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李富春與自然科學院

      2023-03-19 09:01:59廖勇楊振興
      黨史博采·理論版 2023年9期
      關鍵詞:李富春延安時期

      廖勇 楊振興

      [摘要]李富春既是成立自然科學院的倡議者,又是籌建自然科學院的領導者。他擔任自然科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期間,正是自然科學院從籌劃建設、招生授課到步入正規(guī)化辦學的關鍵階段。在此階段,他主持了校舍的選址、建造以及教師隊伍的組建;制定了學制、教學計劃以及教學與管理工作的完善;開展了試制邊幣、新采鹽法以及邊區(qū)森林的勘察等方面的科研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自然科學院的成立、發(fā)展,為邊區(qū)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技力量,也為新中國的自然科學工作積累了彌足珍貴的歷史經驗。

      [關鍵詞]李富春;延安時期;自然科學院

      [作者簡介]廖勇,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350;楊振興,南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天津 300350。

      [中圖分類號] G322.9[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09-0019-08

      “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雹僮匀豢茖W的進步推動著人類歷史的變革,科學的自然觀改變了人類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便與科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進行了科技教育的嘗試,先后創(chuàng)辦無線電通訊學校、衛(wèi)生學校、農業(yè)學校等教育機構。延安時期,中共中央為打破敵人對陜甘寧邊區(qū)的圍困封鎖,解決財政經濟困難,開始發(fā)展自然科學教育以促進邊區(qū)工農業(yè)的生產。為了培養(yǎng)科技人才,1939年中央決定在延安成立自然科學研究院,由負責邊區(qū)財政經濟工作的李富春擔任院長。1940年初,自然科學研究院改為自然科學院并開辦大學教育,開啟了黨領導自然科學教育實踐的先河。

      一、倡議與籌建自然科學院

      抗日戰(zhàn)爭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后,面對日本侵略者野蠻進攻和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黨中央提出了“用自然科學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打擊敵人的文化政策”②的政治口號。1938年3月,李富春曾向中央建議成立自然科學研究院,中央書記處會議經過研究后認為“原則決定開辦”。③陜甘寧邊區(qū)政府的工作報告中以及邊區(qū)第一屆參議會通過的決議和方案④里都提出了創(chuàng)辦科學技術研究學校,培養(yǎng)技術科學人才。李富春在負責財政經濟工作后又向中央提出“要使邊區(qū)財政富裕,必須從發(fā)展經濟開始,發(fā)展經濟,又必須進行科學實驗”⑤的建議。1939年2月,深感“專門技術人才的缺乏”的李富春,在生產運動計劃中再次提出要“建立自然科學研究所”。中央不僅批準了這個計劃,并要求全黨支持這項工作。

      1939年4月,中央決定由財政經濟部作為自然科學研究院的上級機關負責籌建工作。為方便物資和人員的調配,中央特任命財政經濟部部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李富春兼任院長。李富春對自然科學研究院的籌建格外重視,親自選定由徐特立推薦的陳康白擔任副院長協(xié)助他開展工作。⑥李富春為方便對自然科學研究院的管理,將籌建處設在延安邊區(qū)銀行與中央財政經濟部之間,還從財政經濟部和邊區(qū)各單位抽調劉咸一、屈伯川、陳寶誠、楊作材、黎雪、湯欽訓、王勛等自然科學方面的人才進入研究院參與籌建。

      193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為了創(chuàng)辦自然科學研究院,號召“國內外自然科學專門家和有科學基礎的大學或專校畢業(yè)生,共同研究,去改善和計劃當前迫切需要的一切工業(yè)建設?!雹?939年9月10日,李富春在邊區(qū)生產運動初步總結中,充分肯定自然科學研究院“團結了許多專門人才,從事生產的研究,原料的探采,工廠的設計,在設備異常不完全的情況下”取得的成績。同時,李富春指出必須“加強自然科學研究院與農業(yè)學校,吸收與培養(yǎng)生產的專門人材”⑧。自然科學研究院能集中的科學人才終究是有限的,也是遠遠不能滿足邊區(qū)工農業(yè)生產所需的,而在延安匯集科技人才無外乎兩條渠道:一是從國內外延攬,一是自己培養(yǎng)。當人才引進的渠道處于被封鎖的狀態(tài)下,如何自己培養(yǎng)科技人才便成為了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將自然科學研究院改建為學校去培養(yǎng)出更多的科學人才也就勢在必行了。

      1939年,自然科學研究院根據中央指示精神,定于12月25日至31日在院內召開“自然科學討論會”,旨在征集邊區(qū)各生產部門和自然科學研究者對邊區(qū)物質經濟建設的意見。李富春在會上作了關于邊區(qū)經濟建設方針問題的報告,強調邊區(qū)要建立公營經濟,發(fā)展自給自足的工農商業(yè),并提出“在延安建立自然科學院,以培養(yǎng)我們自己的科技建設人才”的意見,與會的科技專家和學者在討論中達成一致意見,向大會提出應把自然科學研究院改為自然科學院的建議,主張以邊區(qū)現(xiàn)有的科技人員為師資,以自然科學院為教學基地,培養(yǎng)既能進行科學實驗又能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的生力軍。在總結討論會時,李富春說:成立自然科學院的建議已經得到中央的同意⑨,近期就會開始組織籌建工作。他還強調自然科學院不僅要給陜甘寧邊區(qū)培養(yǎng)人才,還要為其他邊區(qū)培養(yǎng)人才。

      自然科學院成立后,中央決定自然科學院院長依舊由李富春擔任。對此,陳云曾說“李富春是真正的產業(yè)工人,當過機工,搞過機床,中央決定由富春同志擔任自然科學院院長最合適”。⑩李富春通過中央組織部調屈伯川、陳寶誠、楊作材和中央馬列學院畢業(yè)生衛(wèi)之、劉義生、陳光宇等人參加籌備工作,指定衛(wèi)之同志負責政治和干部工作,屈伯川負責教育工作,陳寶誠、楊作材負責后勤和基本建設工作。自然科學院建在延安南門外杜甫川光華農場旁邊的一片山坡地上,這是“李富春親自選中的校址?!敝醒牒瓦厖^(qū)政府對于自然科學院的建立非常重視,劃撥專門經費用于科學院的建設,對此,李富春告訴衛(wèi)之“自然科學院不必像抗大、陜公那樣自己打窯洞,蓋房子”。而是“由公家請人干”?這樣的特別“優(yōu)待”大大加快了建校進度,來校的學生也參加了一些諸如整修道路、開辟場地、修建廁所之類的建?;顒?,到4月中旬院內就已打好一批窯洞供參加籌備工作的同志和部分師生居住,8月底開學前夕,自然科學院已建成窯洞50余個,平房30余間,其中有辦公室、宿舍、大教室、圖書館、實習工廠和開大會場所等,校舍建設已初具規(guī)模。

      在學校師資方面,除原自然科學研究院的工作者都留校任教外,還聘請校外同志來校兼課,承擔部分基礎課和專業(yè)課。李富春又繼續(xù)從延安的機關、部隊和學校特地抽調一批受過高等教育的科技人員來院任教,當時只要有適合到自然科學院工作、學習的知識分子,中央組織部都盡量地爭取和介紹。李富春曾“三次寫信給抗日軍政大學副校長許光達,要求調化工專家華壽俊到自然科學院”。?李富春還通過中央組織部向國統(tǒng)區(qū)黨組織發(fā)出通知,動員科技人員到延安參加自然科學院工作,如獲得南京金陵大學理學學士學位,并攻讀該校理科研究所化學部研究生的李蘇,經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推薦,于1940年6月到延安,先后擔任“自然科學院大學部主任、化學系主任、化工系主任等職”。?在李富春不懈的努力下,一批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科技人才,聚集到自然科學院,比如陳康白、屈伯川、閻沛霖、孫鴻儒、武可久、李蘇、林華、華壽俊、樂天宇、康迪、林山、張朝俊、武衡等。在學生招收方面,1940年5月17日,自然科學院發(fā)布招生啟事稱:在具備高小、初中和高中同等學力資格后“凡有志于技術科學的青年及技術人員,不分性別,均得來院學習”。?招收的學生一部分由陜北公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學生自愿報名后經考試錄??;一部分是從大后方、敵占區(qū)和各根據地來的青少年中選拔,他們大都是烈士子女和敵占區(qū)、大后方我黨干部的子女,后來又從延安保育院小學畢業(yè)生中接收了一批學生入院學習。

      二、統(tǒng)籌完善教學管理工作

      自然科學院成立的宗旨就是集中科技人才進行自然科學研究、發(fā)展自然科學教育、普及自然科學知識,為抗戰(zhàn)中的邊區(qū)財政經濟提供重要的科技力量。它自誕生起就有著明確的教育目標和教學任務。自然科學院創(chuàng)立之初,有關自然科學教育方針的問題曾有過不同意見,大多數人認為應根據邊區(qū)實際去推行自然科學教育,從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教育中在邊區(qū)逐步建立起自然科學的基礎,培養(yǎng)科技人才服務于邊區(qū)工農業(yè)的生產實踐中,這是一個比較長期的教育培養(yǎng)過程;但也有人提出不應過多關心于基礎理論的教育問題,而應關注如何建設起重工業(yè)、大鹽業(yè)和大軍工業(yè)等問題的意見。對此,毛澤東認為“要求建設重工業(yè),提出大鹽業(yè)計劃、大軍工計劃等,都是不切實際的,不能采用的”。?因此,李富春在自然科學院建院時特地召集陳康白、陳寶誠、湯欽訓、黎雪等干部強調提出:邊區(qū)怎樣搞科學和發(fā)展經濟?就是要從小慢慢發(fā)展,不要一下子就搞得過大。?這些正確的指示及時端正了自然科學院的建設方向,李富春在自然科學院開學典禮上又具體地向師生講明了學校的教育宗旨、教學任務和培養(yǎng)目標。

      1940年9月1日,自然科學院在完成各項籌建工作后經中央同意舉行了開學典禮,李富春作為院長在典禮上作了報告。他向師生說明抗日戰(zhàn)爭的形勢和我黨堅持長期抗戰(zhàn)的方針,闡明發(fā)展自然科學對邊區(qū)生產建設和支援前線的必要性,又傳達了黨中央對自然科學院教育工作的重視。在談到自然科學院工作任務時,李富春明確指出自然科學院的任務就是培養(yǎng)“通曉革命理論又懂自然科學的專業(yè)人員,理論與實際統(tǒng)一的人才”。?最后,李富春將自然科學院的任務概括為八個字,即培養(yǎng)“革命通人、業(yè)務專家”?。李富春所闡述的自然科學教育觀點在自然科學院一直備受尊崇,這一教育宗旨引領著自然科學院要培養(yǎng)出這樣的科技人才:他們不僅要具備革命性的美德,而且要具備廣博的科學知識,同時他們也應該是具有某種特長的專家。

      學校教育水平的提升不僅需要考量校舍建設、教學設備、師資水平和生源質量等具體狀況,更要考量學校施行的教學和管理方法是否符合自身實際的發(fā)展狀況。自然科學院創(chuàng)立以后,李富春在集中各項資源滿足自然科學院建校的各項物質性需求的同時,也積極征詢多位自然科學專家和教育專家們的意見,與科學院的多位教員設計制定了自然科學院的管理組織和教學計劃,為自然科學院的后續(xù)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教育規(guī)劃。

      (一)優(yōu)化教學管理機構。管理機構是一所學校的骨架部分,配合著教學工作發(fā)揮具體管理職能,也影響著學校建設發(fā)展的前進方向。自然科學院成立之初的行政管理機構較為簡單,編制精干、講究實效,在院長李富春和副院長陳康白的領導下設有三個職能管理機構,分別是教育處、院務處和干部處,教育處長是屈伯川,院務處長是陳寶誠、副處長是楊作材,干部處處長是衛(wèi)之。?這些人都是接受過大學教育的高等知識分子,也是延安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專家。

      在教務管理上,自然科學院在1940年5月發(fā)布招生啟事對學校的學部和專業(yè)情況做出具體劃分,全院分為大學部、高中部和初中部,大學部設化學工程科、機械工程科、土木工程科、農業(yè)科、林木科,依此分類招收學員進行管理。開學之初,大學部只有一個班共計22名學生,高中部兩個班也僅有40余人,初中部兩個班大都為延安保育院小學畢業(yè)生和烈士、后方黨政干部的子女,全院師生加起來100余人。自然科學院開學后,根據師生人數的實際情況又對教學管理方式做出新的調整:全院分為本科(大學)和預科(高中)兩部分,初中部作為補習班,本科分為化學系、物理系、地質礦冶系、生物系,物理系主任為閻沛霖,化學系主任為李蘇,生物系主任為樂天宇,地礦系原本擬由張朝俊、武衡同志負責,但由于師資教學人員和學生的缺乏在當時沒有成立,1941年徐特立接替李富春繼任院長后才建立起來。此外,還在學院各年級設立指導員對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指導管理。在院務管理上,李富春在自然科學院成立院務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召開會議時由院長主持,副院長和三個處長參加,系主任、指導員必要時列席。李富春還確定了行政工作由院、系行政干部負責,大事請示中央解決的管理方案。

      (二)確定學制與教學計劃。中央成立自然科學院最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邊區(qū)工農業(yè)的發(fā)展,為邊區(qū)的生產運動提供科學的技術指導,為黨培養(yǎng)技術專家和革命通才。自然科學院的教學任務緊緊圍繞這一目的來進行規(guī)劃,李富春一直主張科技工作者在自然科學教育與研究的工作應多注意經濟建設問題,要把科學技術同經濟工作結合起來。他認為當前自然科學教育的根本在于服務于邊區(qū)的財政經濟工作,所以自然科學院的教學方案中除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基礎理論培養(yǎng)外,尤其重視培養(yǎng)他們的應用實踐能力。

      在李富春的教學理念指導下,陳康白、屈伯川等人經過反復討論和研究制定了自然科學院的學制和教學計劃。1940年5月自然科學院招生時,最開始規(guī)定的學制是大學部2年、高中部2年、初中部1年半,并且都需要在校外實習3個月到6個月才能畢業(yè),在學習內容的側重上中學偏重實用技術的學習,大學則注重精研學理與實際技術相配合。?3個月后,自然科學院對于學制又作出調整,規(guī)定大學要修學3年,高中(預科)修學2年,初中(補習班)修學3年方可畢業(yè)。在教學計劃上要求初中參照普通中學的模式,開設必修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課等基本課程,高中按照理工科大學的預科課程,著重學習數學、外語、物理、化學和政治,生物系的預科生還要另外修習生物課,大學則參照正規(guī)大學的教學計劃開課,另外科學院還要求縮短寒暑假的時間,以此達到3年時間內大學生的實際學習時間等同于4年制的正規(guī)大學??陀^來說,更改后的學制與初期相比更加合理,在教學計劃上也比較符合一所正規(guī)大學的培養(yǎng)規(guī)范。

      自然科學院的課程設計在不同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側重,政治課是中學和大學的必修課程,每年要占教學總時長的20%,大學一年級主要側重于基礎學科知識的積累和外語的學習,如高等數學、英語、物理、化學、工程制圖等課程,二、三年級則按照各系的性質和特點學習技術類基礎課和少數專業(yè)課,如生物系修習的植物學、植物生理生態(tài)學、植物病理學、土壤學、氣象學;物理系修習的微分方程、應用力學、熱機學、機械原理;化學系修習的材料力學、定性分析、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定量分析;地礦系修習的礦物學和地質學等。業(yè)務課的教材采用國內正規(guī)大學通用的中文版教科書,如葛斯龍的《微積分》、達夫的《物理學》、薩本棟的《普通物理》、淡明的《普通化學》等,由于邊區(qū)自然科學類的書籍并不多,很多基礎理論書籍還都是英文版本,如預科的范氏《代數》《解析幾何》,大學的《高等數學》等,造成一些英文基礎差的同學在學習上遇到很大困難,李富春為此在邊區(qū)多次發(fā)布通告征集自然科學類書籍,也派人去邊區(qū)之外購買,很多中央領導人和黨政機關人員主動捐獻自己的書籍,但這仍不能滿足自然科學院的教學需要。因此,很多教材只能由自然科學院的老師共同參與編寫,陳康白、惲子強負責編寫化學方面,閻沛霖、聶春榮、徐馳、夏訥等人負責編寫力學、機械原理設計、材料力學、機械制造、煉鐵冶金學等,孫鴻儒、丁江負責編寫數學。在自然科學院教員的共同努力下,授課教材方面的問題初步得到了解決,使學生在入學后從政治思想教育到自然科學教育、從基礎理論到專業(yè)理論都有了較為完善的學習條件,也支持了自然科學院教學計劃的順利施行。

      此外,自然科學院在教學中格外重視學生實習實踐能力的鍛煉,要求學生必須要在校外進行3到6個月的實習方能畢業(yè)。但自然科學院在建院初期實驗設備是很稀缺的,李富春在開學和學員們講話時還特別提到會盡量提供教學所需要的設備,勉勵學生們安下心來學習,掌握科學知識。為此,大學部的物理系、化學系、生物系、地質系只能先建立起簡單的實驗室供學生進行專業(yè)實驗,在校外建立起機械實習工廠和化學實習工廠,機械實習廠先后設立起金工、鑄工、鍛工和木工的實習崗位并配備專門職工幫助學生進行生產學習,化學實習工廠也讓學生動手參與肥皂、玻璃、砂糖的制造,生物系的同學則由老師組織到野外采集動植物標本,參加邊區(qū)農場和農業(yè)的試驗活動,地礦系的同學參加了邊區(qū)煤田地質的調查和測量??茖W實驗是一所理工類學校必不可少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央為支持自然科學院的發(fā)展,第二年還撥出??顬榭茖W院建造了一座科學館,里面有大型的實驗室,這樣的設備在邊區(qū)算是絕無僅有的??梢姡醒雽τ谧匀豢茖W院的發(fā)展投入了極大支持,自然科學院的師生也奮勉自勵,在資源極有限的環(huán)境下依舊能克服困難為教學的發(fā)展積極創(chuàng)造實驗條件。

      (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對培養(yǎng)什么人,造就什么樣的人才問題上,李富春概括總結為培養(yǎng)“革命通人,業(yè)務專家”。黨組織的建立為全院師生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提供了組織和政治保障。中央通過黨組織可以了解到科學院的具體發(fā)展情況,也能從黨的工作中保證中央決定和指示精神的貫徹執(zhí)行。

      自然科學院的黨組織是在開學之后才建立起來的,院內黨的組織設立黨總支委員會,歸中央機關直屬黨委管理,總支書記由科學院干部處處長衛(wèi)之兼任。建院之初科學院在師生中成立有7個支部,其中教師1個支部,工作人員1個支部,大學部1個支部,高中部兩個班2個支部,初中部兩個班2個支部,次年由于科學院學生班次的增多,初中部增加1個支部,還成立了1個醫(yī)訓班支部。黨組織在自然科學院對行政上只起保證作用,行政工作由院系行政干部負責,黨組織主要進行以下幾方面的活動:

      第一,積極發(fā)展黨員。自然科學院部分教員和青年學生是從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歷盡危險和艱辛來到延安工作和學習的,也有的是從國外留學歸來的,他們放棄了更好的待遇和生活來到這里本身就是一種革命行動。中央對于這些知識分子是十分關切的,李富春曾對自然科學院黨總支書記衛(wèi)之說:有些人,歷史情況,一時弄不清,不能急,主要看本人表現(xiàn),表現(xiàn)好的,要求入黨的,可以介紹入黨,歷史問題由中央組織部負責。在這一重要指示下,黨組織積極吸收這些同志入黨,一些老黨員也熱心介紹他們加入組織,這些做法對團結、教育和幫助知識分子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而歷史也證明這些同志大多數都是可靠的,對黨和國家作出了很多貢獻。

      第二,政治學習和教育。自然科學院各個黨支部都要進行必要的和經常的政治理論與時事政策學習,也要學習黨的歷史和中央領導人的講話報告。李富春“親自講黨的建設,還給師生們做政治報告”。黨員在接受這些理論知識教育的同時,也加深了對革命道路的認識,他們將這些革命觀點向非黨員同志傳播,在學習和生活上加深了彼此的政治交流。政治學習和專業(yè)學習是統(tǒng)一的,科學工作者只有掌握無產階級的革命理論,才能學會按無產階級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運用自然科學技術。

      第三,開展組織生活會。自然科學院的黨支部每周都會召開組織生活會,這種生活會上至領導下至學員都必須參加,每位黨員同志都會檢討一周以來的言行,點名道姓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誰有缺點或錯誤都能交換意見,相互之間赤誠相見,知人知心。這對于人們在平時少犯或不犯錯誤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這種形式也是黨組織之間溝通思想、消除隔閡、增強團結的重要手段。

      第四,進行個別談話。黨支部除了在組織生活會上進行集中交流外,還進行經常性的個別談話,這種形式是黨組織在黨政干部、教師和同學之間了解情況、聯(lián)系群眾、征求意見和個別教育的一種方式。個別談話不是某人犯了錯誤才會進行,而是在平常生活中黨員非黨員間隨時隨處形式多樣的談話,談話內容是就某個問題嚴肅地交換意見,有時是隨便敘家常。黨員和黨員之間,黨員和非黨員之間在生活中互相幫助是很經常的,這種溫暖和諧的關系在師生間往往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三、領導建院初期科研活動

      恩格斯說:“技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科學狀況,那末科學狀況卻在更大程度上依賴于技術的狀況和需要。社會一旦有技術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边厖^(qū)的農業(yè)、畜牧業(yè)、工業(yè)、運輸、鹽業(yè)及改善生活等等,都需要在自然科學的指導下,用技術來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李富春領導的自然科學院以解決邊區(qū)重大需求問題為中心,以馬克思主義科學觀為指導,理論聯(lián)系實際進行自然科學研究活動,在科研中進行教育、在教育中服務生產,充分發(fā)揮科研人員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切實解決了當地的生產生活實際問題。

      (一)試制鈔票紙。1937年9月,陜甘寧邊區(qū)政府成立后,蘇維埃中央銀行西北辦事處改設為陜甘寧邊區(qū)銀行。邊區(qū)政府為更好地管理公營商業(yè)活動,在邊區(qū)銀行下設立光華商店作為職能機構,發(fā)行代價券作為輔幣流動于邊區(qū)市面,以達到周轉財政和調劑金融的目的。1937年到1940年間,邊區(qū)銀行和光華商店的任務主要是“利用軍餉中的法幣,在困難條件下,積極組織物資進口保障公、私需要”。但是隨著國民黨頑固派對邊區(qū)實行經濟封鎖,邊區(qū)財政供給異常困難,物價猛漲、法幣狂跌,國民黨頑固派的陰謀是從經濟方面下手使邊區(qū)政府內部瓦解崩潰。

      1940年9月,李富春在中央財政經濟部和邊區(qū)政府有關領導會議上指出,“為打破敵人封鎖,爭取經濟斗爭的勝利,邊區(qū)擬建立獨立自主的財政經濟體系,由邊區(qū)銀行發(fā)行邊區(qū)鈔票?!钡l(fā)行鈔票對于用紙是有嚴格要求的,鈔票需要在流通中經受反復搓揉折疊,而且要求細軟潔白,兩面光滑。馬蘭草的試制成功為鈔票紙的研制提供了契機,李富春決定讓“華壽俊在延安迅速組織試制生產鈔票紙”。華壽俊接到任務后即刻開展研究工作,在試驗時他采用短棉、碎布、線麻和苧麻等多種原料,經過測試對比最后確定采用苧麻作為鈔票紙原料。在制作工藝上,華壽俊等技術人員設計了切麻機,采用碳素鋼制成的青銅滾刀,以馬達皮帶傳動做動力每小時可切斷80公斤苧麻,又從兵工廠借用制造硝化棉的荷蘭式打漿機集中打麻漿,造出了細、平、滑的可印刷用紙,這種方式既產量高且節(jié)省人力畜力,大大降低了造紙成本。

      鈔票紙試驗成功后,邊區(qū)銀行決定在永坪成立鈔票紙廠,由自然科學院武可久和陳少丹兩位同志帶領一批青年學生根據試驗確定的工藝過程編制生產程序,進行勘測設計施工。他們還自主創(chuàng)新地利用當地漕渠和水力資源修壩筑渠,設計出新制立式水輪作為全廠能源,水輪帶動主廠房地軸牽引機器運行,并按工序、工種建立車間和工房,使廠房的運行緊密聯(lián)系,井井有條。1944年中央工委和邊區(qū)政府召開全邊區(qū)職工大會時,邊區(qū)政府副主席高自立還著重指出鈔票紙的試驗和生產成就為邊區(qū)經濟全面自給作出了巨大貢獻。

      (二)三邊采鹽新法。食鹽是邊區(qū)豐富的自然資源,也是陜北三邊地區(qū)(定邊、靖邊、安邊)的三寶之一。無論是在國民經濟中或是在政府財政收入上食鹽都是一項重要的經濟來源,它是平衡邊區(qū)進入口、穩(wěn)定金融和調節(jié)物價的重要物資。長期以來邊區(qū)采鹽完全是依靠自然方法,每年6、7月在下雨后10天左右,池底鹽質經雨水溶解,又被日光曬干,鹽民再去池面收集固體白鹽。這種自然采鹽法受天氣影響很大,一旦干旱或長期下雨就有可能無鹽可收,而且由于采鹽方法落后,產鹽質量大多不純,產量也遠遠不能滿足邊區(qū)經濟發(fā)展需要。

      1940年夏秋,陜北陰雨連綿成災,三邊鹽池鹽堆被雨水沖刷消融,鹽池內積水泛濫,鹽民無法及時用鹽換取糧食,使人民生活發(fā)生了極大困難。中央和邊區(qū)政府急人民之所急,立即展開搶救鹽池的行動,中央財政經濟部抽調自然科學院的專家陳康白、華壽俊和陳寶誠前去定邊調查研究,制定可行的補救計劃和解決措施。臨行時,李富春對他們說,“鹽是邊區(qū)唯一的大宗出口換取糧食的資源,這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是當前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依靠群眾,認真調查研究,用科學知識,因地制宜,切勿好高騖遠,不結合實際?!痹诶罡淮旱闹甘鞠拢惪蛋?、華壽俊等人到定邊調查鹽池災情時向鹽民詳細了解過去的產鹽過程,在談話中他們從老鄉(xiāng)口中得知鹽池里有通海的“海眼”一說,所謂“海眼”就是鹽殼下面的水溢出氣孔,由此他們判斷鹽池的地形實際上是沙漠中的一個凹地,鹽池下的底層一定是與沙漠相連接的。他們在幾處“海眼”的位置用木花桿進行測量,發(fā)現(xiàn)從中提取的鹽水濃度很大,于是決定將“海眼”處的面積擴大到井口大小,用吊桶提水,同時在沙灘上建成十幾處一畝一塊的平整鹽田,再將吊桶提出的黑灰色井水往鹽田灌注,次日滿地黑水變清后經過土壤結晶,鹽田結出一層層白雪一樣的精鹽。這種方法提出的鹽質量高且產量大,鹽民看到后興奮地說:“共產黨解放了鹽民,往后該過好日子了?!敝汽}新法試驗成功后,邊區(qū)政府迅速將其推廣開來,令定鹽附城各區(qū)動員300余人參加工作,用半月時間筑成鹽田200個,并開始灌水曬鹽。

      陳康白等人完成工作后返回延安向中央匯報情況,李富春親自主持會議,在會上他夸贊自然科學院專家們說:“我們運用科學知識征服自然災害并能將茫茫沙漠變成萬頃良田,是我們邊區(qū)建設的創(chuàng)舉,也是今后國民經濟發(fā)展的美好預兆?!敝斓掠昧怂麄儙Щ貋淼木}調味,嘗過之后他回憶起長征時缺少食鹽的艱苦時期,還興致勃勃地在華壽俊用過的筆記本上寫下了“我們的發(fā)明家”幾個字,使這些科研工作者倍感溫暖,深受鼓舞。

      (三)邊區(qū)森林考察。森林是一項重要的自然植被資源,森林的分布情況調節(jié)著該地區(qū)的氣候變化,也影響著該地區(qū)的農業(yè)發(fā)展環(huán)境。陜甘寧邊區(qū)擁有面積廣闊的林場,依據河流和山脈的地形情況共分為7個大型林區(qū),以往邊區(qū)的森林屢屢遭受人為的和自然的破壞,或被大火焚燒或被肆意砍伐,無數植木遭受破壞后變?yōu)橥寥镭汃さ幕牡亍@罡淮涸陂_展生產運動時提到:“森林果木的培植,是我們陜北一種無盡的寶藏。過去我們是并未重視的。造林可以改變土質,調節(jié)氣候,防止干旱,增加工業(yè)生產原料,真是百利而無一弊的?!弊匀豢茖W院成立后設立生物系,集中邊區(qū)生物研究專家進入科學院從事邊區(qū)的森林植被考察工作。

      1940年3月,李富春與樂天宇細談邊區(qū)經濟及森林事業(yè),完全同意樂天宇對邊區(qū)森林事業(yè)的意見,并極力資助其組織邊區(qū)森林考察。樂天宇在李富春的大力支持下,選定6人組成森林考察團,自然科學院也趁此機會派出植物標本采集組隨同參加。6月14日,樂天宇率考察團從延安出發(fā),在47天的考察工作中經過甘泉、延安縣、合水、華池、志丹、靖邊、安定、綏德、延川、固林等15縣,采集重要植物標本2000余件后返回,并對林區(qū)的分布、森林的環(huán)境、海拔氣候、地質土壤進行了詳細記錄,在研究后對邊區(qū)森林與農業(yè)氣候關系、森林對自然災害防治、森林政策的制定等重要事項提供了考察意見,樂天宇返回時還說:“以邊區(qū)之有利條件下,森林專業(yè)實有大量之發(fā)展可能?!?/p>

      李富春看過考察團提交的《陜甘寧邊區(qū)森林考察報告》后,給予很高評價,認為這“已成為凡關心邊區(qū)的人們不可不看的報告,已成為凡注意邊區(qū)建設事業(yè)的人們不可不依據的材料。邊區(qū)林務局的建立統(tǒng)籌林務是迫不及待的工作”。自然科學院的森林考察工作為邊區(qū)的森林政策提供了寶貴意見,李富春提議成立林務局統(tǒng)籌林務工作的建議也很快得到實施。1941年1月,邊區(qū)政府要求各縣設立林務局,有計劃地開展四項工作:保護原有林;建造防風林;設立苗圃;發(fā)動私人植樹。同時,邊區(qū)政府還公布了《陜甘寧邊區(qū)植樹造林條例》和《陜甘寧邊區(qū)森林保護條例》,對于保護和破壞邊區(qū)森林的行為作出了具體獎懲措施,這些政策和規(guī)定的推行都有效保護和開發(fā)了邊區(qū)的森林資源。此外,正是因為李富春的支持,樂天宇才發(fā)現(xiàn)了南泥灣的荒山荒地,適宜開墾,并由樂天宇親自向毛澤東、朱德當面匯報開墾南泥灣建議。隨著359旅開墾南泥灣,使“到處是荒山,沒有人煙”的南泥灣,成為“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好江南”。

      創(chuàng)辦之艱,方顯篳路藍縷之功;培養(yǎng)之難,足見鞠躬盡瘁之心。在面對國民黨頑固派的經濟封鎖與日本侵略者的野蠻進攻、陜甘寧地區(qū)科技幾乎空白的艱難條件下,李富春耗費無數心血從無到有創(chuàng)辦了一所既不同于邊區(qū)黨領導下培養(yǎng)黨政軍事人才的高等院校,又從根本上區(qū)別于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和國外的高等院校的科技教育高校。自然科學院為陜甘寧邊區(qū)的經濟建設、軍事生產、教育事業(yè)和自然科學普及作出了巨大貢獻,為黨培育出一批信得過、靠得住的科技人才隊伍。值得注意的是,李富春在領導中央財政經濟工作中始終重視發(fā)揮科學技術的作用,堅持發(fā)展科學技術必須服務于經濟生產建設的思想,在他擔任自然科學院院長時期得到充分體現(xiàn)。新中國成立后,李富春依舊堅持貫徹“科學技術必須與國民經濟相結合”的思想原則。人們贊譽李富春在延安播下了“科技戰(zhàn)線的火種”,“是我黨有戰(zhàn)略眼光的領導者”。

      [注釋]

      ①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75.

      ②武衡.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科學技術發(fā)展史資料(第1輯)[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3:103.

      ③房維中,金沖及.李富春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60.

      ④《紅色檔案——延安時期文獻檔案匯編》編委會編纂.陜甘寧邊區(qū)參議會史料匯編(上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66.

      ⑤《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64.

      ⑥北京工業(yè)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第2輯)[M].北京: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5:98.

      ⑦邊區(qū)自然科學研究院定期在延成立.新中華報,1939年5月30日第3版,第137頁.

      ⑧李富春.陜甘寧邊區(qū)生產運動的初步總結.解放,1939年9月30日第85期,第9頁.

      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55.

      ⑩《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79.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61.

      ?房維中,金沖及.李富春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61.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672-673.

      ?延安自然科學院招生啟事.新中華報,1940年5月17日第3版,第545頁.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3.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79.

      ?房維中,金沖及.李富春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61.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439.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58.

      ?北京工業(yè)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第2輯)[M].北京: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5:70.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43.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49.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59.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96.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360.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62.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45.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36.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470.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8.

      陜甘寧邊區(qū)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陜西省檔案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陜甘寧邊區(qū)財政經濟史料摘編·金融(第5編)[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1:19.

      李實.陜甘寧邊區(qū)革命根據地貨幣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227.

      武衡.延安時代科技史[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8:203.

      武衡.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科學技術發(fā)展史資料(第2輯)[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4:325.

      北京工業(yè)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第2輯)[M].北京: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5:206-207.

      江湘.三邊鹽業(yè)的新希望.新中華報,1940年10月17日第4版,第734頁.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66.

      北京工業(yè)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第2輯)[M].北京: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5:210.

      江湘.三邊鹽業(yè)的新希望.新中華報.1940年10月17日第4版,第734.

      《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編輯委員會.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6:567.

      北京工業(yè)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編.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第2輯)[M].北京: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5:211.

      即:九源、洛南、華池、分水嶺、南橋山、關中、曲西7個林區(qū).

      李富春.生產運動總結與新任務——1940年2月18日在延安生產總結大會上的報告.解放,1940年第106期,第12頁.

      邊區(qū)派遣森林考察團赴各縣考察 自然科學院亦派員同行.新中華報,1940年6月25日第3版,第591頁.

      森林考察團返延.新中華報,1940年8月9日第3版,第647頁.

      武衡.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科學技術發(fā)展史資料(第2輯)[M].北京:中國學術出版社,1984:85.

      北京工業(yè)學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延安自然科學院史料(第2輯)[M].北京:北京工業(yè)學院出版社,1985:98.

      利廣安,王桂珍,秦明.紀念李富春[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0:128.

      房維中,金沖及.李富春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262

      猜你喜歡
      李富春延安時期
      延安時期李富春的科技實踐活動
      一道課本例題的解法探究
      解析延安時期冼星海的音樂創(chuàng)作
      戲劇之家(2017年1期)2017-02-05 12:57:08
      淺析延安時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滲透
      青春歲月(2016年21期)2016-12-20 15:50:35
      1960年代初期李富春農業(yè)恢復發(fā)展思想探析
      論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員赴法勤工儉學之原因
      湖湘論壇(2016年2期)2016-12-01 04:22:52
      毛澤東在延安時期的體育思想
      商(2016年20期)2016-07-04 14:33:46
      延安時期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啟示研究
      延安時期黨廉政建設的基本經驗
      李富春為何被稱為“革命的老毛驢”
      黨史天地(2016年17期)2016-05-30 04:58:51
      兴安县| 石柱| 开封市| 建始县| 大埔县| 佛学| 平塘县| 科技| 太谷县| 沅陵县| 长武县| 庄河市| 宣威市| 中超| 微山县| 湄潭县| 贞丰县| 姚安县| 昌吉市| 灌云县| 天镇县| 定远县| 洪江市| 丰县| 凤城市| 辛集市| 札达县| 巧家县| 龙门县| 武清区| 六盘水市| 永善县| 资兴市| 永安市| 光泽县| 大同县| 蒙山县| 新津县| 迁西县| 陕西省| 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