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建功
欽州滋味最早我是從童謠里品到的。那時才四五歲,知道欽州和我家所在的北海相鄰,知道“馮子材,鎮(zhèn)南關”“劉永福,守臺灣”。當然,從祖母的吟唱里,我還知道“欽州灣,大江平,幾多船,走又?!保罋J州的“鴿子粥”和“豬腳粉”……
現(xiàn)在,我對欽州所知,早不止于粥和粉了,比如坭興陶。
最早和我講起坭興陶的人,是我的表叔、北海有名的坭興陶收藏家許維基。初聽還聽成“宜興陶”了,便問:“是不是宜興?那不是在江蘇么?”表叔和我年齡相仿,他告訴我,此陶與彼陶相距數千里之遙,窯口就在和北海相鄰的欽州。
坭興陶的話題,由參觀位于北海中山東路上的大清郵政北海分局舊址而起。我參觀時發(fā)現(xiàn)展覽圖片上展示著一對精美的陶瓶,聽講解員說,這是當年同僚贈給局長山拿(音譯)的結婚禮物。這對花瓶在北海乃至中國郵政史上的價值是毋庸置疑的,令我吃驚的是,如此精美的陶瓶,竟是在離北海不遠的欽州定制;而此物原件,居然就藏在我的表叔許維基處。
我敬畏表叔,倒不是因為輩分,而是他作為一個收藏家的學問和敏銳。就拿這一對坭興陶花瓶來說,據說是他在香港某位藏家手中發(fā)現(xiàn),并深知其價值所在(一是發(fā)現(xiàn)了它在中國郵政史上的價值,二是驚艷它出自清末民初欽州坭興陶制作名家潘彩香的手筆),便出高價購回。
此番聽講解員道出“山拿瓶”的來歷,豈能不興致勃勃地求見表叔,一睹為快?
表叔許維基家客廳的四壁皆以玻璃櫥柜環(huán)繞,櫥柜里琳瑯展示的都是坭興陶。坭興陶質地細密,圓潤拙樸,瑩瑩如泛金石之光,沉沉似藏漢唐之韻。他自述40多年前在廣州一位親戚家中得見坭興陶花瓶,一見傾心,自此每遇佳品,總是汲汲以求,不曾懈怠,至今已收藏坭興陶百年之珍品千余件。這些藏品中,有蘊含著重大歷史信息的器物如與近代郵政史、同盟會、抵制日貨救亡圖存等有關的紀念花樽,也有展示坭興陶工藝特色、藝術魅力以及不同發(fā)展階段的代表作品。
許維基為人儒雅,出言謹慎。作為藏家,他一件一件講述藏品的來龍去脈,分享自己把玩之后的鑒賞心得,語氣從容,我卻感受得到其中的自豪。又一日,應我請求,他駕車帶我到欽州,看窯口,走作坊,拜大師,訪精品,更是興致勃勃。
坭興陶,它利用坭興陶土的細膩綿密堅而不脆的特質,把刻、鏤、雕、填等工藝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欽江兩岸陶土經特定的配比和窯煉,又經打磨和研洗,呈現(xiàn)出陶土窯變的陶褐與陶彩,煥發(fā)出凝重內斂的光華,深藏著不事雕琢的古雅,成為坭興陶的審美特質。我想,早在1915年參加首屆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時,欽州坭興陶就是以這種含蓄古拙之美而征服世界、榮獲博覽會金牌獎章的吧。就近現(xiàn)代坭興陶的發(fā)展而言,我們既可看到悠久的制陶歷史所形成的獨特與薪傳坭興風采,也可看到隨著視野的開闊和文明的融合,坭興陶如何獲得創(chuàng)新的動力以及生生不息的魅力。遙想清咸豐年間,欽州曾以精美陶器的制作令世人驚艷,稱之“欽縣陶產,遠邁宜興”,姑且不論這豪邁言辭記述是歷史真實還是勵志豪言,坭興陶并沒有因此停下學習的腳步,甚至還能看出不少坭興作品對宜興紫砂壺器型的借鑒與模仿。然而坭興陶植根于當地民間的地域文化,有著自身毋庸置疑的消化力,自成一家,穿越百年的坭興陶器,已經以其大雅若拙的陶質、古樸內斂的陶彩、揮灑大方的陶刻,自立于中國陶器之林。
不知為什么,對欽州,對坭興陶,我有種神韻相通的偏愛。
坭興陶器里蘊藏的凝重與豐沛、沉穩(wěn)與剛毅、低調與執(zhí)著,正是這一地域的精神氣候所養(yǎng)成。坭興獨有的陶土材質和磨洗工藝、獨有的窯變和陶刻,使之熠熠泛墨玉之色,錚錚傳金石之聲。隱隱中我讀出了欽州人——北部灣畔的鄉(xiāng)親們那種不彰不顯淺燭幽光的品性,不聞不達功到自成的堅韌。出人意料卻又在我意料之中的是,我所接觸過的幾位坭興陶大師,無不和我心中的坭興陶品性相同。
素樸如鄰居大哥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李人帡,那天他聽聞我到欽州出席陶業(yè)展覽會,約我展會門口一晤。只見他上身穿著對襟的短袖衫,下身穿著肥大的短褲,有如一位來自秧田的老農。我暗覷那一雙略顯粗拙的大手,驚嘆我曾膜拜的《高鼓花樽》就是出自這雙手。我并不懷疑這是一位真正的藝術家,我只是驚訝他比我想象的更平常平易,就和坭興陶制品一樣,平易中飽含著神氣和勁道。
其實我此前遇見的好幾位制陶名家,不管他們是以造型見長還是以陶刻名世,抑或兼通多門;也不管他們是執(zhí)著古意還是志在出新,抑或融古啟新不偏不廢,似乎都有著世所常見的欽州人品性。比如陶藝大師曾日榮,以茶具《時來運轉》蜚聲海外,我有幸藏有其書寫小楷《道德經》一幅;陶刻名家龍拔標,我有幸收有其陶刻坭壺一套,其壺身刻草書王維《山中》絕句,方寸之地,筆走龍蛇,輕重緩急,逸興遄飛。曾有書界名家到訪,見懸于廳上的《道德經》,又見刻于壺上的《山中》五絕,嘖嘖而贊,稱曾日榮所書工穩(wěn)勁健,讀得出功夫與神氣;龍拔標的書法與陶刻相得益彰,足見欽州地處僻遠,卻藏龍臥虎,不缺大氣象大手筆。便又想起丹納的“精神氣候說”,大氣象大手筆倒不一定個個氣吞山河,更在于一種生命的境界。我見過龍拔標做的一只茶盞,上刻《神童詩》里的幾句:“詩酒琴棋客,風花雪月天。有名閑富貴,無事散神仙。”很中聽,也切乎茶杯的身份。
2016年,欽州坭興陶博物館開館,我特制歌行以賀之:
欽江岸東西,息壤骨肉奇。
世取觀音土,糅洗澄天泥。
匠藝如天授,摶物美豐儀。
積代彌久遠,嶺南何處及?
坯成刀以筆,方寸走大千。
剔畫或深淺,寫意亦工纖。
點睛得奔逸,攝魂恐化仙。
置汝龍窯脊,烈火煉真顏。
復以陰柔水,卿卿久磨研。
虎皮天斑現(xiàn),地青驚窯變。
天人共奇工,水火造化間。
光影奪釉色,瑩瑩塵不染。
氣韻久沉雄,漢風復翩然。
幽幽藏古雅,熠熠動心弦。
緣慳富貴土,豈輸彩云巔。
榮昌皆有道,坭興獨辟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