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賡續(xù)傳承中國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時代背景下,大力宣傳和弘揚抗日民族英雄馬本齋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是全社會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由于馬本齋是著名的黨史人物,宣傳他的愛國主義精神應以基本史實為依據(jù)。因此,為避免因基本史實不清而影響宣傳效果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學界對與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相關的一些有爭議的基本史實,應在深入研究、考證、比對的基礎上進行辨析,并爭取得出一個共識度較高的結論。
[關鍵詞]辨析;馬本齋;愛國主義;精神譜系;賡續(xù)傳承
[作者簡介]邢帥,河北中醫(y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歷史學博士、在站博士后,河北石家莊 050000。
[中圖分類號] D64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9-0038-04
多年以來,大力宣傳和賡續(xù)傳承馬本齋愛國主義精神活動,收到很好的政治和社會效果,特別是在自覺加強黨史學習教育、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時刻不忘初心使命方面,起到明顯的促進和影響作用。但在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個影響宣傳效果且有待解決的題:由于一些與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相關的基本史實尚未搞清楚,出現(xiàn)了同一史實卻存在多種不同說法的局面。這種眾說紛紜局面長此以往,會使人們感到莫衷一是甚至無所適從,勢必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愛國主義精神的宣傳效果。因此,加強對這些基本史實的研究辨析,不僅是學界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賡續(xù)傳承馬本齋愛國主義精神的應有之義。茲將亟待辨析的幾個史實問題、各種不同說法及說法背后的支持者等諸端簡述如下。
一、馬本齋出生時間
關于馬本齋的出生時間,史學界一直存在多種不同的說法,較為流行的主要有三種:1901年說、1902年說和1903年說。
1901年說:自1944年馬本齋逝世至改革開放的三四十年間,1901年的說法始終占據(jù)著主要地位。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這一說法的最早文獻資料,是馬本齋逝世(1944年2月7日)一個多月后,《解放日報》關于延安各界追悼馬本齋大會的一篇報道;另一份較早的史料是馬本齋逝世四個月后的1944年6月,第十八集團軍政治部宣傳部在為即將出版的《八路軍的英雄與模范》一書所做的序言;還有一份史料,就是貴州省委黨史研究室編寫的《英雄的回族人民——冀魯豫邊區(qū)回民斗爭專輯》一書。這一說法提出后,得到了以冀中軍區(qū)司令員呂正操為代表的一些老領導的支持,也得到了曾先后擔任回民支隊領導的劉世昌、丁鐵石和張同鈺等老戰(zhàn)友們的支持,他們在回憶錄和紀念文章中均采用了這一說法。
1902年說:這一說法是由馬本齋之子馬國超在1979年提出的。他在1979年發(fā)表的《母子兩代英雄——回憶父親馬本齋和祖母馬老太太》一文中,首次提出了這一說法。這一說法提出后,得到了一些國家級出版社的支持。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不屈的共產(chǎn)黨人》一書、1986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解放軍英雄傳》一書和2002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河北歷史大辭典》等,均采用了這一說法。除此之外,近年來一些中央機關和國家部委在履職過程中也采用了這一說法,例如,2009年馬本齋當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馬本齋與母親白文冠一同入選國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在介紹馬本齋生平時,這兩次活動均采用了這一說法。
1903年說:這一說法,是由河北省博物館的王奕隆在實地走訪馬本齋之弟馬進波夫婦后,于1990年在《文物春秋》雜志第3期上首次提出的。隨后,河北省滄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的劉繼堂也認可了這一說法。這一說法提出后,起初并未引起人們的注意,應者更是寥寥。但從2005年至今的十幾年里,認可這一說法的越來越多。河北省內(nèi)的黨史研究部門逐步認可了這一說法,并體現(xiàn)在他們編輯的出版物中。2005年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的《河北省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論文集》、2015年河北省滄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編輯出版的《滄州抗日英模》一書,均采用了這一說法。從2006年至今的十幾年間,《河北日報》一直采用這一說法,就連省外的一些報刊也陸續(xù)認可并采用這一說法。
二、馬本齋離開舊軍隊時間
為救國救民計,民族英雄馬本齋青年時期曾投身舊軍隊,并迭次升至團長。由于他逐步看清了舊軍隊的反動本質,毅然棄官還鄉(xiāng),并在抗戰(zhàn)初期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所領導的八路軍,擔任了冀中軍區(qū)回民支隊司令員,成為彪炳史冊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但在史學界,關于馬本齋離開舊軍隊的時間,一直存在多種不同說法。關于馬本齋何時離開的舊軍隊,史學界存有多種不同說法,較為流行的有四種:1931年說、1932年說、1933年說和1935年說。
1931年說:關于1931年的說法,又分為“1931年秋”和“九一八事變之后”兩種。1986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解放軍英雄傳》、1987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華北英烈傳》認為,馬本齋離開國民黨部隊的時間應為1931年秋;而2007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抗日英烈名將傳奇》、2005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河北省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論文集》、201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滄州抗日英雄》,均認為馬本齋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因不滿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毅然棄官返鄉(xiāng)。
1932年說:這是時下較為流行的一種說法,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不屈的共產(chǎn)黨人》(三)一書持此觀點。此后出版的《革命先烈的故事》、《河北歷史名人傳》和《冀中回民支隊》等也均持此說。1989年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辭?!泛?002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河北歷史大辭典》兩部工具書,同樣也采用了這一說法。
1933年說:冀中軍區(qū)司令員呂正操,在2007年出版的回憶錄中持此觀點:“1933年,因不滿舊軍隊的腐敗,回鄉(xiāng)為民?!?/p>
1935年說:在這四種說法中,除1932年說較為流行外,1935年說也是目前較為流行的。1987年政協(xié)獻縣文史委編輯出版的《獻縣文史資料第一輯》持此觀點,1986年出版的《中國革命史手冊》、1992年出版的《河北文史集萃》(革命斗爭卷)和2015年出版的《冀中人民抗日斗爭文集》(第三卷)等,也都認可這一說法。
三、康莊伏擊戰(zhàn)殲敵數(shù)量
抗戰(zhàn)期間,被毛澤東譽為“百戰(zhàn)百勝的回民支隊”,在司令員馬本齋的領導下,不但打了許多惡仗和硬仗,還打了一系列以智取勝的巧仗,1940年圍城打援的康莊(今屬衡水市桃城區(qū))伏擊戰(zhàn)堪稱其中的經(jīng)典。此戰(zhàn)僅用幾十分鐘時間,便幾乎將敵全殲,而我卻無一傷亡,這在敵強我弱的抗戰(zhàn)中實不多見。但在史學界,關于此戰(zhàn)的殲敵數(shù)量卻一直存在三種不同說法:近400人說、170余人說、80人左右說。
殲敵近400人說:在史學界,持這一觀點的較少,它是由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區(qū)委黨史研究室王進棟提出的。他在《黨史博采》1999年4期刊登的《回民支隊在衡水》一文中,這樣介紹了康莊伏擊戰(zhàn)的殲敵情況:1940年5月30日上午,衡水據(jù)點的日軍中隊長尚田,“接到安家村打來的電話勃然大怒,他立即集合隊伍,出城救援。這次,尚田是傾巢而出,100多名鬼子,200多名偽軍,騎兵、步兵、炮兵近400人,殺氣騰騰涌出城來?!贝藨?zhàn)干凈利索,戰(zhàn)果頗豐,“僅僅40分鐘,戰(zhàn)斗勝利結束。日軍中隊長尚田和100多名日軍全被擊斃,偽軍除一小股先頭部隊拼命竄進安家村據(jù)點外,其余均被消滅或俘虜?!?/p>
殲敵170余人說:在筆者所見到的史料中,持這一觀點的不少,1991年編輯出版的《獻縣文史資料》第三輯便是其中之一。親自參加此次戰(zhàn)斗的回民支隊中隊長馬虎文,他在2015年發(fā)表的回憶文章《在冀中的幾次戰(zhàn)斗》中,也堅持此說。除此之外,回民支隊的兩位老戰(zhàn)士馬立凱和魏福凱,在他們的回憶文章《回民支隊戰(zhàn)斗生活片段》(1986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八路軍回民支隊》(1989年)中,也都采用了這一說法。
殲敵80人左右說:最早使用這一說法的是延安時期的《解放日報》。1944年3月13日,為紀念剛剛逝世一個多月的馬本齋同志,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發(fā)表了一篇題為《回回民族英雄 中華民族英雄——馬本齋同志》的文章,該文對康莊伏擊戰(zhàn)的殲敵數(shù)量采用了這一說法。此后,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不屈的共產(chǎn)黨人》(三)、1986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解放軍英雄傳——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專輯之一》也均持此說。1997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冀中回民支隊》一書,在《大事記》中關于康莊伏擊戰(zhàn)殲敵數(shù)量的記載,也采用了這一說法。
四、回民支隊作戰(zhàn)起止時間
關于回民支隊在抗戰(zhàn)時期的作戰(zhàn)起止時間,學界有三種不同說法:1937—1945年說、1937—1944年說、1938—1944年說??茖W地界定回民支隊作戰(zhàn)的起止時間,這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作戰(zhàn)起止時間不同,作戰(zhàn)時長也就不同(以上三種說法的作戰(zhàn)時長分別為8年、7年和6年),相應地,作戰(zhàn)效果也隨之不同。因此,回民支隊作戰(zhàn)的起止時間,與回民支隊的年均殲敵數(shù)量有很大的相關性:當殲敵數(shù)量一定時,作戰(zhàn)時間越長,則年均殲敵數(shù)量越少;反之,作戰(zhàn)時間越短,則年均殲敵數(shù)量越多。
1937—1945年說:這一說法,將全民族抗戰(zhàn)的起止時間作為了回民支隊作戰(zhàn)的起止時間,即作戰(zhàn)時長為8年。1979年的《民族畫報》、1986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抗戰(zhàn)的日子里》(第十五輯),均采用了這一說法。
1937—1944年說:這一說法,以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時間作為回民支隊的作戰(zhàn)起始時間,以1944年回民支隊奔赴延安的時間(2月1日),作為回民支隊作戰(zhàn)的終止時間,即作戰(zhàn)時長為7年。目前持這一觀點的較多,這也是較為流行的說法。199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文史集萃》(革命斗爭卷)、2005年6月27日的《解放軍日報》、2006年5月22日的《河北日報》、2009年7月20日的《人民日報》、2011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馬本齋》等,均持此說。
1938—1944年說:這一說法,將冀中軍區(qū)回民教導總隊成立時間作為回民支隊的作戰(zhàn)起始時間,將回民支隊奔赴延安時間作為回民支隊的作戰(zhàn)終止時間,即作戰(zhàn)時長為6年。2005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滄州之旅》,認可并采用了這一說法。
五、回民支隊殲敵數(shù)量
回民支隊作為冀中軍區(qū)較早野戰(zhàn)化的一支主力部隊,始終戰(zhàn)斗在對敵斗爭的一線,屢屢擔負艱巨作戰(zhàn)任務,取得了令人民群眾歡欣鼓舞、令敵偽頑叛聞風喪膽的戰(zhàn)績。但是,關于回民支隊抗戰(zhàn)期間的殲敵數(shù)量,在史學界卻一直存在著七種不同的說法——殲敵數(shù)量非常模糊的說法有一種:數(shù)萬人;殲敵數(shù)量非常具體的說法有兩種:3.37萬人、3.76萬人;殲敵數(shù)量比較具體的說法有四種:近2萬人、近3萬人、3萬余人和3.6萬余人??梢钥闯觯鞣N說法之間的殲敵數(shù)量相差懸殊,多的達3.76萬余人,少的只有近2萬人。
殲敵數(shù)量非常模糊的一種說法:2004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chǎn)黨滄州歷史(第一卷)》(1921-1949)一書,持此說法。回民支隊“進行了數(shù)百次戰(zhàn)斗,殲滅日偽頑叛和地主武裝數(shù)萬人?!弊鲬?zhàn)次數(shù)是模糊的,殲敵數(shù)量也是模糊的。
殲敵數(shù)量非常具體的兩種說法:1992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河北文史集萃》(革命斗爭卷)一書,認為殲敵數(shù)量是3.37萬人;陳德輝在《縱橫》2005年9期上刊發(fā)的《抗戰(zhàn)史料五則》一文,認為殲敵數(shù)量為3.76萬人。
殲敵數(shù)量比較具體的說法有四種:回民支隊老戰(zhàn)士魏福凱在1982年整理出版的《回民支隊史略》一書中認為,殲敵數(shù)量只有近2萬人;劉繼堂、陳治國在1997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冀中回民支隊》一書中,認為殲敵數(shù)量為近3萬人;2005年中共黨史出版社出版的《華北抗戰(zhàn)實錄》一書,認為殲敵數(shù)量為3萬余人;在1986年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在抗戰(zhàn)的日子里》(第十五輯)一書中,陳寶松提出了殲敵數(shù)量為3.6萬余人的說法。之后,2005年6月27日的《解放軍日報》、1979年5期的《民族畫報》均采用了這一說法。2009年馬本齋當選“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人民日報》在介紹回民支隊殲敵數(shù)量時也采用了這一說法。
結語
加強對以上基本史實的辨析,這是賡續(xù)傳承共產(chǎn)黨人精神譜系的應有之義,也是弘揚馬本齋愛國主義精神的當務之急,更是黨史學界和宣傳領域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因此,全社會特別是學界和宣傳部門要提高認識,強化意識,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爭取在辨析與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相關的基本史實方面能有所突破。其一,這是深入進行學術研究的需要。如果一些與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相關的基本史實長期得不到確認,勢必制約對馬本齋其他方面的深入研究,甚至成為全面研究馬本齋的梗阻。因此,盡快對基本史實進行辨析和確認,不僅有利于馬本齋研究的全面深入推進,也是史學界應有的嚴謹治學態(tài)度,同時也是尊重抗日民族英雄的具體表現(xiàn)。其二,這是宣傳英雄人物的需要。馬本齋作為家喻戶曉的抗日民族英雄和著名的黨史人物,在大力弘揚主旋律、忠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今天,廣泛宣傳馬本齋為爭取民族解放而誓死抗擊日寇的英雄事跡和愛國主義精神,是各級宣傳部門義不容辭的光榮使命。但是,如果一些基本史實始終是眾說紛紜,勢必造成宣傳領域的無所適從,從而影響愛國主義宣傳的實際效果。其三,這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需要。在馬本齋曾經(jīng)戰(zhàn)斗過的河北、山東及河南等地,建有許多馬本齋紀念館或烈士陵園,且均成為當?shù)貝蹏髁x教育基地,在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作用至巨。但是,如果一些基本史實長期得不到確認,一些有爭議的、相互矛盾的說法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教育基地,這不但有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嚴肅性,而且對青少年的教育也會出現(xiàn)誤導。因為,面對同一史實的各種不同說法,青少年是難辨真?zhèn)危麄兯茏龅?,或是人云亦云,或是以訛傳訛,或是一頭霧水。這樣的宣傳教育,對青少年是極其有害的,待其成年后也是很難糾正過來的。其四,這是抓住有利時機的需要。目前,存在著諸多辨析基本史實的有利條件,應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就年代而言,馬本齋屬于當代抗日民族英雄,確認與他和回民支隊相關的基本史實,還存在年代上的優(yōu)勢,否則,時間拖得越久,考證的難度就會越大;就環(huán)境而言,黨史學習教育的開展及其成果,為辨析相關基本史實提供了絕佳環(huán)境;就條件而言,有關馬本齋及回民支隊的研究成果已屬不少,為還原相關基本史實奠定了較好基礎。
[參考文獻]
[1]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N].人民日報,2014-09-02.
[2]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N].人民日報,2009-07-20.
[3]中國共產(chǎn)黨河北歷史大辭典[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567.
[4]解放軍英雄傳[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86:3.
[5]呂正操回憶錄[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7:199.
[6]民族英雄 吾黨戰(zhàn)士——馬本齋[N].河北日報,2006-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