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惠 顏鳳嬌
作為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結晶,經(jīng)典名著具有深刻的思想探究與文學鑒賞價值,對學生思想價值觀的養(yǎng)成以及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具有積極意義。初中語文教師開展名著閱讀教學活動時,必須要優(yōu)化教學的方法與模式,有針對性、計劃性和目的性帶領學生深層次了解名著作品,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學生只有對名著產(chǎn)生濃厚的閱讀興趣,才會主動且深入閱讀,進而積累豐富的文學知識、感悟更多人生道理。鑒于此,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名著內涵的深入挖掘,激起學生對作者的崇拜之情以及對名著的閱讀興趣。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導入問題:大家在實際生活中見過鋼鐵熔煉的過程嗎?結合學生的回答繼續(xù)導入內容:鋼鐵的熔煉極不容易,需反復經(jīng)歷驟冷和烈火才不至于斷裂;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熔煉鋼鐵的相關視頻,讓學生對鋼鐵熔煉的整個過程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繼續(xù)提問:本課所學的名著并不是講述鋼鐵的熔煉,而是借鋼鐵煉造的過程來比喻人生過程,文中的很多故事情節(jié)令人感動和欽佩,大家想了解具體的內容嗎?接著,向學生交代作者的背景,并鼓勵學生分段閱讀內容,在閱讀中思考問題:作者是哪國人?作品記載的故事是哪個時期?作品與題目有什么樣的聯(lián)系?利用問題幫助學生加深對整篇名著的理解,主動提煉其中的內涵,從保爾·柯察金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形成鋼鐵般的意志。
在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名著閱讀的板塊布置和教學理念有所變化,需要教師具備全局意識,對名著閱讀教學的目標和重點加以明確,知曉不同篇目的教學意義。具體來說,明確名著閱讀教學目標要做到:1.明確課程重點。名著閱讀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通過名著的閱讀來掌握多種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興趣和表達能力,強化閱讀感受。對此,教師在實際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明確具體的教學要求,尤其是名著閱讀課程重點的明確,圍繞學生閱讀興趣的激發(fā)進行名著作品閱讀方法的梳理,使學生能理清作品的主要線索與內容。2.明確不同篇目教學的意義。部編版名著閱讀設置了自主閱讀與重點閱讀的篇目,其中前者主要是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選擇,有效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閱讀需求;后者則是讓學生系統(tǒng)掌握名著閱讀的方法,學會有效連接課內外作品。相較于自主閱讀篇目,重點閱讀篇目更具全面性、典型性,所以教師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安排重點閱讀篇目,要求學生在規(guī)定時間內完成相應的閱讀任務,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簡要介紹自主閱讀篇目,以此豐富學生的知識面和閱讀體會。
在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準確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營造愉悅寬松的閱讀氛圍,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積極閱讀名著作品,獲得深刻的印象和良好的體驗。具體來說,教師可以提取作品中有趣的片段,借助趣味性的故事情節(jié)來吸引學生,在此基礎上向學生簡要介紹作品的中心思想與主要內容,善用語言魅力打造良好閱讀環(huán)境;或者是將讀書角設于班級角落,每周更新讀書角的書籍,讓學生定期搜尋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進行閱讀。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作品在故事情節(jié)方面具有很強的新穎性,教師要盡可能避免直接展現(xiàn)主線情節(jié)內容,以便學生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以《海燕》為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和梳理課文內容,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作者生動描繪出勇敢的海燕形象,除了課文《海燕》外,也有很多文章將動物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如豐子愷的《蜜蜂》,大家可以通過品讀來看看作者眼中蜜蜂是怎樣的?如此一來,圍繞文學作品中動物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產(chǎn)生探究《蜜蜂》中動物形象特征的欲望,進而自主閱讀名著作品,達到理想的閱讀效果。
對于初中語文名著閱讀教學而言,其規(guī)范化較強,需要教師在各學期教學計劃中納入名著閱讀活動,對閱讀時長加以保證,以便學生順利閱讀;或者是以名著內容為依托進行閱讀計劃表的科學設計,圍繞名著的不同章節(jié)與總體頁數(shù)進行不同閱讀目標及計劃的制定,通過讀后感或讀書筆記等手段檢驗學生的名著閱讀成果,督促學生完成閱讀的任務和目標。以《駱駝祥子》為例,要想保證名著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要熟練掌握作品的內涵主旨、中心思想和故事情節(jié)等,在此基礎上結合作品的章節(jié)和內容進行學習閱讀計劃的制定,并設計不同的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如針對第一章節(jié)中祥子想買黃包車的內容提出問題:祥子花了多少錢買黃包車?他對未來生活的期望是怎樣的呢?通過仔細閱讀會發(fā)現(xiàn)祥子用所有的積蓄買了車,他的人生拉開了序幕。在生動且簡單的語句描寫中,祥子對生活的積極心態(tài)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和情感共鳴。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以及閱讀任務的制定,學生能從整體的層面掌握名著內容,主動分析名著語句,深刻理解和感悟其中的一言一句。
作為一項系統(tǒng)而復雜的工程,名著閱讀不能只單純依賴學生的方法經(jīng)驗,還需要教師提供科學有效的閱讀指導,尤其是閱讀方法的指導,以便實現(xiàn)學生的深度閱讀,獲得語言素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通常名著閱讀方法的指導包括:1.跳讀和精讀。跳讀和精讀是最常用的閱讀方法,前者強調以閱讀興趣和需要為依托進行相關內容的選擇性舍棄,或是粗略了解相關閱讀內容;后者強調細致閱讀、廣泛聯(lián)想、透徹理解文本。一般在名著閱讀環(huán)節(jié)可以交替使用精讀和跳讀的方法,例如:針對名著《西游記》的閱讀,學生可以精讀最具代表性的內容——孫悟空三調芭蕉扇,對孫悟空借芭蕉扇的不易加以體會。作者用多個篇幅敘述這一故事內容,情節(jié)引人入勝、人物形象鮮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精讀環(huán)節(jié)思考和探討鐵扇公主不借芭蕉扇給孫悟空的原因,嘗試將其與孫悟空降服紅孩兒的故事情節(jié)相聯(lián)系。值得注意的是,精讀的最終目的在于精思,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思考問題:豬八戒、沙僧、唐僧面對困難的態(tài)度表明出各自什么樣的特點呢?而跳讀則可以跳過不精彩的情節(jié)或不感興趣的內容,如環(huán)境、人物外貌描寫,只做一般了解即可。2.對比式閱讀。對比閱讀多篇課文,能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名著,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文學鑒賞能力。以古典小說《水滸傳》和《西游記》為例,兩者既有相同之處,如:都是對當時社會黑暗與歷史背景的反映,描寫的很多情節(jié)都具有反抗精神;也有不同之處,如《水滸傳》是悲劇的結局,而《西游記》是圓滿的結局。當然在閱讀這兩部名著時,學生可以從結構、內容、題材等方面進行對比閱讀,進而從宏觀的角度理解名著,獲得文學鑒賞水平的提高。3.整體閱讀。整體閱讀強調從總體的層面展開閱讀,通過對文本的大致理解來掌握文本的主體和脈絡。在整體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生需要有機結合自身思維與閱讀文本,根據(jù)教師的講授來整體感知文本,更加深入認識文本。
總之,在初中名著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fā),明確教學的重要意義,通過深挖名著內涵、明確教學目標、營造讀書氛圍、合理設計課程、注重方法指導、組織閱讀交流、實施多元評價等手段來優(yōu)化名著閱讀教學,促使學生在名著閱讀中汲取更多養(yǎng)分,獲得綜合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