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博
莊子在其著作中曾反復強調(diào)年齡大小與見識深淺之間的對應關系。他在《逍遙游》中說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彼凇肚锼分杏终f道:“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p>
朝菌、蟪蛄、夏蟲何以鼠目寸光見識短淺?是因為短暫的生命限制了它們的閱歷,其見識僅限于自身所能感受到的領域。跟朝菌、蟪蛄、夏蟲去討論遠景規(guī)劃,無疑是對牛彈琴。
莊子不是生物學家,他說這些話的真正目的是要去提醒他人。即便到了今天,“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依舊大有人在,他們看到的只是眼前那片方寸之地。比如有些用人單位用“五年出成果”這一“硬杠杠”來考量人才。
早出人才、快出成果,這是一個理想的目標。但人才的成長、成果的誕生并非人的主觀意志能夠決定的,它有著自身的規(guī)律。尤其是成大器、創(chuàng)大業(yè)者更非朝夕之功。曹雪芹增刪五次、批閱十載,窮其一生只留下了《紅樓夢》前八十回,卻鑄就了中國古典文學的一座豐碑;汪曾祺一生坎坷,年近花甲才開始小說創(chuàng)作,卻被譽為“中國當代短篇小說之王”;齊白石20多歲學畫,50多歲成名,與張大千并稱“南張北齊”,成為畫壇巨匠;倫琴年輕時開始研究物理,50歲時發(fā)現(xiàn)X射線,進而獲得諾貝爾獎……如果用某些“硬杠杠”考量,上面這些大器晚成者十有八九都會落得卷鋪蓋走人的命運。
分析那些寄希望于人才和成果“速成”的人們的心理,不外乎兩點:一是不懂規(guī)律,盲目追求“短、平、快”。他們不明白夏天后面還有秋、冬、春,不知道松、楠、柏的成長遠比檉、柳、樕要漫長而艱辛,不理解“十年磨一劍”的積淀之功;二是急功近利,恨不得麾下人人都有點石成金之手指頭,可以為本單位“秒造”輝煌。管理者如果具有這兩種心理之一,這個單位就很難成為人才成長的搖籃和重大成果的發(fā)祥地。
如今,不少有遠見之人提出“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創(chuàng)造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強調(diào)“防止科研功利化”,提倡“板凳要坐十年冷,研究不做一項空”的“十年磨一劍”精神,為年輕人成長營造適宜的政策環(huán)境,值得大家深思。
為年輕人營造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給他們長成參天大樹的足夠時間和空間,在事事強調(diào)高速、高效的今天實在太有必要!尤其是管理者,看待人才和成果當有遠大的目光!
【江蘇鹽城市景山中學】
◆點評
這篇作文從莊子的兩則言論談起,接著以典型而充足的事例論證成才和出成果需要一個過程的道理,同時剖析了一些管理者急于求成的原因,由表及里,逐層推進。結(jié)尾處表達了對年輕人才能夠健康成長的良好愿望。整篇作文針對性強,分析深刻。
(指導老師:王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