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琴
2006年,宜興紫砂陶制作技藝被命名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作為我們國家唯一的現(xiàn)存的以手工拍打泥片成型方式的傳統(tǒng)制陶工藝,在經(jīng)過一代代紫砂藝人的不懈努力和傳承創(chuàng)新之下,在今天依然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方興未艾的發(fā)展前景,令人刮目相看,特別是對于我們廣大的茶友來說,紫砂泡茶的功能性和賞玩的藝術性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各種巧奪天工的器型在茶座之上成為了絕對靚麗的焦點,也營造出禪茶一味的氛圍感,為我們飲茶修閑提供了良好的心情,而且從中也折射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豐富多彩。
這件紫砂藝術作品《風卷葵壺》是臨摹傳統(tǒng)的紫砂經(jīng)典器型,而且這樣的形制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因為“風卷葵”壺形屬于花器里面的扛鼎之作,普通匠人都是難以望其項背的,能夠上手摶制此壺的匠人,都具有非凡的功力和長期的實踐經(jīng)驗。顧名思義,風卷葵,葵在其中指的是“錦葵”這種植物,大風無形卻留在壺身的痕跡是有形的,要把它表現(xiàn)出來需要很高超的技藝水準和良好的藝術審美。此壺壺身雖然是具有仿生的手法,但是在具體的制作方面,卻把浮雕的那種感覺運用得十分嫻熟,壺身自然形成,立體感十足,上面的葉子形態(tài)也非常逼真,壺嘴也是由葉子造型包裹形成,出水爽利,相呼應的壺把則是藤蔓扭轉(zhuǎn)而成,端握舒適,壺蓋的壓合嚴絲合縫,上面的錦葵花瓣在風中扭卷成型。對于我們陶手來說,此壺的重點并不僅僅在于臨摹它的形態(tài),而是把一種無形的、風過之后錦葵那種沒有被大風征服依然綻放的姿態(tài)演繹得淋漓盡致。從整體上來看《風卷葵壺》,除了楊鳳年珠玉在前,能夠把如此具象的生活場景抽象演繹之外,后來的紫砂藝人們諸如汪寅仙等等都摶制過,具有自己鮮明的特點,而且面對這么一把具有傳奇性質(zhì)的紫砂壺,許多匠人們都會把自己的畢生所學運用其上,而且只能夠是更加的精益求精,技藝層面的東西已經(jīng)細膩到了沒有可以保留的余地,只有其中蘊藏的那種精氣神韻,才是每一位匠人不斷追求的魅力之所在。
我們面對這樣經(jīng)典的紫砂仿生器,首先要從楊氏創(chuàng)作的背景來研究,是一種什么樣的靈感觸發(fā)。紫砂藝人楊鳳年背井離鄉(xiāng),來到宜興專事紫砂創(chuàng)作,其中的辛酸也非常人能夠體會,在一場大風之后,她看到錦葵被風吹倒之后依然聚攏,但是周圍其他的花已經(jīng)七零八落,她由此感懷到自己的人生境遇,希望能夠迎難而上,堅韌不拔,所以把自己這樣的情感和思緒注入此壺之中,才有這可以傳世的紫玉金砂。細細欣賞此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淵源是合歡壺,上下兩部分從中間合攏,然后用筋紋、捏塑仿生的手法把花卉的特征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仿佛隨著風的風向形成“卷”的姿態(tài) ,具有一種天然律動感和層次感,特別是在上手把玩摩挲的時候,能夠很直接地感受到紫砂匠人賦予其中的溫度。這件《風卷葵壺》把我們對紫砂的所有想象基本囊括其中,從技藝的方面來說,全手工制作這樣的一把壺,所需要耗費的精力比其他器型要加倍,而且需要掌握的技能也更加的復雜豐富,從精神內(nèi)涵的角度來看,如果僅僅是臨摹的形似,也許并不難,但是要把形似上升到神似的高度,那就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文化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才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
紫砂器型豐富多姿,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真正懂得其中奧妙的紫砂壺友們,能夠從紛繁之中找尋到一定的規(guī)律,歸根結(jié)底,紫砂壺的創(chuàng)作就是由點、線、面的組合來完成,具體到制作的過程之中,又可以演變出圓器、方器、筋紋器和花器等等不同的類型,形成不一樣的視覺體驗和風格特征,不斷滿足我們廣大壺友日益增長的物質(zhì)需求和文化審美,在傳承和延續(xù)中國傳統(tǒng)藝術之美的同時,給予紫砂藝術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