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宿遷市實驗小學(223800) 張艷麗
交互式教學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出現(xiàn)的教學方法。它以語言功能為綱,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教學過程中,師生就文本中的某個疑難點、困惑處展開交流、互動,促使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從本質(zhì)上來看,它是一種改善學生閱讀理解和自我監(jiān)控技能的方法。具體來說,交互式教學主要有以下四個模塊,即預測、提問、澄清以及識別。它們能夠充分激活學生的主觀意識,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得到調(diào)動,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有效提高學習的質(zhì)量和效率。交互式教學符合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能夠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
交互式教學為小學語文課堂帶來了新的活力。在語文公開課、競賽課上,很少有教師不運用多媒體課件。但在日常教學中,一些教師并不喜歡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首先,除了部分相對落后的地區(qū)沒有條件使用多媒體,不少教師還因為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較為煩瑣,使用時要做好預設(shè),而預設(shè)會束縛教師的思維,所以教師寧愿使用板書進行交互式教學,這比多媒體自由多了。其次,多媒體的使用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難以聚精會神地跟隨教師的教學步伐,導致教學效率下降。同時,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往往只演示課件,很少板書,這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再次,在使用多媒體時,教師是個點擊播放的“工具”,這不利于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溝通。一方面板書存在信息單一的問題,而另一方面多媒體教學的交互效率低下,兩者都不能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該如何抉擇呢?交互式白板技術(shù)為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選擇。交互式白板兼容了板書及多媒體的功能。在運用電子白板進行交互式教學時,教師無須在電腦與黑板中輪軸轉(zhuǎn),可以根據(jù)課堂需要,直接在空白頁進行板書,或者在知識點旁邊進行批注、修改、保存等。在利用圖片或視頻時,教師也可以直接插入,方便簡單。在此過程中,教師還可以走到學生中,和學生互動交流,這樣能將知識形象、靈活地傳遞給學生,增進師生間的交流溝通。
預測是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題目或者已讀的內(nèi)容來推理、猜測文本接下來會呈現(xiàn)什么內(nèi)容的閱讀方式。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會根據(jù)題目購買圖書。但是,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有的學生往往會忽視文本標題的作用,能根據(jù)標題進行思考、預測的學生更少。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當加強預測方面的教學,有意識地進行預測方法的滲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標題,并拋出問題:“同學們,當看到這個標題時,你想到作者會從哪個角度來寫呢?你認為這個標題主要告訴我們什么信息?”這樣,結(jié)合標題展開預測,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文本內(nèi)容。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我的“長生果”》這一課時,教師借助交互式白板技術(shù),進行課題的展示,要求學生試著預測文本的內(nèi)容。此時,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學習氛圍立刻活躍起來。
生1:我覺得比較難預測,因為“長生果”用了引號,不知道是什么內(nèi)容。
生2:我記得《西游記》里面提到了“長生果”,這里的“長生果”應該是一樣的,指的是吃了后能夠長生不老的果子。
生3:好像花生還有另一個名字——“長生果”。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主要講述的是花生嗎?不會吧?“我的‘花生’”,聽起來好奇怪。
生4:標題中的“長生果”帶著引號,應該不是尋常的長生果吧。
師:現(xiàn)在就請大家瀏覽全文,看看本篇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學生進入閱讀階段。教師在交互式白板的空白頁中插入“黃金屋”“小船”“樂章”“膠囊”四張圖片,并設(shè)置任務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后結(jié)合圖片思考:“這些比喻與‘長生果’有什么關(guān)系?讀書有什么益處?”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十分高漲,紛紛表達自己的見解。對標題的預測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通過“題眼”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中心。需要注意的是,預測雖然具有較強的教學價值,但并不意味著它適用于全部的課文。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針對性地選擇、運用,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fā)展。如上例中插入的四張圖片:“黃金屋”代表讀書能帶來財富與生活的保障,“小船”代表一個人的知識量與讀書帶來的智慧,“樂章”代表讀書能帶來的審美體驗,“膠囊”代表讀書可以幫助人們修身養(yǎng)性。這些圖片指向文本標題中“長生果”這一喻體。在思考這些比喻時,學生會將其與文本的主題進行結(jié)合,找到答案。
提問,指在閱讀過程中或閱讀完以后,學生能夠根據(jù)閱讀的內(nèi)容,自主提出問題并進行分析、解答,確保自己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內(nèi)容。由于學生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他們的提問能力會有所不同。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根據(jù)文本的主旨展開思考,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促進自己的吸收和消化;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他們往往會將思考的重心放在細枝末節(jié)上,提出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對此,教師要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更加清晰的把握,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草船借箭》一課時,學生就“六要素”進行了提問。課始,教師拋出引導性的問題:“同學們,當看到這個標題時,大家會產(chǎn)生哪些疑惑呢?”學生陸續(xù)舉手。在教師示意下,學生依次站起來回答。
生1:文章講述誰借箭啊?
生2:他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借箭呢?
生3:他借箭的動機是什么?
生4:他是如何借箭的?
生5:借箭的結(jié)果是怎樣的?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不錯。現(xiàn)在就請大家認真閱讀文章,找出問題的答案。
需要說明的是,這種圍繞要素進行提問的形式,適合閱讀能力較弱的學生。對閱讀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這些問題缺乏思辨性,不利于他們思維能力的進一步提升。對此,教師有必要再次進行引導:“請大家再次閱讀標題,看看是否有不合理的地方?”此時,有的學生說道:“為什么標題是‘草船借箭’呢?”……教師以此帶領(lǐng)學生展開深入探究。
適當?shù)奶釂栿w現(xiàn)出課堂教學的要點,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和新穎性,不僅能幫助學生檢驗閱讀成果,而且能引導學生進行延伸、拓展,引發(fā)學生對文本的進一步挖掘。在提問過程中,教師還要關(guān)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并及時給予回應,以肯定、激勵學生,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你這個問題問得好!”“你自己有答案嗎?說出來給大家聽聽!”“你可不可以自己找到答案?需要老師或者同學們幫忙嗎?”這些具有肯定性質(zhì)或者開放性質(zhì)的互動回應,能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到課堂學習中。
澄清,指當察覺自己無法理解或依舊存在疑惑的內(nèi)容時,學生可以采取相應的手段,如解釋、再次閱讀、查閱資料等進行問題澄清,從而獲得閱讀能力的提高。在閱讀教學中,一些學生在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往往選擇忽視,認為自己無法解決,于是不再采取任何手段。對這種情況,如果教師不能予以正確的引導,那么就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深層次理解。為此,教師可通過澄清策略,引導學生答疑解惑。
例如,在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課時,當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后,教師提出問題:“大家還有不懂的地方嗎?”此時,學生仿佛商量好的一般,整齊地回答:“沒有了?!苯處熥穯枺骸按蠹叶甲x懂了文章,是嗎?”學生都點頭示意。于是,教師把握時機引導:“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誰也不知道她曾經(jīng)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jīng)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向新年的幸福中走去?!谶@句話中有兩個‘幸福’。這兩個‘幸?!暮x一樣嗎?應該如何理解呢?”問題提出后,教室里鴉雀無聲,無人舉手。對此,教師讓學生再次閱讀文本:“請同學們再次閱讀課文,對難懂的詞語,大家可以將其標注出來,并且通過關(guān)鍵字、聯(lián)系上下文等方式進行理解。”不一會兒,學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個學生說:“第一個‘幸?!傅氖切∨⒃诿篮没孟胫卸冗^人世間的最后一刻,所以她是幸福的;第二個‘幸福’指的則是小女孩死去,她再也感受不到寒冷、饑餓,所以她是幸福的……”
受知識能力、生活閱歷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閱讀中難免會遇到一些難以理解、掌握的內(nèi)容。這時,教師要就學生不懂的地方展開引導,幫助學生澄清遺留的問題,讓學生學會聯(lián)系全文來理解字詞、語句,以深化學生對文本主旨的把握,掌握更多的閱讀方法。澄清問題不僅能為學生提供深度思考、深入體驗文本的機會,而且有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小學階段正是學生思維能力形成的最佳階段,澄清問題不僅能解開學生的疑惑,還能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語文的思維方法。
概括,是指提煉、歸納關(guān)鍵信息的一種技能,能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大意。《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樂于探索,勤于思考,初步掌握比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維方法”的要求。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個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為此,在日常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訓練,讓學生學會概括,把握文本的大意。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記金華的雙龍洞》一文,是一篇游記性散文,作者按游覽的順序進行記敘,先描寫沿途所見的美景,再描寫外洞的景色,最后描寫孔隙和內(nèi)洞的特點。文本條理清晰,每段介紹一個內(nèi)容。教學時,教師結(jié)合文本特點,引導學生通過詞句摘錄等方式進行概括。教師這樣引導:“作者按照游覽順序介紹了沿途所見的美景。現(xiàn)在,請同學們畫出這些景點,并找到將這些景點聯(lián)系起來的句子。”于是,學生畫出了“外洞”“孔隙”“內(nèi)洞”等景點;找出將景點聯(lián)系起來的語句,如“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入山”“入山大約五公里……出來的”“這就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孔隙流出”“大約行了兩三丈的水程……到了內(nèi)洞”等。這樣,學生最終得出結(jié)論:作者按游覽順序介紹了沿途所見的美景,他先觀看了外洞,隨后游覽了孔隙,接著欣賞了內(nèi)洞,最后出洞。學生總結(jié)、歸納的過程就是對文本進行概括的過程。
對小學生而言,概括是閱讀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有效的概括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主題思想和結(jié)構(gòu)特點,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為此,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閱讀教學的作用,加強學生概括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掌握閱讀文本的方法、技巧,獲得閱讀能力的發(fā)展與提高。
總而言之,交互式閱讀教學是對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革新,能有效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和內(nèi)化,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作為一線教師,應當更新教學理念,掌握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手段,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靈活運用適當?shù)慕虒W方式,以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fā)展。在展開交互式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結(jié)合閱讀文本,引導學生預測下文的內(nèi)容;引導學生提出閱讀問題,監(jiān)控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圍繞疑惑之處,澄清學生的閱讀問題;概括文本大意,引導學生理解文本的特點。這樣的交互式閱讀教學,讓學生有更加廣闊的交流、互動平臺,能夠大膽地闡述個人的想法、見解,最終實現(xiàn)高質(zhì)量閱讀課堂的構(gòu)建,進一步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