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倬
(貴州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貴州貴陽 550025)
一般而言,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內容晦澀、抽象,單從理論層面對內容進行解讀教學,這對沒有任何哲學基礎的學生來說難以接受。鮑嶸教授在教育內外部的關系爭論中,有著這樣的看法:“理解只能發(fā)生在同一視域之下,不同視域之間的理解,必須是在前見層次的理解與視域融合”[1]。這里,她表述的是在不同歷史或背景下人們的認知有著范式之間的不可通約,同樣,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此問題。即如何在專家(老師)視角與外行人(學生)視角的差異中構建一個橋梁,將兩者放在同一視域之下,僅以理論傳授無法達到認知認同,因此,實踐教學的引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方式依然是按照蘇聯(lián)哲學教學方式建立,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是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形式來呈現(xiàn)的。蘇聯(lián)的哲學教學始終是站在一元思維的角度探討問題,雖然有實踐的理論內容,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實踐的實質。這便讓教學產生理論與實際的脫節(jié),所講與所做脫節(jié),這樣一種以教師陳述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重要內容,但并沒有反襯到課堂中的做法,讓馬克思的哲學理論變成了一句空話。這意味著,由于蘇聯(lián)的科學書以及教學體系的僵化,讓哲學這門生動并富有辯證的學科,變成了一門帶有濃厚本體論的教條化訓練。這種淡化哲學味道的教學方式,雖然能加快理論產出,但會讓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出一種不是哲學而是政治思想課的錯覺,甚至將之看作是一種和自己無關的任務,難以產生興趣。雖然我國在改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上一直下了不少工夫,并與時俱進地增加和刪改了一些內容,但是由于長達幾十年的蘇聯(lián)的教學方式已經(jīng)成為一種固定模式,難以完全推翻。因此如何在目前這種常規(guī)化狀態(tài)下構建出合適的教學方式,這是教學工作者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從教學方法上看,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要力量,這就會產生一個問題,就是類似于科學傳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即“缺失模型”的失效。缺失模型,是由英國自然科學家杜蘭特(John Durant)提出的,它旨在研究公眾缺少對科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因此提倡需要提高對科學認識。該理論暗含了科學家與外行人之間的不平等假定,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提高民眾科學素養(yǎng)方面還是讓專家從實驗室走出來進行科普,仍然是單方面讓權威專家向公眾傳播科學的自上而下的灌輸方式,實際上這樣的科普方式,公眾并不買賬。在教學過程中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教師通常會將自己放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很難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期望了解的問題,我行我素的做法會剝奪學生主動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權利。這就導致學生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模糊、脫離生活的大道理,難以獲得共鳴提起興趣。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就變成了學生為了獲得學分被迫學習的任務,同時也會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產生反感,究其原因就是傳統(tǒng)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的教學方式并沒有落到實處。
從實踐的內涵上看:1845年,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出了實踐內涵,其中他說道:“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這是馬克思對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的顛覆,用實踐點破了知識理性的有限性問題。也就是說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真正實現(xiàn)人們對世界的認識,與此同時將自身的認識與實踐對象參照,才有可能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修正問題。因此,馬克思作為實踐理論的倡導者,他給教育帶來的前見是教育應關注社會回歸現(xiàn)實,而不是將教育,特別是哲學教育這種極為思辨和抽象的理論僅僅從理論的本質去理解,而是同樣要以實踐的方式去把握。當然,這不意味著要拋棄或淡化理論,但如果離開實踐,對理論的認識只能憑空想象,猶如空中樓閣難以站得住腳。具有實踐哲學思想的歷史唯物主義在關注理性的同時,也強調了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主觀與客觀的統(tǒng)一,也是理性能力與實踐能力的統(tǒng)一。實際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實際的生活中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處處可見,如果能夠讓大學生受到良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這對大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甚至看待問題時的方式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而依照蘇聯(lián)那種純粹的理論灌輸?shù)慕虒W方式,本質上也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觀。
從教育的本質上看:關于“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在20世紀80年代引發(fā)了一場爭論。關于教育的內部關系學說和外部關系學說的不同主張,在潘懋元教授看來是就教育的社會屬性之爭。潘懋元教授認為,教學育人的活動就是教育的內部屬性,也就是內部關系,而外部關系是必須將教育視角放到社會來說。育人最終目的應落腳在為社會生產力服務,是“跟政治、經(jīng)濟、其他社會現(xiàn)象的關系,教育所擺的位置和在社會中所承擔的任務”[2]。因此,強調教育內外部的關系,實際上就是要將教育(特別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學中)看作是社會系統(tǒng)中的子系統(tǒng),是始終與社會相關聯(lián)的學科,而不是理論與實踐二元對立的關系。教育不單單是將理論機械地復刻到學生的頭腦中,而是要讓學生理解學習這門課程后能為自身的生活,或者對理解這個社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這才是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的目的,也是承載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思想,因此找到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平衡點是教育現(xiàn)實性的重要議題之一。
如何適當?shù)貙ⅠR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魅力展現(xiàn)給大學生,就需要將教育從知識形態(tài)向實踐形態(tài)轉變。由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抽象性較強,以“案例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方法,對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培養(yǎng)學生實踐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案例教學”是由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在1870年所創(chuàng)立的,案例教學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真實案例與理論結合,真正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讓學生針對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當中進行動態(tài)地把握理論內涵。由于案例教學法的成功,案例教學法已成為世界各地學校的教學方式之一,這也是“哈佛教學模式”的精華。
傳統(tǒng)教學時常會面臨學生在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時存在十分吃力的困境。在教師機械的灌輸和學生被動聽課的情境下,學生越來越對晦澀難懂的知識失去學習的興趣,更不用說主動學習。因此,案例教學的優(yōu)勢就在于,首先,容易開展。案例教學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便于在課堂中開展,與其他實踐教學不同,案例教學無需轉換教學場地或依靠特殊教學工具,教師只需通過PPT、視頻、文稿等形式即可進行實踐教學,因此可以多次、反復地進行探討和運用,不易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其次,容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案例教學能夠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單純的理論授課無法讓學生深切體會馬克思主義的真實內涵,而教師選擇特定的案例進行探討,將抽象的理論簡單化、生活化,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相互交流討論,用理論去理解案例中的問題,避免了死記硬背,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激發(fā)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案例教學不僅是自然科學的專屬,也是社會和哲學學科教學方式的落腳處。將案例與學生的專業(yè)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也是將課堂的主導權遞交到學生手中,真正讓學生具有科學思維。這種顛覆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課堂模式,才是能夠真正激發(fā)學生自主性和積極性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學法在運用過程中的優(yōu)勢顯而易見,它能夠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深度討論中。但這種參與不僅是讓學生有“參與之感”,而是要有“參與之實”,如何實現(xiàn)學生從表面理解走向深入理解,就需要遵循以下幾點:
1.案例必須包含一個典型的問題,并且這個問題要反映一個問題。以醫(yī)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程為例。在講到“意識的能動性”時,開展一場關于“安慰劑效應”的研究案例,這也是一個將意識與物質(肉體)在醫(yī)學上進行關聯(lián)的著名案例。安慰劑效應從科學的維度解釋了意識和心理活動對人體、生理和病例活動的調節(jié)和控制,即意識在指導、控制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上有著實際的作用。當然,意識與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例子有很多,但從“安慰劑”入手更能貼近醫(yī)學生的身份,引起專業(yè)性的討論,該案例的意義就是能夠將一個抽象的意識概念轉化成一個醫(yī)學問題。
2.案例應突出主題引發(fā)思考。同樣,合理的案例能夠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所學專業(yè)知識進行討論。對“安慰劑效應”的解釋能夠使學生自然地將意識能動作用的意義作為探討主題。它的優(yōu)勢是能很好地結合醫(yī)學生的處境,引導學生結合所學醫(yī)學專業(yè)的知識進行討論并引起學生的思考。相較于枯燥的理論闡述,案例的運用如:在醫(yī)學層面意識的能動性作用有多大;意識具有調控人的行為和生理活動的作用是否具有科學性等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思考。
3.案例教學需要教師引導和及時總結。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時常會陷入無謂的爭論,這個時候教師就要及時地疏導將討論拉回正軌,并時刻注意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及時總結和反饋。錯誤的觀點要立馬糾正,正確的觀點要肯定,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掌控好主方向,當然,這不僅需要教師具備深刻的理論知識,還需要具備更加廣泛的知識積累。
安慰劑案例只是眾多案例中的一個,以此作為案例的目的是與醫(yī)學專業(yè)相關聯(lián)。事實證明,案例教學作為實踐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對抽象理論的理解變得更有效。案例之所以能被運用到教學當中,就是它具有獨特的意義,它讓被傳授者產生共鳴。
案例教學是將經(jīng)驗向理論知識進行轉化的教學方式,作為實踐教學的一種,它超越了自我的內部限制,以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路徑向現(xiàn)實進行擁抱。當然,并不是說案例教學法就是一種完備的實踐教學方式,它也不能站在教學的制高點代替理論教學。實際上,教育的實踐轉向目的是找到教育內部與教育外部關系張力的平衡點。以案例作為一種教學資源與理論進行融合,超越了傳統(tǒng)的文本解讀方式,以單向向雙向的方式演進,突破了文本與現(xiàn)實之間的界限。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當中,案例與理論間的反應逐漸將“他的知識”內化為“我的知識”,猶如庫伯所認為的:“學習是經(jīng)驗的改造以及產生知識的過程”[3]。這種超越社會經(jīng)驗本身,向自身知識進行轉化的教育方式,才是教育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