]。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民族文化、文化認同等價值內涵同等重要,在民族高校的民族舞蹈教育過程中,需要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教育導向,在發(fā)展民族舞蹈文化的同時,積極構建以文化引領為基礎的民族舞蹈文化綜合體系,使民族文化真正根植于中華文化中,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進行認知。因此,民族舞蹈教師需要在原有的多元一體認知基礎上,將民族舞蹈文化根植于民族文化中,形成新的發(fā)展模式,使學生充分領會民族舞蹈中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全面梳理文化歷史脈絡,有效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