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亭
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戰(zhàn)國策》
范雎,字叔,魏國人。他出身貧寒,志向高遠(yuǎn),足智多謀,能言善辯,但在魏國始終無法受到重用。范雎游歷至秦國時,想得到秦昭王的召見,他在驛館等了一年多才等到機會。
秦昭王對隔了很久才召見范雎的事感到抱歉,為了表達誠意,他用非常正式的賓主禮儀接待范雎。不如如此,秦昭王還向范雎深施一禮,目睹此事的人,無不肅然起敬。
秦昭王屏退下人,堂上只剩下他和范雎,他向范雎求教,范雎支支吾吾,似乎不愿開口,秦昭王非常有耐心地再次請求范雎賜教,最后,范雎通過講述姜子牙如何成為周文王的太師,伍子胥又是為何幫助吳國稱霸等事例,表達自己來到秦國起初不得重用,如今面見秦昭王,因互相不夠了解所以不敢輕易賜教,但他想要效忠明君的志向從未改變,哪怕因為獻言獻策而獲死罪也在所不惜的決心。
最后范雎說:“臣擔(dān)心的,是臣有朝一日身死,天下的能人賢士看到臣為國盡忠卻獲死罪,從此封住了嘴、裹住了腳,不敢再來秦國效力了。如今您既害怕太后的威嚴(yán),又受奸臣的迷惑,久居深宮,離不開輔臣的把持。這樣下去,您將終身受到蒙蔽,無法洞察小人,可能會影響國家的未來,并使自身陷于危險之境,這才是臣真正害怕的。至于那些窮困、屈辱的事,死亡、流亡的憂患,臣從不害怕。如果臣死了而秦國得以大治,那臣比活著更有意義。”
秦昭王被范雎的這番話感動,決心完全信任他。在范雎的建議下,秦昭王削弱了太后和穰侯等人的勢力,然后采用“遠(yuǎn)交近攻”的政治策略,逐步蠶食魏、韓等國,為秦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chǔ)。
“杜口裹足”典故出自西漢劉向編訂的《戰(zhàn)國策》,“杜口”即閉口不言,“裹足”即裹腳,止步不前。該成語本意為閉著嘴不敢說,停住腳不敢走,后常用來比喻有顧慮而不敢接近,遠(yuǎn)遠(yuǎn)避開。一般多用作謂語、狀語,形容十分害怕。
這則成語告訴我們:游說他人并非易事,如果不清楚對方的心理狀況與性格特征,首先,需要學(xué)會察言觀色,弄清對方想要做什么;其次,反復(fù)試探,旁敲側(cè)擊,引用真實的案例,委婉地表達自己的見解;最后,以真誠的態(tài)度,取得信任。
(編輯 王圓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