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文
(西安石油大學人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2000)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fā)展,作為文娛產品而誕生的電影資源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給漢語國際教育帶來了深刻影響。電影資源以全新的聲效和視覺體驗,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不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電影資源的選取原則尤為重要,只有遵循目的性、指導性、正向性以及實踐性原則,選取符合漢語國際教育視閾下的電影資源,才能為漢語國際教育事業(yè)增磚添瓦。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便嘗試進行對外漢語影視教學,長期的教學實踐和教學反饋證明了電影資源作為一種新興事物與漢語國際教育結合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兩者的結合具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建構主義理論、心理學理論、視聽法教學理論,并且,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無論對教師教學還是學生學習都具有積極作用。此外,利用電影資源進行語言教學也能夠潛移默化地進行文化傳播,讓更多的漢語學習者進一步認識中國、熱愛中國。
1.建構主義理論
20世紀60年代初形成的建構主義理論最初是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該理論認為,“學習者對所學內容的認知并非靠教師的灌輸而形成,而是靠學習者在一定的學習環(huán)境下主動建構而完成。該學習環(huán)境由情境、協(xié)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構成。”[1]也就是說,學習者不再依靠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單一的會話教學 (你教我學),而是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下,借助教師的指導,與他人協(xié)作進行會話,達到自身對意義的建構,從而獲取新知識,并加工、處理新知識。
該理論強調在學習者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通常不是教學活動的中心,而是信息的引領者;學習材料也不再局限于教材,而是要能夠提供足夠的學習背景,并且具有真實的學習語境。電影就是這種新型的學習媒介,一般來說,教師給定學習者學習背景后,會引領學習者與他人分工協(xié)作,進行會話、交流,并將獲取知識的主動權交給學習者,引導他們完成自我信息的重組。
2.心理學理論
在心理學理論中,如果學習者僅憑單一的視覺或聽覺去記憶,則很容易遺忘,但是,如果學習者能夠將視覺和聽覺相結合,通過多渠道輸送,進而刺激自身感官,那么遺忘的速度會明顯減慢,記憶深度隨之增加。
其實,人類對外界信息的接收比率是有所不同的,視覺占83%、聽覺占11%,當學習者在同一時空下學習同一材料時,僅憑眼睛看的學習者可以記住70%的學習內容;運用聽說結合的方式進行記憶的學習者可以記住60%的內容;采取邊聽邊看方式的學習者記住的最多,可以達到85%。電影資源就是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的產物,學習者觀看電影就是在進行邊聽邊看的學習,這種學習行為不僅能拓展學習者的記憶廣度,也可以增加學習者的記憶深度。
3.視聽法教學理論
視聽法教學理論,也叫“圣克盧法”“整體結構法”,20世紀50年代產生于法國圣克盧高等師范學院。它來源于“直接法”和“聽說法”,并在二者的基礎上進行了加工、處理,進而得以發(fā)展,所以又叫“模式法”“情景法”。
視聽法教學理論強調語言和情境的緊密結合,要求學習者在聽說的基礎上和真實的語言情境下加入視覺體驗,將視與聽融入到學習的過程中。視聽法教學理論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單一的教學模式,依托現代科學技術,利用趣味性特征,借助網絡和移動終端的力量,能夠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完成任務,滿足學習者各方面的需求。將電影資源應用到漢語國際教育中,符合語言教學與情境教學緊密結合的特點,能夠讓學習者在直觀且生動的電影畫面中,調動視覺和聽覺的力量去感知語言的巨大魅力。
電影資源與漢語國際教育相結合,一方面,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語料和真實的案例,具有直觀性和生動性;另一方面,革新了教學手段,豐富了教學形式,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獲得了真實良好的教學反饋。
電影資源與漢語國際教育相結合,不僅可以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豐富學習者的學習方式,使學習者充分調動自身的感官力量進行自主學習,而后協(xié)作、互助學習,也可以使學習者跨越語言障礙,了解中國的文化背景,從而提高學習效率,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全面綜合的學習能力。
電影資源與漢語國際教育相結合,不僅在語言教學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還能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電影資源作為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的工具,是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的最佳方式[2]。學習者可以通過特定電影資源中傳達的本土文化,深刻理解中國本土文化,尋求共同價值表達,進而引發(fā)思想的碰撞與共鳴,促進文化傳播。
電影資源與漢語國際教育結合是可行的,但是,只有選取符合漢語國際教育視閾下的電影資源才具有針對性,才能讓學習者體驗到學習漢語的快樂,改善傳統(tǒng)課堂教學單一的狀態(tài)[3]。因此,如何選取合適的電影資源,并將電影資源應用到漢語國際教育中,引發(fā)了眾多學者的思考和研究。
電影資源選取應符合目的性原則。電影資源的類型復雜多樣,題材也較為廣泛,因此,教師選取時要遵循目的性原則,緊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的教學任務,根據是否滿足學習者的語言學習需求、是否符合該階段的教學目標、是否達到語言交際目的來選取電影資源。
電影資源選取應符合指導性原則。在前期的電影選取中,教師起著隱性指導作用,比如,教師的審美觀及文化素養(yǎng),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電影資源運用于漢語國際教育是否合理且正確、是否貼近學習者的生活環(huán)境、是否符合語言教學規(guī)律。在后期教學中,教師要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緊密結合,在給足學習者背景資料的同時,根據情況適時講解電影資源,挖掘電影資源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4]。
電影資源選取應符合正向性原則。電影資源五花八門、層出不窮,教師在選擇時要遵循正向性原則,選擇主題積極向上,貼近學習者生活,具有時代性;情節(jié)生動真實,具有趣味性;題材多樣化,不局限于某一特定題材;語言規(guī)范自然,符合學習者現有語言水平的電影資源[5]。
電影資源選取應符合實踐性原則。學習者學習語言的首要目的是進行交際活動,因此,教師選取電影資源時不僅要密切結合語言教學的實踐要求,判斷電影資源是否符合課堂教學實際、是否能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是否可以強化學習者的語言認知[6],還要關注學習者現有的語言水平,在電影資源的輔助下,提高學習者的漢語水平和交際能力。
本文將符合標準的電影資源歸類、整理后,得出以下類型并舉例說明[7]:
民俗文藝類:《霸王別姬》 《胭脂扣》 《甲方乙方》《落葉歸根》《站臺》《小武》
人文自然類:《大國崛起》 《圓明園》 《百年巨匠》《西藏一年》《可可西里》
青春勵志類:《中國合伙人》 《杜拉拉升職記》《海洋天堂》《世界》《父子》
多維情感類:《暖春》《海角七號》《我的父親母親》《和你在一起》《我和我的父輩》《山楂樹之戀》《手機》《大魚海棠》《非誠勿擾》《花木蘭》《夏日暖洋洋》
生活文化類:《舌尖上的中國》 《梅蘭芳》 《英雄》《十面埋伏》《臥虎藏龍》 《功夫熊貓》 《霍元甲》《大明宮詞》《甄嬛傳》《功夫夢》《刮痧》《阿飛正傳》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對漢語國際教育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為線上漢語課程的開展提供了契機和發(fā)展空間,但是,長時間的線上學習也使部分學習者產生了焦慮情緒,難以提高學習積極性,學習效率也大大降低。在此背景下,探討漢語國際教育線上課程的有效開展、克服學習者的焦慮情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電影來源于生活,是對生活的反映和折射,在漢語國際教育教學中合理利用電影資源,可以使?jié)h語學習者在目的語環(huán)境中感受中國的文化特色,讓他們足不出戶就能體驗到真實的語言情境,從而在學習中放松心情,減少焦慮情緒,更好地學習漢語、認識中國[8]。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日臻完善與成熟,新媒體技術被大量應用于漢語國際教育中,電影資源就是代表之一,它不僅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給教師教學帶來了便利,使得教學方式更加多元開放,也帶給學習者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增強了學習者的記憶深度,提高了學習效果。此外,電影資源也會對學習者產生情感上的沖擊力,教師在教學中利用好情感因素可以引發(fā)學習者的情感共鳴,縮短學習者內心深處與目的語國家之間的心理距離。因此,應用電影資源進行漢語國際教育教學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二者的結合無疑是漢語國際教育濃墨重彩的一筆,其未來發(fā)展具有廣闊的前景。
當然,電影資源與漢語國際教育結合任重而道遠,未來,建立全方位、立體化的電影資源數據庫是重中之重[9]。漢語國際教育是跨文化教學,必然會涉及一些國家或地區(qū)的語言、文化、習俗等方面,而電影資源數據庫不僅能方便教師選取合適的電影資源,避開那些帶有沖突性、學習者難理解的電影資源,使電影資源更好地契合漢語國際教育教學,還能滿足學習者課后自主選擇電影資源的需求,進而提高漢語水平、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