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陽
《詠雪》是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選自《世說新語》“言語”篇?!妒勒f新語》的故事是散點式的,每一篇章內(nèi)部又有許多“不合群”的個體。錄其事,見其人。日月忽其不淹,近2000 年時光流逝,人們對本書中所錄之事的接受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認知上的差異與情感上的裂隙,正成為了學習的切入點和學生的成長點?!妒勒f新語》不是史書,但其人其事,在演繹與傳說的筆調(diào)里,卻讓現(xiàn)代讀者領略了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相較《晉書》等正史,《世說新語》更生動、更好進入。用歷史的眼光去讀歷史,我們會以更少的先入之見,發(fā)現(xiàn)更有趣、更特別的細節(jié),會打破鐵板一塊的陳舊、單一的認識,獲得豐富、復雜的體驗。
《世說新語》“賢媛”篇列舉了23 位女性的事跡,是賢明、賢德亦或賢才,可加分辨;編者劉義慶認為其“賢”,以今日之觀念看可能是不顯著的,也許入不了“賢”。所謂《世說新語》今讀,可資探討。從“賢媛”的視角,用任務設計的形式引導學生對《世說新語》一書中所述魏晉杰出女性的典型事例進行探討,可以延伸拓展為一個教學專題。下面從兩個方面去進行探討。
《世說新語》是筆記體小說,歷史上對它的批點很多。用“評點”方式初讀《世說新語》是適合的??紤]到初中學生對文言文學習尚處在初級階段,利用“評點”疏通文意,也是必要的。
“賢媛”賢否,在學界有爭論,余嘉錫先生就認為“題為賢媛,殊覺不稱其名”。因為“賢”本義是有德行有才德,在余先生看來,只有陶侃母湛氏符合。這當然是比較苛刻了。不過,仔細研讀后會發(fā)現(xiàn),有幾位女性在“賢不賢”的問題上確實值得討論,如第27 則韓康伯母親事:韓康伯母,隱古幾毀壞,卞鞠見幾惡,欲易之。答曰:“我若不隱此,汝何以得見古物?”劉強教授評點稱“韓母只好說嘴”。但學生也可從韓康伯的家庭出身談韓母的節(jié)儉為賢,雖失之淺,但在理,可以參見《世說新語》“夙惠”篇“韓康伯”事。認為節(jié)儉是賢,是對“賢”義的泛化。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什么編者認為韓康伯母親簡單的一句話就體現(xiàn)了賢呢?不管是以哪一種視角去解讀,我們最終要嘗試去貼近當時人們的看法,而這需要在時代背景中發(fā)揮想象,達成認知上的共鳴。
又如第12 則王渾妻子看相識人事。今人自然已視看相為迷信。識人是本領,僅從面相識人似不可信,但從面相識人而被證明正確,又令人不得不撫掌訝異。叔本華《論觀相術》有言:“人的外表是表現(xiàn)內(nèi)心的圖畫,相貌表達并揭示了人的整個性格特征。”這則故事應頗能引發(fā)討論探究的興趣。
評點分類,探究真假,可以借助小組探討、分享的方式,在班級層面匯報討論結果,在全面熟識“賢媛”故事的基礎上,進一步鍛煉思維,引入判斷,在歷史時空中碰撞交流,一定程度上能提升文本細讀的能力。
“賢媛”篇23 位女性中有出身名門世家的謝道韞,有出身海濱賤籍的陶侃母親湛氏??梢月?lián)系謝道韞、王凝之、王謝家族相關故事,或陶母湛氏、陶侃等相關故事,請學生為謝道韞、湛氏撰寫人物小傳。
在“賢媛”一章中共有3 則故事表現(xiàn)了謝道韞的“賢”:謝道韞輕視丈夫王凝之、教訓弟弟和時人贊其有“林下之風”。教材所選的《詠雪》表現(xiàn)謝道韞之才,結合“賢媛”三則故事,謝道韞的形象便立體起來。謝道韞非但有文才,而且性格既孤傲又爽朗,謝安稱贊她“雅人深致”。謝道韞的丈夫是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歷任江州刺史、會稽內(nèi)史等,但謝道韞似乎對自己的丈夫很不以為意,回到王家省親,竟然“大薄凝之”。謝道韞見到自己的弟弟謝遏(謝玄),也是一通數(shù)落,直斥他不求上進:你到底是精力不夠,還是天分有限?謝玄對謝道韞卻仍舊特別推重。謝道韞在諸賢媛中是別具一格的?!百t媛”篇中,論才雖也有班婕妤相抗,但論風度,謝道韞冠絕。班婕妤作《自傷賦》自傷自憐,文才之余,終究是依恃男性的恩寵。時人稱贊謝道韞有竹林名士的風度,是超越性別、超越閨閣的評價,或者用今天的話語,可稱謝道韞頗有獨立女性之光彩。戴建業(yè)先生說:“粗看還以為她是在尖酸刻薄地窮損丈夫,細讀才會發(fā)現(xiàn)她句句‘正言若反’——她的鄙薄恰恰是贊美,她的討厭恰恰是疼愛,就像平常百姓家妻子罵丈夫‘討厭’或‘死鬼’一樣,罵得越兇其實愛得越深?!边@樣的解讀一下子解構了魏晉風度的時代精神背景下的謝道韞獨特的風致,實無必要,但卻很可以用作學生探討的一個切入點。至少在魏晉時代,妻子譏諷丈夫并不鮮見,“賢媛”第9 則便是新婚之夜妻子對丈夫的反唇相譏。“排調(diào)”篇中更多,如第8 則:王渾與婦鐘氏共坐,見武子從庭過,渾欣然謂婦曰:“生兒如此,足慰人意?!眿D笑曰:“若使新婦得配參軍,生兒故可不啻如此。”
很難想像,王渾因欣賞而表現(xiàn)出的“欣然”,會被鐘氏戲謔至此。鐘氏位列“賢媛”是很令人費解的,但由此更可得見謝道韞的分寸、才智與氣象。
肖能說:“名士風度非男性所獨有,時代風氣的塑造,使得貴族家庭中的一些女性也具備了這樣的風度?!钡? 則,許允被誅,妻阮氏得知噩耗竟神色不變。此為賢乎?與謝安得知淝水之戰(zhàn)勝利消息時的反應相比較來看:謝安得驛書,知秦兵已敗,時方與客圍棋,攝書置床上,了無喜色,圍棋如故。客問之,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奔攘T,還內(nèi),過戶限,不覺屐齒之折。謝安的“了無喜色”是強裝鎮(zhèn)定,以至于過門檻木屐都踩斷了;許允妻阮氏是內(nèi)心真篤定,還對來人說:“蚤知爾耳!”當門人擔憂孩子恐怕被連誅,阮氏再次表現(xiàn)出超凡的鎮(zhèn)定:“無豫諸兒事?!边@番氣度是基于她過人的預判和出色的見識。當然,這則故事的重點不在于表現(xiàn)哀傷,而在于表現(xiàn)阮氏的氣度。
陶淵明在《命子》詩中曾這樣贊嘆他的曾祖:“桓桓長沙,伊勛伊德?!碧召?,長沙郡公,謚號桓,陶淵明很以這位先祖為榮。在《世說新語·政事》《晉書》等典籍中可以讀到陶侃的心志與事功。陶侃出身于賤籍,他的成才,陶母湛氏功不可沒。在“賢媛”篇中,這則故事十分生動:
陶侃年少而志向遠大,家中赤貧,徒有四壁。有一天,同鄉(xiāng)官員范逵要來投宿。陶侃犯難了,家中沒有米,沒有酒,沒有喂馬的草料,甚至沒有燒火的木柴。陶母當機立斷,割下長發(fā)賣了錢,酒食有了;砍斷屋柱,木柴有了;拆掉草席,馬兒的草料有了。就這樣完美接待了范逵一行。范逵對陶侃的才華和口才都很贊賞,眼望著這個破敗的家,心里又感到深深的愧疚。第二天,范逵要走,陶侃一路追著相送。送了一百里,范逵心下不忍,勸他回返,陶侃仍舊追著相送。直到范逵承諾到洛陽后定會稱揚他,陶侃這才作罷。最終陶侃名聲傳揚了出去。
故事中,關于湛氏的描寫很少,但從“吾自為計”,從一系列破釜沉舟般的舉動可以想見湛氏的心智超群。她知道自己兒子的才辯俱佳,也知道錯過了范逵這位貴人,可能以后再無機會。沒有湛氏,就沒有陶侃。其中人情世故,又很可以一說。在現(xiàn)今的主流敘事筆調(diào)下,有才華而不顯露、默默無聞地做事才是應然,想方設法舉薦自己總讓今天的讀者產(chǎn)生道德上的瑕疵感。這一點可供討論,不必妄下判斷。須知,李白、杜甫盡皆進行過社會干謁(拜訪貴族,希望得到舉薦)。由寒族到士族的進階,陶侃是一范例。
將陶母湛氏、謝道韞放在魏晉風度中去考量,湛氏是慈母典范,明事理,知是非,行事果斷,廉潔自律。謝道韞不似竹林七賢狂狷放誕,但其才其情其志,確乎有林下之風。兩人堪稱魏晉時代女性之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