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詠彤(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qū)官窯初級中學,佛山 508237)
適應不良是中小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當學生進入新的學校后,由于對周圍的環(huán)境、人際關系和學習等方面不適應,可能會出現(xiàn)哭泣、不愿上學的情況,甚至出現(xiàn)肚子痛等軀體癥狀,影響日常學習和生活。適應不良在初一新生中的比例較高,本案例中的小C 剛開學不久就出現(xiàn)了適應不良問題。
小C,女,12 歲,身材瘦小,初中一年級新生,入學第一周后,經班主任推薦到學校心理咨詢中心接受輔導。班主任反饋小C 從軍訓開始就經常哭泣、感到肚子痛,屢次請假回家,軍訓期間未在校住宿。
在班主任的建議下,父母帶小C 到醫(yī)院檢查身體,未發(fā)現(xiàn)異常。開學后,小C 多次在晚自習期間哭泣,說自己肚子痛,想請假回家。一開始班主任允許其請假回家休息,但是家長反饋小C 回到家后未出現(xiàn)任何不適。小C 的行為影響了她正常的校園生活和所在班級秩序的管理,也影響了家人的生活。
第一次面談,為防止小C 產生抵觸心理,我以了解新生適應情況為由主動邀請小C 到咨詢室聊天,并準備了溫水,盡力營造和諧、溫馨的氛圍。還有一次,小C 在教室感到肚子痛,想要找校醫(yī),恰逢校醫(yī)不在,于是我邀請小C 到咨詢室休息,邊聊天邊等校醫(yī),借機了解相關信息。
在交談中,小C 自述之所以不想上學,一是因為在學校感覺太累了,學習時間太長,晚上不能回家;二是面對新的環(huán)境及新的人際關系,小C 覺得不適應,很難與其他同學說上話;三是小C 覺得學校的飯菜不可口,不喜歡吃。
與家長和班主任進一步溝通得知,小C 為家里長女,家里還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小C 父親經常在外出差,對孩子缺少陪伴和照顧,主要是由母親照顧三個孩子,母親平時較寵溺孩子,對小C 有求必應。父母經常將小C 和妹妹進行比較,認為妹妹更加活潑開朗,而小C學習不好,性格膽小懦弱。此外,小C 在幼兒園到小學期間朋友很少,交友圈較小。
1.家庭原因分析
小C 父母比較寵溺孩子,使得小C 缺乏足夠的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此外,父母經常采用比較教育的方式,對小C 的評價比較消極,導致小C 缺乏足夠的應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離開舒適圈后難以適應,習慣采用退縮、逃避的方式去應對困難。
2.個人原因分析
在面談過程中,小C 的表情略顯焦慮緊張,說話聲音較小,我能感受到小C 的內心敏感細膩,性格怯懦自卑,缺乏安全感。在人際交往方面,小C缺乏相應的社交能力,沒什么朋友,同伴支持的力量薄弱。在學習方面,從小學開始,小C 對學習就不太感興趣,學習成績經常處于班級中下游,而升入初中后,學習科目增加,知識難度增大,學習時間延長,小C 在學習上感到非常吃力,無法在學校獲得成就體驗和積極的情緒體驗,更加劇了其緊張、焦慮的心情。
以上因素都不利于小C 融入新的校園環(huán)境。
小C 身體方面無任何異常,排除器質性病變。小C 的情緒困擾有明顯的誘因(長時間在學校生活),局限于校園內,反應沒有泛化,對社會功能造成了一定影響,較難維持正常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具有良好的自知力和感知力,沒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因此排除精神疾病。癥狀出現(xiàn)未達一個月,因此排除神經癥和嚴重心理問題。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MHT 心理測驗結果及相關資料可以判斷,小C 是一般心理問題,屬于心理輔導的范疇。
第一次面談結束后,我與班主任、學生家長、小C 召開了一次會議,旨在加強家校聯(lián)系,明確教育目標,達成教育共識。
1.確定心理幫扶的目標
總體目標:幫助小C 適應校園生活;
近期目標:減少小C 在校的負面體驗,減少在??奁突丶业拇螖担娱L晚上的在校時間;
中期目標:能夠主動融入班集體,改善人際關系,結交到朋友,遵守學校規(guī)則;
長期目標: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個性品質,樹立規(guī)則意識。
2.明確原則,制定逐步返校方案
在理解和尊重小C 的前提下,不縱容小C 的不合理行為。我與學校領導、班主任、家長和小C協(xié)商后,制定了幫助小C 逐步返校的方案:允許小C 周二和周四晚上回家休息,其他時間需要遵守學校的規(guī)定,在校早練、上課、上晚自習,晚間在校休息。
3.多鼓勵,培養(yǎng)自信
家長經常將小C 與妹妹比較,認為妹妹比小C優(yōu)秀得多,由此導致小C 更自卑、膽怯。我建議家長多發(fā)掘小C 的優(yōu)點,培養(yǎng)小C 的自信心,鼓勵她積極面對困難。
4.強化責任意識,培養(yǎng)獨立意識
我建議家長不要溺愛小C,小C 犯錯了就要進行懲罰,讓她學會承擔責任和后果。同時,培養(yǎng)小C 的獨立生活能力,學會自己疊被子、洗衣服、整理房間等,增強自主意識。
想辦法讓小C 在校體驗到開心和快樂,是我們一直想解決的問題。在觀察中,我發(fā)現(xiàn)了兩個教育關鍵點:學校舉辦了中秋節(jié)活動,小C 當天哭鬧的次數較少,晚上也沒有吵著要回家;小C 喜歡英語、畫畫和做手賬,也喜歡幫助老師和同學。
于是我和班主任作了以下嘗試:
營造互助互愛的班級氛圍,建立班級幫扶小組,幫助小C 融入新的班級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體驗積極的情緒。
建立約定,明確獎懲。如果小C 周一和周三在學校哭鬧著要回家就減少一張手賬卡片;如果小C能夠連續(xù)堅持兩個星期不哭鬧,就獎勵她回家與家人一起制作手賬。
擔任班級職務,增強責任感。性格細膩、踏實肯干是小C 的優(yōu)點,班主任讓小C 擔任班級小幫手,幫助班級管理內務。小C 工作積極性很高,沒有表現(xiàn)出排斥和厭惡的情緒。
發(fā)掘內在潛能,積極賦能。小C 自信心不足,在面對困難時經常采用回避、退縮的方式,在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鼓勵和支持下,小C 在校的時間變長,哭鬧的次數減少。由此可見,小C 具有解決問題的內在能力。在個別心理輔導過程中,我將重點放在小C 住宿的成功經驗上,通過引導她回顧當時的感受、做法等,使小C 發(fā)現(xiàn)自身力量,積極尋求改變。
通過將近一個月的心理輔導和多方努力,小C 的表現(xiàn)越來越好,目前已能夠較好地適應學校生活。
班主任反饋:雖然小C 有時還是會說肚子痛想要回家,但是哭鬧次數減少,在校住宿的次數增加,與同學們的交流次數也增加了。
各科老師反饋:小C 上課時較少出現(xiàn)肚子痛的情況了,基本能夠集中注意力堅持一節(jié)課的時間,偶爾會出現(xiàn)情緒低落、想要回家的情況,但是持續(xù)時間和次數減少。
首先,小C 的行為改善,有賴于小C、父母、班主任、科任教師、心理教師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學校心理教師數量較少,因此需要聯(lián)合多方力量幫助學生,避免孤軍作戰(zhàn)。很多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都能從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中找到原因,從小C的情況來看,只有家長改變“比較”教育和寵溺教育的方式,才能讓小C 得到成長。
其次,心理老師在對有軀體癥狀的學生開展心理輔導前,需要先排除器質性病變及焦慮癥等,然后要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原因,發(fā)掘學生的優(yōu)勢和特長,制定適合的輔導方案。
最后,每個學生個體都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和能力,當我們給予他們足夠的耐心和支持,幫助其建立起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時,學生自然能夠得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