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志強
常聽到一些老太太抱怨:“一到菜市場就犯愁,買菜買菜,不知買什么,都買煩了?!贝蘩显唬骸按搜圆钜?!買菜可是樂事一樁?!苯赵诖蘩系囊辉傧嘌拢腋淞颂瞬耸袌?,總算探得他對買菜總是樂此不疲的奧秘。原來,他的買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買菜的同時“另有所圖”,并從中覓得了快樂、尋到了開心。
崔老七十有七,英俊瀟灑仍不減當年。結識崔老是在省圖書館,他天天“宅”在那,著書寫文章。我則在那揮毫練書法,偶爾也寫點“豆腐塊”登上報刊。因共同的愛好,我們由相識到相知,不知不覺有好幾年了。
崔老在家擔當買菜、做飯的重任。對于買菜,他已成行家里手。他告知我,他家后面有個菜市場,可他偏要舍近求遠,四周幾大菜市場乃至一些街頭巷尾的自發(fā)市場,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對崔老這么熱衷于買菜,我還是不太理解的。我也曾買過菜,但我有點“不識好歹”,且自恃清高,從來不討價還價,老伴便剝奪了我的采購大權,她要親力而為。二三年前,崔老就邀我,說是下碧湘街附近有一處日漸消亡的菜市場,那兒的菜都是郊區(qū)農民自個兒種的,不但新鮮、味美還便宜。路雖遠點,要搭好幾站公交車,但值得。我無采購大權,更主要的是我認為買菜此等活是堂客們的事,我爺們一個,手里提著點菜,別扭。盡管崔老一再相邀,我均以各種理由推脫。
早幾天,崔老又說要和我分享他的買菜之樂,并說這幾天一直陽光高照,下碧湘街一帶的老街小巷要進行舊城改造,那個自發(fā)而成的菜市場恐不久就要消失。他已經幾次相邀了,我不便再說“不”字。于是,第二天早上七點,我們約定在某公交車站會面,一同前往。
下車后,步行數米,我們橫穿過一條新近拓寬的大馬路,頗具老城特色的低矮民居呈現在眼前。崔老輕車熟路地領我從一條窄得不能再窄的小巷進入。七拐八拐,在一拐角處,建有一平臺,崔老告訴我,平臺上曾供奉著一座關公像,巷子里昔日生意紅火,尤其是夜市,熱鬧非凡?,F在巷子兩旁的房子已無人居住,不久就會夷為平地。崔老已用手機拍下無數張照片,他說要留下城市記憶,以后好寫城市的變遷。哦,原來如此!我明白了崔老買菜是一心二用的。他真是有心人,難怪他寫起文章來,總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
長沙的菜市場,多年前多為自發(fā)形成的路邊攤。隨著城市的建設,一座座規(guī)范化的室內市場不斷涌現,路邊攤逐漸不見蹤影。崔老說,他要帶我見識的那個菜市場,猶如人體內那一小節(jié)闌尾,很快就要被割去了,以后想見也見不到了。
又拐了一個彎,到了。只見老舊的房屋屋檐下、墻腳邊,菜攤三三兩兩,總共有一二十個。崔老帶我繼續(xù)往前走,高高的一堵墻堵住了去路,“此路不通”,原來那邊正在拆遷。崔老稱此菜市場為“闌尾”,真貼切!他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就叫“我愛闌尾巷”。
崔老告訴我這兒的菜盡管放心買,都是本地的。菜的模樣可能并不逗你喜歡,但味道好。更令人開心的是不用討價還價,因價格實在是太實惠了,而且什么三角、兩角的尾數,賣菜人直接抹去,不收你的。每次光顧,人家都是笑臉相迎。即使你只買一元錢的蔥,也會向你道聲“謝謝”。
我說呢,每次見到崔老,他總是春光滿面樂呵呵的,原來他清早就在那菜市場收獲了一份開心。確實,生活中無處不充滿著美,問題是你得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美的眼睛。賣菜人的笑臉,崔老銘記在心,受到了感動,化作了他一天的開心。
俗話說“貨比三家”,各個菜市場的價格不盡一致,抑或可叫各具特色。崔老跑遍各大菜市場,也是為了尋覓各市場的特色與菜價。當購得價廉物美的菜蔬,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一股小有成就的感覺油然而生”。他常對我說,我等退休之人,皆知開源節(jié)流。開源,對我們來說已無能力了,但節(jié)流則是舉手之勞的易事。每天尋得便宜一點的菜,日積月累就是一筆“財富”,也是一種收獲,況且這種收獲是多方面的,對身心健康頗有好處。每次購物回來,崔老總愛在老伴面前“報賬”又“報功”,自然得到老伴的夸獎。我對他們說:“你們這是在秀恩愛,老夫老妻仍舊如蜜月中的小兩口?!?/p>
崔老的老伴也曾跟著去買過菜,那是到曾經的馬王堆蔬菜批發(fā)市場。當年那個市場“臟、亂、差”,他老伴叫他不要跑那么遠到那里買菜了,碰到熟人也怪不好意思的。崔老笑曰:“那有什么?這叫不辭勞苦,也可叫‘勤勞致富’?!?/p>
那天,提著我跟崔老一道買的菜回到家,老伴問我,這菜多少錢,那菜有多貴。我哪還記得?我只顧著豎起耳朵聆聽崔老滔滔不絕敘說他的買菜經。不用說,中午我們就享用了我的“戰(zhàn)利品”,套用一句廣告語“好吃得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