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百年回眸與未來展望:歷史學科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學術座談會綜述

      2023-01-10 07:53:19
      中共黨史研究 2022年3期
      關鍵詞:中共黨史史學視野

      孫 會 修

      伴隨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輝煌歷史,中共黨史研究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為回望百年黨史,展望未來研究方向,推動歷史學科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當代中國歷史與文獻研究中心、《中共黨史研究》編輯部聯(lián)合主辦的“百年回眸與未來展望:歷史學科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學術座談會于2021年9月18日至19日在京舉行。來自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南開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西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大學、河南大學、河北師范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杭州師范大學、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北京師范大學等單位的學者以及《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戰(zhàn)爭研究》、《史學月刊》、《安徽史學》、《清華大學學報》、《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等機構的專家和編輯共50余人與會。

      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黨史研究具有明顯的歷史學屬性,黨史研究學術化的核心和本質就是歷史學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未來黨史研究仍應繼續(xù)遵從和發(fā)展歷史學的基本研究理念,在諸如研究對象、問題選取、資料搜集和整理、史實考證、史料解讀、長時段考察、比較史學、整體史學、學術規(guī)范等方面形成研究者的自覺行為。同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等學科也不能缺少黨史研究,近現(xiàn)代經(jīng)濟、政治、軍事乃至社會文化等專史都無法離開中國共產(chǎn)黨的作為與影響,因此有必要繼續(xù)加強與黨史研究的合作與融合。有學者就此認為,由于黨的長期執(zhí)政和全面領導,黨的歷史與國家社會的歷史已經(jīng)融為一體,中共黨史已經(jīng)不是單純的政黨史,歷史學科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應當是一個開放的體系,應當與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社會學、文化學等其他學科視野下的黨史研究形態(tài)保持充分互動,“中共學”可以為容納這些研究形態(tài)提供概念工具。有學者進一步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一個已經(jīng)走過百年且正在持續(xù)發(fā)揮政治領導作用的現(xiàn)代政黨,黨史研究尤其要注重歷史與現(xiàn)實間的諸多復雜關聯(lián)性,但這絕非中共黨史黨建等專業(yè)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以綜合性的多學科知識,拓寬視野,融會貫通,才能真正將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等問題解答好。在此視野下,“中共學”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范式,主要研究范疇應包括自身建設、組織文化、重要人物、執(zhí)政實體、黨際關系、國際交流、學術史及其理論等。

      進一步推動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是深化歷史學科視野下中共黨史研究的重要維度,與會學者對此進行了積極討論。有學者提出,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起源和形成于1930年前后,由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發(fā)表和中國社會史論戰(zhàn)等因素合力形成:前者由重視史實史料的“知其然”到以唯物史觀解釋中國古代社會的“知其所以然”,而后者則以唯物史觀辨析現(xiàn)實中國的社會性質,進而闡釋中國歷史發(fā)展階段的社會性質。二者路徑雖有異,但目的相近。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形成階段,主流學院派史家很少參與,但不能忽視其存在和之后的影響,需從史實、理論和現(xiàn)實等三個維度加以考量。也有學者指出中共黨史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應在學術化的軌道上同行。中共向來重視史學,具有濃厚的歷史氣質。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書寫長期處在黨史和革命史話語的籠罩之下。當下,黨史研究正在逐步加強與歷史學科的合作,而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則可以有效溝通這兩大研究領域,二者既各自保持相對獨立性,又能互相吸收對方之長。中共黨史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史提供一種視域、一個背景,后者須積極吸收中共黨史研究的新成果。黨史研究若能共享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新進展,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學術厚度和理論深度。還有學者指出目前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值得重視和關注的幾個問題,如中共史家不斷修訂著作是一種常態(tài),具有重要的文化學意義,具有較高的史學研究價值;諸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等構成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重要概念,也是建構新的近代史、革命史敘事難以回避的問題,尚具有較大探討空間,可以從概念史角度推動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研究和黨史研究的共同發(fā)展。

      史料是歷史學研究的基礎。如何解決黨史研究史料有限的問題,是本次座談會著重討論的問題之一。與會學者認為,史料不充足的情況可能是長期性的,不可能在短時期內(nèi)得到解決,因此史學求真并不只是“求真相”,還要“求真實”,即求情景之真。細節(jié)的缺失,需要歷史研究者的想象力加以填補,一個好的史學研究者需要具備相當?shù)奈膶W表現(xiàn)力。史學情景書寫對史料有著非常嚴肅的追求,對任何史料都要考察其形成過程。史家進而應“求真理”,通過對歷史轉折的深入觀察,揭示歷史的發(fā)展趨向,總結歷史的內(nèi)在規(guī)律。有學者以廣東黨史為例,提出解決方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廣東黨組織的存續(xù)多次中斷,殘酷的軍事政治斗爭導致史料留存較少,而口述、回憶等非過程性史料的缺陷非常明顯,廣東地方黨史研究存在顯著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除采取將中外、國共、上下層之間多方史料互證的做法外,尤其要注意史料生成的背景、動機、立場問題,要具備更強的質疑精神。黨史研究者要作出既有新意又有深度的成果,需要這種迎“疑”而上、不斷追問的精神。也有學者指出,許多人言及實證史學,多將之視為考據(jù)、史料等,甚至稱為“史料學派”,顯然有不少誤會之處。史料與史觀本無法分割,實證史學應為“史料學派”與“史觀學派”之綜合。實證史學強調(diào)歷史研究應在掌握客觀史料的基礎之上,闡明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中共黨史研究也理應充分融合中西實證史學,逐步形成實證黨史觀。

      史學研究都應有理論追求,黨史研究亦不例外。有與會學者認為,黨史研究者應有理論自覺,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證研究,提出關于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歷史的具有深刻解釋力的理論,從理論上定義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黨史研究最終能體現(xiàn)自身貢獻的就是形成獨特的理論體系。很多與會學者均認為,黨史研究長期以來存在詮釋與對話的疏離、學科發(fā)展的封閉性、研究問題的內(nèi)卷與視野分離以及自我解讀與循環(huán)論證等問題。故而,視野貫通與問題鏈接是黨史研究面臨的重要問題,應回歸現(xiàn)代化與全球化進程。中共革命的成功,在于其路線和方案成功或部分解決了現(xiàn)代化陷阱中的難題。黨史研究不僅要從革命進程內(nèi)部來觀察其特殊性,更要放眼世界和貫通歷史,分析其普遍性、一般性和日常性。有學者強調(diào),黨史研究應注意“虛”“實”結合,注意借鑒吸收其他學科的理論方法。80年代以來,國內(nèi)學術界總體上側重于實證研究,但若參考世界史學的發(fā)展軌跡,在未來比較長的一段時間里,黨史研究可能在“虛”的方面會有較大發(fā)展,有望在深度及跨學科意義的建構和闡釋方面取得一些新的進展。

      量化史學是近年來影響逐漸增大的史學研究技術,它以個人(individual-level)或單元級(unit-level)微觀史料數(shù)據(jù)(信息)為基礎構建量化數(shù)據(jù)庫,能更有效地集合大規(guī)模、長時段微觀史料,形成扎實的中觀研究,對于黨史研究具有重要作用。有學者指出,量化史學能聚少成多、千百成群,通過數(shù)據(jù)的連接到數(shù)據(jù)庫的連接,重新建立或強化中共歷史的研究基礎;又可顧后瞻前、鑒古知今,用長時段、連續(xù)性的史學方法來理解中國共產(chǎn)主義革命;還能東張西望、中外并重,以國際比較的視野來認識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歷史。中共追求普遍性的革命,黨史研究應注意千百成群的人民,量化史學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

      組織史是黨史研究的基礎之一。有與會學者指出,中國革命之所以能夠成功,關鍵是中共將中國人民組織起來。這一“組織”具有深刻的中國歷史背景。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組織不能適應中國革命、建設的需要,體現(xiàn)出落后性、脆弱性。大革命失敗后,中共領導下的黨員干部、軍隊、民眾被組織起來,主要體現(xiàn)在突出軍隊的組織作用,組織統(tǒng)一戰(zhàn)線,組織社會各階級、階層、群體,組織生產(chǎn),組織群眾生活,等等。因此,組織的有效性是需要考察的問題。

      思想史視野下的黨史研究是與會學者討論的重要方面。有學者指出,馬克思主義是中國現(xiàn)代思想演進中的主流,它適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土壤,具有某種相通性或親和性。中國傳統(tǒng)史觀具有樸素唯物主義因素,當先進知識人接觸到唯物史觀學說時,感受到思想上難得的共鳴;中國兩千多年來的王朝更替無不以群眾革命為支撐,知識分子看到馬克思關于群眾革命的主張,感到“正合我意”。中國古代就有大同理想,馬克思主義關于理想社會的描述對五四時期的中國人來說最有魅力,讀書人很容易接受馬克思主義。進入20世紀30年代,馬克思主義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干思想,胡適、丁文江等自由主義知識分子認為社會主義是世界的主流;在國民黨的主流言說中,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論述隨處可見,影響甚大。有學者進而將歷史比之于冰山,人們看到的往往是水面之上的部分,而結合水下部分的冰山觀察,將會有力推動歷史研究。歷史研究者只要將“思想水位”的觀察視角納入其他歷史問題的研究當中,就可以發(fā)現(xiàn)歷史事實是浮在“思想水位”之上的,擁有自身獨特的脈絡。“思想水位”的變動非常復雜,具有地區(qū)性、群體性,在空間上有差異。正因如此,“思想水位”觀察法就可以用于研究個體或群體的思想甚至宏觀歷史。

      地方史或區(qū)域史視野下的黨史研究極為重要,是這次座談會集中討論的內(nèi)容之一。很多與會學者提出,中共革命從邊緣由點到面興起,注重社會調(diào)查和社會動員,堅持群眾路線,深刻地展現(xiàn)了革命發(fā)展過程中黨的原則、運動過程內(nèi)化于社會的過程,故而適用于地域社會視角的歷史考察,切入點有“地方性的知識—結構”“嵌入式的社會—關系”“彈性的流動—網(wǎng)絡”“長時段的沖突與調(diào)適”“情景化的情感與心態(tài)”等,當然也存在文本匹配度、整體史的學養(yǎng)、移情理解的能力、概念化研究等方面的難度。還有學者歸納總結了田野實踐教學對早期蘇維埃運動在粵東地區(qū)發(fā)展情形所產(chǎn)生的新認知,尤其是注意到蘇維埃運動與地方宗族、宗教場所、經(jīng)濟、文化、人群、地理等多重因素之間的關系,提出應注重中共黨史研究的“空間”問題以及早期蘇維埃運動在地方實踐層面的制度形態(tài)與歷史內(nèi)容。無獨有偶,有學者以“聯(lián)動”視域分析了1919年至1927年的中共建黨史。上海是中共建黨的中心,與相關地域之間的聯(lián)動效應非常明顯,尤其體現(xiàn)在同江浙地域之間的聯(lián)動。在一省范圍內(nèi),聯(lián)動特征亦非常明顯,省城或副中心城市對于其他地市建黨的影響重大。20年代的中國革命,本是一場由不同黨派、群體以及精英與大眾所共同發(fā)聲、組合而成的運動。在中共誕生過程中,多種政治勢力參與了建黨,基層黨組織的創(chuàng)建更是如此。

      有學者結合北京地方史,探討了黨史地方史研究需要注意的問題,認為中共黨史的地方維度要考慮社會環(huán)境的地域化差異,門頭溝、京北都處于山區(qū),深刻影響了中共在這些地方的活動。研究者時間精力有限,地方史研究要注意課題的價值。與革命時期的北京黨史相比,新中國成立后的北京史有更多可以深化研究的內(nèi)容。還有學者以山東省的區(qū)域歸屬變遷為例,論述了中共革命影響下的政治文化。山東省在歷史上一直是華北的重要部分,在當今的地域概念中卻屬于華東。這種巨大轉變始于抗日戰(zhàn)爭時期,山東抗日根據(jù)地的作用日漸重要。解放戰(zhàn)爭時期,山東在國共決戰(zhàn)中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軍事和政治作用,最終在中共的政治版圖中被編入華東。山東的華東屬性畢竟是在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計劃經(jīng)濟時代結束后,華東與華北各地也逐漸回到近代以來的發(fā)展軌跡。因此,研究中共革命歷程中的觀念劇變,調(diào)動研究者個人的思維和生活經(jīng)歷與歷史世界之間的“關聯(lián)呼應”,應當是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的一種有益方式。有學者以位于石家莊的河北師范大學這一具有濃厚紅色文化基因的大學為例,認為將校史研究和黨史研究結合起來非常必要,比如河北師大畢業(yè)的知識分子在革命年代積極參加革命,推動了河北工人運動和黨組織的發(fā)展,目前還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抗戰(zhàn)時期是中共發(fā)展歷史中的關鍵階段,與會學者給予了重點探討。有學者認為,戰(zhàn)爭是當時的基本形態(tài),中共的制度政策與現(xiàn)實之間存在張力,要充分注意落實和變化以及局部性和普遍性的關系問題,時空問題由此凸顯。如“華北”是總括性概念,應注意山地、平原等地理差別與抗戰(zhàn)之間的關系,現(xiàn)有不少研究將個別區(qū)域的問題視為共性,結論與史實相距甚遠。華中地區(qū)亦如此。同時,根據(jù)地是游擊區(qū)的一部分,也要注意敵后戰(zhàn)場的正面戰(zhàn)場特性,應超越已有觀念的束縛。因此,中共抗戰(zhàn)史研究應消除蘇區(qū)、根據(jù)地、解放區(qū)研究的界限。近些年,抗戰(zhàn)時期“中華民族”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頗受重視。有學者提出如何在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視野下認識國共磨擦,是今后的一個學術成長點??箲?zhàn)時期國共兩黨的力量主要在西南和西北,民族問題、邊疆問題的重要性逐步增強,相關研究要站在系統(tǒng)的大歷史視野下去研究,在各種力量復雜交錯的脈絡中去認識。

      技術因素在革命中的影響逐漸受到歷史學界的重視。有學者指出,物質和技術是中共革命的基礎性要素,科技史是黨史研究的新路徑。革命者對無線通信等新技術的渴求比統(tǒng)治者更加強烈,通信技術在某些重大歷史事件方面可以起到支撐作用,在很多時候也會極大地影響決策。在此視野下,技術史視野可以更好地研究中共的政策落實機制。與此相關,黨史視野下的抗戰(zhàn)大后方史研究近年來也逐漸受到重視。有學者提出要重視以南方局為主體的大后方中共黨組織問題,包括港澳地區(qū)和海外的黨組織。同時,歷史學界應進一步重視大后方中共黨組織的隱蔽戰(zhàn)線活動、情報和保衛(wèi)工作、特殊軍事活動、統(tǒng)戰(zhàn)性質的政治活動、特殊經(jīng)濟活動、特殊文化活動、秘密社會工作,重視大后方中共黨組織的軍事參與活動和民間外交。中國共產(chǎn)黨的對外交往最早具有國民外交的屬性,之后逐步具備了政權外交、政黨外交和政府外交的性質。抗戰(zhàn)時期,中共一方面作為合法政黨同國際上的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發(fā)生關系,影響著整個中國的對外政策;另一方面,中共領導著自己的政權和軍隊,對外交往具有一般外交關系的某些特點。

      從國民黨看共產(chǎn)黨是黨史研究的重要視角。有學者指出,新中國成立后,中共黨史研究先于民國史、國民黨史研究而出現(xiàn),但學術水準一直不高。近些年,中共黨史研究重新興盛的局面非常明顯,以往研究黨史的一些學者轉向研究民國史,現(xiàn)在研究民國史或一般現(xiàn)代史的一些學者開始回過頭來研究黨史。因此,黨史研究在重新興盛的過程中,要注意吸收民國史研究的成果。還有學者提示指出,國民黨史研究已相對成熟,繼續(xù)拓展研究空間的可能性有所萎縮,而中共黨史、革命史和共和國史則開始成為新的學術增長點,國共比較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有其重要價值,這就要求研究者將國共兩黨歷史還原到各自的語境與脈絡中,承認不同的政治力量存在先天不同,以平視的眼光進行歷史比較。這種比較與貫通的視角對于認識中共的鮮明特性具有重要幫助。有學者進而指出,從司法系統(tǒng)看,國共兩黨差異極為明顯。北伐之后,國民黨形式上統(tǒng)一全國,在未確立新法律之前,繼續(xù)使用北洋政府的法律。北京政府司法官員大量進入南京國民政府,出現(xiàn)“革命軍北伐、司法官南伐”現(xiàn)象。新中國成立后,中共強調(diào)法律是維護人民自身權益和對敵斗爭的銳利武器,司法干部以革命化、政治化為基本要求,實現(xiàn)人事的徹底調(diào)整,這都體現(xiàn)了國共兩黨的本質差異。

      座談會對共和國史研究也非常關注。有學者指出,中共逐漸接管全國后,醫(yī)療衛(wèi)生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醫(yī)學與政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可以成為研究新中國歷史的一個很好的觀察點。還有學者通過考察《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的制定過程,提出共和國史研究者應具備多學科的知識結構,包括歷史學、法學、情報學、理工科知識,同時努力養(yǎng)成身臨其境、同情了解各種時代思潮、社會心理、文化氛圍、認知狀況等方面的能力。

      黨史教育也是座談會關注的一個問題。有學者認為,黨史教育應強化黨史的實踐化教學,運用黨史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參觀并深化學生的認識,激發(fā)學生學習黨史的主體意識。這樣可以使受教育者體會到理論和邏輯之間的銜接,增強對黨的歷史感悟能力和認知能力。黨史教育走向田野,各類紅色文化資源在其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樣應該引起歷史研究者的重視。

      在最后的綜合討論環(huán)節(jié),與會學者認為,歷史學科的黨史研究者數(shù)量不多,但對于黨史研究的學術化發(fā)展非常重要,未來應該積極與其他黨史研究者交流,分享豐富的學術資源,共同推進歷史研究和理論創(chuàng)新,掌握黨史研究的學術話語權;黨史研究應“鐵肩擔道義”,發(fā)揚歷史學為人文社會科學筑基、開拓新領域的學術傳統(tǒng),為當代中國學術發(fā)展作出貢獻。有學者就此指出,歷史學視野下的中共黨史研究學術體系建設不應完全依靠歷史學科,而是需要兼容并包的學科意識;黨史研究應以“求通”為目的,深刻反思現(xiàn)代性,提出對世界學術發(fā)展有影響的研究范式。

      綜上所述,本次學術座談會既回眸中國共產(chǎn)黨走過的百年艱辛歷程,又展望未來黨史研究的新方向和新思路。與會學者充分肯定本次座談會的學術價值,認為在建黨一百周年的重要節(jié)點,組織召開集中討論黨史研究理論方法的座談會,努力回答如何進一步推動黨史研究的歷史學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正如與會學者所言,黨史研究的學科歸屬是由學術共同體決定的,歷史學者可以擱置爭議,堅守學術本位,秉持“行勝于言”的理念,扎實研究黨史問題,積極培養(yǎng)下一代的黨史研究者,早日迎來歷史學科視野下中共黨史研究的繁榮局面。

      猜你喜歡
      中共黨史史學視野
      居· 視野
      中華民居(2020年3期)2020-07-24 01:48:04
      史學漫畫館
      視野
      科學家(2015年2期)2015-04-09 02:46:46
      史學漫畫館
      真相
      讀者(2014年18期)2014-05-14 11:40:56
      二○一二年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
      中共黨史學個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熱誠歡迎訂閱2013年《中共黨史研究》雜志
      當代史學的轉向
      二○一○年中共黨史研究述評
      城步| 隆昌县| 孝昌县| 南城县| 阜平县| 普兰店市| 福泉市| 焉耆| 文水县| 玉屏| 锦州市| 云浮市| 唐海县| 横峰县| 凤庆县| 金平| 津南区| 灌南县| 宁津县| 自治县| 策勒县| 宁城县| 白城市| 韶山市| 淮滨县| 望城县| 竹北市| 寿宁县| 贵溪市| 涟水县| 莆田市| 安丘市| 翼城县| 常熟市| 太和县| 高雄县| 大厂| 高州市| 阳朔县| 南投县| 台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