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古時,科技感缺失,沒有電話、手機,更沒有短信和微信,想去山中、村中、郊外訪友,只能由著性子去,至于友人在不在家,不得而知,碰的是機緣,也是運氣。故而,常有很多“不遇”的事情發(fā)生。
我上小學(xué)時,最早學(xué)到的關(guān)于“不遇”的古詩是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據(jù)說這首詩還有另一個名字:《孫革訪羊尊師詩》。我還是喜歡前一個,詩意更濃一些?!八上聠柾?,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彼上侣狅L(fēng),童子終于放了假,突然迎來一個陌生人,說是要找自己的師父。自古高士多隱于深山,童子也是高傲的。
客人問:“你家?guī)煾冈诩覇???/p>
童子答:“不在,采藥去了?!?/p>
客人問:“去哪里采藥呢?”
童子答:“那誰知道,反正就在這座山中,你看,云太深了,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兒?!?/p>
客人隨著童子一指的方向看去,云霧團團,聚散如飛,一派仙境。盡管此詩沒有描寫“師父”,卻能讓人聯(lián)想到仙風(fēng)道骨的師父在云霧之間執(zhí)杖采藥的情形。
后來,我再晤“不遇”,就是那篇被人多次引用的《王子猷雪夜訪戴》:“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jīng)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下了雪,王子猷想見老朋友戴安道了,走了一夜,終于到了戴安道門前,沒有敲門就折返了。很多人不解,為何不進屋?王子猷不愧是性情中人,答道:“我本乘興而行,現(xiàn)在興盡而返,為什么非要見到呢?”
王子猷這是不叨擾的風(fēng)雅,也是自洽。不必刻意會晤,有這份情懷就夠了,也不必讓自己想見的那個人知道自己的這份心。
再后來,我讀李白。讀到《訪戴天山道士不遇》:“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p>
此詩字字珠璣,情境感十足,應(yīng)該是一座小島吧,道士養(yǎng)了小犬,隔著水就聽到了犬吠聲。桃花開得正妖嬈,露珠如鉆凝在花瓣。這片林子太大了,時有白鹿出沒。道士不在,一直等到午間,坐在溪邊,水聲潺潺,竟然沒有聽到道觀里的鐘聲,許是連齋飯也錯過了吧。景色是真好,竹林鎖在云霧之中,飛瀑掛在碧峰之上,道士哪里去了呢?倚著松樹,李白那叫一個愁呀!
印象中,魏野也寫過一首《尋隱者不遇》:“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fēng)不動松花老。采芝何處未歸來,白云遍地?zé)o人掃。”
這首與賈島的那首有呼應(yīng)之妙。同樣的尋隱者,魏野這首是島,賈島那首是山,隱者同樣喜歡采藥,魏野詩中的云比賈島詩中的云更近一些,也更低一些,低到隨手可以觸摸到。也許,是島上的空氣濕度大吧。
故事中有那么多“不遇”,或是錯過,這樣的遺憾反倒成就了一樁樁美談。不遇,似乎成了古代文人、士人訪友的常態(tài)。
這些“不遇”,好比篆刻家刻石時候的斷茬,有些畫家、書法家自己是篆刻高手,他們刻制自己印章的時候用沖刀法,一刀就是一刀,絕不回刀??痰对谑^上留下的那些斷茬、那種糙感、那些刀過石頭留下的紋痕,沒有任何人可以模仿,這些斷茬反倒成了防偽的印記之一。所以,不遇就是那些斷茬,何必非要遇見,何故還要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