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軍 顏廷武
(1.華中農業(yè)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武漢 430070;2.黃岡師范學院 商學院,湖北 黃岡 438000;3.湖北農村發(fā)展研究中心,武漢 430070)
在農業(yè)面源污染導致的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日益嚴峻的現實下,轉變農業(yè)生產方式,鼓勵農戶實施綠色生產行為是推動我國生態(tài)農業(yè)體系順利建設的根本動力[1]。在農業(yè)生產方式的轉變中,農業(yè)生產末端環(huán)節(jié)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也不容忽視。農作物秸稈的不當處置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對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和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造成破壞、甚至會危害人類身體健康[2],已成為阻礙中國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大誘因。作為秸稈處置的有效措施之一,秸稈還田能夠有效緩解秸稈焚燒等帶來的空氣污染,并改善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服務功能[3-4]。有鑒于此,繼2008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快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意見》后,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大力推進秸稈還田等綜合利用,促進生態(tài)友好型農業(yè)發(fā)展。
這些支持政策的實施促進了秸稈還田技術的推廣,技術采納率逐年提高,截至2019年底,機械化秸稈還田普及率達到48.54%[5-6](1)根據國家統計數據計算得出,2019年機械化秸稈還田面積為5 633.176萬hm2[5],糧食種植面積為11 606.4萬hm2。但在秸稈還田技術推廣過程中依然存在秸稈焚燒現象屢禁不止,出現露天焚燒反彈等問題,農戶復燒情況時有發(fā)生(2)中國吉林網,http:∥pinglun.cnjiwang.com/jwkp/201804/2629411.html,2018-04-03,農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主動性較低,從而使政府有效推廣秸稈還田技術的目標受到挑戰(zhàn)。秸稈還田行為具有環(huán)境正外部性,也具有“集體行為”和“利他主義”屬性[7],但農戶采納還田技術需承受風險和壓力,實施秸稈還田還需增加資本投入,技術效果顯效需要一定周期,且易受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增加了下一季度生產難度[8]。因此,提高農戶實施秸稈還田的主動性需要外部環(huán)境的支持和幫助。
社會支持是主體獲取外部資源的有效途徑,能夠從社會網絡中獲取信息、情感等方面的支持[9],能夠有效提高個體的理解能力和自我效能認知且在面對困難時更為樂觀,從而提升其實施某種活動的預期[10]。秸稈還田技術的溢出效應導致農戶需要承擔實施還田技術的全部成本,但不能獲取全部收益,從而降低了其實施的主動性。如果能提高農戶的社會支持獲得感,給予其信息和情感支持,勢必會提升收益預期,從而提升主動性。國內外學者從不同方面探討了社會支持的作用。社會支持包含主體面對壓力時,所需要的情感和物質資源[11],能夠提升其滿意度,進而正向影響其主觀幸福感[12]。社會支持對居民的綠色消費行為具有正向影響[13],能夠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和認同感進而顯著提升其創(chuàng)業(yè)堅持[10]。部分研究探討了不同維度的社會支持的作用,楊柳等[14]研究發(fā)現組織支持能夠促進農戶參與小農水管護;鄰居的支持對農戶采納地膜回收行為具有顯著促進作用[15];政府的補貼支持、懲戒監(jiān)督也是促進農戶實施秸稈還田的重要驅動因素[16-18],董靜等[19]探討農民創(chuàng)業(yè)動機時認為家庭情感支持能夠為其提供心理資本和解決可能存在的家庭矛盾沖突從而提升其創(chuàng)業(yè)的可能性,李立朋等[20]分析認為信息支持型關系網絡能夠顯著提升農戶土地流轉的可能性?,F有研究討論了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行為的影響,如錢忠好等[21]認為政府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的采納行為具有顯著的影響作用,張淑嫻等[22]研究認為信息傳遞能夠顯著促進農戶采納秸稈還田等保護性耕作方式。
已有研究對社會支持影響個體行為的作用進行了探討,為本研究提供了研究基礎,但尚存一些不足:1)盡管現有文獻關注到社會支持對農戶行為的影響,但鮮有研究探討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而秸稈還田技術作為一項具有正外部性效用的綠色生產技術,其采納應用需要得到外部支持,特別是從情感支持等視角的研究還非常少見。2)現有文獻雖然探討了社會支持對農戶行為的影響,但少有研究關注社會支持對農戶行為主動性的作用機制。鑒于此,本研究基于湖北省和河南省1 102戶農戶微觀調研數據,從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2個維度,理論與實證相結合探討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技術主動采納行為的影響效應及其機理,以期為政府部門加大秸稈還田技術的有效推廣提供決策依據。
1.1.1社會支持和農戶秸稈還田主動采納行為
秸稈還田技術具有外溢性,農戶在實施時需支付額外費用,但不能獲取全部收益。理性農戶是在外部條件約束情況下,通過權衡比較不同處置方式的凈收益,選擇使其收益最大化的方案。當外部機制發(fā)生變化,改變采納農業(yè)生態(tài)技術的收益和成本時,會使農戶的采納行為變?yōu)樽杂X行為[23]。因此,要將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硬杉{,需要轉變現有機制,使農戶實施秸稈還田獲得凈收益大于不當處置帶來的凈收益。而社會支持不僅能夠為農戶提供相關信息,增加農戶對秸稈還田收益的認知,而且可以為農戶提供情感支持,增強農戶的歸屬感,進而提高農戶的非經濟收益。因此社會支持能夠改變農戶行為的外部約束條件,進而促進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行為?;诖?,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1:社會支持能夠正向促進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
1.1.2情感支持和農戶秸稈還田主動采納行為
社會支持可以分為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2個維度。情感支持是指農戶從親人、鄰居以及組織中獲得認同、理解與鼓勵;信息支持是指農戶從村干部、技術員及其他農戶中獲得信息支持[24]。
情感支持是指農戶從村干部、技術員及其他農戶處獲取的對其從事秸稈還田行為的關心、認可和鼓勵。首先,當農戶感知到他人對自己情感支持時,能夠增強其對集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當農戶對群體認同度高時,一方面其會將群體利益作為自己的行為動機[25],并納入到自己的收益函數中,而秸稈還田有利于增進公共福利,從而提高農戶的收益;另一方面,農戶對群體的認同表明其認同集體的價值觀和集體的行為準則,并將集體行為作為自己決策依據,因此,其會實施具有集體行為屬性的秸稈還田行為,且當個體遵從社會規(guī)范時,將會獲得集體歸屬感收益[26]。因此,情感支持能夠提升農戶的集體歸屬感,從而提高其集體歸屬感和榮譽感,進而提高農戶的非經濟收益。其次,情感支持能夠為個體提供心理資本[19],心理資本包含自信、樂觀、人性等積極心理狀態(tài),樂觀的個體能夠充分認識到開展行為的目的,以及對行為結果有著積極預期,具有韌性的行為主體能夠直面困難并積極解決困難,自信的個體會勇于承擔挑戰(zhàn)性的任務[27];因此,心理資本強的農戶在實施秸稈還田遇到困難時,能夠積極尋找解決方法,并預期秸稈還田能夠帶來收益,促使其積極參與秸稈還田行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2:情感支持能夠正向促進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
1.1.3信息支持和農戶秸稈還田主動采納行為
個人的選擇決策受到信息和認知的約束,在當前農村現實中,農戶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是其群體的其他成員,即信息支持是其信息獲得的主要渠道。信息支持能夠為農戶提供秸稈還田相關知識,提升農戶對秸稈還田的認知,有效緩解農戶實施秸稈還田時遇到的信息和認知的約束,促進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首先,能夠降低農戶對秸稈還田技術效果不確定的感知。不確定性來源于農戶對秸稈還田知識的掌握不足,而信息支持能夠為農戶提供秸稈還田相關知識,增加其有效信息,一方面農戶深刻認識到秸稈還田技術對農業(yè)生產和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的改善作用,另一方面能夠降低農戶對秸稈還田帶來的風險感知,從而提高其預期收益。其次,信息支持能夠提升農戶勝任感。勝任感是行為主體通過學習掌握相關知識以及從事某種行為的信念水平[14]。當農戶從社會網絡中獲取的信息支持,一是能夠使農戶獲取實施秸稈還田相關技術,提高其知識水平,使其具備實施秸稈還田所需的知識;二是農戶能夠通過觀察到群體內其他農戶實施該項技術,基于替代經驗理論,觀察到能力與自己相似的人的成功,能促進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28],即農戶也會認為其具有實施該項技術的能力;三是當農戶實施秸稈還田遇到問題時,能夠通過他人發(fā)現實施秸稈還田技術時存在問題的原因,并獲取相關支持解決問題,因此信息支持能夠提升農戶的勝任感?;诖?,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說:
H3:信息支持能夠正向促進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
根據前述分析,個體采納行為是由被動采納逐漸轉為主動采納行為,農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行為分為被動采納以及主動采納。因此,農戶的行為在測量層次上是離散型變量,要采用Probit模型。基于此,構建如下模型:
Yi=β0+β1x1+β2x2+μ
(1)
式中:被解釋變量yi表示農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行為,當yi=1表示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當yi=0表示農戶被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x1表示農戶的社會支持;x2表示其他控制變量。β1表示農戶的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采納行為的影響;β2表示其他控制變量對農戶秸稈還田采納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所采用的數據為課題組于2019年8月份在湖北和河南兩省開展的入戶調查,選取兩省的原因如下:一是湖北省和河南省是我國糧食主產區(qū),河南省糧食產量居全國第二,湖北省糧食產量居全國第十一,兩省秸稈資源儲量充裕;且兩個省份的秸稈處置方式主要是秸稈還田。二是土壤類型和耕地質量現狀方式看,河南省屬于華北及黃淮平原潮土區(qū),湖北省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區(qū);樣本選擇盡可能涵蓋了不同土壤質量和地形地貌。湖北省選取荊州和襄陽兩市作為調研地區(qū),荊州秸稈治理情況居全省前列,襄陽居湖北省中下游(3)湖北省生態(tài)環(huán)境廳,關于2018年全省農作物秸稈露天禁燒和綜合利用工作情況的通報,http:∥sthjt.hubei.gov.cn/hjsj/ztzl/jgltjs/zcdd/201901/t20190116_594713.shtml,2019-01-16;河南省選取信陽和南陽市作為調研地區(qū)。這兩個地區(qū)主要為水稻種植區(qū),作物種類與湖北較為相似,便于比較,以避免因作物種類不同而導致農戶秸稈還田行為的不同。每個市隨機抽取1~2個縣(區(qū)),每個縣區(qū)隨機抽取4~5個鄉(xiāng)鎮(zhèn),每個鄉(xiāng)鎮(zhèn)隨機抽取1~2個村,每個村隨機抽取30~40戶農戶。
調查問卷主要涉及農戶家庭基本情況、生產經營情況以及村莊基礎設施等方面內容。根據研究主題和相關指標,刪除無效問卷,共得到有效問卷1 102份問卷。湖北省完成有效問卷685份,河南省完成樣本量為417份。樣本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樣本點數據分布Table 1 Data distribution of sample point
在調查樣本農戶中,男性占比為75.77%,女性占比為24.33%;40~59周歲農戶占比為54.35%,60周歲以上農戶占比為41.2%;健康狀況,比較健康的農戶占53%;未從事兼業(yè)的農戶占74.05%;農業(yè)收入低于1萬元的農戶約為49.91%;經營農田大于3.33 hm2(50畝)的農戶家庭僅為5.63%;而種植面積低于0.33 hm2(5畝)的家庭占23.14%;種植土地的塊數,5塊以下的農戶占比為50.55%,但是塊數在10塊以上的農戶占比為24.04%。總體而言,樣本農戶的基本特征與我國農村情況基本一致。
2.2.1主動行為
主動行為是一種不受外力推動的行動,是主體發(fā)自內心認同該項工作,體現了其主觀能動性[29]。當農戶了解、認同秸稈還田技術時,才能預期采納秸稈還田獲取的收益大于秸稈焚燒等不當處置帶來的收益,進而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因此,本研究基于農村實際情況,首先設計以下問題:“現在是否露天焚燒秸稈?”。剔除焚燒秸稈及未焚燒但沒有采納秸稈還田的農戶樣本,從而使樣本農戶的秸稈治理策略均為秸稈還田,其次詢問農戶未焚燒秸稈的原因,給出如下選項:“A.政府不準燒,所以不得不遵守”、“B.若焚燒,會遭受其他人批評”、“C.秸稈資源化有利于保護環(huán)境,因此不愿燒”、“D.秸稈資源化有利于提高經濟收入,因此不愿燒”。因A、B選項是農戶在外部壓力下的被動選擇,因此,定義為“被動還田”;C、D是農戶認知到秸稈還田的益處,從而認同該項工作而選擇秸稈還田行為,定義為“主動還田”。
2.2.2核心解釋變量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獲得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關心與支持。本研究參考凌文輇等[30]以及Eisenberger等[31]、李楠等[32]度量量表,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進行調整,設置如下問題:1)其他農戶會分享自己的生產經驗;2)當我有農業(yè)生產方面的疑問時,我能從村干部處獲得信息和知識;3)其他農戶會幫助我發(fā)現生產中的問題,并提出相關解決建議;4)村干部或技術人員會幫助我發(fā)現生產中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建議;5)其他農戶對我的擔憂和感受深表同情;6)當我對某件事感到沮喪需要發(fā)泄時,我會找其他農戶傾訴;7)如有需要,我能夠從村干部得到我所需的情感支持和精神幫助;(8)村干部對我采用秸稈還田技術的擔憂和感受深表理解;9)當我對某件事感到沮喪需要發(fā)泄時,我會找村干部傾訴等問題。題項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分別賦值為1~5,將上述問題得分的均值代表農戶感知社會支持的程度,并使用軟件SPSS 19.0對信度和效度進行檢驗。問項的整體Cronbach’a系數為0.899,信度通過檢驗,符合模型穩(wěn)定性與一致性的檢驗要求;問項整體的KMO數值為0.858,說明測量指標能有效反映其共同因素構念的潛在特質,Bartlett 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6 424.100,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33-34]。
情感支持是指農戶從組織中村干部、技術員以及其他農戶處獲取的對其從事秸稈還田行為的關心、鼓勵和認可。本研究依據李楠等[32]的研究,將問題(5)~(9)歸為農戶感知的情感支持程度問題,并將問題的得分求均值表示為農戶感知情感支持的程度。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表明,問項整體的Cronbach’a系數為0.871,問項整體的KMO數值為0.773,Bartlett 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3 477.829,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33]。
信息支持是指農戶從組織中村干部、技術員及其他農戶中獲得信息支持。本研究依據Eisenberger等[31]、凌文輇等[30]的研究成果,將問題(1)~(4)歸為農戶感知的信息支持程度問題,并將問題的得分求均值表示為農戶感知信息支持的程度。信度和效度檢驗結果表明,問項整體的Cronbach’a系數為0.827,問卷整體的KMO數值為0.685,Bartlett球形檢驗的近似卡方值為2 006.100,顯著性水平為0.000,表明量表適合進行因子分析[33-34]。
2.2.3其他解釋變量
基于經濟學邏輯、現實情況和現有文獻對農戶秸稈還田影響因素分析,在參考顏廷武等[7]、姜維軍等[35]成果基礎上,本研究選取農戶的特征:受訪者性別、年齡、教育年限、健康狀況、兼業(yè)情況、農業(yè)收入、家庭勞動力數量、土地塊數、土地面積、灌溉條件、通車條件、平整程度、土地塊數、以及距最近的郵政距離作為控制變量,因調查區(qū)域為湖北和河南省,本研究對省份進行了控制。
2.2.4中介變量
秸稈還田技術知識是指農戶掌握的秸稈還田技術的相關知識,反映農戶對實施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秸稈還田技術效果的認知程度。基于姜維軍等[34]的研究,本研究設置如下問題:“我很好地掌握了秸稈還田等綠色生產技術知識及操作”,問項的設計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
表2 受訪者特征描述分析Table 2 Description and analysis of respondents’ characteristics
認同感知是指農戶所感知的其他農戶對其行為的認同,是在其實施秸稈還田技術時所得到其他群體的認同,當其感知到其他農戶對其行為的認同時,能夠增加其對秸稈還田技術的認同,也能提升其對村集體的認同?;诖?,本研究設置如下問題:“使用秸稈還田等綠色技術服務給我?guī)砹烁蟮纳鐣J同度”。問項的設計采用李克特5分量表。
變量的定義及描述性統計如表3所示。
表3 變量說明與描述性統計Table 3 Variable description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本研究運用統計軟件Stata 15.0,基于Probit模型分析社會支持對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的作用。多重共線性檢驗的結果表明VIF最大值為2.74(<10),說明多重共線性問題對系數估計的偏差影響不大。本研究逐漸納入控制變量以檢驗社會支持對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的影響。從統計角度看,模型1和2的Wald檢驗結果都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模型是合適的。為了便于進一步的解釋,我們報告了所有解釋變量的邊際效用。具體結果見表4。
表4 社會支持影響作用的回歸結果Table 4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social support
模型2中社會支持的系數顯著為正,表明社會支持對農戶主動采納行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假說H1得到證實;社會支持的邊際效應為0.139,說明隨著農戶感知獲取的社會支持程度的提高,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的概率會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感知的社會支持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其采納行為的概率提高13.9%。
從控制變量看,農戶的健康狀況會顯著促進農戶的主動采納行為??赡艿脑蛟谟诮斩掃€田技術雖然是“節(jié)勞”的綠色生產技術,但其實施需要支付一定的生產成本,身體健康的農戶能夠從事其他生產活動以獲得收入,具有支付成本的能力。土地塊數對農戶采納行為的主動性具有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秸稈還田主要是通過機械實施,隨著土地塊數地增加,機械實施的難度相應增加,增大了農戶實施秸稈還田的困難,從而阻礙農戶主動實施秸稈還田。省虛擬變量顯著為正,表明相比河南省,湖北省農戶主動實施秸稈還田行為的概率更高。
為進一步分析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主動采納行為的影響,本研究將社會支持分為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實證結果見表5。
表5 不同維度社會支持影響作用的回歸結果Table 5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cial support
模型5中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的系數都為正,且都在1%水平上顯著;表明隨著農戶感知獲取的信息和情感支持程度的提升,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的可能性也會提升。信息支持系數的邊際效應為0.071,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感知到獲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的概率會提高7.1%,假說H2得到驗證;情感支持系數的邊際效應為0.068,這表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戶感知到獲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提升一個單位,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的可能性會增加6.8%,假說H3得到驗證。
上述研究表明,社會支持能夠正向影響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但社會支持何以影響農戶秸稈還田主動采納行為?這有待于進一步檢驗。根據前述分析,社會支持能夠為農戶提供信息支持和情感支持。信息支持能夠為農戶提供秸稈還田技術的相關信息,提高農戶對相關知識的掌握,進而增強農戶的收益預期;情感支持是指群體內其他成員給予農戶的關心、鼓勵和認可,提升農戶的集體歸屬感,從而提高其認同感知,進而提高農戶的非經濟收益。
社會支持主要通過秸稈還田技術知識和認同感知影響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屬于多重中介效應,因此,本研究基于Preacher等[34]提出的中介效應方法,構建多重中介效應模型,模型如表述方法如下:
Y=α0+α1X+α3Z+ε1
(2)
M1=β0+β1X+β2Z+ε2
(3)
M2=δ0+δ1X+δ2Z+ε3
(4)
Y=φ0+φ1X+φ2M1+φ3M2+φ4Z+ε4
(5)
式中:Y為農戶秸稈還田技術主動采納行為;M1為中介變量秸稈還田技術知識,M2為認同感知。X為社會支持。Z表示控制變量。因為Y為二分變量,因此回歸結果式(1)和(4)中系數為均值處的邊際效用,具體結果見表6。
表6回歸結果(2)顯示社會支持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社會支持能夠顯著提升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的相關知識;其系數的邊際效應為0.431,說明當農戶獲得社會支持感知程度增加一個單位,其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掌握程度將上升43.1%。從回歸(3)的實證結果表明,社會支持的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社會支持能夠顯著增加農戶的認同感知;社會支持的邊際效應為0.449,說明當農戶獲得社會支持感知程度增加一個單位,其對村莊的認同感知將上升44.9%。
表6 社會支持對農戶主動采納行為影響的路徑分析Table 6 Path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behavior habits
回歸結果(4)表明,在將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和村莊認同感知納入模型后,變量的系數顯著為正,且社會支持系數為正且顯著,其系數由0.139下降到0.101,這說明中介變量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具體來說,回歸(5)顯示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的系數為正且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農戶秸稈還田技術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夠顯著促進農戶主動采納行為;其邊際效應為0.029,說明當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上升一個單位時,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的概率上升2.9%。認同感知的系數為正且在1%的水平上顯著,表明農戶對村莊的認同感知能夠顯著促進農戶主動采納行為;其邊際效應為0.043,說明當農戶生態(tài)收益的預期上升一個單位時,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的概率上升4.3%。
從中介效應的絕對貢獻來看,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的中介效應是0.013 7(4)該數值=0.473×0.029。認同感知中介效應是0.018 5(5)該數值=0.431×0.043。整體的多重中介效應為0.032 2,社會支持影響其主動采納行為技術的整體效應為0.133 2(6)該數值=0.032 2+0.101。
從中介效應的相對貢獻來看,在社會支持對其主動采納行為技術的影響作用中,有24.17%(7)該數值=0.032 2/0.033 2是通過中介效應實現的。具體來說,相關知識的中介效應占比為10.28%(8)該數值=0.013 7/0.133 2;認同感知的中介效應占比為13.89%(9)該數值=0.018 5/0.133 2。
采納逐步回歸法分析中介效用時,首先需要主回歸顯著,即社會支持對其主動采納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其次是在控制了中介變量之后通過主效應的顯著變化來檢驗是否存在中介效用,而不是直接檢驗中介效用,且逐步回歸法僅適用于因變量為連續(xù)變量。為解決這一問題,Preacher等[35]提出了Bootstrap方法檢驗中介效應,且該方法能夠有效處置因變量為二分變量的中介模型[36]?;诖?,本研究采納Bootstrap抽樣方法進行500次抽樣,對中介效應進行檢驗,并設置中介效應模型如下:
Y=αX+ε1
(6)
Mj=βjX+ε2(j=1、2)
(7)
Y=α′X+δjMj+ε3(j=1、2)
(8)
式中:Y為農戶秸稈還田技術主動采納行為,X為社會支持,Mj(j=1、2)為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和村莊認同感知2個中介變量。α為社會支持對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行為的影響作用的總效應;βj為社會支持對兩個中介效應影響作用的直接效應;α′、δj分別為社會支持和兩個中介變量對其秸稈還田技術主動采納行為的直接效應。
與逐步回歸法不同,Bootstrap檢驗方法的步驟如下:首先檢驗當α、δj,當兩者顯著時,表明中介變量在社會支持和主動行為之間的間接效應顯著;其次,檢驗βjδj的置信區(qū)間是否包含0,當0不在置信區(qū)間時,說明中介效應存在;最后檢驗α′,當顯著時,說明中介效應是部分中介。
從表7 可知,秸稈還田技術相關知識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秸稈還田技術知識對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的采納主動行為影響為正且顯著,且中介效應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同時0不在置信區(qū)間內,說明存在中介效應,且為部分中介;中介效應占比為13.42%。認同感知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認同感知對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的采納主動行為影響為正且顯著,且中介效應的系數在1%的水平上顯著,同時0不在置信區(qū)間內,說明具有中介效應,且為部分中介;中介效應占比為10.74%。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與逐步回歸法的檢驗結果較為一致,說明中介效應檢驗具有穩(wěn)定性。
表7 Bootstrap中介效應檢驗結果Table 7 Bootstrap test mediation effect test results
為檢驗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技術主動采納行為影響作用的穩(wěn)健性,本研究借鑒相關研究,采用如下方法檢驗穩(wěn)健性:一是采用新的替代變量替換主動采納的變量,二是采用多種估計方法。
根據王曉敏等[39]、姜維軍等[40]的研究,本研究選擇“沒有優(yōu)惠監(jiān)管等政府行為,我依然進行秸稈還田等綠色生產”變量替代主動采納行為。主要原因是農戶秸稈還田技術主動采納行為是指農戶在沒有外部壓力的條件下的采納行為,當農戶在沒有優(yōu)惠和政府監(jiān)督條件下,依然進行秸稈還田時,表明農戶對秸稈還田技術的采納是主動采納而不是在政府管制的被動選擇行為。表8匯報了回歸結果,模型1可知,替換社會支持的變量系數為0.291,且在1%水平上顯著,控制變量的顯著性和作用方向與表2基本一致,說明結果是穩(wěn)健的。
農戶間的個人及家庭稟賦具有差異性,因此基于自我匯報的農戶社會支持感知易受到其所處的內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從而高估或低估感知到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進而出現首尾奇異值,影響回歸結果,基于此,本研究借鑒張童朝等[41]的研究,采用Winsorize 方法,對農戶感知到的社會支持程度的上下限的5%的數值做了平滑處理,并利用Probit模型進行回歸,檢驗表2結果的穩(wěn)健性,實證結果如表8 所示。與表2的回歸結果相比,雖然社會支持的系數增大,但在1%水平上顯著,說明剔除了首尾異常值后結果依然穩(wěn)健。
表8 穩(wěn)健性檢驗Table 8 Robustness check
本研究利用湖北和河南兩省的實地調研數據,通過構建probit模型探討了社會支持對農戶秸稈還田主動采納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1)社會支持能夠直接促進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技術;通過秸稈還田技術知識和認同感知的中介路徑間接影響農戶秸稈還田技術的主動采納行為,中介效應占比分別為10.28%和13.89%。本研究通過采用替換被解釋變量和變換回歸方法進行了穩(wěn)健性檢驗,驗證結果表明模型具有穩(wěn)健性。2)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正向影響農戶主動采納行為。具體表現為,農戶感知到獲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增加一個單位,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的概率會提高7.1%,農戶感知到獲取的信息支持程度每提升一個單位,其秸稈還田技術采納的可能性會提高6.8%。3)農戶的健康狀況會顯著促進農戶的主動采納行為;土地塊數對農戶采納行為的主動性具有抑制作用;相比河南省,湖北省農戶主動實施秸稈還田行為的概率更高。
上述研究表明情感支持和信息支持對農戶主動采納秸稈還田行為具有正向促進作用,而目前政府秸稈還田的宣傳溝通教育主要以行政命令、口號宣傳等為主,更多地以提高感知、認識為核心,對個體的情感訴求或感情共鳴的重視不足。因此,提升農戶秸稈還田采納行為的自主動性,需著重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強化軟硬件環(huán)境建設,營造社會支持氛圍。農戶獲得社會支持感是其所感知到其他群體的支持,而形成氛圍是增強其感知的重要途徑。首先,以文化振興為依托,以本地傳統文化立足點,采用老年文藝活動等種形式,形成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型鄉(xiāng)村文化。其次,建立文化傳播場所,基于農村的實際情況,在每個自然村建一個集娛樂、休閑、閱讀為一體的綜合閱覽室,為農戶提供交流學習的空間,增進農戶間的交流;最后,設立“五好家庭”等形式,通過制定銘牌以及物質獎勵等形式,將互幫互助作為重要的文化內核納入鄉(xiāng)村文化建設中,引導并形成村民間的互助風氣。
二是增強服務有效供給,提高農戶支持獲得感。農戶感知到社會支持,來源于一系列具體的實踐;各級政府通過不同形式不同層面的支持,增強農戶的獲得感。首先,村干部的集體意識和互助意識影響著其他村民的意識,因此,應以鄉(xiāng)村振興為抓手,以干部培訓為突破口,提高村干部素質,營造村莊互助氛圍;其次,從農戶的生活層面給予農戶支持,組織他們在活動場所參加各種文娛活動,并在日常生活中基于農戶幫助與支持。最后,對于農戶生產方面給予支持和幫助;對于家庭勞動力短缺的農戶,村干部可以組織其他黨員干部為該農戶提供勞動力支持。
三是宣傳內容情理兼顧,提升農戶認知水平。政府在進行秸稈還田相關信息宣傳時,首先要關注農戶的信息需求,宣傳秸稈還田對農業(yè)生產和生態(tài)系統的保護作用以及實施秸稈還田行為的相關知識和方式,讓農戶充分認知到秸稈還田技術的益處,實現“以理服人”。其次宣傳內容要關注農戶的精神需要,對于無法實施秸稈還田的農戶,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分析內在原因,并給出解決方法;對于示范農戶,加大宣傳,并給予物質和精神鼓勵,從而增強農戶對村集體的歸屬感以及實施秸稈還田獲得認同感和榮譽感,達到“以情動人”。
四是鼓勵土地流轉,增強農戶機械化作業(yè)便利性。秸稈還田行為的實施主要是依靠機械操作,只有降低農戶實施秸稈還田的難度,才能有效激發(fā)農戶的主動性。在土地較為分散區(qū)域,通過加強土地流轉,實現規(guī)?;洜I;在土地流轉困難地區(qū),通過改善土地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鼓勵農業(yè)服務外包降低土地細碎化給秸稈還田作業(yè)帶來的不利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