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亞鵬
焦裕祿精神是在嚴峻的國際國內環(huán)境下形成的。因此,只有綜合把握時代發(fā)展形勢與焦裕祿人生發(fā)展脈絡才能更好理解焦裕祿精神的真正含義。
親民愛民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20世紀60年代自然災害頻發(fā),蘭考的人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但焦裕祿始終沒有放棄蘭考縣,他心中始終裝著人民。在暴雨天氣想著因房屋漏水而受災的群眾,到訪貧困戶家中幫助解決生活困難;在大雪天氣,想著百姓穿戴、鋪蓋、柴火夠不夠用,他帶著棉衣棉被、頂著寒風,送到爪營公社群眾手中。焦裕祿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牢記黨的囑托,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具體實踐中,形成了親民愛民的精神品格。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黨人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而焦裕祿繼承和發(fā)展了這種優(yōu)秀的品質,并將其運用到個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建國后,黨和國家面臨長期落后的局面,人民生活困苦,黨和國家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一個貧窮落后的中國實現工業(yè)化、現代化。焦裕祿到洛陽礦山機器制造廠參加工業(yè)建設,在擔任車間主任時,用解剖麻雀的方法和技術人員把整臺機器上千零件,從圖紙資料、工藝規(guī)程,到工具準備、材料準備,一件一件地進行熟悉,研制生產國內第一臺新型2.5 米提升機,結束了國家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1]。正是這些艱苦的生活、學習、工作經歷與環(huán)境鍛造了焦裕祿艱苦奮斗的精神,而焦裕祿精神是焦裕祿個人奮斗精神的突出反映。
科學求實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在具體的工作、生活中保持一種實事求是的精神,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而焦裕祿把這種“實事求是”的精神準確完整運用到了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他在蘭考工作的1 年多時間里,堅持實地調研。形成了“翻淤壓沙”“翻淤壓堿”“灌滯澇改兼施”的治沙、治堿、治水的科學方法,正是在這種實事求是、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鍛造了焦裕祿科學求實的求實作風,而焦裕祿精神是焦裕祿個人求實作風的重要表達。
迎難而上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中所形成的優(yōu)秀品質,焦裕祿將迎難而上的精神內化于心,貫穿于個人工作生活始終。他經常說:“群眾都在看著我們,越在困難的時候,領導干部越要挺身而出”[2]。焦裕祿在大營區(qū)擔任區(qū)長時,大營區(qū)是個有名的土匪窩,幾任區(qū)長都沒有解決此事,讓黨的土改工作很難正常開展,焦裕祿深入群眾調查匪情,任用有實戰(zhàn)經驗的武裝干部,將匪患一網打盡,大營區(qū)迎來了勝利的曙光。正是在與匪患斗爭、不畏艱難險阻的過程中形成了焦裕祿迎難而上的進取精神,而焦裕祿精神是焦裕祿個人優(yōu)秀品質的重要展現。
焦裕祿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的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3]。他把人民當做自己的親身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想著人民的生活與幸福,為人民雪中送糧,雨中送衣,把溫暖帶到千家萬戶,他時刻惦記著人民群眾的吃穿住用,時刻牢記著黨交給他的光榮使命,將自己的一腔熱血和寶貴的生命都奉獻給了蘭考大地,焦裕祿無愧于一名優(yōu)秀的共產黨員。正是在這種無私為民的過程中形成了焦裕祿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而焦裕祿精神是焦裕祿個人道德情操的突出表達。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重要場合提到:“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4]。大學生本應該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為民族復興不斷奮斗,但部分大學生在擇業(yè)選擇上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不重視勞動實踐、被動擇業(yè)、慢就業(yè)等一些思想。而焦裕祿精神中蘊含了大學生目前在擇業(yè)選擇中應該樹立的正確的價值導向,這對破解與應對大學生擇業(yè)現狀,對大學生職業(yè)及個人的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
焦裕祿“親民愛民”的個人品格與工作精神深深地影響到很多青年人的個人發(fā)展,尤其是朱禮楚、魏鑒章、張芳三位南方大學生。生活中,焦裕祿關心來自南方的三位大學生的生活條件,為他們送來了配發(fā)給自己的40 斤大米;工作中,焦裕祿及時安慰勸導任性離開工作的張芳,寫信安慰與鼓勵她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這些暖心的舉動讓三位大學生感動不已,被焦裕祿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影響,更加堅定了他們留在蘭考,扎根基層,積極投身于蘭考建設的決心和信心。
新時代,我們要用焦裕祿“親民愛民”的事跡和精神,影響和感召大學生,這就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宗旨觀念,牢記黨的初心使命,深入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實踐,找準為人民辦事的切入點,在為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追求,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從積貧積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發(fā)展繁榮,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頑強拼搏,靠的就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5]。焦裕祿精神也同樣告訴我們,就是有天大的困難,也一定能殺出一條路來,他領導全縣人民,在艱苦奮斗精神的指引下,辛勤工作,努力奮斗,堅忍不拔,在實踐中不斷改變著蘭考面貌,讓老百姓都過上好日子,這正是艱苦奮斗精神的生動寫照。
當今大學生從小生活就具有豐富的物質條件,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在挫折和困難面前缺乏迎難而上的勇氣。學習焦裕祿“艱苦奮斗”的奮斗精神,有利于當代大學生永葆艱苦奮斗之心,深刻領會當今國家建設成就、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需要大學生克服消極懈怠的不良作風,接續(xù)奮斗,例如在擇業(yè)選擇方面參加西部建設、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支援偏遠山區(qū)等項目。這樣不僅能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還能自覺融入與扎根基層,在艱苦地區(qū)建功立業(yè)。
由于大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并隨著知識學習的不斷深入以及知識面的不斷擴展,往往會將書本上的東西當作現實的東西,認為這就是世界的本來面目。大學生在工作的過程中往往會犯這種錯誤,將書本上的知識照搬照抄,不顧實際情況進行實踐活動。
這反映了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相脫節(jié),不利于大學生個人以及社會發(fā)展。學習焦裕祿“科學求實”的精神,能夠塑造大學生實事求是的精神品質,深入實踐進行調查研究,在職業(yè)選擇中掌握正確的擇業(yè)策略,在實踐中選擇更加符合與個人能力相匹配的工作,更好地融入社會,為社會發(fā)展做貢獻。
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市場競爭壓力的增大,學歷水平要求不斷增高,被動擇業(yè)成為大學生擇業(yè)選擇的一個重要方向。本科生崗位的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本科求職“難上加難”,會刺激更多本科生放棄求職,徹底投向繼續(xù)深造[6],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人才市場的部分空虛。同時,由于家庭、學校因素在學生就業(yè)過程中的影響,許多大學生被動選擇了“家長喜歡”“鄰里羨慕”的職業(yè),這對大學生的個人職業(yè)興趣的培養(yǎng),主動選擇能力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的損害,反而尋求一種“擺爛”“躺平”狀態(tài),這是不可取的。
新時代,大學生學習焦裕祿“迎難而上”的奮斗精神,能使自身在擇業(yè)選擇中保持不怕困難,塑造攻堅克難的進取精神,保持勇毅前行的優(yōu)秀品質,不斷提升自己綜合素質,保持積極上進的態(tài)度,追求自己理想的職業(yè)方向。
當前畢業(yè)生就業(yè)觀念表現出鮮明的“向前看”和“向錢看”特點,表明畢業(yè)生十分看重教育的個人價值和經濟價值[7]。大學生在進行職業(yè)選擇時,由于受到家庭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同輩壓力等方面的影響,往往會選擇對自己最有利,能“出人頭地”“有錢賺”的工作,并且在選擇工作地點時偏向選擇北上廣等一、二線城市,而對西部地區(qū)、鄉(xiāng)村基層工作卻不太關注。
大學生在進行職業(yè)選擇中往往將物質利益作為職業(yè)選擇的出發(fā)點,忽視了當代大學生的歷史使命與責任,作為當代大學生,更應該將自己的青春融入到祖國的建設中,融入到為他人服務的過程中。因此,學習焦裕祿“無私奉獻”的道德情操,能使大學生在擇業(yè)選擇中認清個人發(fā)展目標,個人的社會責任與價值,培育大學生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自覺肩負起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
焦裕祿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他熱愛的那片土地、人民,他在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中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焦裕祿精神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學習焦裕祿精神就是要把焦裕祿精神融入到大學生擇業(yè)培養(yǎng)教育中,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將自己的青春和熱血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勢,融入“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戰(zhàn)略中,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大學生的智慧和力量。中國軍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