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鴻
教學目標:
1.會寫“德、鵲、蟬”3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默寫《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3.通過借助注釋、想象畫面等方法理解詩詞的意思,抓住關鍵字詞體會作者用字的精妙以及詩詞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板塊一 ? 抓一“愁”字,讀懂孟浩然的孤獨之心
一、讀詩
1.按照“讀準確、讀通順和讀出感受”三個層級要求,學生自讀《宿建德江》,至少讀3遍。
2.指名朗讀,師生評價。全班齊讀。
二、解詩
1.自由讀全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2.同桌交流,學生用自己的話把想象的畫面說出來。
3.全班交流,師生互評。在對詩意準確把握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個性化表達。
三、悟詩
1.再讀全詩,根據詩意及自己的理解,請學生圈出自己認為詩中最關鍵的一個字(或者稱之為“詩眼”)。(預設:愁)
2.請學生簡要談談為什么詩眼是“愁”字,試著結合全詩來說。
3.由“日暮客愁新”引出“舊愁”,借助相關背景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孟浩然此時的遭遇:科舉失利,仕途受到打擊,心情郁悶。
4.細讀詩句,聯(lián)系全詩語境,引導學生抓住關鍵字詞理解“新愁”的內涵。
預設:(1)“日暮”。這是“新愁”產生的直接緣由。引發(fā)學生想象:時近傍晚,倦鳥歸林,作者卻漂泊異鄉(xiāng),未免觸景生情,鄉(xiāng)愁涌起,孤獨自來。相機補充詩句:“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 “煙渚”。水中的小塊陸地,水霧彌漫,有一種孤獨氣息。
(3) “移舟”和“泊”。“泊”既有一種累了停下歇歇的感覺,又有一種漂泊天涯的意境?!爸邸?,指小船,有孤獨之感。通過資料拓展,告訴學生,古代詩人落寞時常以之自喻,如:“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薄耙啤蓖怀鏊娴钠届o,也在強調舟行水上,無聲無息,渲染孤獨氣氛。
(4) “野曠天低樹”。以天、地的廣闊來襯托樹的孤獨、寂寞,實則寫詩人內心的孤單。“曠”有一種蒼茫之色,“低”有一種壓抑之感。一切景語皆情語也。
(5) “江清月近人”?!扒濉闭?,既指水的清澈、明凈,也含清冷、凄清之意。一輪皓月倒映在清凌凌的江水中,“月”者,故鄉(xiāng)也。低頭見明月,心頭思故鄉(xiāng)。有一種“我寄愁心與明月”的感覺,這是孤獨的美,也是美的孤獨。
(這一板塊的教學,要遵循“先學后教”的原則,充分讓學生抓住關鍵字詞進行品析,說出自己的感受。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xiàn)及時點撥、引導。)
四、背詩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背誦全詩。
(設計意圖:古詩詞是語言的藝術,是學生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絕佳例子。因此,在教學中要凸顯語言推敲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品味、感受作者用字的精妙之處。同時,通過對關鍵字詞的分析,體會到作者文字背后的情感,實現(xiàn)言意皆得的教學。)
板塊二 ? 扣一“醉”字,體會蘇東坡的忘我之情
一、共學
1.總結第一首詩的學習方法:第一步,朗讀全詩;第二步,想象畫面;第三步,抓詩眼感悟詩的語言之妙。
2.按照“古詩詞學習三步法”,學生四人一小組共學《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二、展學
1.在小組充分討論的基礎上進行全班展學。
2.師生共同討論,并根據學生匯報情況,相機點撥、指導。
(這里重點分兩部分:第一,引導學生根據每一句詩想象一個畫面,并用自己的話把畫面的內容準確而盡可能生動地表達出來。鼓勵學生根據文字的意境,大膽想象,自由言說,避免學生囿于文字簡單描述畫面。必要時,教師提供畫面想象的“范式”,讓學生懂得要用詩一般的語言翻譯詩句,這是最好的。比如“望湖樓下水如天”一句,學生可能會說:“望湖樓的下邊,水天相接,非常美麗?!苯處熆梢蕴峁┳约合胂蟮降漠嬅妫骸坝晖A耍烨缌?,碧藍的天空那樣明凈、清澈,好像有人用水洗過了似的;望湖樓下的西湖,水平如鏡,映著藍天和白云的影子。水天一色,水天相接,讓人一下子分不清哪個是天空,哪個是湖面了?!蓖舫苯淌谡f:“比較是比較好的學習方法?!蓖ㄟ^比較,目的是讓學生意識到,可以充分運用自己的語言積累對畫面加以描述,因為表達本身就建立在個體言語經驗之上。第二,要讓學生在整體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對這首詩的語言進行深入分析,感受詩人在語言表達上的秘妙。)
預設:
(1)這首詩的詩眼是“醉”字。
(2)“醉”有兩層內涵:①詩人喝醉了酒;
②詩人被西湖夏日驟雨忽晴的迷人風光所深深陶醉。
(3)從內容層面感受詩中描寫的風景之美。①從色彩和感受上提煉:黑云、白雨、疾風、闊水。②從動態(tài)特點上概括:云翻、雨瀉、風卷、水靜(平)。
(4)從表達層面發(fā)現(xiàn)詩人的語言之美。①從“翻”“遮”“跳”“亂”“卷”“吹”等字中,體會到一種自然界強勁的淳樸野性和生命活力。②從“未”“入”“忽”“散”等字中,感受到詩人把“六月的天,孩子的臉”那種說變就變的場景寫得淋漓盡致,把語言文字運用得嫻熟自如。
三、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注意讀出一定的速度,體會詩人沉醉在美景之中的快樂心情。
2.背誦全詩。
3.推薦學習蘇軾寫的其他詩句。
(設計意圖:教給學生基本的學習古詩方法之后,教師要充分“讓學”——讓學生自主、自能學習。同時,又不放棄教師的主導地位,必要時給學生以學習上的智力支持。尤其是在對語言的品味、表達上,更是要重錘敲打,密不透風,盡可能實現(xiàn)一首經典古詩的教學價值。)
板塊三 ? ?用一“閑”字,感受辛稼軒的怡然之意
一、獨學
1.學生運用前面兩首古詩的學習方法——“三步法”,自學《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在學生自學的同時,教師巡視觀察,了解學情。對于做得好的學生,給予肯定、鼓勵;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給予必要的支持和幫助。
二、問學
1.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請學生說說學習這首詩時自己感到困難的地方,教師加以指導。
預設:
(1)容易讀破句之處:“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闭_的讀法是:“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彼鼘嶋H上的表達語序應該是:“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
(2)容易讀錯處:“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薄耙姟睉x“xiàn”,是“出現(xiàn)”的意思。
(3)學習這首詞最難的一點,可能是詞眼的把握,這會在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加以重點突破。
2.學生把想象到的畫面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師生評價并加以完善,理解這首詞的意思。
三、研學
1.學生交流自學這首詞時的一個難點:這首詞是圍繞“____”主題來寫的(試著用關鍵字、詞概括)。
預設:受前面兩首詩的影響,學生可能想當然地認為這首詞的主題肯定存在于這首詞中。他們的答案可能是“夜、行”,或者他們中有人會通過思考想到“樂、喜、靜”,那也不錯。估計學生很少能想到“閑”字。
2.引導學生把作者放回到詞的意境中,仔細讀讀這首詞,作者在月夜行走的時候都寫了哪些方面?讓學生再次自讀自悟。
(1)“看到的”有:“明月別枝驚鵲”“七八個
星天外”“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
(2)“聽到的”有:“清風半夜鳴蟬”“聽取蛙
聲一片”。
(3)“聞到的”有:“稻花香里說豐年”。
(4)“感受到的”有:“兩三點雨山前”。
3.根據上述信息,回讀全詞,引導學生對照下列練習,深入討論。
半夜了,作者在月下獨自行走,他看到(被明月驚動的喜鵲悄然飛起),看到(天邊有七八顆星星忽明忽滅),轉過一座溪上的小橋時,忽然看到了(可能以前住過的、在土地廟邊上的那間用茅草蓋的旅舍)。他聽到了(清風里傳來的蟬鳴和蛙鼓),他聞到了(一陣濃濃的稻花的芳香,知道將是一個豐收的年頭)。他感受到(有零星的雨滴飄落下來,知道快要下雨了),加快了前行的腳步……
(以填空形式,讓學生根據詞的意境和想象的畫面說一說,括號里的答案供參考,不作統(tǒng)一標準。)
4.請學生根據對這首詞的深入理解,思考:通過對這首詞意境的理解,你覺得作者的心情怎樣?用一個詞或一個字來概括。
預設:學生可能會說到這些答案:喜悅、安靜、恬靜、恬淡、怡然。
5.在學生充分展開猜想并交流之后,出示相關資料:
資料一:公元1181年,即宋孝宗淳熙八年,辛棄疾因受奸臣排擠,被免去官職,回上饒帶湖家居,他把自己在帶湖的莊園取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詞人此時完全以耕田的農民自居了。后來,他在此生活了近15年。
資料二: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fā)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首詞同樣是作者在帶湖家居時所作)
資料三:
記承天寺夜游
[宋]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同樣是月夜,同樣是被免職的人生遭遇,同樣是對文字有著極度敏感的一代文豪,蘇軾在《記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句中已悄悄地告訴我們此時此刻他的心情。這也是辛棄疾寫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的心情,其中的一個字,你們發(fā)現(xiàn)了嗎?(學生悟出“閑”字)
6.緊扣“閑”字,回讀全詞,深入體會詞人休閑、悠閑的心,感受他怡然自得、享受寧靜鄉(xiāng)居的情意。完成小練筆:
因為有一顆悠閑自在的心,有一份怡然自得的意,所以辛棄疾在月下夜行的時候,能看到_____________;能聽到_______________;能聞到______________;能感受到_____________。
四、積累
1.有感情地朗讀《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2.背誦全詞。
3.默寫全詞。
(設計意圖:教學既要放手讓學生“獨學”,教師又要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精準把握學情。教學重難點的突破不是教師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師生共同合作、參與研究、集體討論的結果。教師精心搭建相應的以練習設計、資料補充等方式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對詞的理解由模糊到清晰,由感知到體驗,由淺到深,由表象到本質,一步一步,經由語言文字,走進文字背后,走進詞人的內心世界,從而讀懂詞的情感。古詩詞的教學,既是學生朗讀、體驗的過程,也是他們思考、審美的過程,更是師生之間和文本自由、平等對話的過程。)
(作者單位:浙江臺州市椒江區(qū)教育教學發(fā)展中心)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