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宏啟
英才教育是針對英才兒童所實施的特殊教育。英才兒童在數量上僅占同齡人的小部分,不同國家和地區(qū)劃定的百分比不同,從同齡人的前1%到15%不等,但是排在同齡人前1%到3%的兒童會受到特別的關注。由于英才教育只是針對同齡人中的小部分人,即所謂的“神童”,使得英才教育從一開始就存在爭議,中外皆然,最主要的爭議是關于英才教育的公平性問題。本文想強調三個觀點。
有人認為,英才教育是面向小部分智商高的學生,不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因此是精英教育,違反教育公平原則;還有人認為,英才教育是“把最好的教育提供給最聰明的人”,使得英才學生與普通學生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拉大,使得教育的結果更加不公平。
這兩種認識都是錯誤的,二者都持這樣一種觀點:只有為所有學生提供一模一樣的教育,才是公平的。這是一種平均主義、民粹主義的教育公平觀,是錯誤的公平觀。在學理上,平等與公平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平等是指教育資源配置上的均等或一樣,是一個量的概念,是一個事實判斷;而公平是指教育資源配置具有合理性,是一個質的概念,是一個價值判斷。平等不一定公平,公平不一定平等。例如:一個殘疾學生的生均經費遠遠高于一個普通學生,差距很大,二者是不一樣的即不平等的,但是人們卻認為是公平合理的。
教育公平分平等性公平、補償性公平和差異性公平三種。例如:每個適齡兒童都有平等的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即教育機會均等,此為平等性公平。但在平等性公平的基礎上,對于貧困家庭學生要給予教育資助,此為補償性公平;對于殘疾兒童和英才兒童這兩類特殊兒童,則要給予符合他們特殊需求的教育,此為差異性公平。
教育活動必須承認一個基本的事實:學生是有差異的,必須因材施教。只強調有教無類屬于平等性公平,而更高層次的公平則要求在有教無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因材施教??梢哉f,因材施教的差異性公平是教育公平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是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也是與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相匹配的教育公平。
有人認為英才教育是最好的教育,其實不然,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英才教育并不適合普通兒童,更不適合智障兒童。不同類別的兒童,對應不同類別、不同形式的教育,可以說是各美其美。而只有各美其美,才能美美與共。英才教育并不神秘,只是因材施教的一種形式而已。
英才學生是學生群體中的少數人甚至極少數人,他們有突出的優(yōu)點,如記憶力強,思維力強;也有突出的缺點,如對外部評價過于敏感,看不起同學,不合群等。群體中的少數人、突出的優(yōu)點、突出的缺點,這三者很容易讓他們被同學孤立起來,甚至成為同學眼中的“怪物”。
由于有突出的智力優(yōu)勢,英才學生容易成為被同齡人孤立和打擊的對象,同齡人對他們有一種“羨慕嫉妒恨”兼具的復雜情感。我國有“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和“槍打出頭鳥”等說法,國外也有類似說法。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出類拔萃者容易受到來自社會的自發(fā)性的集體性否定。由于英才學生突出的缺點,他們更容易出現抑郁、焦慮、易怒等狀況,使得來自同齡人群體的孤立與否定得以強化。但是,又由于他們具有突出的智力優(yōu)勢,使得他們的特殊學習需求與心理問題不易被識別出來,更難以被師生認同,結果導致他們的特殊需求更容易被忽視被漠視,導致他們的校園生活并不快樂,而是在煎熬中度過。只有對他們實施英才教育,才能使他們得到拯救。
討論英才教育的公平問題有兩個比較的維度:一個是英才學生與普通學生的比較,關注對于英才學生的差別化對待,即差異性公平;另一個是英才學生群體內部的比較,關注的是針對全體英才學生的平等性公平,對于家庭處境不利的英才學生的補償性公平,以及對于不同類別英才學生的差異性公平。
當前,我國英才教育覆蓋面較小,即便把大學少年班、中小學超常教育實驗班、當前的“珠峰計劃”(即“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yǎng)試驗計劃”)和“強基計劃”都算上,每年接受英才教育的學生數量僅幾千人而已,而按照最窄的口徑即同齡人的前1%計算,我國大中小學的英才學生也在200萬人以上。因此,面向未來,我國需要加大鑒別力度,擴大英才教育規(guī)模,把所有英才兒童(包括家庭貧困英才兒童、具有殘障的英才兒童)都納入英才教育范圍,使我國英才學生都能接受英才教育,全面推進英才教育的平等性公平、補償性公平和差異性公平。
(編輯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