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峰(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 呂梁 033000)
后石墓地位于呂梁市離石區(qū)信義鎮(zhèn)后石舊村東北,地處小東川河與陽坡溝交匯處西南的臨河高臺地上,當(dāng)?shù)乩习傩辗Q之為“中和塬”。整個(gè)墓地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北側(cè)為大沖溝,東部及南部為臨河斷崖,西南有隔沖溝與小中和塬遺址相望。整個(gè)墓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在20世紀(jì)90年代初農(nóng)田基本建設(shè)時(shí),被修整成自下而上的連續(xù)階地,墓葬主體時(shí)代集中在春秋中期及戰(zhàn)國晚期,而且集中分布于墓地東南。2020年4——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對征地范圍內(nèi)勘探發(fā)現(xiàn)的38座墓葬進(jìn)行了搶救性發(fā)掘。
2021年12月——2022年1月,為配合呂梁市信義互通立交工程建設(sh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呂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離石區(qū)文物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duì),對該墓地進(jìn)行了第二次搶救性發(fā)掘。
此次發(fā)掘區(qū)位于2020年發(fā)掘區(qū)東南,共清理墓葬13座,發(fā)掘面積400平方米。墓葬形制均為豎穴土坑墓,除M14外,共出土器物80件?,F(xiàn)將出土器物最豐富的M2、M5、M6、M8簡報(bào)如下:
M2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開口于耕土層下,墓口距地表0.8米,方向82°。墓室平面近長方形,口底同寬。上口東西長2.9米,南北寬1.80~1.88米,墓底距地表深2.5米。墓壁保存較好,未見工具加工痕跡。墓室內(nèi)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少量灰色碎土塊、紅褐色花土等。
M2葬具為一棺一槨,均已腐朽。槨平面近長方形,東西長2.8米、南北寬1.7~1.8米,殘高0.1米。棺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2.1米、南北寬0.83米、殘高0.1米。棺內(nèi)有人骨一具,頭向東,足向西,面向南,葬式為仰身直肢,骨骼保存較差,肋骨、盆骨等有殘缺。已采集。
M2出土隨葬品共6件,陶豆兩件,陶鼎兩件,陶壺兩件,均出土于南部邊箱內(nèi)(圖一)。
圖一 M2出土陶器
陶鼎兩件。泥質(zhì)紅褐陶。半圓形鼎蓋。子母口,器身子口內(nèi)斂,圓唇,淺腹較直,圜底近平,三個(gè)獸蹄足,長方形無穿附耳較直。素面。M2:4,口徑為15.3厘米、腹徑為18厘米、底徑為13.2厘米、通高18.5厘米。M2:5,口徑為15.9厘米、腹徑為19厘米、底徑為12.3厘米、通高19.5厘米。
陶豆,兩件。泥質(zhì)紅褐陶。半圓形豆蓋。子母口、腹較深,腹部兩次內(nèi)折呈雙腹?fàn)?,喇叭狀底座較高。器身飾瓦棱紋。M2:3,口徑為17.1厘米、腹徑為18.5厘米、底徑為11.8厘米、通高21.5厘米。M2:6,豆蓋頂部略尖??趶綖?6.5、腹徑為17.7厘米、底徑為11.9厘米、通高21厘米。
陶壺,兩件。泥質(zhì)紅褐陶。蓮花瓣壺蓋,五枚蓮瓣外撇。器身侈口、圓唇、束頸、鼓腹,下腹緩收,平底。素面。M2:1,口徑為14.2厘米、腹徑為22.4厘米、底徑為12.3、通高29.9厘米。M2:2,口徑為13.2厘米、腹徑為20.3厘米、底徑為12.1厘米、通高27.9厘米。
M5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開口于耕土層下,墓口距地表0.84米,南北向。墓室平面呈長方形,口大底小。上口南北長2.44米、東西寬1.38米;下底長2.15米、寬1.28米;墓底距地表2.25米,墓室自深1.41米。墓壁垂直且光滑,未見工具加工痕跡。填土為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少量紅燒土顆粒、灰色碎土塊等。
M5葬具為一棺一槨,平面均為長方形,已腐朽。槨南北長2.15米、東西寬1.28米、殘高0.08米、厚0.09米。棺南北長1.74米、東西寬0.74米、殘高0.08米、厚0.09米。棺內(nèi)有人骨一具,骨骼保存一般。頭向北,足向南,面向無從辨認(rèn),仰身直肢,頭骨已碎,肋骨等均有殘缺。已采集。
M5出土隨葬品8件,其中陶鼎兩件、陶豆兩件、陶壺兩件,銅箭鏃1件、骨簮1件,陶器均放置于西部邊箱內(nèi),骨簪和銅帶鉤放置于頭部附近(圖二)。
圖二 M5出土陶器
陶鼎,兩件。泥質(zhì)灰陶。鼎形鬲,弧形器蓋。子母口,器身子口微內(nèi)斂,圓唇,圓弧腹內(nèi)收,微圜底。3個(gè)柱狀足較矮。角形耳,器身飾鋸齒紋。M5:3,口徑為13厘米、腹徑為14.5厘米、通高11.5厘米。M5:6,器身斜??趶綖?2.5厘米、腹徑為14.1厘米、底徑為10厘米、通高13.2厘米。
陶豆,兩件。泥質(zhì)灰陶?;⌒味股w,子母口,器身子口微內(nèi)斂,圓唇,豆盤較淺,圓弧腹內(nèi)收,圜底,喇叭狀底座。M5:2,弧形豆蓋小于豆口。器蓋近口沿處有一周略內(nèi)凹??趶綖?4.7厘米、腹徑為13.8厘米、底徑為9.7厘米、通高13.3厘米。M5:4,口徑為13.5厘米、腹徑為12.3厘米、底徑為10.2厘米、通高12.5厘米。
陶壺,兩件。泥質(zhì)灰陶。高領(lǐng)較直,口略侈,圓方唇,鼓腹,下腹緩收,平底。素面。M5:1,口徑為9.9厘米、腹徑為15.5厘米、底徑為11.4厘米、通高20.4厘米。M5:5,有蓮花瓣壺蓋??趶綖?.7厘米、腹徑為16.4厘米、底徑為11.2厘米、通高25.5厘米。
銅帶鉤,M5:7,青銅制作,殘,位于棺內(nèi)頭骨東側(cè)。形似琵琶,鉤首殘,從鉤尾至鉤中部起兩條棱,鉤尾較圓,背有鈕。
骨簪,M5:8,殘,位于棺內(nèi)頭骨西側(cè)。較細(xì)長,截面呈三角形,斷為兩截。
M6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開口于耕土層下,墓口距地表0.75米,南北向。墓室平面近長方形,口大底小。上口南北長3米、東西寬1.74~1.80米;底長2.62米、寬1.35~1.42米;自深3.25米,墓底距地表4米。墓壁保存較好,未見工具加工痕跡。填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紅土顆粒、灰色土塊、少量碎料僵石小塊等。
葬具兩槨一棺,平面均近長方形,已腐朽。槨南北長2.62米、東西寬1.35~1.42米、內(nèi)槨南北長2.34米、東西寬1.11~1.16米、殘高0.1米、厚0.11~0.22米。棺南北長1.82米、東西寬0.9~1.17米、殘高0.1米、厚0.08~0.1米。棺內(nèi)有人骨一具,骨骼保存一般。頭向北,足向南,面向無法辨認(rèn),葬式為仰身曲肢。已采集。
M6共出土隨葬品7件,陶鼎兩件,陶壺兩件,陶豆兩件,銅帶鉤1件(圖三)。
圖三 M6出土陶器
陶鼎,兩件。泥質(zhì)灰陶,平頂鼎蓋。子母口,器身子口內(nèi)斂,方唇,淺腹,圜底近平,三足粗矮,圓角長方形帶穿附耳外撇。素面。M6:3,口徑為13.9厘米、腹徑為16.6厘米、通高12厘米。M6:4,器身斜??趶綖?3厘米、腹徑為16厘米、通高10.8厘米。
陶豆,兩件。泥質(zhì)灰陶,平頂豆蓋。子母口,器身子口微內(nèi)斂,圓方唇,圜底近平,下接喇叭狀底座較高。M6:5,口徑為14.1厘米,腹徑為16.2厘米,底徑為9.1厘米,通高14.7厘米。M6:6,器身略斜??趶綖?4.2厘米、腹徑為16.2厘米、底徑為9.7厘米、通高13.9厘米。
陶壺,兩件。泥質(zhì)灰陶,直口,方唇,圓肩,深腹,下腹斜內(nèi)收,平底。領(lǐng)部及器身共飾四周凹弦紋。M6:1,平頂壺蓋,蓋為子口??趶綖?0.1厘米、腹徑為20.9厘米、底徑為12.5厘米、通高20.4厘米。M6:2,口徑為10厘米、腹徑為20.8厘米、底徑為11.1厘米、通高24.4厘米。
M6:7,銅帶鉤,青銅制作,位于棺外東北部邊箱內(nèi)。鉤首殘,從鉤尾至鉤中部起兩條棱,鉤尾較圓,背有鈕。
M8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開口于耕土層下,墓口距地表0.4米。墓室平面近長方形,南北向,口大底小。上口南北長2.6米、東西寬1.67~1.78米;下底長2.56米、寬1.54~1.65米;自深0.95米,墓底距地表1.35米。墓壁保存較好,未見工具加工痕跡。墓室內(nèi)填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疏松,內(nèi)含少量植物根系、紅土點(diǎn)、碎料僵石等。
M8葬具為一槨一棺,已腐朽,平面均為近長方形。槨南北長2.56米、寬1.54~1.65米、殘高0.1米、厚0.1~0.15米。棺南北長2米、東西寬0.67~0.74米、殘高0.1米、厚0.15米。棺內(nèi)有人骨一具,骨骼保存較好。頭向北,足向南,面向西,葬式為仰身直肢。已采集。
M8共出土隨葬品7件。陶鬲1件、陶盆1件,陶豆兩件,陶壺3件,位于西北部邊箱內(nèi)(圖四)。
圖四 M8出土陶器
陶鬲,1件。M8:7,夾砂灰陶,口沿部有輪制痕跡。侈口,圓方唇,圓腹,分襠不明顯,三個(gè)矮實(shí)足。上腹部飾豎繩紋,中腹飾一周附加堆紋,下腹部飾交錯(cuò)鋸齒刻劃紋,襠部及足跟部飾粗繩紋??趶綖?4.2厘米,腹徑為17.2厘米,通高14.3厘米。
陶盆,1件。M8:6,泥質(zhì)紅褐陶。窄沿,方唇,深腹外鼓,素面。口徑為15.8厘米,腹徑為16.2厘米,底徑為9厘米,通高10.6厘米。
陶豆,兩件。泥質(zhì)紅褐陶,尖圓頂豆蓋,子母口,器身子口內(nèi)斂,圓方唇,深腹,圜底近平,喇叭狀底座較矮。素面。M8:4,口徑為15.4厘米,腹徑為18.1厘米,底徑為10.8厘米,通高19.6厘米。M8:5,深腹??趶綖?6.5厘米,腹徑為19.2厘米,底徑為10.2厘米,通高19.7厘米。
陶壺,3件。圓方唇,侈口,束頸,鼓腹,平底,素面。M8:1,泥質(zhì)紅褐陶,蓮瓣壺蓋,五枚蓮瓣外撇??趶綖?2.5厘米,腹徑為23.3厘米,底徑為12厘米,通高31厘米。M8:2,泥質(zhì)紅褐陶,壺體飾凸弦紋三周??趶綖?5.6厘米,腹徑為23.4厘米,底徑為12.7厘米,通高26.4厘米。M8:3,泥質(zhì)灰陶,尖圓頂壺蓋。頸部及腹部飾凸弦紋??趶綖?2.4厘米,腹徑為22.5厘米,底徑為12.3厘米,通高28.9厘米。
M8:8,銅帶鉤,青銅制作,位于棺內(nèi)盆骨東側(cè)。鉤首呈三角形狀,截面呈梯形,鉤尾較尖,背有鈕。
本次發(fā)掘墓葬與2020年發(fā)掘墓葬屬同一墓地,時(shí)代和文化內(nèi)涵相同。
13座墓葬均為豎穴土坑墓,且均為單人葬。M2和M12為東西向,其余均為南北向。除M14無隨葬品外,其余12座墓均有隨葬品。器類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銅器及骨器、石器。器型有鬲、盆、罐、鼎、豆、壺等。
隨葬器物組合:(1)鬲(盆/鼎)豆壺組合。M3、M8為繩紋鬲和盆組合。M9與M13鼎無耳,豆柄較矮。M5、M10、M6,鬲,素面、大口、半圓形腹、矮足、有附耳,均有器蓋,器蓋平頂或尖圓頂。(2)鼎豆壺組合。M2、M11,器蓋半球形或略底,鼎有雙耳,豆柄較細(xì)高,陶壺有蓮蓋。M1、M4,豆蓋為豆形,壺為尖圓頂壺蓋。
此次發(fā)掘的墓葬形制單一,從出土陶器組合及器形特征來看,墓葬年代應(yīng)處于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中期階段。盡管存在地方性特征,但其器形、種類、制法、紋飾等特征均與同時(shí)期晉南及河南等地區(qū)有著較大的相似之處,反映出這一時(shí)期呂梁山區(qū)隸屬于晉文化區(qū)域范圍內(nèi),并與中原其他地區(qū)的文化、經(jīng)濟(jì)交流頻繁。該墓地的發(fā)掘?qū)τ谘芯繒x國的疆域以及三晉文化的分布范圍,將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