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靈麗
(蘇州市振華中學校 江蘇蘇州 215000)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執(zhí)行黨的教育方針,實現(xiàn)立德育人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有理想、有能力、有責任的新人。[1]教育不僅只是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手段,更是鑄造德行,浸潤思想文化,培育價值觀念和個性化能力的過程。實驗教學是國家課程和課程標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渠道。中學化學實驗教學是讓學生獲得知識,培養(yǎng)技能和人格,提升綜合素養(yǎng)的手段。[2]筆者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嘗試以實驗為載體,浸潤社會責任,踐行學科育人理念。
模仿侯德榜制蘇打,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部分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下:
【教師】課前布置同學查閱資料,了解侯德榜制純堿的經(jīng)歷。
【學生】舊中國企業(yè)高價從國外購買純堿,民族化工產(chǎn)業(yè)發(fā)展舉步維艱。經(jīng)過五年的探索,侯德邦和他的團隊對2000多個樣本分析,經(jīng)過500多個循環(huán)實驗,穩(wěn)定了具體的工藝流程。新工藝將鹽的回收率從70%提高到96%,并將沒有用的氯化鈣轉化為氯化銨。他還無私地向世界宣布了制堿技術,贏得了國際化學界的贊揚和尊重。
【教師】說說你聽完這段文字的感想。
【學生】侯氏制堿法提升了文化自信,增強了我們的家國情懷,侯德榜的事跡激勵我們砥礪前行,勇于創(chuàng)新,為國爭光。
【師生合作實驗】操作過程如下:配制飽和食鹽水,加熱濃氨水制備氨氣,向飽和食鹽水中通氨氣,一邊加熱濃氨水,一邊晃動平底燒瓶,讓氨氣和飽和食鹽水充分接觸,通氨氣過程中,為防止燒瓶里氣壓過大,間歇打開尾氣處理處的彈簧夾,釋放少量氣體到尾氣處理的燒杯里,以緩沖燒瓶內(nèi)的壓力。氨氣緩慢地進入飽和食鹽水中,大約半小時后,向飽和氨鹽水中通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鹽酸制備二氧化碳),讓二氧化碳緩慢持續(xù)地通入氨鹽水中,大約半小時之后,看到燒瓶底部有固體析出,經(jīng)檢驗產(chǎn)物為碳酸氫鈉晶體。具體如圖1、圖2所示。
圖1 模擬侯德榜制純堿
圖2 燒瓶里的碳酸氫鈉晶體
設計意圖:首先,學生的愛國情愫、自豪感提升;其次,一名理科教師,堅守住對學科的熱愛,并把這種熱愛傳遞給學生,只有學生保持住學科興趣,才能保證學好這門課程的熱情和動力,將來才更有可能投入到化學的研究中,人類社會的進步,需要更多的化學工作者來改變;最后,該實驗的成功是經(jīng)歷多次失敗后,不斷總結改進的成果,磨煉不懼失敗的決心和行動,成為有責任、有擔當?shù)膶W生。
有很多愛國主義教育的經(jīng)典案例,適用于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比如,在做蛋白質(zhì)性質(zhì)實驗中,引出我國科學家吳憲的事跡:我國于1965年合成的結晶牛胰島素,是世界上第一次、用人工的方法合成的、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質(zhì)。吳憲早年就讀于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學,以優(yōu)異的成績獲得博士學位,他提出的血糖測定方法,被后人稱為“福林-吳”法,如果沒有這個方法,胰島素的發(fā)現(xiàn)就會受阻。[3]再比如,自從2019年底我國新冠肺炎暴發(fā)后,以鐘南山、張文宏為代表的我國醫(yī)學工作者為國為民的奉獻精神,鼓勵年輕人努力學習,報效祖國。
科學研究是枯燥的,初次進實驗室,會新鮮好奇,但是當同一個過程要經(jīng)歷成千上萬次,就會枯燥氣餒,即便面臨無數(shù)次的失敗,仍有許多科研人員為了科學付出一切,這種不計名利的奉獻精神,永遠都是年輕人尊重和學習的楷模。
在學習從大豆中提取油脂的實驗中,通過己烷溶解豆油提取豆油的原理,引入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教學。教學片斷如下:
【資料】青蒿素是針狀結晶,無色,幾乎不溶于水,可溶于乙醚、乙醇、微溶于冷石油醚等有機溶劑,易溶于丙酮、苯、氯仿和乙酸乙酯,熔點是156-157°C,受熱不穩(wěn)定。
【教師】可以選擇什么溶劑來提取青蒿素呢?
【學生】有機溶劑。
【教師】傳統(tǒng)的提取方法目前主要是有機溶劑提取。提取青蒿素的實驗條件:室溫下,浸提12天以上,能將青蒿素比較完全地提取出來,恒溫浸提條件為:溫度40°C,每天更換石油醚,接連提取5天,可以將青蒿素全部地浸提出。攪拌提取,轉速600 r/min,恒溫在45°C,提取3小時,得到最大收率,高達99%的提取率[4]。
【教師】查找文獻,尋找答案: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團隊經(jīng)歷了怎樣的過程?
【學生分享資料】2015年,屠呦呦在85歲高齡時,獲得諾貝爾獎,因為她發(fā)現(xiàn)了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方法。她的團隊成員李國橋,將瘧疾患者的血液注射到自己體內(nèi)感染瘧疾,只為測試針灸治療瘧疾的效果,連續(xù)使用針灸4天,陷入生命險境才停止。屠呦呦帶領團隊親自試藥,經(jīng)過190次失敗后,在第191次,采用乙醚低溫提取,通過改變提取溫度,獲得青蒿素。
【教師】說說你聽完上述文獻的感想。
【學生1】發(fā)現(xiàn)青蒿素,體現(xiàn)了屠呦呦團隊對科學探究的執(zhí)著、沉浸、頑強、不怕失敗的奉獻精神。
【學生2】屠呦呦是我們的榮耀,屠呦呦是首個我國教育體系下培養(yǎng)的諾貝爾科學類獲獎者,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的實力,也體現(xiàn)了我國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學生3】中醫(yī)文化源遠流長、奧秘無窮,我們要盡力去探索和鉆研中醫(yī)藥的精華。
【學生4】屠呦呦的創(chuàng)新無畏精神,值得我們尊敬學習。
【學生6】屠呦呦團隊以身試藥,執(zhí)著奉獻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
【教師】對科學的執(zhí)著、勤奮、踏實和無私奉獻是屠呦呦成功的根本。
設計意圖:青蒿素的拓展教學,將愛國、奉獻、求真、創(chuàng)新等社會責任貫穿于教學中,塑造青少年的必備品質(zhì)。提煉鼓舞人心的科學內(nèi)涵和學科育人理念應當滲透在日常教學中。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國古代的許多科學技術與化學有密切的關系,在世界上影響深遠,需要深入挖掘和傳授。
帶領學生做銅畫的實驗,進入金屬和鹽溶液置換反應的學習,引入中國化學史的教學。教學片斷如下:
【學生實驗】實驗操作:在培養(yǎng)皿里放一張濾紙,將硫酸銅飽和溶液和氯化鈉溶液倒在濾紙,浸濕濾紙,取一顆鋅粒放在濾紙上,用表面皿蓋上,靜置一段時間。[5]每位同學畫出來的銅畫都不一樣,如圖3-5所示。
圖3 “龍蝦”銅畫
圖4 “松樹”銅畫
圖5 “襯衫”銅畫
【教師】你知道實驗的原理嗎?
【學生】金屬和鹽溶液發(fā)生了置換反應。
【教師】不僅有鹽溶液和金屬的置換,還有平衡移動理論、氧化還原反應、鹽的水解、原電池、配合物等。[6]
【教師】查找文獻,了解中國古代的煉銅技術。
【學生1】殷商的青銅器。
【學生2】秦漢時期有:“白青得鐵,即化為銅。”
【學生3】三國、隋朝有:“石膽……燒至變白色者真”(硫酸銅晶體加熱分解。)
【學生4】唐宋有:“土綠紅銀法”(汞與少量水放入鐵釜中加熱沸騰,投入膽礬,鍋鐵將其置換出來,生成銅汞合金。[7])
【教師】查文獻,挖掘中國古代的化學工藝。
【學生5】公元1075年,北宋偉大科學家沈括在《沈存中良方》中記載了“秋石”及制煉方法。從人的尿液中提取出雄激素,我國在11世紀,甚至更早的時候就做到了。[8]這是世界上最早關于提取性激素的記載。
【學生6】三國-隋朝時期,蒸餾膽礬制硫酸:“煉石膽取精華法?!蔽覈蛩猁}的發(fā)現(xiàn)與硫酸的制備早于西方至少1個世紀。[7]
【學生7】世界煉鋅的發(fā)源地是中國。
【學生8】在秦漢時期已經(jīng)使用草木灰,稱碳酸鈉為鹵堿。
【學生9】我國古代的絲綢、玉器、瓷器、金屬制品、牙雕、筆墨紙硯、釀酒技術名揚海內(nèi)外。大英博物館前十名的鎮(zhèn)館之寶中,其中三件是我國的陶瓷花瓶、敦煌壁畫、中國最早的絹畫《女士箴圖》。
【教師】聽完以上同學的介紹,你們有什么感想?
【學生】非常震驚!雖然化學這門科學是從西方引入到我國的,但中國古代的化學工藝也有很高的成就!好自豪啊!
【教師】查找文獻,了解我國古往今來的化學家及其貢獻。
【學生9】黑火藥是唐朝的孫思邈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造紙術是東漢蔡倫發(fā)明的。
【學生10】在煉丹術、煉金術上葛洪造詣很深,《本草綱目》是明朝李時珍的杰作。
【學生11】范旭東是近代中國化工之父,我國第一家制堿廠、精鹽廠、制鋁廠、合成氨工廠、硫酸銨廠、化學肥料廠都是他創(chuàng)辦的。[7]
【學生12】中國放射化學之父楊承宗,分離出鏷233、錒227,手工合成原子彈鈾原料2.5噸。[7]
【教師】請同學們整理,畫出一張我國從古至今的化學工藝的思維導圖。學生畫的思維導圖如圖6所示。
圖6 我國化學史思維導圖
設計意圖:由實驗引入,學生查閱資料,分享中國化學史和化學家的杰出貢獻,學習科學家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提升化學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化學知識,建立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從古到今,默默付出的中國化學家應得到尊重和學習。
教育要承載兩個目的:求知和做人。在探究溶液的導電性時,和學生一起測溶液的電導率。教學片斷如下:
【教師】研究離子種類、濃度、溫度對電導率的影響因素。選用20種溶質(zhì)配制溶液,測溶液的電導率,每種溶質(zhì)配15種不同濃度的溶液(從0.1 mol·L-1遞增到1.5 mol·L-1),每種溶液測3次,另外,測Ba(OH)2溶液和H2SO4溶液反應的電導率的變化、H2SO4溶液和BaCl2溶液反應、CH3COOH溶液和NaOH溶液反應等的電導率變化。
【實驗經(jīng)歷】300次計算,300次精確稱量,300次溶解,900次洗容量瓶(兩次自來水沖洗,一次蒸餾水沖洗),300次測電導率,3000次數(shù)據(jù)記錄,1200次洗滌傳感器的探頭。
【實驗過程記錄】以上數(shù)據(jù)是第一部分的實驗,第二部分的實驗是測9組物質(zhì)反應過程中導電率的變化。50 mL的液體,必須要逐滴加(每毫升約20滴,50 mL的總滴數(shù)為1000),每組實驗耗時4-5小時。在實驗過程中,有4組數(shù)據(jù)有問題,重新配液返工。有的實驗甚至做十幾次,有的物質(zhì)溶解度很小,無法配出濃溶液,比如,常溫下Ba(OH)2的溶解度不大,多次嘗試后,0.025 mol/L的Ba(OH)2溶液才是澄清的,有的物質(zhì)常溫下溶解得很慢,要加熱才能慢慢溶解,比如硫酸鈉。師生寒暑假和平時的節(jié)假日基本都在實驗室做實驗,時間跨度一年半,部分實驗照片如圖7-12所示。
圖7 藥品和儀器
圖8 電爐加熱溶解
圖9 學生配制溶液
圖10 配制的15種不同濃度的硫酸銅溶液
圖11 0.1 mol·L-1不同溶液電導率隨溫度的變化
圖12 0.025 mol·L-1的B(aOH)2溶液和0.025 mol·L-1的HCl溶液反應的電導率曲線
【學生】為了一個數(shù)據(jù),看一個結果,天天配溶液,好枯燥??!
【教師】實驗不僅是腦力勞動,更是體力勞動,為了探索一個結論或論點,科學家需要測成千上萬個數(shù)據(jù),日復一日在實驗室里勞作,但是千萬次的操作,也不一定會有一絲希望的曙光。科研不易,科學家更不易,沒有一顆淡泊寧靜的心,沒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獻身科學的精神,是很難堅持的。但只要你一旦喜歡上它,專注于此,就不會覺得單調(diào),反而是一種享受:享受在探索中帶來的不確定和挑戰(zhàn)。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親身體驗,認識到科研的艱難,新時代的年輕人勇于做時代先鋒,敢于質(zhì)疑,嚴謹求實、求真務實、不怕困難、不怕孤獨、淡泊名利、永遠攀登高峰、勇于爭先的創(chuàng)新精神。
“科學地教學生真正的化學”。[9]在實驗研究中培養(yǎng)學生好奇心和批判性,提高思維深度。
關于金屬的習題中,金屬和酸反應產(chǎn)生H2的圖形題有很多,例如,質(zhì)量相同的鋁、鋅、鎂、鐵和足量的稀HCl反應,產(chǎn)生H2的總質(zhì)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如圖13所示,則圖中a、b、c表示的金屬分別為:a 、b 、c 。
圖13 試題設計的曲線
這種題型的真實情況如何呢?帶領學生做實驗,教學片斷如下:
【教師】用相同質(zhì)量和形狀的鋁、鎂、鐵、銅、鋅和同樣濃度及體積的稀HCl反應,用壓強傳感器測壓強的變化。
【學生】實驗發(fā)現(xiàn):如圖14和圖15所示,鋁、鋅、鐵真實的變化曲線和習題的圖形有很大的不同,只有鎂的反應曲線有相似處,特別是對于鋁片,反應開始緩慢,當從鋁片表面去除氧化膜時,反應速率迅速提高,鐵片的反應速度很慢,足夠的酸能完全溶解金屬,鎂帶被完全溶解耗時短,而鐵片被完全溶解耗時長。
圖14 Al和稀HCl反應的壓強曲線
圖15 不同金屬與稀HCl反應的壓強曲線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勇于追求科學真理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10]年輕人在學習中深思考,重探索,勇求知,堅守文化自信,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在化學教學中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實施學科育人,既是為學生培根鑄魂提供基本保證,也是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有力手段,充分發(fā)揮實驗“激發(fā)興趣、獲取知識、求真循理”等綜合育人功能。[11]知識和文化教育的應然狀態(tài)是將知識學習升華到理想和信仰培養(yǎng)的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