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秀菊
15 世紀-16 世紀歐洲各國的海洋活動劇增,開啟了航海時代。歐洲啟蒙運動后不安于現(xiàn)狀的人們在周邊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開展了大量的冒險性活動來進行貿易交流甚至是侵略占奪。受地理位置以及傳統(tǒng)的海洋文化影響,使得英國在該時期不斷地拓展領土。隨著航道的不斷開辟,英國在16 世紀成為世界貿易的中心,在17 世紀成為海上霸權國家,并在18 世紀先后在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國家[1]。從總體上來看《魯濱遜漂流記》中注入了大量有關夢想的描寫,這影響了更多的英國人開啟新的探索,從而征服海洋、征服世界。其中魯濱遜第四次航海被困荒島從而發(fā)生的種種故事,也是殖民行為早期發(fā)展的一個縮影。
魯濱遜出生于英國中產家庭,其父親常以知足常樂規(guī)勸他,但是他不安于現(xiàn)狀,先后進行了四次航海。在當時,思想解放促進了科技的進步發(fā)展,使航海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實際上其技術還很有限,人類并不能與大海相抗衡,海上經常發(fā)生船難。魯濱遜不顧一切想要航海,除了對于自由的渴望,更多的是在資本家貪婪的本質驅動下渴望獲取財富的心態(tài),才會為此不惜任何代價獲取財富。魯濱遜在首次航海的時候就遭遇了風暴,海浪奪走了他好朋友的生命,但也沒有阻擋他繼續(xù)航海的決心。在魯濱遜第四次航海的時候遇到了一場前所未有的大災難,所有的船員都死了,只有他自己活著來到了一個荒島上。海洋始終在考驗著魯濱遜,但是面對海洋,魯濱遜始終都是勇敢面對的態(tài)度,不知道是財富的趨勢還是內心的不甘,他在荒島上絕境中還是選擇勇敢生存,并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帝國。魯濱遜一次又一次的放棄家庭選擇海洋,其實更多的是對于財富以及權利的渴望,作者也通過魯濱遜這一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新興資產階級面對海洋戰(zhàn)勝困難,渴望獲取更多財富的欲望[2]。
魯濱遜來到荒島之后經歷了短暫的喜悅,但很快他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在一無所有的荒島上,魯濱遜只有殘存的一把刀、一個煙斗以及一點點煙草。很快魯濱遜就調整好了自己的心態(tài),開始運用簡單地工具建造房屋,也依靠自身頑強的生命力開始適應環(huán)境、獲取食物、訓練牲口、制作家具,逐漸將小島建設為一個生活場所,并在此開展了長達二十八年的荒島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小島上魯濱遜可以稱得上是這個島的過往,所有的一切都是他個人所有,小島也就代表了他的殖民地。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除了是個人的勞動精神,也是對于自然地占有與征服[3]。魯濱遜在荒島上就是就是資產者,擁有荒島所有的一切還有沉船之后的所有貨物,在魯濱遜的心里人是自然的主人,應該主宰自然的生命,魯濱遜在荒島上改造自然搭建家園的行為也是帝國殖民者構建的過程,更多的是西方殖民主義對于海外殖民的征服。
魯濱遜在荒島上的生活不僅僅是單純的勞動者,還是具有掠奪屬性的剝削者。在魯濱遜的航海生活中,他不但買賣奴隸并且大力倡導奴隸交易。在征服美洲土著人的過程中,使用火藥進行武力威脅,通過《圣經》進行精神思想上的殖民,為了獲救魯濱遜需要一個野人成為自己的奴隸,這也是星期五這個野人奴隸存在的意義。魯濱遜與星期五看似是朋友實則是主仆關系。不僅如此,魯濱遜教星期五學習英語,目的是為了可以使用英語差遣星期五做任何事情,他將星期五改造成基督教徒,將其作為最廉價的勞動力始終依附于自己,幫助自己獲取并創(chuàng)造更多的財富價值[4]。根據(jù)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說,將土著人星期五打造成異教徒也是不斷地殖民擴張中的征服意識。
魯濱遜成為了這個荒島的國王,上面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通過圈養(yǎng)動物解決食物儲備問題,派遣使者邀請西班牙人加入自己,以不斷地拓展自己的勢力范圍。西班牙船長將十七名西班牙人送到島上的時候也強調必須絕對服從魯濱遜。在魯濱遜心中人與人之間只是契約關系,所有人都需要為他所用并且絕對服從,這種思想也是資產階級在原始殖民資本積累中的普遍價值觀。
魯濱遜的求生渴望。在魯濱遜的第三次航行中,遇到了摩爾海盜襲擊,成為了摩爾人的戰(zhàn)利品與奴隸。在這種情況下魯濱遜選擇暫時忍耐等到時機成熟再逃跑。最終魯濱遜也做到了,憑借自身頑強的意志以及對于自由金錢的向往,聰明的魯濱遜把握了出逃的機會。魯濱遜的這一段經歷,也是當時英國社會新興資產階級生活的縮影,耐得住寂寞與苦悶才能在黑暗中抓住機會并產生天翻地覆的變革性發(fā)展,這也體現(xiàn)出了該時期英國新興貴族對于人權、自由的渴望追求。由于魯濱遜個人的貪婪以及對物質的渴望,就驅使他開啟一次又一次的航行,但是這一次遇到了海難,從此開啟了荒島求生的這二十八年。在這28 年期間,魯濱遜就像是被流放到荒島一樣,但他一直保持生活的希望,在荒島上建設自己的家園。魯濱遜的種種行為也不是說已經接受了這樣的現(xiàn)實,在荒島上重建家園與他渴望自由繼續(xù)前進是沒有沖突的,并且在荒島上的一切也展現(xiàn)了他的極度自由向往,也在不斷地嘗試脫離困境[5]。魯濱遜在荒島上打造獨木舟也是對自由向往的精神寄托。
魯濱遜在絕境下的自我規(guī)劃。隨著思想的變革,英國的基督教也認識到他們需要與時代適應。英國新興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壯大,使得清教徒熱衷于不斷地開拓與征服,無論是商業(yè)貿易還是生產,他們都表現(xiàn)出排除萬難獲取成功的勇氣與信心。事實上魯濱遜憑借這些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在荒島上種植、置辦屋子,制陶編筐,制造家具,砍樹造船等等一系列活動也側面反映了這種價值觀。
魯濱遜在絕境下的殖民狂熱。在針對于殖民的研究中,主要有四種類型,土地殖民、經濟殖民、技術殖民以及文化殖民最大程度的展示了土地占領、技術革新以及宗教精神麻痹等等殖民新大陸的手段[6]。當完成了經濟上以及政治上的殖民之后,又開始注重對于殖民地人民的精神殖民。當時新興資產階級的個人資本也大多都是通過殖民的方式,在不斷擴張下壯大。
作者在小說中對于奴隸問題進行了弱化處理,并沒有明確的描寫星期五是魯濱遜的奴隸,只是描寫了星期五需要聽從魯濱遜的安排。在文章中魯濱遜也經常表達自己對于星期五的喜愛,但他始終在利用星期五進行奴隸商業(yè)活動。在非洲的冒險活動中,他們與幾內亞進行商業(yè)貿易并獲取了成功。后來魯濱遜在巴西成為了種植園園主,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去發(fā)展自己的種植業(yè),就再次踏上了去非洲買賣奴隸的生活。
在《魯濱遜漂流記》中,作者淡化奴隸買賣的真實存在,甚至試圖通過殖民地人民努力生活的方式掩蓋資本家的罪惡,僅僅只是展現(xiàn)自身的進取精神。小說《魯賓遜漂流記》也通過大團圓式的完美結局將殖民者以及被殖民者的現(xiàn)實情況分開,但這些并不能掩蓋這段真實存在的歷史。
在小說中魯濱遜和星期五的關系看似正常,但是在整個航海的過程中魯濱遜是真實參與奴隸販賣貿易的。魯濱遜被困在薩利時大量購買黑奴,再次登上荒島時是全民性發(fā)展的奴隸販子。魯濱遜在從事奴隸貿易的過程中遇到海難并在荒島生活,也并沒有覺得這可能是上帝對于自己販賣奴隸的處罰。在魯濱遜第一次去幾內亞的時候就希望進行奴隸交易。和其他的殖民冒險家一樣,被看起來很成功的事業(yè)以及金錢所吸引,再次踏上征程[7]。但是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土耳其海盜,其資產以及自己都被虜獲成為了奴隸。后來魯濱遜在一個叫蘇瑞的奴隸同伴幫助下逃脫了,魯濱遜告訴蘇瑞對于他說的所有一切都需要無條件地服從,并且不斷地對他傳播《圣經》中的思想,讓蘇瑞相信自己所經歷的一切苦難都是因為上帝不知道并沒有保護他,讓蘇瑞相信基督教并且成為教徒。蘇瑞也成為了魯濱遜的奴隸。后來看到金錢的魯濱遜很果斷的將蘇瑞當做奴隸賣掉了,并且讓蘇瑞相信基督教會保佑他的一切,告知蘇瑞只要堅信上帝苦難很快就會結束。這種在各個方面影響蘇瑞并讓蘇瑞堅信自己是奴隸的行為。再后來魯濱遜見到了當時買下蘇瑞的老船長但也從來沒有關心分別后蘇瑞的經歷。魯濱遜的形象就是典型的殖民者冒險家,小說中魯濱遜的回憶也只是簡單地覺得奴隸貿易是件輕率的事情,在荒島上的生活只是在浪費生命,自始至終都沒有覺得販賣奴隸這件事情是存在問題的,而這也是作者的想法,他與魯濱遜一樣是維護這種殖民體制下的奴隸交易的。
《魯濱遜漂流記》看起來是倔強的魯濱遜的冒險故事,但實際上更多的是表現(xiàn)了殖民擴張背景下民眾的價值觀。因此在閱讀《魯濱遜漂流記》的過程中要加以辨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