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鵬遠
采訪梁曉聲時,他剛從新冠感染癥狀中恢復,能從話聲中聽出他身體的虛弱。然而,這并不妨礙他講到激動處的激昂慷慨和言及信念時的擲地有聲。事實上,他說話向來都是慢條斯理而又棱角分明的。
這一特征與他的性格和脾氣一致。他待人總是真誠的,絲毫沒有虛與委蛇的客套與妄自尊大的高傲,也沒有精明世故的圓滑。這不意味著與他交談是一件容易的事,他有一套業(yè)已定型且堅不可摧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甚至不免稍顯老舊與刻板,你很難作出些許存疑或者探討的嘗試,哪怕有時你的表達未有此意,也可能由于誤解而換來諄諄教導。一切就像他喜歡給予對方的那句稱呼——“親愛的同志”,和善同時嚴肅。
這就是梁曉聲。正因為有著這樣的質樸和寬厚、倔強和執(zhí)拗,他才會兀自如一頭黃牛般悶頭翻耕著腳下的土地,寫出那些自成一格的小說和秉義直言的雜文。想要進入和了解一個真實而全面的梁曉聲,幾乎無法避免與他正面相撞。
因此,我做好了采訪也許不會那么順暢和融洽的準備。沒想到,對話甫一開始便落入了一種略帶傷感的氣氛。我問他,對于自己的2022年,會用怎樣的方式描述和總結,他回答:“我們經歷過的過去一年,我屬于比較聽話的那種老人。即使沒有疫情,我也只不過是一個在家里讀和寫的人。”
傷感緣自恍然。在外界看來,過去一年梁曉聲迎來屬于自己的又一波熱潮,電視劇《人世間》讓他成了這一年被提及最多的中國作家,他的文學時隔30余年再次獲得大眾的廣泛關注。但我們都忽略了,73歲的他不再有旺盛的精力,甚至他說以后不會再寫下去了。
記得第一次看到影像化的《人世間》是在攝影家肖全的朋友圈,是他幫劇組拍攝的海報。當時我并無多少期待,原因很簡單,小說描述的時代質感如今已無處可尋,年輕的演員也不曾經歷過那些歲月。等到劇集播出,我才為之著迷,因為從中可以嘗到生活的滋味。這當然首先得益于梁曉聲的原著,得益于他對現(xiàn)實和真實近乎頑固的堅持。他的筆始終忠誠于記錄,而非汲汲于演義,正如他所言:“我憑什么吸著煙毀壞著自己的肺,取悅地討好地編出一個故事,讓大多數(shù)讀者給我點一個贊,然后讓我的名聲高一些?”這種“笨拙”,試問有幾人能心甘情愿?
梁曉聲只有一個。即使他再寫出一部《人世間》,又能說明和改變什么?
2/2023 總第1076期
這才是真正的作家,創(chuàng)作著真正的作品,而現(xiàn)在的網(wǎng)絡小說,真正稱得上是文學作品的已經鳳毛麟角。
《中國新聞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專家要推動法律的真正落實,法的生命在于實踐?。ˊ陳紀龍)
休刊啟事
根據(jù)工作安排,本刊2023年1月23日、2023年1月30日休刊兩期,2月6日恢復出刊。祝廣大讀者新春佳節(jié)愉快!
《中國新聞周刊》 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