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開元 葉姍 林雅玲
摘?要:天安門升旗儀式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場域,對于培育當代青年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積極作用。本文通過網絡文本數據獲取與文本質性分析,對天安門升旗儀式的互動儀式鏈作出理論闡釋,分析紅色旅游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研究發(fā)現并建構模型:情感能量是旅游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而在物質生產經濟與旅游儀式經濟之間形成反饋回路;成功的紅色旅游儀式經由集體歡騰,塑造旅游體驗高峰,構建社會關系符號。
關鍵詞:天安門升旗儀式;紅色旅游;互動儀式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D2?????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4.006
0?引言
2019年11月,國務院在《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指出,“要注重運用儀式禮儀”“組織重大紀念活動”。五星紅旗見證了新中國的誕生,日益神圣、莊嚴的天安門升旗儀式成為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具備喚醒集體記憶、彰顯主流價值,呈現國家綜合實力的功能。
作為重要的紅色旅游項目,天安門升旗儀式基于神圣體驗過程,強化旅游者的家國同構感,并形塑其對重大事件的社會記憶,從而構建旅游者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F有研究多從政治儀式或教育手段研究宏觀的升旗儀式活動,缺乏針對天安門升旗儀式等具體場景的學術研究?;诨觾x式鏈理論,本研究借助Nvivo?11.0質性分析工具,對天安門升旗儀式相關旅游主題的網絡文本進行編碼,在作出天安門升旗儀式的互動儀式鏈理論闡釋時,進一步分析紅色旅游活動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并建構模型,以期對紅色旅游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價值。
1?文獻綜述
1.1?互動儀式鏈
歐文·戈夫曼(Erving?Goffman)強調儀式是即時性的雙向情感表達關注機制和共有現實體驗??铝炙箯娬{高度的相互關注是互動儀式理論核心機制,個體的身份感源于個體間的相互關注和情感紐帶,且情感能量(Emotional?Energy)在相互關注中被加強,這使個體有信心與動力去繼續(xù)參與他們認為的道德上允許的社會活動。
近年來,國內旅游學界對互動儀式鏈理論的研究運用有限,基于旅游類型如草原旅游(徐英,2018)、遺產旅游(余召臣,2022),研學團隊(趙琳,2020)等進行研究,但尚未對旅游過程中的特定場景儀式展開互動儀式鏈理論研究。隨著融媒體快速發(fā)展,更多的學者對網絡媒體在旅游互動儀式鏈中的應用進行研究,但仍缺乏基于網絡文本的質性研究,且并未對儀式的潛在動力及影響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
1.2?旅游動機與情感能量
(1)旅游動機。旅游動機作為旅游行為伊始的基礎構念,是推動旅游者出發(fā)前往異地進行旅游活動的內部動力。謝彥君(2004)強調旅游動機與旅游需要、觀念規(guī)范及旅游行為間的多維動態(tài)關系。林傳紅(2006)提出紅色旅游動機由以游客“紅色情節(jié)”為主的內在需要和以目的地紅色資源及氛圍背景為主的外部誘因兩部分構成?。林巧?(2007)?、馮淑華?(2008)?通過實證研究將紅色旅游動機歸納為“景區(qū)拉動”“增長知識”“體驗生活”“社會交往”“追求聲譽”“調節(jié)身心”與“從眾動機”。
(2)情感能量??铝炙梗?009)最早提出情感能量作為儀式中的核心機制,并指出儀式激發(fā)情感,情感又會反饋和強化儀式給人們的感覺??梢姡楦心芰繉β糜握叩幕觾x式行為有促進作用??铝炙箤⑶楦心芰坑糜陉U釋互動行為的動力機制,而旅游動機則是用來解釋旅游行為的推力因素,二者具有相似的理論邏輯。謝彥君(2016)建設性構建旅游行為中情感能量的螺旋上升的動力學機制,其中反結構的旅游場使旅游者情感能量有了重新分配的機會。
1.3?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指的是一種心理過程的國家認同,形成于中華民族歷史上長期的多民族共生格局。而中國人民在共生共存的基本心理基礎上,有著對于偉大復興的主觀期待和能動作為。現有相關研究多分布在民族學和行政學等學科,旅游學科視角下存在空白。在旅游學科中,王悅、秦兆祥等學者(2021)認為,紅色旅游是一種帶有國家意志的旅游形式,參與到了民族地區(qū)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構筑過程中。
總體而言,當前互動儀式鏈多用于媒體傳播、組織管理等研究,缺少跨領域、跨學科的運用。而互動儀式鏈的核心構念與旅游學科研究存在理論邏輯共性,尤與紅色旅游體驗活動研究相適,因此本文將據其闡釋紅色旅游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邏輯。
2?研究設計與數據采集
2.1?數據來源
研究選取微博、小紅書及知乎三個網絡論壇平臺,以“天安門”“升旗儀式”“體驗”等關鍵詞及其排列組合為檢索項,摘取15字以上有效言論,時間跨度為2015年8月至2022年5月。初步搜集評論491條并二次篩查,共獲得379條共40847字研究樣本。
2.2?質性文本分析
研究應用質性研究方法,對“天安門升旗儀式”中集體歡騰的個體及個體間互動進行了剖析,展開關于此的互動儀式鏈理論過程闡釋。借助Nvivo?11.0質性分析工具,對采集的網絡文本進行主題分析和編碼分析。
3?研究發(fā)現
基于網絡志分析的基本思路,本文對該文本主題分析和編碼。
首先,微博、小紅書、知乎的用戶群體具有年輕化的特征,能夠較好地代表中青年的意識思潮,也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指向對象,要總體把握青年在觀看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旅游體驗。研究以www.picdata.com?對文本詞頻分析后得出:(1)?“國旗”“國歌”“天安門”“升旗”是旅游者關注最多的信息符號,反映出共同的集體記憶和文化符號。(2)在抒情語句中頻現?“祖國”“感恩”“幸?!薄盁o悔”等詞語感情色彩強烈,表明旅游者在觀看升旗儀式時的旅游體驗達到了旅游體驗高峰。
隨后,本文經由互動儀式鏈理論與旅游學科相關構念將網絡文本劃分為三個層級進行編碼(表1)。其中,“歷史記憶”為儀式的開始與準備,“儀式描述”是儀式的具體展開,“升旗儀式的情感體驗”指向互動儀式何以為集體歡騰。通過層次編碼提煉,本文對天安門升旗儀式如何指向集體歡騰,進而構建中華民族共同意識的過程進行演繹和闡釋。
3.1?準備階段
旅游定義中普遍將旅游描述為具有“Escape”功用的活動,暗指后現代情境下勞動異化對于人的消極作用。而Collins的互動儀式鏈集中于儀式經濟與物質經濟之間的反饋回路,謝彥君將較低的情感能量作為旅游活動的前提,進行紅色旅游活動也是為了達到一定的充能效果。
在集體主義的文化底色下,紅色旅游成為中國人民情感能量獨特且重要的補給來源。紅色旅游活動通常是旅游者對此前的互動情境中儀式鏈的延續(xù),通過存在真實如國旗、國歌等,對個人價值體系進行重塑,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沉淀在歷史記憶中的五星紅旗符號一同作用,使得旅游者的旅游動機最終指向了天安門升旗儀式。
3.2?在場階段
旅游儀式以相對顯性的狀態(tài)為旅游者所依賴,從而在人際互動中喚起共鳴,讓旅游者達到旅游體驗的共睦態(tài),在天安門升旗儀式進行過程中體現為護衛(wèi)隊隊員之間、隊員與旅游者之間,旅游者之間的互動體驗。
經過歷史演化和不斷規(guī)范,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通過設置的物、人、時間和空間維度形成明顯的“群體依賴”,強化升旗儀式的莊嚴情境和神圣氛圍。天安門國旗護衛(wèi)隊與在場的旅游者互相意識到對方的在場,并互為關注焦點。在持續(xù)性互動儀式過程中,旅游者關注儀式焦點,并停止交談、保持嚴肅,在旅游場中構成身體屏障,同時紅旗符號引發(fā)了旅游場內旅游者情感能量的產生與流動。旅游者沉默的注目禮是特殊情景下的制度化互動方式,護衛(wèi)隊與旅游者發(fā)生無實際接觸但富有符號含義的互動。此外,多人集聚通過同時性的在場,而非意識性的關注,發(fā)生關聯和影響。升旗儀式場域中,旅游者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實體距離被縮短,原先身份標簽崩解,國家屬性和民族屬性升起,被附有民族特色和歷史意義的“在地旅游場”所持情緒和氣氛帶動,利用視覺焦點觀察其他參與者,捕捉他人的身體語言涵義,并呈現出相似的動作和表情。據文本統(tǒng)計,人們觀看升旗儀式的行為呈現高度相似,往往主要體現在出旗過程中的討論、升國旗、奏國歌時行注目禮,并相互關注中保持安靜肅立,以及內心強烈情感展現的集體興奮狀態(tài)。
然而,時代更迭下互聯網迅速發(fā)展催生了“價值理性和批判意義讓位于泛娛樂化乃至‘娛樂至死”,零散化、淺表化、庸俗化的后現代性表達方式,破壞了意識形態(tài)話語和精神文化表征的時代涵義,不利于青年構建政治信念與意識認同,而這對于意識形態(tài)的輕慢出現在莊嚴神圣的升旗儀式進行過程中,?“拿起手機拍照”“直播互動并大聲喧嘩”等破壞儀式的動作頻頻,不僅導致個人的儀式失敗,還影響周遭群體參與儀式,破壞個體之間的情感共享,極大影響儀式的結果。
3.3?離場階段
隨著旅游者在天安門的升旗儀式中,歷經多主體之間的互動,達到了集體歡騰的狀態(tài)。在場的旅游者其情感能量在互動儀式中得到充能,而高漲情感能量進一步催生集體的愛國主義歡騰。
經歷升旗儀式后的旅游者會通過一定的行為反應提升周邊人群的情感能量。升旗儀式的儀式互動經由網絡社交平臺延續(xù)其互動儀式鏈,紅色旅游體驗者在社交平臺分享心得體會,表達自己在觀看升旗儀式過程中后的愛國主義情感高峰。紅色旅游體驗者的情感能量傳遞到社交媒體上的人群,甚至鼓勵支持其他人也加入到升旗儀式的隊伍中來,經此升旗儀式的符號內涵傳遞向潛在的旅游者。此外,儀式活動中的各種符號經由回憶和分享等意識活動,進而在旅游者內心世界建立起符合自身文化與情感需要的符號內涵,其中華民族認同感經歷螺旋式上升達到新的高度。
集體歡騰的離場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紅旗符號進一步筑牢建構,旅游者對于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和同構感將會充能自身情感能量,為其進一步投入社會生活中提供更為恒久的動力,并且極大可能誘發(fā)重游意愿,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投射在紅色旅游中成為紅色旅游忠誠度,并循環(huán)往復。通過神圣的升旗儀式,旅游體驗中的情感聯結延伸到了更遠的社會關系中。
4?結語
4.1?結論
本研究基于互動儀式鏈和集體歡騰的基本理論,質性分析紅色旅游體驗者在網絡論壇留下的關于“天安門升旗儀式”的網絡文本,從而對紅色旅游體驗者在天安門觀看升旗儀式前后的情感能量流轉、集體歡騰機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過程闡釋,得出以下結論:(1)情感能量作為旅游動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日常生活所耗竭的情感能量和深植思維底部的歷史記憶一同作用,驅動旅游者選擇的紅色旅游方式,并在紅色旅游體驗中獲得了正向的互動體驗,乃至發(fā)生集體歡騰,進而充能情感能量至新高峰,達成物質經濟與儀式經濟之間的反饋回路;(2)成功的紅色旅游儀式經由群體集聚、群外排斥、焦點關注與情感共享達到集體歡騰,塑造紅色旅游體驗高峰,并進一步塑造儀式中的天安門升旗儀式相關符號;(3)集體歡騰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紅旗符號得到再建構,對于國家與民族的認同感和同構感將會充能旅游者的情感能量,進一步強化生活動力,并且極大可能誘發(fā)重游意愿。本文根據研究結果繪制“天安門升旗儀式的互動儀式鏈理論闡釋模型”(圖1)。
4.2?實踐啟示
首先,在重要的紅色旅游景區(qū)參觀游覽以及活動參與過程中,進一步強化對旅游者禮儀規(guī)范的督導,進一步強化儀式互動中的規(guī)范性、嚴肅性、教育性;其次,強化紅色旅游儀式設計,活動應深挖紅色旅游目的地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脈絡,講好人們共同記憶的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富有紅色文化涵義的旅游體驗活動,以儀式化、制度化的方式塑造神圣感,實現深度共情的旅游體驗;最后,還應該持續(xù)深化黨史學習教育,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脈絡,為紅色旅游儀式的成功筑牢基礎。
4.3?理論貢獻
本文理論貢獻主要包括下述三點:第一,本文創(chuàng)新了對紅色旅游活動的闡釋角度,在紅色旅游中應用探索互動儀式鏈理論,從準備、在場和離場三個階段建構理論邏輯和闡釋模型;第二,本文豐富了傳統(tǒng)旅游學科的旅游動機概念涵義,將情感能量的“匱乏-充能-再匱乏-再充能”的循環(huán)漸進過程引入到旅游活動的具體分析中來;第三,本文探索了紅色旅游建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黑箱,嘗試性解答了紅色旅游何以深華中華民族認同、培育愛國主義精神的問題,為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路徑參考。
4.4?研究局限與展望
雖然本文豐富了互動儀式鏈理論在紅色旅游的應用成果,但仍有一定的局限。但研究對象局限于成功的旅游儀式,而旅游儀式失敗也應是研究的重要方向,這對于補足旅游活動體驗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網絡文本能夠表達的內容較為有限,筆者仍然期待到旅游目的地進行長期的田野調查,以進一步拓展研究方向;升旗儀式的歷史由來已久,而本文涉及的文本時間跨度有限,應拓展新研究方法、新信息渠道。
參考文獻
[1]仲劍鐵.新中國具有歷史意義的三次升旗[J].北京檔案,2009,(8):1415.
[2]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曾楠.政治儀式建構國家認同的理論詮釋與實踐圖景——以改革開放40周年紀念活動為例[J].探索,2019,(3):5160.
[4]徐克帥.紅色旅游和社會記憶[J].旅游學刊,2016,31(3):3542.
[5]蘭德爾·科林斯.互動儀式鏈[M].林聚任,王鵬,宋麗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79.
[6]徐英.從互動儀式到共睦態(tài):內蒙古草原旅游場中的情感能量研究[D].沈陽:東北財經大學,2018.
[7]余召臣.遺產旅游與文化認同的模型建構與實踐策略——基于互動儀式鏈的視角[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3):3442.
[8]趙琳.研學旅游主體間互動、游客感知價值與行為意向的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大學,2020.
[9]白京.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抖音短視頻對西安媒介形象建構研究[D].西安:西北大學,2019.
[10]邊日彤.社交媒體中儀式行為對出游意愿影響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20.
[11]張宏梅,陸林.近10年國外旅游動機研究綜述[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5,(2):6064+69.
[12]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05.
[13]林傳紅.紅色旅游動機分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6,(8):4445.
[14]林巧,戴維奇.紅色旅游者動機實證研究——以井岡山景區(qū)為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7,(3):7281+29.
[15]馮淑華.公益化背景下紀念館游客的旅游動機及其行為研究——以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為例[J].旅游論壇,2008,(5):177184.
[16]謝彥君,徐英.旅游場中的互動儀式:旅游體驗情感能量的動力學分析[J].旅游科學,2016,30(1):115.
[17]高承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涵、意義與鑄牢策略[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9,(12):2430.
[18]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19]王悅,秦兆祥,張薇,譚慕華.民族地區(qū)紅色旅游的價值內化與認同凝聚:表征、過程與機理[J].旅游論壇,2021,14(6):107119.
[20]派恩二世,吉爾摩.體驗經濟[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2.
[21]哈戰(zhàn)榮.新中國成立以來天安門升旗儀式的歷史演進及其規(guī)整化研究[J].世紀橋,2019(3):2227.
[22]謝彥君,徐英.旅游體驗共睦態(tài):一個情境機制的多維類屬分析[J].經濟管理,2016,38(8):149159.
[23]張語楊.互動儀式鏈視角下的粉絲應援行為研究[D].山東大學,2021.
[24]李歡.?互動儀式鏈理論視角下的組織儀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25]歐陽友權,張婷.微博客文化批判[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2):121125.
[26]楊章文.網絡泛娛樂化:青年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遮蔽”及其“解蔽”[J].探索,2020,(5):18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