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皇帝一般都自稱“朕”。大臣見到皇帝,要么稱“萬歲”,要么稱“陛下”。但宋朝人為何習慣在不那么正式的場合稱皇帝為“官家”呢?這一稱呼是如何形成的?
宋人習慣在不那么正式的場合稱皇帝為“官家”,不管是皇帝身邊的宮女、內(nèi)侍,還是臣僚,抑或是坊間的平民百姓,當他們說起趙家天子時,通常都是用“官家”指稱,而不是叫“皇上”“萬歲”。當然皇帝本人也接受、認同“官家”的稱謂,這跟宋朝前后的稱呼習慣都不一樣。為什么宋代會形成以“官家”來稱呼皇帝的語言習慣呢?
今天的研究者提出幾種解釋。有的認為,“官家”是宋代皇權(quán)理性化的反映?!八^‘官家’,同‘醫(yī)家’‘農(nóng)家’‘酒家’等一樣,是一種職業(yè)的分類,只不過皇帝是較為高貴的職業(yè)類別,而且這一類稱呼只能用于皇帝一人身上,如此而已。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變化。從‘天子’到‘皇帝’,再到‘官家’,稱謂的變化反映出歷史的某種進步,反映出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理性因素的逐漸增加,反映出君權(quán)神授,即‘天命’‘神種’色彩的消退”。
有的認為,“官家”是宋代皇權(quán)世俗化的體現(xiàn),“宋代帝王不再以象征功業(yè)的‘皇帝’和象征君權(quán)神授的‘天子’等稱謂來標榜,而是用與‘酒家’‘農(nóng)家’‘醫(yī)家’等喜聞樂見的世俗化稱謂——官家。由此可見,皇權(quán)觀念發(fā)展到宋代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而皇帝世俗化稱謂的出現(xiàn)似乎傳達著這樣一種信息,即皇權(quán)觀念的世俗化”。
也有的學者提出截然相反的看法:“‘官家’指代皇帝并不是皇權(quán)的理性定位,而是指皇帝和士大夫?qū)蕶?quán)觀念的修復。從宋太宗朝開始,‘官家’比附于‘三皇’‘五帝’,呈現(xiàn)出神圣氣象。‘官家’脫離原有語境和語源,脫離原有世俗性與隨意性,逐漸神圣化、專有化和政治化。這既是皇帝和士大夫?qū)蕶?quán)的修復,也體現(xiàn)了皇權(quán)觀念在民間的普及和加深?!?/p>
似乎是公有公理、婆有婆理。不如看看宋人自己是怎么解釋的。對宋人來說,“官家”并不是一個新詞,早在漢代,已出現(xiàn)“官家”一詞,不過它的含義是指公家、朝廷。比如東漢史學家荀悅的《漢紀》里就有“官家之惠優(yōu)于三代,豪強之暴酷于亡秦”的說法,這里的官家顯然是指東漢朝廷。那怎么到了宋代就變成了皇帝的代稱了呢?宋朝的皇帝也很困惑。
據(jù)宋人筆記記載,宋太宗曾問龍圖閣直學士杜鎬:“今人皆呼朕為官家,其義未諭,何謂也?”杜鎬是宋初的飽學之士,以博聞強記聞名,人稱“杜萬卷”。他說:“臣聞‘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考諸古誼,深合于此?!碧趯@個答案很是滿意。宋真宗也詢問過詞臣李仲容:“何故謂天子為官家?”李仲容回答:“臣嘗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嫒逯乱?,故曰官家。”
顯然,李仲容與杜鎬對“官家”涵義的解釋是差不多的,都認為來自“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典故。不過,所謂“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的說法其實是存在著訛誤的,很可能是宋人在記述、傳抄這兩則軼事的過程中發(fā)生了訛記。因為準確的說法是“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出自漢代學人撰寫的《易傳》。
五帝,指早期華夏共同體的五位部族首領(lǐng):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三王,即夏、商、周三朝的開國君主大禹、成湯、周武王姬發(fā)?!拔宓酃偬煜隆钡暮x,用宋人的話來解釋,是指“以天下為公,而使仕者任之”。在古漢語中,“官”即含有“公共”“公有”的意思,所謂“官天下”,其實就是“公天下”之意。
在宋代士大夫的觀念中,天下既不是皇帝個人的私產(chǎn),也不僅僅是皇家的家產(chǎn),更是天下人的公產(chǎn)。“天下為公”并非個別宋朝人的看法,而是宋代士大夫群體的共識。
基于“天下為公”的共識,宋人在解釋“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時,自然而然會認為“官天下”才是至公之法,“家天下”只是不得已的安排:“大抵五帝官天下,故擇一人賢于天下者而授之;三王家天下,遂以與子。論其至理,治天下者,當?shù)锰煜伦钯t者一人,加諸眾人之上,則是至公之法;后世難得人而爭奪興,故以與子?!彼纬木饕膊坏貌怀姓J“家天下”是薄德之事:“朕聞五帝官天下,而禪讓于賢;三王家天下,而封樹其子,德已薄矣。可不慎乎?”
宋人將“官家”解釋為“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也許正是為了提醒皇帝記住這個重要的政治命題——天下為公還是天下為私?
當然,決不能說宋朝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天下為公”。趙宋王朝當然也是一個“家天下”的王朝。只不過,在“家天下”的既成事實上,宋朝士大夫試圖強化君主“公”的屬性,削弱君主“私”的屬性,從而將君主塑造成“公天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