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魯位,李 方,崔朝妹
(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 山東濟南250000)
隨著臨床心臟外科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難度手術在心臟外科越來越常見,心臟外科ICU收治的病情危重患者越來越多??謩影Y是指因身體受到疼痛性傷害或損傷導致自身疼痛敏感性增強,進而對身體活動或運動產生的一種過度的、非理性恐懼的特殊心理現(xiàn)象[1]。有研究報道,恐動癥可使患者對康復運動產生恐懼,引起緊張、焦慮等負性情緒,嚴重者可引起廢用綜合征[2]。有研究表明,進行康復干預,盡早下床活動,可縮短外科手術患者住院時間,降低住院成本[3-4]。國內學者對冠心病支架植入術后患者的調查顯示,恐動癥發(fā)生率為20%,恐動癥會降低患者的運動效能[5]。而心臟外科術后患者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大、管道、手術刺激、患者對手術效果及術后身體恢復狀況的擔憂等原因,導致患者對早期康復運動存在恐懼,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影響患者術后康復。本研究通過調查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的恐動癥現(xiàn)狀,分析其對患者術后康復的影響,旨在為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早期康復方案的構建提供參考。現(xiàn)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1年1月1日~8月31日山東省某三級甲等醫(yī)院心臟外科收治的259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首次開胸行心臟手術;③術前肢體功能正常,具備正常的認知功能;④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肺、腦等疾病患者;②心功能分級IV級患者;③術后病情惡化或轉入其他醫(yī)院治療患者;④病例資料不完整患者。本研究經(jīng)山東省立醫(yī)院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SWYX:NO.2022-504)。
1.2 調查工具 ①一般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居住地、手術類型等。②恐動癥評分量表(TSK):采用胡文[6]修訂的中文版恐動癥量表,該量表由 17 個項目組成,每個項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評分范圍為1分(非常不同意)~4分(非常同意)。計算方法為各項目得分之和,總分17~68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恐動程度越嚴重,分值>37分則認為患者存在恐動癥。量表Cronbach′s α為0.778,重測信度為0.860,信效度良好。③ICU病人意識模糊評估單(CAM-ICU):CAM-ICU具有意識狀態(tài)的急性變化,注意力障礙,思維紊亂,意識清晰度發(fā)生改變4個基本特征;若前兩項同時存在或存在后兩項中1項即可診斷為譫妄[7]。④術后康復指標記錄表:該記錄表是由臨床護理專家及研究小組成員經(jīng)過討論自行設計。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康復指標包括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譫妄發(fā)生率、心外ICU住院時間,該記錄表由參與本研究的護理人員填寫。
1.3 調查方法 現(xiàn)場發(fā)放TSK,由經(jīng)過培訓的護士指導患者在拔除氣管插管后24 h內匿名填寫;CAM-ICU由責任護士填寫。本研究通過對成人患者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下床活動時間、譫妄發(fā)生率、術后ICU住院時間等指標評價其預后及康復質量,呼吸機輔助時間越短、下床活動時間越長,譫妄發(fā)生率越低,術后心外ICU住院時間越短,判定為康復護理質量越高。兩組成人患者均接受心臟外科術后常規(guī)治療,并根據(jù)心臟外科術后患者早期康復護理流程進行康復鍛煉[8]。
2.1 259例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見表1。
表1 259例患者一般資料情況
2.2 心臟外科術后患者TSK評分 見表 2。
表2 心臟外科術后患者TSK評分(分,
2.3 兩組患者疾病相關因素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疾病相關因素比較[例(%)]
2.4 心臟外科術后患者康復情況 見表4。
表4 心臟外科術后患者康復情況
3.1 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恐動癥現(xiàn)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恐動癥發(fā)生率高達56.76%,術后成人患者恐動癥總得分為(49.59±4.67)分,表明心臟術后患者運動恐懼水平較高,與鄭棟蓮等[9]報道一致。本研究以心臟外科ICU患者為主要研究對象,一方面,由于心臟手術的復雜性以及各種留置引流管的刺激和疼痛,患者恐懼咳嗽、咳痰,不敢下床鍛煉;另一方面,由于心臟手術后患者病情波動,患者擔心運動會導致切口愈合不良,病情發(fā)生變化,從而影響術后康復。因此,心臟外科手術后成人患者運動恐懼的發(fā)生率略高于其他手術(如膝關節(jié)置換術、腰椎疾病手術)[10]。有研究證實,早期康復運動可以提高心臟病患者的活動耐力、縮短住院時間、降低病死率[11],恐動患者對術后康復活動產生恐懼心理,容易導致患者減少甚至拒絕功能鍛煉,對術后治療和恢復有很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患者恐動癥評估,及時判斷患者是否有恐動心理,并根據(jù)患者生理、心理狀態(tài)盡快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減少和改善患者的恐動心理。
3.2 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恐動癥對術后康復護理質量的影響 本研究結果顯示,恐動癥患者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譫妄發(fā)生率、心外ICU住院時間高于非恐動患者(P<0.05),下床活動時間短于非恐動患者(P<0.05),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質量。王凌燕等[12]認為,術后恐懼時間持續(xù)越長,對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負面影響越嚴重,導致患者行為改變。非恐動癥患者術后促進康復的原因分析:①早期功能鍛煉能促進肌力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恢復,增強患者機體免疫力,減輕術后炎性反應,縮短患者呼吸機輔助時間[13],從而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等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可以促進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增加患者下床活動時間。②早期功能鍛煉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是一種積極的影響,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認同感,增強患者的信心[14]。③下床活動可以幫助患者恢復肌力和身體功能,減少術后恢復時間。因此,減輕患者對運動的恐懼,提高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依從性,可以提高術后康復質量。
3.3 預防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恐動癥發(fā)生 臨床工作中,不僅應注重患者恐動癥評估,及時判斷患者是否存在恐動癥,同時根據(jù)其他文獻有關恐動癥干預措施的報道盡早采取干預措施。田春艷[15]結合臨床實踐,提出從恐動癥的認知心理、引導患者正確表達感受、認知和信心建立3個方面改善患者對運動的恐懼。張亞琴等[16]報道的協(xié)同護理模式,通過心理咨詢師的認知干預,護士與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營養(yǎng)師的營養(yǎng)支持,康復師針對性的鍛煉等綜合措施來降低患者恐動水平。另有學者通過建立多學科協(xié)作團隊,進行疼痛管理,合理的功能鍛煉,認知行為的干預等,可以全方位、多層次地減少甚至消除患者對術后康復運動的過度恐懼,提高患者對康復運動的依從性[17]。以上報道的恐動癥干預措施對降低術后患者恐動水平有明顯的效果,今后可進一步探究各恐動癥干預措施在心外科術后ICU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進一步預防患者恐動癥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恐動水平較高,影響患者術后康復質量,無恐動癥患者術后恢復較好??謩影Y患者術后呼吸機輔助時間長,下床活動時間短,譫妄發(fā)生率高,心外ICU住院時間長。因此,臨床醫(yī)務人員應加強對術后患者恐動癥的評估,借鑒前人研究,開展相關的預防和干預措施,降低患者運動恐懼的發(fā)生水平,提高患者術后早期康復運動的依從性,從而不斷提高心臟外科術后成人患者康復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