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華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整體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同時指出了建設中“評價和支持體系有待健全”的問題。課程思政建設指向思想引領、價值引領,收效周期較長,且成效表現內隱,特別需要找準評價的重點,科學選擇評價方式。
其一,以回應性評價了解學生滿意度。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趯W生視角,能產生共情、共鳴,弘揚主旋律并傳播正能量的課程思政才是積極有效的?;貞栽u價重視主觀性信息,關注過程,多以調查的形式展開。為確保評價的全面、客觀與準確,要考慮課程思政建設在學生知識、技能與素養(yǎng)養(yǎng)成中持續(xù)推進的作用,針對教師、教材、教法、環(huán)境等開展課程中與課程后的滿意度調查,持續(xù)觀察與評估學生對于課程思政的建設內容、設計路徑、設計理念、實施方法等滿意情況。
其二,以達成性評價了解學生收獲度。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設定不僅包括知識技能掌握的層面,還包括學生價值塑造方面,須從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學習實踐中樂觀積極態(tài)度養(yǎng)成、學生思想價值觀塑造等方面進行評價。達成性評價優(yōu)勢在于評估課程有效性,創(chuàng)建課程思政建設學生價值達成性評價指標體系,分析學生在課程思政實踐中的參與度、優(yōu)化度、融合度、創(chuàng)新度,并融入教育數字化、信息化建設,貫通學習實踐平臺相關數據,有助于評判學生的態(tài)度、精神、理念、價值觀等方面的目標達成情況。
其三,以表現性評價了解教學效益度。課程思政建設最終要服務于師生的成長,服務于學校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與教學思想的沉淀,因而必須關注師生日常言行的可持續(xù)變化,關注師生在面對真實問題時的自然反應。表現性評價是一種開放式的質性評價,是在生活實踐或模擬情境中的評價。為展開評價,院校應在課程建設中適當設置思想性問題的討論、實踐機會,與所在轄區(qū)街道、社區(qū)聯動建設,強化師生在社會層面的作為,積極體現其政治認同、公民素養(yǎng)、社會責任等,整體提升在“課程思政+思政課程”發(fā)展格局中師生的積極作用,在評價和促進兩個方面同時發(fā)力,助推思政教育的深化和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