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曼麗
“言語”體現(xiàn)了“語言”運用的具體化、個性化和動態(tài)化,包括在思維、口頭、書面以及肢體等方面的外顯表達。它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的最基本特質(zhì),是學生思維、審美、文化等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習起點和載體,應(yīng)該成為作文教學的根本取向。
當中學生開始認識、感受、思考他周圍的世界和他自己的時候,他的言語必然會出現(xiàn)陌生化?!澳吧笔亲骷覀冏巫我郧蟮?,但對于剛學寫作的中學生而言,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人們在認識世界的時候,心中的情感與體驗噴薄而出,但是初中生詞匯量有限,往往找不到適當?shù)脑~去形容。那么他就會用已認知的詞來表達,這些詞也有可能是不準確的。但因為詞匯背后有著充沛的情感體驗,這些不準確的詞反倒更有張力,無形中和文藝理論家提倡的“陌生化”重合了。
1.有同學寫學校里的制度不太嚴格,他帶了手機到學校。體育課上,自己偷偷地拿出手機,“體育老師若有若無地看了我一眼”。
2.和同桌吵架,同桌尖牙利嘴,我氣得“坐在椅子上,當時就不省人事了”。
3.某個老師的一句話,對我產(chǎn)生了很大的震撼,一個下午都在回味這句話。覺得“他的臉一直在我的周圍浪蕩”。
“不省人事”、“若有若無”、“浪蕩”,這三個詞的使用,是不準確的。但是初一的學生寫出來之后,教師應(yīng)該有這樣的敏感:這個孩子在盡力地尋找自己為數(shù)不多的詞匯,來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感知。
這種情況下,語文教師就不能單純地把這幾個詞當作錯誤的。而應(yīng)該去欣賞這種原滋原味的、天真的、傳神的,因而是新奇的表達。
如果學生一直能保持這種對世界、對自己的探索精神,他的體驗就會永遠引領(lǐng)他向前。什科洛夫斯基說過:“為了恢復(fù)對生活的感覺,為了感受到事物,為了使石頭成為石頭,存在著一種名為藝術(shù)的東西?!背赡耆俗詣踊牧晳T、經(jīng)驗和無意識,在初中生這里都沒有。人之初的言語,天生具有陌生化傾向。
韓愈說:“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長短與聲之高下皆宜?!边@段話的意思是,寫詩作文,充沛的感情或者深沉的思想(氣),是根本。而語言和技巧,是為了表現(xiàn)“氣”的。這和莊子的“得意忘言”不謀而合。因此,作為初中教師,帶領(lǐng)青春期的學生建構(gòu)自己的言語,其實就是建構(gòu)學生的對世界的認知與體驗,就是建構(gòu)學生的世界。
因此,一個初中生的言語是不斷地陌生化、自動化,再到陌生化的過程。因此,引導學生用語言去認知自己周圍的世界,不斷拓展自己言語的邊界,就是拓展學生思維、情感、認知邊界的外顯,這是語文教師最任重道遠的一項工作。
學生審美能力的啟蒙與提升,都是是通過言語外顯出來的中國有很多園林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美不勝收。學生身處其中,教師日常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nèi)ソ佑|夠代表本土文化的人、事、景,讓中學生沉下心來,去觀察、感受、體悟、什么是美,然后通過言語,展示出來。
比如寺廟。周末的小作文,筆者布置的是,讓學生在沒有家長的陪同下一個人進入寺廟。有個同學的感受是這樣的:
那個金剛怒目圓眼,頭角崢嶸,真夠嚇人的。此時大殿里一個人也沒有,和尚也不知哪里去了。我覺得自己是個妖魔,嚇得氣也不敢喘,腿縮在那里動彈不了。覺得他隨時會伸出手來把我捏碎。
第一次,一個初中生意識到雕塑的震懾人心的美。
比如總理紀念館。學生游覽之后的感受:
樓梯的盡頭是一副總理的全身照,仿佛迎著我走過來。我似乎被他籠罩住了,像沉浸在碧綠荷塘中的一只嫩綠的小青蛙。他目光如炬,仿佛能點燃我。若是這個時候,他對我說:“來,小伙子,跟我走?!蔽視敛华q豫地跟著他。
偉人的力量,會讓一個中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多么大的震撼??!
第三,從言語中窺見,“叛逆期”的中學生,是如何構(gòu)建“自我”的。
青春期被認為是“叛逆期”,其實這個詞是站在父母角度表達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叛逆期”恰恰就是一個人開始從父母那里掙脫出來、形成“自我”的時期。當一個孩子敏銳地感受到,自己和父母、祖父母等長輩之間微妙的關(guān)系,以及長輩之間難以言說的糾葛的時候,他就不再是兒童,而是青少年了。因為,他開始構(gòu)建“我”了。
一個中學生看到湖里小金魚在大金魚地后面,游來游去,觸發(fā)了她和母親不融洽、僵硬的關(guān)系的思考:
什么時候,我才能像這個小金魚跟在她媽媽后面一樣,暖洋洋地跟在我的媽媽后面呢?她什么時候能像這條大金魚一樣,也不說話,只是帶著我呢?沒有惡毒的言語,沒有諷刺,沒有打擊,就這樣帶著我朝前走呢?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母親和奶奶一家關(guān)系有點兒微妙:
進了屋子,奶奶休息了一下就開始作飯。姑姑懶散地躺在沙發(fā)上,一條腿還搭在扶手上,悠閑得很。姑父在客廳里走來走去,無聊地四處看。手里拿著手機,但因為我要上網(wǎng)課,又揣回了兜里。奶奶把菜端上了桌,隨后“咔” 的一聲,姑姑端坐了起來——媽媽回來了!姑姑臉上帶出笑,說:“大嫂!”然后她們倆就說起了客氣話,姑父則坐在一旁,手里揪著衣角,弄來弄去。
語文教師要引導孩子正確認識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關(guān)系,幫助中學生構(gòu)建親子關(guān)系健康的言語體系。這樣,就能引導健康家庭里的孩子擴充自己與父母的關(guān)系,到他與整個世界的關(guān)系上;給不健康家庭里的孩子以撫慰。這些,都是語文教師在日常的作文教學里可以做到的。也只有語文教師,有這樣的天然優(yōu)勢,能在孩子的心田中如此深耕。
初中生有了教師的引導,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父母以及親人的關(guān)系,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就是他世界觀的基礎(chǔ),也是他人生的底色。
第四,幫助青春期的初中生建構(gòu)適當?shù)难哉Z,欣賞青春蓬勃的活力。
當一個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想要展示自己的力量、魅力、人性的時候,教師要引導孩子真誠地面對自己。此時,孩子往往會有驚人之語。因為人的心靈是豐富多彩的,所以表達出來的也應(yīng)該是獨特的。每個人都呈現(xiàn)出和其他人不一樣的言語特征。
一個男同學看到女同學受傷了:
正好班主任也朝我看來,招了招手,示意我過去。原來,她是想讓我把腳受傷的小劉背到教學樓。我看了看小劉的身材,有些不情愿。班主任也看出了我的心思,又找來另一位男同學,讓我們一人背一段。我心里突然萌發(fā)出一股男人間的勝負欲,就想要把他比下去,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
我看到那男生想要站卻站不起來,在老師的幫助下,好不容易抬起的膝蓋還沒撐住一會兒又跪了下去。此情此景,我輕蔑地一笑,想到:“這個人不行啊,還得靠我?!?/p>
青春期的男生,開始萌發(fā)了想要展示自己力量的這種念頭,是非常正常、積極的??墒浅嗽谧魑闹?,他永遠也不會向別人開口說起這種感受。把內(nèi)心的合理想法,勇敢地表達出來,其實就是男孩子對男性身份的期待與塑造,這就是他開始跌跌撞撞的在性別的領(lǐng)域朝前走的痕跡。
除了語文教師,又有誰能夠窺見一個男(女)孩子如此幽微的心思呢?誰又能有什么機緣,看到男(女)孩子的性別意識開始萌芽、蓬勃生長,最終長成一棵參天大樹呢?
放學后的一次助人為樂:
我悠閑地推車出校門,便看到同學小陳,正左顧右盼。很明顯,是父母沒來接,他要自己走回家去。
我心中竊喜。
剛學會騎車不多久,之前若是父母沒來接,我都是受幫助者。雖然幫人的都說沒什么,但作為受助者,總是低聲下氣的。想到這里,我不由得產(chǎn)生了一股干勁。兩步并作一步地,我沖到他面前,唯恐他被別人給搶了去。
青春期的心靈是多么豐富多彩?。《S富的心靈,只有幽微的言語才能表述。把自己豐富多彩的心靈,恰達地表述出來,就呈現(xiàn)出和別人截然不同的心境。語文教師引導學生,感受、認識并深化這種的心境,青春的美好、新鮮、朝氣蓬勃,真能入詩入畫,扣人心弦。
第五,把先哲的語言,內(nèi)化為學生的言語,讓中學生走近先哲,成就更好的自己。
在習作中,當學生對生活素材不能給出合理解釋的時候,教師要適當?shù)匾龑?。用洞察人心的眼光,有時候還需要一些先哲的思想,幫助孩子分析“我”的所作所為意義何在。
一個同學寫她弄哭了一個五六歲的小孩:
他父母不在這兒,四周也沒什么人,我想直接跑路。低頭看著他,用手捂著臉,肩膀一聳一聳地,哭得好傷心。作為一個比他大很多的初中生,看到幼小的孩子哭成這樣,我不能棄之不理。
仔細分析,這樣的行為恰恰符合孟子的一段話。
所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霏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當一個初中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自己的所作所為,恰恰就是“仁愛”的時候,她的心里會有多么大的震動啊!我,就是孔孟說的那個,有仁愛之心的人!
“仁愛“,這個詞語,和這個孩子發(fā)生了關(guān)聯(lián),變成了她對自己的評價。如孟子所說,以后,她難道不會把這種心境擴充嗎?遇到類似的情形時,她難道不會想起此時歡呼雀躍的心境,從而想再次體驗嗎?
所以,此時的語文教師是在用先哲的言語,引導中學生建構(gòu)自己的價值觀,這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