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皓 曹會超
(1.商洛國際醫(yī)學中心醫(yī)院骨一科,陜西 商洛 726000;2.陜西航天醫(yī)院外二科,陜西 西安 710025)
胸腰椎骨折是指由于外力造成胸腰椎骨質連續(xù)性的破壞,是最常見的脊柱損傷[1]。臨床上對于胸腰椎骨折患者多采用經傷椎2節(jié)段固定術,經傷椎2節(jié)段固定術對輕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具有良好的固定效果,但是對于嚴重胸腰椎骨折脫位患者經常會出現(xiàn)螺釘斷裂的情況[2]。因此,本文旨在探討胸腰椎骨折經傷椎不同內部定釘?shù)寞熜Ρ燃皩怪€(wěn)定性的影響,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3月到2021年8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86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中男28例,女15例;平均年齡(41.38±2.59)歲;骨折至手術時間(4.24±1.33)min;骨折類型:伸展型12例、扭轉型19例、壓縮骨折12例;骨折節(jié)段:T11 10例、T12 13例、L1 12例、L2 8例;骨折原因:砸傷9例、墜落傷18例、車禍傷16例。對照中男30例,女13例;平均年齡(41.66±2.71)歲;骨折至手術時間(4.31±1.35)min;骨折類型:伸展型11例、扭轉型19例、壓縮骨折13例;骨折節(jié)段:T11 9例、T12 13例、L1 13例、L2 8例;骨折原因:砸傷8例、墜落傷19例、車禍傷16例。納入標準:經影像學檢查診斷為胸腰椎骨折患者;無神經損傷情況;年齡18~65歲且具有良好耐受性;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多發(fā)傷有凝血障礙或出血征象者;器質性病變及心腦血管病變者;骨質疏松性骨折者;合并精神疾病者;合并嚴重認知失調者;中途退出實驗者;中途轉院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觀察組:術前,對患者進行手術節(jié)段評估,方法為三維CT。確認患者相關信息,將信息保留并用Synergy Spine 軟件為患者制定手術方案。術中,患者采取俯臥位,氣管插管全身麻醉,透視狀態(tài)下對目標節(jié)段進行定位,行后正中切口,于棘突旁 2 cm 處對胸腰筋膜縱向切開,對多裂肌與最長肌間隙鈍性分離,使目標椎體及鄰近椎體顯露,將參考架、導航器械及注射探針安裝于鄰近節(jié)段棘突,采用探針于患者脊柱骨性結構上點出匹配點,根據(jù)三維立體結構圖及置釘路線,將經傷椎相鄰上下各2個椎體植入椎弓根螺釘(6枚椎弓根螺釘3節(jié)段)。將患者腰椎后伸,清除患者骨折碎片,修復患者破損組織,在C型臂機下觀察置釘位置是否滿意,止血,沖洗,留置引流管,縫合。對照組:除置釘時采用經傷椎下一椎體和相鄰上2個椎體植入椎弓根螺釘(4枚椎弓根螺釘2節(jié)段)不同,其他均與對照組相同。
1.3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手術時間、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情況;分別于術前、術后1周、12月,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價兩組患者疼痛情況;采用Oswestry功能障礙(ODI)評分評價兩組患者功能障礙情況;通過影像學檢查對兩組患者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及椎體后凸Cobb角進行測量并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2.1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2.2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以及術后12月的VAS、ODI、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凸Cobb角比較 兩組患者術前VAS、ODI、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凸Cobb角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周兩組患者的VAS、ODI以及椎體后凸Cobb角均降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均升高,但兩組患者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2月觀察組患者的VAS、ODI以及椎體后凸Cobb角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周以及術后12月的VAS、ODI、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凸Cobb角對比
2.3兩組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術后,觀察組患者發(fā)生螺釘松動1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2.32%;對照組患者發(fā)生螺釘脫出、螺釘斷裂各2例,螺釘松動4例,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18.60%。觀察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χ2=4.470,P<0.05)。
有研究表明[3],經傷椎椎弓根5釘或6釘強化內固定的效果優(yōu)于跨傷椎椎弓根4釘內固定,可以提高患者的胸腰椎骨折脊柱穩(wěn)定性,減少患者腰部疼痛情況,并且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文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高于對照組,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患者的出血量、術后引流量、住院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但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采用6枚椎弓根螺釘3節(jié)段內固定對胸腰椎骨折患者進行治療,手術的各項指標優(yōu)于采用4枚椎弓根螺釘2節(jié)段內固定對腰椎骨折患者,但是對比并沒有差異。分析原因,兩種方案除經傷椎不同內部定釘?shù)臄?shù)目不同以外,其他手術方法均相同,因此兩組患者的手術相關指標并無顯著差異[4]。兩組患者術前VAS、ODI、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椎體后凸Cobb角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周兩組患者的VAS、ODI以及椎體后凸Cobb角均降低,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均升高,但兩組患者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術后12月觀察組患者的VAS、ODI以及椎體后凸Cobb角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傷椎椎體前緣高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6枚椎弓根螺釘3節(jié)段內固定的患者可以降低患者VAS、ODI以及椎體后凸Cobb角,提高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分析原因,采用6枚椎弓根螺釘3節(jié)段內固定,增加了椎弓根螺釘和固定節(jié)段,使患者脊柱整體的穩(wěn)定性增加,進而提高傷椎椎體前緣高度,降低后凸Cobb角[5-6],與黃善能[7]等研究結果相符,且可以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功能障礙情況,進而降低VAS以及ODI評分。觀察組患者的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采用6枚椎弓根螺釘3節(jié)段內固定可以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與章榮[8]等人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對于胸腰椎骨折患者,與4枚椎弓根螺釘2節(jié)段內固定相比,采用6枚椎弓根螺釘3節(jié)段內固定效果更優(yōu),可以降低患者VAS、ODI以及椎體后凸Cobb角,提高傷椎椎體前緣高度,增強脊柱穩(wěn)定性,并且降低術后術后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