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國權 賈洪湘
“雙減”政策實施已有一年,但關于“雙減”的話題仍然熱度不減。“雙減”政策是關系到千家萬戶的重大決策。為什么減? 減什么? 怎么減? 減到什么程度? 到底會不會影響學習成績? 減負和增效不矛盾嗎? 一年來,這些問題成了學校、教師和家長共同關注的焦點。有的教師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家長對孩子學習成績憂心忡忡……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雙減”政策是讓教育回歸學校,讓專業(yè)的事由專業(yè)的人做好。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深切地感悟到“雙減”——根本在教師,主陣地在課堂。抓好教師隊伍,就能確?!半p減”政策的落實不走樣、不偏航、更有效。
作為百年老校、區(qū)域龍頭校,長春市樹勛小學管理團隊針對“雙減”落地進行了深入學習、謀劃與實踐。我們帶領全校教師吃透精神,統(tǒng)一思想;為教師行動提供策略,搭好腳手架;為教師創(chuàng)設溫馨的工作環(huán)境,解教師的后顧之憂。具體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教師理解政策的水平、把握政策的尺度、踐行政策的能力直接關系到國家“雙減”政策的實施質量。“雙減”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更加體現教師職業(yè)的專業(yè)性。因此,我們把培養(yǎng)一支思想過硬、心態(tài)平和、業(yè)務精湛、志存高遠的教師隊伍作為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重中之重。通過不同形式的校本研修活動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團隊,為“雙減”政策落地夯實基礎。
為了更好地落實“雙減”政策,應不斷提升教師的數據素養(yǎng)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這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學校帶領教師開展“基于大數據的學情分析”課題研究,每位教師在課前都要通過大數據進行詳細的學情分析,深挖教材,集聚團隊力量與智慧,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支撐作用;在課中利用數據分布圖,統(tǒng)計出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點、哪些知識點還需要夯實;在課后布置有效的個性化作業(yè),并通過作業(yè)完成情況調整教學安排。
改變以往陳舊單一的集體備課模式,以問題為導向,開啟線上線下混合式集體備課新模式。開展跨學科、跨學年、跨區(qū)域大單元融合的集體備課,減少集體備課次數,提高集體備課的效率和質量?!皹鋭?”教育聯盟校在全國有近30 所學校,聯盟校本著“樹品牌,勛未來,聯資源,盟發(fā)展”的宗旨,每學期都開展跨區(qū)域“云集備”,讓不同區(qū)域的教師針對共同主題,各抒己見,互相借鑒,共享、共研、共贏。在2022 年居家學習期間,學校組織了三次跨區(qū)域“云集備”,同時邀請市、區(qū)教研員作為專家進行點評指導。每一次集備活動相當于一次“微培訓”,各地的教師參與熱情高漲,受益匪淺。三次活動在線參與觀看達到4000 人次。在研究—思辨—分享—提升—實踐—再反思中完成集體備課任務,提升教師業(yè)務修養(yǎng)。
學校教務處定期收集教師在教研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困惑,針對需求,開展“訂單式”培訓。譬如,一些教師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方面遇到了技術問題,學校組織“校本專家”為有需要的教師進行線上與線下專項混合式培訓。沒有課的教師在線學習、互動;有課的教師在課后觀看回放進行自學。這種彈性的混合式學習方式,成本低、針對性強,效果顯著,很受教師們的歡迎?!靶1緦<摇笔崂沓鰩资畟€適合教師使用的軟件及App,在線一步一步地指導教師們如何巧用。教師一遍沒學會,可以看回放,很快都掌握了操作要領,體會到信息技術為教育教學帶來的便捷。學校先行培養(yǎng)出40 人的“種子教師”團隊,分布在各個學科組,組內教師遇到信息技術方面的困惑,“種子教師”就發(fā)揮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們可以手把手地教,隨時隨地解決很多簡單問題。對于普遍出現的問題,學校利用業(yè)務學習時間進行統(tǒng)一培訓與示范,這樣就提高了“訂單式”培訓的實效性。
學校不僅安排了常規(guī)的三字一畫基本功練習,還組織開展了優(yōu)化作業(yè)設計評比、學科融合大賽、命題比賽、板書設計大賽和教師共讀等活動,為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助力?!半p減”之下,學校更加注重教師的專業(yè)能力提高,注重教師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學校的研修氛圍濃厚,教師們比著學,爭上游。除了積極參加國家、省、市、區(qū)級的各種比賽活動,學校在每學期還積極為教師搭建平臺,組織全員參加練功大賽,每學期內容不同、意義相同。力求讓教師在各種大賽中展示自我風采,體驗成就感。只有讓教師沉下心、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才能全心全意地服務于學生,才能將“雙減”的根兒扎實、扎深。
根據《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yè)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全面壓減作業(yè)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yè)負擔,學校出臺了相應的作業(yè)管理機制,提出了一系列舉措。但實施作業(yè)改革關鍵在教師。一名優(yōu)秀教師應具備作業(yè)設計和命題能力。只有教師走出“作業(yè)”的誤區(qū),才能真正給學生“松綁”減負。當然,如果只是照搬傳達“減負”政策,不給教師提供具體指導,如同空談,毫無意義。教師需要具體、切實管用的行動策略來引領。為此,學校構建了“以校為本”的高質量作業(yè)體系,橫向整合,縱向延伸,難度合理,指導教師從教學—作業(yè)—評價—反饋四個維度來設計作業(yè)。比如,在學年組內制定分層作業(yè)、特色作業(yè)、自主設計作業(yè)、線上線下混合式作業(yè)、差異性作業(yè)、開放性作業(yè)、研究性作業(yè)、實踐性作業(yè)、學科融合作業(yè)等螺旋上升的十余個作業(yè)鏈條;建立了教師教學資源庫,包括精品教案、優(yōu)質課件、試卷題庫、優(yōu)秀作業(yè)庫等。在“雙減”背景下,這一舉措的實施,為教師們提供了便捷條件。尤其是在居家學習期間,教師坐在家里就可以瀏覽學校網站,搜索需要的教學資源。學校每學期都舉行“優(yōu)秀試卷評選”,鼓勵教師開動腦筋,根據學生實際,設計難易系數科學合理的題目。對于每道題要考查哪些知識點和能力點,教師必須心中有數,堅決杜絕不假思索、照抄照搬、“貼補丁”的試卷。為了將“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抓細抓實,學校推行了作業(yè)量公示制度: 每天將各科作業(yè)內容、建議完成時間寫在黑板作業(yè)專區(qū),由班主任作為第一責任人進行班內作業(yè)總量的調控,學校管理層進行抽檢。每學期還通過小程序開展家長問卷調查,通過對調查結果的數據分析,發(fā)現問題,及時調整、改進,確保作業(yè)改革順利實施并能持久。
為了保證“雙減”政策落地,學校進行了“樹勛標準匠心打造”校本課程開發(fā)。基于《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 版)》,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在語文、數學、外語、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七個學科領域制定了專屬的“樹勛標準”,以達到更好地規(guī)范教與學之目的。具體包括: 語文學科詞語與書寫標準、閱讀與寫作標準;數學學科計算與應用標準;英語學科語音與詞匯標準;音樂學科演唱與演奏標準;體育學科隊列體操與體測標準;美術學科繪畫、手工與欣賞標準;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精準測評標準等。每個標準的制定都經過了反復研討、實踐、推敲,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加以充實和完善。學校是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教育學院的國培、省培基地校,每學期都會迎接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骨干校長到校學習、參觀。“樹勛標準”問世后,來校學習參觀的各地骨干校長對此很感興趣。在和各地校長交流的過程中,本校教師也獲取了很多好的建議和意見,不斷地進行修訂與調整的工作,促進“樹勛標準”日漸成熟與完善,發(fā)揮更大的教育作用。
“雙減”背景下,教師應更新教育評價理念,既要做到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形式多樣化,更應以學生為本,發(fā)揮評價的促進、激勵、反饋、調控、診斷功能,徹底改變考試一錘定音的傳統(tǒng)評價局面。比如,“樹勛標準”分為“優(yōu)秀達標”和“基礎達標”兩個等級。在語文詞語達標中,獲得“優(yōu)秀達標”的學生就不用完成相關練習與作業(yè),真正實現增資減負??紤]到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對于“基礎達標”困難的學生,學校允許其提出申請,延長準備時間,多次挑戰(zhàn)自我,直至完成達標任務。為此,我們重新研討制定出樹勛小學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細則,將期末的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終結性評價占80%,過程性評價占20%,其中包括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就餐等多個方面的表現。教師通過網上學習平臺隨時給予評價。家長可以隨時在線觀看,全面了解孩子的優(yōu)點和不足,更好地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
“雙減”之下,有一些教師“平躺”育人,不違規(guī)、不犯錯,以不能越雷池之由,給自己 “偷懶”找到合理的理由;也有一些教師依舊我行我素,簡單地認為“雙減”只是一陣風;課后服務放學比較晚,再去買菜購物,著實不便;一些教師也有難言之隱。面對這些現實問題,我們外部調節(jié),創(chuàng)設良好環(huán)境,為教師排憂解難;內部加強引領與管理,形成風清氣正的教風,驅動教師奮進篤行。用制度規(guī)范教師的行為,用行動溫暖教師的內心。
筆者作為校長,提出教師要做到“五修”,即修身、修心、修德、修業(yè)、修境界。為了給教師創(chuàng)造一個團結、和諧、舒適的工作環(huán)境,提高教師的愛心和責任心,學校每學期表彰一批先進典型,讓所有教師的默默付出都有回響。學校想教師之所想、急教師之所急,積極為教師提供各種更好的條件。教師可以到學校體育館參加每周的瑜伽課程,放松身心;課余時間可以到學校圖書吧,聽音樂,品茶香,翻閱各種圖書與雜志,不斷充實自我;午休或下班后可以自發(fā)結伴到體育館打冰壺球、打羽毛球;可以到學校的“便師服務社”領取由工會義務代購的糧油蔬果,破解教師課后服務后再去超市購物的后顧之憂,讓教師真正感受到職業(yè)幸福感與榮譽感。當教師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時,學校管理便會更有效果。
教育主張要喚醒學生的生命自覺,馬不揚鞭自奮蹄。教師亦是如此。正是因為學校處處為教師著想,增強制度化加人文性管理,從而營造出風清氣正的工作氛圍,激發(fā)了教師們的工作內驅力。每位教師都具有超強的集體榮譽感,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特別是在居家學習期間,很多學生的父母都在抗疫第一線,無暇顧及孩子學習,很多教師便自覺自發(fā)地成為學生們的“代理媽媽”。對此,學校進行了調查: 1520 名學生中有228 名學生的家長堅守在抗疫第一線。教師們自愿成為“教師代理媽媽”,點對點地幫扶這些學生。同樣,在受疫情影響居家學習的93 天里,教師們一邊自覺自發(fā)地參加抗疫活動,一邊積極投身于在線教學,絲毫沒有懈怠。線上教學期間,18 個學科組開展了22 次集體備課公開活動,在校內、校外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平常每周都有集體備課,教師們得知要公開上傳到學校釘釘群里供大家研討,便一遍遍地認真打磨,精益求精。很多學科組真正發(fā)揮了集體的優(yōu)勢,充分凝聚團隊智慧,深耕細作,針對一個個問題開展唇槍舌劍,引發(fā)思維碰撞;提出一個個論點激起深度研討,查閱國內外文獻,提出理論依據,分析學生實際情況,探索教學改革路徑。每個人都在做真研究,這才是我們想要的、真正的教研。
一年來,“雙減”政策減輕了學生、家長的負擔,構建出良好的教育生態(tài),在學校、家族及其社會各方面都已見成效。應該看到,落實“雙減”對于教師、學校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我們將繼續(xù)深耕篤行,行走在“雙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