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彥棋
【摘? ?要】本文重點研究黃自藝術歌曲作品的音樂形態(tài)及演唱特點,以三首黃自知名藝術歌曲《春思曲》《思鄉(xiāng)》《玫瑰三愿》為例,從情景描繪、內涵表達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同時,結合筆者自身實踐經驗,剖析黃自藝術歌曲作品在演唱實踐方面的深刻內涵。
【關鍵詞】藝術歌曲? 黃自? 音樂形態(tài)? 演唱實踐
中圖分類號:J6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3)22-0050-06
自18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歐美等西方工業(yè)國家率先進入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階段。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催生了文學、藝術、音樂等領域“個性與解放”的創(chuàng)作思潮,這一時期在歷史進程中被稱為西方浪漫主義時期,以舒伯特、舒曼等為代表的作曲家掀起了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熱潮,對20世紀以來的音樂作品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大影響。1919年,中國發(fā)起了波瀾壯闊的新文化運動。在這一時期,民間音樂學家和愛國知識分子紛紛效仿西洋音樂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作曲技巧,對中國傳統(tǒng)音樂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傳承與發(fā)揚,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結合中國的現實國情和民族風格,創(chuàng)作出了一大批具有時代特色和中國特點的作品。黃自先生便是中國作曲家中的杰出代表。
筆者在梳理了關于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的研究成果后發(fā)現,大部分文章、論著并未對黃自藝術歌曲進行細致梳理,而且缺乏對共性特征的探索?;诖耍疚囊匀S自先生知名藝術歌曲《春思曲》《思鄉(xiāng)》《玫瑰三愿》為例,從情景描繪、內涵表達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分析。
一、黃自先生及其作品
黃自是中國近代最著名、最有影響力的作曲家之一,是“學院派”的主要代表人物。1916年,他進入北京清華學校學習,并于1924年由國家公派前往國外深造。在深造期間,他先后在柏林大學和耶魯大學取得心理學學士學位,并于1929年以著名代表作品序曲《懷舊》成功取得音樂學士學位。回國后,他先后在上海滬江大學及國立音專任教,一邊進行教學工作,一邊開展音樂創(chuàng)作及理論研究。之后他還與譚小麟等人創(chuàng)辦了上海管弦樂團,揭開了中國交響樂表演藝術史上令人自豪的一頁。黃自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音樂作品形式,主要包括合唱曲、藝術歌曲、交響音樂以及清唱劇等,同時,在閑暇時間,他還創(chuàng)作了兒童歌曲和深入群眾生活的群眾歌曲。在眾多的藝術作品中,藝術歌曲是黃自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最知名最引人關注的音樂作品類型。藝術歌曲是指將旋律、歌詞與鋼琴伴奏進行深度融合,并具有整體演唱節(jié)奏特點的歌曲形式。黃自先生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代表作包括《春思曲》《思鄉(xiāng)》《玫瑰三愿》《花非花》等。
藝術歌曲是每一位聲樂學習者必須研習的聲樂作品體裁之一。藝術歌曲需要歌唱者具備極強的氣息控制力以及克制內斂的情感表達能力。聲樂作品以曲譜的形式記錄、出版、傳播,曲譜中包括聲樂歌唱者的旋律譜和鋼琴演奏的鋼琴伴奏譜。通過歌唱旋律譜,可以直觀呈現出節(jié)拍、節(jié)奏,并根據歌唱旋律譜以及歌詞來劃分曲式結構;鋼琴伴奏譜可以清晰地呈現伴奏旋律織體、和聲等音樂元素。曲譜上標注的表情術語、力度記號、速度記號,也是作曲家精心標記于譜面上的,是聲樂演唱者學習實踐中不可忽視的重要信息。
二、黃自藝術歌曲作品音樂形態(tài)分析
藝術歌曲這一體裁起源于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德奧,是一種詞與曲完美結合、強調抒發(fā)個人內心情感的“綜合藝術”,具有極強的藝術性。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近代藝術歌曲成熟的時期,其間精品大量涌現。藝術歌曲具有精準描繪音樂形象,準確傳遞思想情感的特點。 黃自先生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春思曲》《思鄉(xiāng)》《玫瑰三愿》《花非花》等,于1933年6月編輯成冊,由商務印書館發(fā)行。黃自先生藝術歌曲作為20世紀30年代音樂創(chuàng)作的精品,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一)時代特征顯著
黃自以其獨特的創(chuàng)作手法展現了當時的時代背景。作為一位留洋歸來的音樂家,他積極響應全國各地興起的抗日救亡運動,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結合中華民族音樂曲目的特點和西洋音樂的創(chuàng)作技法,創(chuàng)作出了一首首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藝術作品。藝術歌曲擅長用音樂語匯來描繪特定的情境。如《春思曲》第一小節(jié)中,用小三度重復性音程的前奏將昨夜記憶中“淅淅瀝瀝”的雨聲背景準確刻畫。前奏部分Sempre delicate(自始至終嬌柔的),對應著聲樂部分Con tenerezza(柔軟的、親切的)。黃自筆下的《春思曲》描繪的是生動的女性形象。
聲樂追求歌唱的連貫性,而鋼琴部分同樣強調歌唱性。在《春思曲》的第一段中,鋼琴高聲部大量的柱式和弦襯托出音樂背景與整體環(huán)境,低聲部的旋律線條則更突出了旋律的流暢性和情感的連貫性,使整首作品充滿感情?!洞核记钒樽嗫楏w描繪的是“雨聲”——在淅淅瀝瀝的雨聲背景之下,一位少婦真切地吐露著心聲。
在八十二拍的節(jié)拍律動中,通過感受“雨聲”的形象,使得“心聲”娓娓道來。為了使“心聲”的表達更加連貫和富有感情,需要像小提琴一樣控制音色的變化?!盀t瀟夜雨滴階前”的“瀟”字是小三和弦中的三音f2,因此演唱時不能把“瀟”唱得太響、太亮,而需要巧妙地運用氣息,讓聲音輕柔地支撐在高位置上,形成一種“高弱音”,這樣才不會打破這種如詩如畫的背景。在歌唱旋律聲部,需要展現出連音的特質,心中既要感受八分音符的“雨聲”律動,又要使聲樂部分樂句連貫,這樣才能使情感表達得更加飽滿。
在《春思曲》中,“今朝攬鏡,應是梨渦淺”這一句的鋼琴部分,起始于d小調,然后巧妙地轉至關系大調F大調?!袄鏈u淺”的“淺”字為省略三音的重屬導七和弦,這種減七和弦的運用,呈現出的是女主人清晨攬鏡,倦容浮現的神情。鏡中的自己顯然不是平日里的光彩。
歌曲第二段落描繪了夜雨之后的春意盎然。鋼琴伴奏高聲部通過分解和弦型織體,精準刻畫了雨后撥云見日、春風拂柳的景色。而鋼琴部分的低聲部,下行旋律聲部略顯惆悵。這種惆悵和美好的春日形成鮮明的對比,將內心的沖突凝聚在一個畫面之中,正因為這種矛盾的交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生動。
《春思曲》全曲用二十五小節(jié)的篇幅巧妙細致地刻畫出了一個慵懶優(yōu)雅的女性形象,并生動地描繪了少婦思念郎君的故事。這首作品“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全曲場景切換自然,動靜結合,情感濃度變化適當。由于本首歌曲表達的是常態(tài)下的等待,因此筆者認為沒有高潮段落?!皯泜€郎”表達的是常態(tài)下的想念、等待,而思念是存在于每一個日日夜夜中的,因此不需要聲嘶力竭地展現愁苦?!洞核记返木钪庍€在于首尾呼應。首尾呼應的雨聲,是主人公在無數個下雨的夜晚都被這雨聲打擾的煩悶。
(二)詩意與民族交融
黃自先生曾立志要發(fā)展中國自己的音樂,他認為可以在西洋作曲技術的基礎上融入中華民族的色彩,這樣的音樂才具有中華民族的靈魂,而不是一味地照搬照抄外國的音樂。在這一點上,黃自先生無疑做得很成功。以《思鄉(xiāng)》為例,其歌詞是長短句古詞擬作,音樂妥帖地描繪了歌詞的內容。《思鄉(xiāng)》的音樂旋律抒情優(yōu)美、浪漫詩意——清風拂面,春意盎然,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在心中一次又一次涌動。《思鄉(xiāng)》在人物定位上更傾向于男性化,其情感表達更加直接,充滿熱忱。黃自先生筆下的情感表達均顯“克制”,更凸顯了音樂作品內斂、深刻、含蓄的特點。
本首歌曲為四四拍,其節(jié)拍強弱循環(huán)規(guī)律突出了作品的抒情性。根據對譜面曲式結構和歌詞內容的分析,本首歌曲可分為兩段,第一段表現的是思鄉(xiāng)之情涌上心頭、百感交集;第二段表現的是思鄉(xiāng)之情寄托于流水落花,與它同去。其音樂旋律從不完全小節(jié)以及弱拍位開始,音樂旋律進行極具弱拍位向強拍位過渡的特征,上行小二度音樂旋律進行極具由不穩(wěn)定向穩(wěn)定過渡的“傾向性”。黃自先生在前奏處標記了長達三個小節(jié)的連線,旋律聲部高低起伏呈現波浪感,如同清風拂面,思鄉(xiāng)之情也由此在心中彌漫。
旋律的變換抒發(fā)了主人公歸鄉(xiāng)的強烈意愿以及與現實落差之間的不斷思索與考量。“柳絲細綠”的“柳絲”及“清明才過了”的“清明”都以上行模進的小二度旋律進行,蘊含著強烈的不穩(wěn)定感。這種強烈的不穩(wěn)定感表現了主人公現實中的漂泊,以及主人公迫切需要尋找心靈歸屬的狀態(tài)?!蔼氉詡€憑欄無語”這一句略顯孤獨沉寂,春風竟透著些許清冷。“更那堪墻外鵑啼”中,“鵑啼”這一意象在詩詞中多用于描繪思歸或催人返鄉(xiāng)之意?!耙宦暵暤溃翰蝗鐨w去”一句引自王實甫《西廂記》中的唱詞“不信呵!去那綠楊影里聽杜宇,一聲聲道:不如歸去”。正是因為杜鵑一聲聲的啼叫,將“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xiāng)情”推向最高潮,“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
柱式和弦的同音進行至反向進行,鋼琴部分低音聲部八度下行,將鄉(xiāng)愁在空間上進行了有力的擴張?!皢柭浠ā本鶚俗⒈3忠粲浱枺菍β浠ㄕ鎿吹陌l(fā)問。“流水”“落花”將承載著作者對故鄉(xiāng)的思念。此處與李白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情懷與浪漫相恰
在美國留學期間,黃自先生主要攻讀的是歐洲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法,而這兩個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思想以及特有的美學時代特征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黃自先生的音樂創(chuàng)作特點和創(chuàng)作方向,并使黃自先生擁有了深厚的藝術修養(yǎng)內涵。因此,在后期作品創(chuàng)作過程中,黃自先生非常注重體現作品中的藝術性特點。以《玫瑰三愿》為例,黃自先生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結合當代抒情詩歌的特點進行了創(chuàng)作。該作品結合詞人龍七的詩歌內容,并以玫瑰花作為表達女子對愛情及未來向往之感的承載物象,使得該首歌曲極具浪漫主義色彩和濃厚的情感。如在作品之后“我愿那妒我的無情風雨莫吹打,我愿那愛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紅顏常好不凋謝,好教我留芳華”,這三個愿望與這一時代女性的心理動態(tài)交相輝映,為歌曲演唱營造出一種獨特的氛圍感,使得該曲成為女高音作品中的經典曲目。
《玫瑰三愿》的前奏部分是八六拍變八九拍,旋律由弱拍位開始,附點的節(jié)奏型具有推動性。面對“蕭條”的校園,“蕭條”似乎對應著作者內心的傷感;盛放的玫瑰花使作者眼前一亮。附點節(jié)奏刻畫了剛看到玫瑰時的內心悸動。而在第三小節(jié)變換成了八九拍,旋律線條被拉長,作者傷感的內心通透釋然。第一段玫瑰花絢麗地獨自開放,正應了作者內心深處對于未來的希冀與對當下堅守的決心。玫瑰的綻放釋放著它的光彩,展現著生命的力量。
從理論分析角度來看,鋼琴在整首作品中的功能主要是提供和聲支撐,其運用了大量的柱式和弦,為和聲鋪墊做好了準備。在前奏部分,小提琴作為此處的線性旋律,中和了鋼琴聲部的點狀音型,使音樂更加柔和。這時人聲“玫瑰花,玫瑰花”響起,小提琴部分則是“a、#c、b、d”大三度、小三度音程的旋律進行,這是玫瑰花的“亮相”,象征著現實中玫瑰花開放得燦爛與美好。在第一次“爛開在碧欄桿下”時,小提琴聲部相對比較貼合聲樂部分的旋律,表達出此時現實中玫瑰花的自我認同。而第二次“爛開在碧欄桿下”聲樂部分的旋律上揚,表現出理想中美好的狀態(tài);小提琴聲部是連續(xù)的下行,表達的是現實中的玫瑰花其實洞悉自己最后的命運。這一樂句中,聲樂聲部結束在“#g、e”大三度上,是充滿光明的期盼;小提琴部分結束在“b,#g”柔和的小三度上,預示了現實的境況。這一段音樂充分展現了理想與現實的糾葛。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既對立又統(tǒng)一地呈現出來。統(tǒng)一之處在于,理想源于現實,是對現實的反映和升華;對立之處在于,理想不等同于現實,正因為理想高于現實,才會為內心注入將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動力。三重奏的《玫瑰三愿》正是突出了理想和現實的沖突之美,而這種沖突之美在音樂中找到了平衡,傳達出節(jié)制、均衡的高級感。
三、黃自藝術歌曲作品演唱特點
(一)氣息配合精準
在演唱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時,需要對歌曲本身所蘊含的獨特情感和特殊的表達手法進行深度挖掘,并應當結合現場的演唱環(huán)境、演唱節(jié)奏進行二次創(chuàng)作。雖然有些作品的篇幅并不算太長,但仍舊需要注意演唱過程中氣息的轉折和情感的迸發(fā),從而為現場增添更多的氛圍感和連貫性體驗。以《玫瑰三愿》為例,在演唱歌詞“玫瑰花,玫瑰花”時要特別注意感情的變化。節(jié)拍由6/8變?yōu)?/8時,“欄”這個字有輕微的波動。在歌唱的時候,嗓子要保持口腔打開的狀態(tài),并統(tǒng)一發(fā)聲的位置。演唱玫瑰的三個愿望時,要處理好音高與音強的關系,通過呼吸控制聲音的強弱變化。例如,“紅”這個字跳了一個八度,歌唱時要做好呼吸和力量的準備,保持統(tǒng)一姿勢,確保聲音流暢。最后一句話的“好”字音高較低,氣息不容易控制,這時就需要運用胸腔共鳴,用心靈去表達歌曲所蘊含的情感。
在藝術歌曲的演唱中,由于大量的轉調、變化音等情況的出現,給演唱過程中音準的把握、聲音的流動性帶來了困難。在歌唱喚氣時,通常以一個逗號或者一個句號來斷句。共鳴腔體和發(fā)聲方式則延續(xù)了德、奧藝術歌曲中的美聲唱法,這與早期中國民歌原生態(tài)的方式大不相同,演唱方法更為科學。在《玫瑰三愿》的第二部分,黃自先生以三個“我愿”以擬人手法來描繪玫瑰花的心愿。這三個“我愿”在情感上也是一層層推進,直到最后一句達到音樂的高潮,以吶喊的方式表現出作者心中的期盼。以《思鄉(xiāng)》為例,“柳絲細綠”氣息、聲音均為弱音進入,后部從弱到強,對氣息和聲音的要求非常嚴格。“惹起了萬種閑情,滿懷別緒”的后半段,用半音上行、聲音漸強推高的方法,表達了作者獨自在異鄉(xiāng)的壓抑心情。
(二)音色線條舒緩
在現實環(huán)境中進行作品演唱時,演唱者自己的音色和力量控制能力對整個作品所表達的內在情感具有重要影響。同時,音色特點也會給觀眾帶來不一樣的虛擬畫面感受。因此,在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應當時刻關注現場觀眾情感的變化,通過音量變化和音色高低,進一步展現歌曲本身所蘊含的內在情感。此外,演唱者還需要調整口腔和喉頭的位置以及發(fā)聲位置等,以確保演唱達到最好狀態(tài),從而為現場的觀眾帶來一次更精彩、更完美的聆聽體驗。
以黃自先生1932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春思曲》為例,這首曲目是由黃自、韋瀚章兩位先生共同創(chuàng)作的。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思念遠方情郎的女子形象,因此作品的整體節(jié)奏和演唱氛圍呈現出一種孤獨惆悵卻又充滿期待與向往的感覺。通過作品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氛圍,觀眾能夠感受到一位苦苦等待遠方情郎返鄉(xiāng)的嬌弱女子形象。比如,“小樓獨倚”之后的歌曲內容在伴奏器具的選擇上,選擇了中國特色樂器——琵琶,營造了具有流動線條音色特點的伴奏氛圍,從而為整首歌曲增添了明快、清亮的感覺,能夠讓觀眾瞬間就進入到一個輕快、舒緩的氛圍中。
(三)伴奏音型流暢
藝術歌曲相較于其他題材而言,需要借助歌詞、旋律和鋼琴伴奏三要素的共同配合,來傳達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而作品中的鋼琴伴奏更多是為了烘托歌曲所需要的意境,起到烘托與揭示環(huán)境和氛圍的作用。作為18世紀末期歐洲開始盛行并逐漸傳入中國的一種藝術形式,鋼琴伴奏在一定程度上承載了時代傳播特點和作品主要特點的元素。
以《春思曲》為例,該作品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引入了多種鋼琴伴奏音型,且每一小節(jié)的鋼琴伴奏旋律都與該節(jié)的歌詞內容息息相關,伴奏旋律與歌詞內容二者呈現出交相輝映和彼此襯托的美好感覺。如左右手的鋼琴伴奏音色,使得歌詞中“瀟瀟夜雨、孤枕難眠”的意境得到進一步體現。又如第18、19、20小節(jié),通過三和弦伴奏的拓展處理,進一步增強了該旋律的動力感,同時也引導著觀眾進一步轉變情感,營造出首尾呼應、逐層遞進的獨特藝術效果。
(四)歌詞語言押韻
黃自先生藝術歌曲的歌詞大多選自與他同時代的詩人的詩作。他通過借景抒情的方法,將歌曲中描繪的景象生動地表達出來。在演唱的過程中,這些歌曲展現出中國古詩詞吟誦的風格和德、奧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歌詞是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準確地表達歌詞的內涵以及詩詞的文學背景、歷史背景。在語言的腔調和歌曲的曲調上,整首歌是合轍押韻的。黃自先生非常重視押韻,講究四聲。他既注重漢語語音中各種聲調的特質,又注重依據壓仄來處理聲韻的關系。在《玫瑰三愿》中,歌詞用了擬人的手法,玫瑰花的不幸與凋零表達出了當時的人們對國破家亡的悲痛心情。其中第一段歌詞“玫瑰花,玫瑰花,爛開在碧欄桿下”,柔美中略帶悲傷,似乎在溫柔地向聽者訴說。黃自先生巧妙地用玫瑰花的三個“我愿”,將整首歌曲推向高潮,并隨著旋律的回落,最終以低沉傷感的情緒結束。
四、黃自的音樂形態(tài)和特點對音樂創(chuàng)作、演唱的價值與意義
黃自先生作為我國現代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的杰出代表,其所創(chuàng)作的藝術歌曲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藝術歌曲的發(fā)展,并成為中華現代藝術歌曲作品中具有獨特代表性和時代價值的知名作品。作為一位充滿濃厚愛國主義情感的音樂藝術家,黃自先生將時代特點和個人情感深入融合,創(chuàng)作了一部部極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觀眾能夠深刻體會到每首作品所表達的獨特情感以及所處的時代氛圍,引人深思。
(一)多樣化與個性化并存
黃自先生的藝術風格是獨樹一幟的,其音樂具有明顯的個性特點。他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別具一格,常常將多種音樂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形成獨特的音樂語言。例如,在《命運》中,黃自采用了慢節(jié)奏的演唱方式,結合弦樂、鋼琴等樂器,營造出一種寧靜、沉穩(wěn)、溫暖的音樂氛圍。在《有話好好說》中,他用流行的搖滾形式表達人生的復雜性和變幻莫測。黃自先生的音樂作品展現出藝術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成為其顯著的藝術特征。
(二)觸及靈魂并引人深思
黃自作品所體現出來的審美價值是非常顯著的,他的音樂作品獨具匠心,充滿打動人心的韻味。無論是歌曲的旋律還是歌詞的信息內容,都能觸動人們的情感和靈魂。他的歌曲經常表達深刻的情感和復雜的人生觀,如《命運》和《流轉》等歌曲,都涉及生命、命運和人生的道理。
黃自的音樂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的多樣性,同時也深刻反映了藝術與現實的關系。他的音樂通過深刻思考,為人們提供了更加真實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藝術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內在意蘊的表達,也是情感共鳴的橋梁,能夠傳達出深刻的心靈感悟。在黃自的音樂中,藝術與現實之間的關系被揭示得淋漓盡致,其音樂之于人生,不僅具有崇高的藝術價值,更成為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美好聯結。
五、結語
總而言之,從黃自先生的音樂中能夠感受到中國文人的氣質。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是優(yōu)雅、動人、極富修養(yǎng)的。他擅長將詩歌與藝術歌曲相結合,用抒情的旋律和詩意般的語言來表達歌曲的優(yōu)美意境和心中的感情。例如《花非花》《南鄉(xiāng)子》《點絳唇·賦登樓》《卜算子》等,都是根據古代詩詞改編的藝術作品;用現代詩詞改編的藝術作品有《玫瑰三愿》《思鄉(xiāng)》《春思曲》等;表達自己感情的藝術作品有《西風的話》《雨后西湖》《踏雪尋梅》等。隨著時代的變遷,人們的藝術審美也隨之改變,但這些藝術歌曲依然受到現代聲樂演唱者的贊美和喜歡,與它優(yōu)美柔和的旋律有著密切的關系。除此之外,黃自的藝術歌曲作品在各大高校的音樂課堂上也備受推崇。這不僅是因為它動人的旋律,更因為其藝術特點和表現力也值得人們深入欣賞和品味。
黃自先生的藝術歌曲創(chuàng)作,是將西方作曲技巧與中國傳統(tǒng)民族音樂相結合,這種獨特的方式使得他的作品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尤其在聲樂教學方面,無論是初學聲樂者還是專業(yè)人士,都喜歡演唱黃自先生的作品。這不僅是因為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古典詩詞所具有的優(yōu)雅氣質和優(yōu)美韻律,更是因為他嚴謹又簡單的音樂旋律對演唱者演唱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高麗.黃自藝術歌曲《玫瑰三愿》的演唱分析[J].黃河之聲,2023(14):140-143.
[2]薛景.民國藝術歌曲鋼琴伴奏的獨立性與創(chuàng)造性解析[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2023(04):109-112.
[3]黃亞春.黃自藝術歌曲的風格特征及演唱分析[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23年.
[4]宋曉曉.黃自藝術歌曲的創(chuàng)作特點和演唱分析——以《玫瑰三愿》為例[J].喜劇世界,2023(06):38-40.
[5]張力颯.黃自藝術歌曲演唱風格把握[J].藝術大觀,2023(18):28-30.
[6]吳雪松.中國藝術歌曲《思鄉(xiāng)》的演唱版本淺析——以四位歌唱家的演唱版本為研究對象[J].戲劇之家,2023(17):64-66.
[7]賈忠.中國藝術歌曲經典之作《思鄉(xiāng)》研究[J].藝術評鑒,2023(11):53-57.
[8]王琳琳.《野玫瑰》與《玫瑰三愿》之兩首不同風格的藝術歌曲演唱比較研究[D].沈陽:沈陽師范大學,2023年.
[9]于悅.古詩詞藝術歌曲的“詩”、“樂”、“韻”之美[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2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