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峰
教學目標:
1.會寫“侯、皎”等8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學會通過看注釋、查資料、邊讀邊想等方法,感知古詩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學習詩人所運用的表達方法。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 《寒食》教學設(shè)計
板塊一 ? 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 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哪些?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是什么節(jié)日?(寒食節(jié))
2. 今天,我們來學習韓翃的《寒食》。(板書:寒食)
3.生齊讀課題。
(設(shè)計意圖:談話導入,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引領(lǐng)學生了解寒食節(jié)的具體時間,為理解詩句打下良好基礎(chǔ)。)
板塊二 ?理解詩題,走近作者
1.交流資料,了解寒食節(jié)。
寒食節(jié)也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在冬至后第105天,清明節(jié)前1~2天。這一天,人們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發(fā)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蕩秋千、蹴鞠、斗雞等風俗。
2.了解作者韓翃。
韓翃(719~788),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屬河南)人,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進士。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賞識,最終官至中書舍人。韓翃的詩筆法輕巧,寫景別致,在當時傳誦很廣。
3.指名學生讀詩。
(設(shè)計意圖:交流資料既是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又培養(yǎng)了他們搜集資料的良好習慣。)
板塊三 ? 初讀古詩,把握大意
1.自由讀詩,結(jié)合注釋說說詩句的含義。
2.解釋詞語。
春城、御柳、漢宮、傳蠟燭、
五侯。
3.解釋詩意。
(1)指名學生說。
(2)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預設(shè):春天的京城到處都飄散著落花,寒食節(jié)里御花園中的柳樹在春風中搖曳。
(3)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預設(shè):日落天黑,皇宮里忙著傳送蠟燭,蠟燭燃燒時升起的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
板塊四 ? 化詩為畫,體會意境
1.這首詩中哪些句子描寫了春意?
預設(shè):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春城”:高度凝練而華美。“春”是自然氣候,“城”是人間都邑,兩者結(jié)合呈現(xiàn)無限美好。
2.為什么不說“處處飛花”?
預設(shè):雙重否定:增強了肯定語氣,有力地烘托出城內(nèi)春意濃郁。
3.誰能說一說“飛”字用得好在哪里?
預設(shè):“飛”字極富動感,表現(xiàn)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措辭精當?!帮w花”是典型的暮春景色。明寫花而暗寫風,意蘊深遠。
小結(jié):這首詩傳誦千古,得益于“春城無處不飛花”,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飛”。
4.“寒食東風御柳斜”這句詩的重點是什么?
預設(shè):風是無影無形的,我
們只能從花之飛、柳之斜來間接感知?!靶薄弊忠彩窃陂g接寫風。
5.探討:《寒食》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詩中描寫了哪些景物?
預設(shè):從白天到夜晚的時間順序,描寫了落花飛舞、楊柳搖曳、輕煙四散等景色。
6.寒食節(jié)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宮里卻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quán)?如果你是長安的百姓,看到這些你會有什么感受?
預設(sh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不滿,輕蔑。)
7.“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預設(shè):諷喻皇宮的特權(quán)以及宦官的專寵。
8.指導學生背誦全詩。
9.總結(jié):這首詩主要描寫了寒食節(jié)里,全城處處飄飛著落花,御花園中的柳枝隨風飄拂。夜幕降臨,普天之下,家家禁火,但宮廷里卻正忙著傳蠟燭,輕煙飄進了王侯貴族之家。詩人借古喻今,流露出對現(xiàn)實的不滿。
(設(shè)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先逐句理解,再分析詩中描繪的景色,由這首詩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從所寫景物分析寄托的情思,是對主題的一個升華,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
第二課時 ? ?《迢迢牽牛星》教學設(shè)計
板塊一 ? ?創(chuàng)設(shè)情境,導入詩題
1.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取法于《詩經(jīng)》和漢樂府,但也有它獨特的魅力,這首詩就是《古詩十九首》中的第10首《迢迢牽牛星》。(板書詩題:迢迢牽牛星)
2. 生讀詩題。
板塊二 ? ?初讀全文,讀通讀順
1.生自由讀全詩:讀準字音,把詩讀通、讀順。
2.出示易讀錯的字:迢、纖、泣、涕、盈、脈。
3.指名學生讀字。
重點強調(diào):“纖”讀“xiān”;“脈脈不得語”中的“脈”讀“mò”。
4.指名讀,讀出節(jié)奏。
5.讀出韻味。
6.師范讀。生自由練讀、齊讀。
(設(shè)計意圖:讀得正確,讀出節(jié)奏,讀出韻味,使學生在逐層提升的誦讀中感到學習古詩十分有意思、有情趣,為熟讀知意打下基礎(chǔ)。)
板塊三 ? 探究內(nèi)容,品味詩情
1. 自讀自悟,思考:這首詩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抒發(fā)了一種怎樣的情感?
2. 討論匯報:織女(河漢女)思念牛郎??椗侨姷闹魅斯_@是一首相思之作,感情哀怨。
3. 用一個詞語來抒發(fā)你讀后的感受(傷感)。
4. 用一個詞語描摹這樣的情感(相思)。
5.感情朗讀詩歌,體會:詩歌借助哪些語句來傳遞這份相思的傷感與哀怨?
預設(shè):
(1)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迢迢”指遙遠?!疤鎏觥焙汀梆ā毕嗷ズ魬?,意思是牽牛星和織女星相距遙遠,都很明亮。
牽牛星在遙遠的地方,這遙遠的距離使得主人公內(nèi)心起了相思之情。可是牽牛星真的離她那樣遙遠嗎?在詩句中有沒有其他的發(fā)現(xiàn)?
(2)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①“札札”是象聲詞,形容織布機工作時發(fā)出的響聲,給人一種靜謐中的雜亂之感?!芭笔菙[弄、撫弄的意思。動詞透露了織女的心境:心不在焉、心神不寧。
②引出《木蘭詩》中的“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同樣是用有聲來襯寂靜,以有聲來傳悲情。
(3)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①不成章:蘊含著“思”??椗袼蓟秀?、心不在焉,終日勞作卻“不成章”。
②泣:本義是眼淚,特指無聲流淚或低聲地哭?!疤椤币彩侵秆蹨I。
③零:本指雨緩緩而降,引申為降落、落下。這里落下的不是雨,而是如雨水一般無法抑制的織女淚。運用了夸張和比喻的修辭手法,突出了織女相思之苦。
④有感情地朗讀。
(4)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銀河清澈且水不深,他們相互之間的距離又能有多遠呢?
(5)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①盈盈:寫出了水之清澈,可以想象女子眼含熱淚的神態(tài)。它也成了阻隔兩情的象征。
②脈脈:形容默默地用眼神表達情意的樣子??椗荒苌钋榈啬鴮Ψ?,卻不能說話。
6.齊讀古詩。
7.有人評價這首詩是《古詩十九首》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詩作,借天上之事,傳人間之情。再讀詩歌,讓我們體會一下這首詩歌“深深的話,淺淺地說”的語言之美。
8.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組成的詞語,又
稱復字、重言。這也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方法。兩字相疊被稱為單疊,四字相疊被稱為雙疊。在本課中,運用了“迢迢、皎皎、纖纖”等疊詞。這些疊詞無論是用于描摹景物,還是刻畫人物、敘述情境,都在反復吟詠中創(chuàng)設(shè)出纏綿的意境。
9.指名讀詩,讀出疊詞的韻律美。
(設(shè)計意圖:詩詞的教學重點在想象、品讀、悟情。在學生自主感悟的基礎(chǔ)上,引導他們進行交流,在關(guān)鍵處給予指導。最后緊扣人物心情,用一連串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反復品讀詩句,讀出詩詞背后的那份情。)
第三課時 ? ?《十五夜望月》教學設(shè)計
板塊一 ? 創(chuàng)設(shè)情境,激情導入
1.中秋佳節(jié),我們會做些什么呢?
2.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對月提筆,一抒己志。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古詩《十五夜望月》。(板書課題)
3.讀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這首詩描寫了詩人中秋夜賞月的情景)
4.了解詩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詩人,字仲初,許州(今河南許昌)人。王建是大歷進士,早年即離家寓居魏州鄉(xiāng)間。20歲左右,與張籍相識,一道從師求學,并開始寫樂府詩。他寫了大量的樂府詩,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時政弊端。他的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所作《宮詞》百首,在表達傳統(tǒng)的宮怨之外,還廣泛地描繪宮中風物,是研究唐代宮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詩選自《王司馬集》。
(設(shè)計意圖:學起于思,學生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以發(fā)展。思,能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板塊二 ? 初讀古詩,讀出韻味
1.自由讀詩,讀通讀順。
2.指導朗讀,讀準字音。
(1)第一句中的“棲”讀作“qī”,在這里是指“烏鴉在樹上休息”。
(2)“濕桂花”的“濕”是翹舌音,“冷露”的“冷”是后鼻音,“盡”是前鼻音。
3.賽讀古詩,讀出節(jié)奏。
讀詩不光要字正腔圓,還要讀出節(jié)奏。請男女生比賽讀,讀出這首詩的節(jié)奏。
(設(shè)計意圖:教給學生讀詩的方法,由讀得字正腔圓到讀出節(jié)奏,再到讀出音韻美。朗讀要求逐步提高,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體會古詩的美。)
板塊三 ? ?把握大意,整體感知
1.結(jié)合注釋,理解重點詞語。
十五夜:農(nóng)歷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夜晚。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鋪了一層白霜。
2.指名讀第1、2句,并理解意思: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1)指名讀。
(2)理解詩句含義:中秋的月光照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上了一層白霜,樹枝上棲息著烏鴉。夜深了,清冷的秋露悄悄地打濕了庭中的桂花。
3.指名讀第3、4句,并理解意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指名讀。
(2)理解詩句含義:今夜人們都望著明月,不知那茫茫的秋思落在誰的身上?
4.理解詩句,全班齊讀古詩。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課文注釋理解詩句的意思,并讓學生帶著理解朗讀古詩。)
板塊四 ? 精讀古詩,感悟詩情
1.為什么詩中寫的是桂花?(桂花是中秋時節(jié)有代表性的花。桂花常在農(nóng)歷八月盛開。)
2.“人盡望”描繪出了怎樣的情景?(中秋之夜人們爭相賞月的情景)
3.詩歌前兩句描寫的景物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個景物,為什么?
4.“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中的“冷”字寫出了景物怎樣的特點?它是從哪個角度來描寫的?這兩句詩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景色?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心情?
預設(shè):“冷”字寫出了秋夜露珠的清冷,是從觸覺的角度寫的。這兩句詩展現(xiàn)了一幅寂寥、冷清的中秋之夜的圖景,表現(xiàn)了詩人在異鄉(xiāng)孤寂、悵然的心情。
5.詩歌后兩句抒發(fā)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深切的思鄉(xiāng)之情)
6.全詩營造了怎樣的氛圍?詩人借此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預設(shè):全詩營造了月圓人缺、靜寂孤苦的氛圍,抒發(fā)了詩人的離別之情、思念之情。
7.《全唐詩》在收錄這首詩時將末句的“落”字作“在”字,你認為哪一個字更有表現(xiàn)力?
“落”字更有表現(xiàn)力,新穎妥帖,不同凡響,給人以形象的動感,仿佛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起灑落人間,同時也與“無聲”相契合,凸顯月夜的靜。而“在”字則相形見絀,平淡寡味。
8.生齊讀全詩,體會詩人的思念之情。
9.展示從不同角度所看見的月亮,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樓新月、水邊望月等,學生根據(jù)令自己有所感悟的圖景發(fā)揮想象。
10.指導學生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11.請同學們課下搜集其他有關(guān)表達游子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并注明作者。
(設(shè)計意圖: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能讓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古詩,并在理解、感悟的基礎(chǔ)上熟讀成誦,積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
(作者單位:山東泰安市第一實驗學校)
責任編輯 楊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