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禮俗同構與禮俗互動傳統(tǒng)的當代價值

      2023-03-22 05:54:58韓若冰
      民俗研究 2023年1期
      關鍵詞:禮俗同構文化

      韓若冰

      近年來,“禮俗互動”作為一種學術分析工具,不僅在民俗學界得到廣泛運用,而且通過與歷史學者的學術對話(1)山東大學張士閃教授以“禮俗互動”為話題組織了多個小型論壇或學術沙龍,還邀請北京大學趙世瑜教授共同召集了三個會議,即“田野中國·禮俗互動中的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2013年)、“禮俗互動:歷史學與民俗學的對話”(2014年)、“禮俗互動:近現代中國社會研究”(2015年)。,在更多學科領域產生了影響。這或許是因為,“歷史學者主要通過個案,從禮俗的時間維度進行討論,而民俗學者更擅長從空間結構予以共時性的觀察分析”(2)參見龍圣:《“禮俗互動:歷史學與民俗學的對話”學術研討會述評》,《民族藝術》2015年第1期。,而歷史學與民俗學作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要學科,由交叉互補而形成的這一基礎理論探討,也就容易引發(fā)同屬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其他學科的普遍關注。

      趙世瑜認為“禮俗問題,是中國的多元文化被統(tǒng)一到了一個整體之中的關鍵性問題”(3)趙世瑜、張士閃主編:《禮俗互動:中國社會與文化的整合》(封底語),齊魯書社,2019年。,張士閃則試圖“聚焦中國社會中的禮俗現象及話語形式,關注其在社會變遷時期的突出表現,并試圖在國家歷史進程與民眾生活實踐的分析框架中,理解中華文明內部一種自我制動、制衡的傳統(tǒng)政治智慧與社會運作機制”(4)張士閃:《禮與俗:在田野中理解中國》,齊魯書社,2019年,第1-2頁。。二人基于歷史學、民俗學本位對禮俗問題的審視,表現出對于理解“中國原理”的宏闊學術追求。與此同時,還有諸多學者聚焦于歷史文獻中的禮俗話語,闡釋中國歷史上禮俗同源、禮俗互動等狀況,但往往局限于與禮俗相關的歷史具象、話語形式與社會事件,而沒有從更深層面即社會基本矛盾、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轉化及其運動規(guī)律等維度,對禮俗互動的本質特征、內生動力和發(fā)展機理進行詮釋,也就難以推進上述宏闊學術理想的實現。

      有鑒于此,本文擬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分析中國社會中的禮俗同構現象,厘清禮俗互動的本質特征、內在規(guī)定性、矛盾運動規(guī)律及其基礎性理論架構,期望為已有的與禮俗互動相關的學術話語體系增磚添瓦,并在此基礎上探討禮俗互動傳統(tǒng)在當代社會語境中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以價值融通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禮俗互動是人們物質生產及社會交往活動的結果和必然要求

      禮俗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內容,是具體而又普遍存在的意識形式,是對人們物質生產和社會交往活動的具體映照與能動反映。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來看,習俗與人們的感知、情緒、情感、心態(tài)等共同構成社會心理,代表著生活化、自發(fā)性的基礎性社會意識,呈現出不系統(tǒng)、不定型、偏感性的文化特征;禮作為制度化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則是對社會價值取向的具象化和行為規(guī)范的制度化,與政治思想、道德規(guī)范、法律制度、人文藝術、宗教、哲學、科學等共同構成了主導性社會意識,呈現出理性自覺的、系統(tǒng)化的、相對穩(wěn)定的文化特征。就此而言,禮俗互動既反映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層面與不同方面,也是對由諸多差異性整合為同一性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恰當概括。

      首先,禮俗互動是以人們在物質生產及其社會交往活動中形成的文化差異性為基礎的。人類最初的意識是在不斷的物質生產及社會交往活動中產生的,尤其是伴隨著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產生了人類最初的社會思考,“發(fā)展著自己的物質生產和物質交往的人們,在改變自己的這個現實的同時也改變著自己的思維和思維的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5)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頁。。也就是說,社會意識總是具體的、歷史性的,并伴隨著社會存在變化與發(fā)展,而或早或遲地發(fā)生變化與發(fā)展。但不管怎樣變化和發(fā)展,社會意識的根源總是深藏于經濟事實之中,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及其統(tǒng)屬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例如,在階級社會中,禮往往是統(tǒng)治階級的社會意識形式,而俗則表現為民間的社會意識形式,并由此形成了“官俗為禮,民禮為俗”等文化現象。換言之,與禮俗相關的文化,都是總體性社會意識的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是對整個社會中的政治、經濟、社會狀態(tài)的具體映照和能動反映,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只是這種獨立性并非封閉性或靜止狀態(tài),而是呈開放性,與其他社會范疇有著普遍的互動聯系。在這一社會框架中的禮與俗,當然就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的東周時期,之所以會出現禮崩樂壞的社會混亂狀態(tài),在很大程度上是緣于由生產力發(fā)展所帶來的關于生產關系和社會關系的一系列變革,即“農業(yè)時代迎來鐵器推廣、生產力改善、文字向民間普及的大變革時代。天不變,但時人心目中的‘道’,權力關系隨之調整和重塑”(6)譚佳:《人文化成:從中華文明特性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當代價值》,《光明日報》2021年12月18日。,物質生產顯然是社會革命和思想變革的深層原因,而與禮俗相關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則在這一過程中充當了觀念內應的角色。特別是每逢社會劇變或轉型期,禮俗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就容易凸顯,與此相關的一般性矛盾也就容易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而在社會發(fā)展的平和時期,則會出現“以俗入禮”“借禮行俗”“移風易俗”等社會景觀。事實上,如何因時利導、因地制宜地推動禮俗之間的良性互動,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史已為我們留下了足夠豐富的文化政治智慧。

      其次,中國社會中的禮俗互動傳統(tǒng),體現了國家政治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雙向互動與相互嵌套。自古以來,社會治理有法治和德治兩種基本理念,法治強調法律的基礎性地位及其剛性約制,其表現形式是健全的法律制度、法治體系、國家機關和完善的執(zhí)法司法機構;德治則注重德的導向作用和人的自我約制力養(yǎng)成,其表現形式是健全的社會基層自治組織體系、家族制度和完備的禮制、禮儀規(guī)范和良俗善約。而以“禮”為中心的國家禮制和以“俗”為中心的民間文化,都是社會文化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日常生活層面看,禮具有內在規(guī)定性,是國家意志、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對人的思想認識、行為方式以及社會責任的教化和管控,帶有強制性、規(guī)范性,具有制度文化的特性,而俗則是在特定區(qū)域和范圍內約定俗成的認同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具有鮮明的實踐性、示范性、趨同性和導向性,具有較強約制力和約束力。從社會發(fā)展層面看,禮俗互動所追求的是歷史性和歷時性的統(tǒng)一、理論與實踐的統(tǒng)一。禮俗互動的理想效果,是形成樂和天地、禮序乾坤(7)《禮記·樂記第十九》載:“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樂由天作,禮以地制。過制則亂,過作則暴。明于天地,然后能興禮樂也。”胡平生、張萌譯注:《禮記(下)》,中華書局,2017年,第723頁。、文明教化水平不斷提升的社會景觀。

      事實上,在中華文明發(fā)展歷史上,社會意識形態(tài)總是承擔著為國家立心、為民族塑魂的重要職責。當今社會正處于急劇轉型期,在日常生活中推動包括傳統(tǒng)禮儀、良風美俗等在內的社會行動,就可以發(fā)揮凝聚人心、規(guī)范行為、和諧社會的重要作用。事實上,植根于我們日常生活之中的禮和俗,既是中華民族精神形成的源頭和基礎,也是綿延至今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俗互動傳統(tǒng)如何自覺地適應當代社會發(fā)展且主動求變,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實現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顯性標志。

      總的說來,傳統(tǒng)中國社會是以禮俗觀念為主導,以道德價值取向為引領,以血緣關系、姻親關系、族群關系為基礎,以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為社會紐帶,以區(qū)域性文化和特定的生活方式為標識而建構起來的,因而是以“熟人社會”為表征的多層級的生活共同體。與禮俗相關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中國社會得以建構并良性運行的重要支撐,既在整個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構中具有基礎性作用,又在基層社會中具有主導性作用,并由此在約束國家政治生活、維持社會秩序穩(wěn)定等方面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從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演變上看,具有國家政治性質的禮樂制度逐漸沉潛于基層社會,日益深刻地融入基層民眾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日常社會交往之中,并演化為鮮活生動的生活文化意象,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域標識。當代社會中與禮俗相關的生活文化意象,就是在歷史上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民間社會意識之間的不斷互動、融會過程中形成的。

      二、對于禮俗互動的內在規(guī)定性認知

      禮俗既是歷史學、民俗學研究的問題,也應是社會學和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8)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33頁。。要全面認識和把握禮俗互動的本質特征、內生動力、發(fā)展機理,就必須從社會基本矛盾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原動力以及群體和個體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等維度予以理解。

      其一,“禮俗互動”這一概念本身,體現出社會意識形態(tài)內部的矛盾運動規(guī)律。正是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轉移或轉換,使得整個社會中的禮儀規(guī)范和風俗習慣出現較大程度的改變或一定范圍內的變化。從社會運動或社會變革的層面來看,傳統(tǒng)禮儀制度伴隨著整個社會的衰敗而走向禮崩樂壞,新的社會力量崛起并對傳統(tǒng)禮儀制度和風俗習慣形成否定與破壞,就成為社會動蕩甚或劇變的顯性標志。因為禮儀制度是統(tǒng)治者及其國家統(tǒng)治階層的象征,社會運動或社會變革的過程必然是有破有立、破即是立,而風俗習慣則是沉潛于社會基層的民間文化力量,不僅不會因為社會動蕩或劇變而消弭殆盡,反而會在這一過程中起到維護基層社會秩序的減震器或穩(wěn)定器的作用。特別是每當發(fā)生王朝更替、禮制重建時,綿延不斷的民間風俗習慣就會發(fā)揮其作為社會基層的減震器或穩(wěn)定器的特殊作用,承擔起禮儀傳統(tǒng)延續(xù)、社會秩序控制等歷史責任。

      無論是哪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都必然會伴隨著社會制度的變化而改變,但在同一社會形態(tài)下,在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形式之間,往往會因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而產生矛盾運動。這是因為,禮俗互動是發(fā)生在理性意識形式與非理性意識形式之間的,屬于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并通過社會文化流動及其文化要素的交互影響而形成。其具體表現形式,如文化之間的流動、文化內部要素之間的流動、文化元素之間的交融與置換等,都會誘發(fā)或導致傳統(tǒng)文化的調適與重構。其次,禮與俗之間不是兩極之間的對立,禮俗互動是二者之間既相互作用又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的過程,屬于同一文化體系內不同文化元素之間的交流、交融與置換,其動力是由文化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所決定的。主流文化不僅對自身文化內容具有強大的揚棄功能,也對各種亞文化具有強大的篩選和吸納功能,從而不斷激發(fā)出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內生動力。再看禮俗互動的載體,是促使人和與人相關聯的家庭、學校、社會單位、社會關系、社會組織、場所場域等,極為廣泛。在日常生活中,禮俗不僅是推動道德建設的重要手段,而且其本身也是文化傳統(tǒng)與道德規(guī)范的承載體,因為道德既是調適人與人、個體與群體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社會關系的行為規(guī)范的總和,也是通過社會輿論、信念、習慣、傳統(tǒng)和教育來影響現實社會的精神力量。與禮俗相關的文化存在,不僅具有鮮明的歷時性和在地性特征,而且還會借助禮俗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文化傳承和文化創(chuàng)造的有機融合,并對社會現實生活發(fā)揮重要影響。

      其二,禮俗互動過程中的要素置換和價值轉換。在同一社會形態(tài)中,禮俗不斷地從社會實踐中汲取新的元素,并在努力保持既有形態(tài)穩(wěn)定的情況下,使得禮俗中新的成分不斷得到積累與增加,發(fā)生要素置換。這個過程是漫長的、漸進的,旨在激發(fā)傳統(tǒng)禮俗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即所謂“禮俗重構”。禮俗重構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形式重構,因為由禮俗所衍生出來的文化形式并不是簡單的行為規(guī)則律條,而是與日常生活緊密連接,并融入個人情感、群體意識和集體記憶,因而經常會發(fā)生形形色色的變化。久而久之,才能逐漸融入社會意識理性層面的框架性建構之中,成為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二是內容重構,即通過禮俗互動的方式促使禮俗內部不斷地自我更新,實現禮俗內部發(fā)生價值轉換或價值置換(如“移風易俗”),最終達到以禮化俗、以俗彰禮的社會效果。禮俗互動過程中的要素置換和價值轉換,并非各自獨立進行,而同樣表現為對過去的繼承和對現實的應對反應、提煉和總結,通過文化統(tǒng)合助推社會發(fā)展。

      三、禮俗同構的社會基礎及其文化表征

      在禮俗產生的先后問題上,雖然有學者堅持認為“禮生于俗”,即禮起源于上古社會的風俗習慣,不過禮俗同源共生已是學界更為普遍的共識。如果從禮俗的社會功用和文化意義來看,禮與俗更是具有同源共生、價值同構的本質特征和社會基礎。

      首先,禮俗同構體現于二者的價值同構、家國同構與文化同構。禮與俗的價值同構,包括觀念認同、道德認同、族群認同、話語認同、秩序認同(王權、族權、父權)、生活方式認同等等,最終歸結為歷史同行、文化同宗、信仰同理。其中,國家認同是“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思想基礎。劉慶柱認為:

      從歷史科學的時空角度分析,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屬于區(qū)域文化,也不同于特定時代、特定王朝或其他政體的歷史文化,更不屬于某個具體的“族屬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一體”文化,其本質是國家文化。國家通過國民對“國家文化”的認同,保證了國家統(tǒng)一和國家歷史文化延續(xù)。在所有文化認同中,國家文化認同是核心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認同。(9)劉慶柱:《從考古學視角深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21年10月29日。

      因為歸根到底,國家是社會進步的結晶,是文明形態(tài)的表現。在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中華民族的國家歷史從未間斷,而蘊含其中的核心價值觀則是“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社會思想,這是中華文明共同體維系大一統(tǒng)并不斷得以強化的根本所在。

      比如宗族觀念,既是源于中華大地并為不同族群所普遍認同的社會觀念,也是“家國同構”的社會基礎,而自古以來在中國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帝王宗廟和民間宗祠的共存,則是宗族意識的重要載體??v觀整個中國歷史,帝王宗廟和民間宗祠可謂同根共源,具有強大的文化標識性和社會教化功能。從周禮中可以看出,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是其社會制度建構的政治基礎,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帝王宗廟制度和士族家廟制度則成為政權傳承與家族維系的政治基礎和情感紐帶。經過歷史變遷,帝王宗廟和民間宗祠的原始內涵已發(fā)生了不小改變,但其文化象征意義已然融為“家國同構”的恒久文化認同之中。

      張士閃在長期的華北鄉(xiāng)村田野考察中發(fā)現:

      村民待人處事,其實是兼具禮與俗的兩重規(guī)則,既講究“按理(禮)說”,卻也必須“來點俗的”,二者相加才是生活的全部。一個人言行是否妥當,社會交往是否得宜,在鄉(xiāng)村輿論中常要歸之于講不講理、懂不懂禮。在這類話語背后,隱然存在著一套禮俗邏輯與公共機制。(10)張士閃:《禮俗互動與中國社會研究》,《民俗研究》2016年第6期。

      這是禮俗具有同源共生特性的又一生動例證。不管是“按理(禮)說”,還是“來點俗的”,都是以因循傳統(tǒng)的名義,遵照現有社會秩序而為,體現出村民的禮俗同構觀念,并在更深層的意義上與“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社會思想相通聯。正如劉鐵梁所言:“民族文化應該而且必須在社會生活層面有所表現,才能成為民族的生命?!?11)劉鐵梁:《村落生活與文化體系中的鄉(xiāng)民藝術》,《民族藝術》2006年第1期。事實上,在不同的社會層面上,禮俗始終是一種價值觀念同構并存的狀態(tài),并無高低上下之分,“正因為禮與俗既有差異性,又有同一性,所以在歷史的過程中,‘禮俗’才聯結為一個專門詞語,耦合成中國文化中一個特有的系統(tǒng),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社會禮俗,在社會生活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功能”(12)馮建民:《科舉制度對中國傳統(tǒng)禮俗的影響及啟示》,《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這一論述可謂深中肯綮。

      再看禮俗同構的核心價值取向與文化表征體系。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是以“禮”為核心的教化性文化?!岸Y”是由禮義、禮儀、禮器等所建構的,具有規(guī)范性、同一性,是社會政治和倫理思想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社會生活中的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儀節(jié)儀軌、典章制度、鄉(xiāng)規(guī)民約等皆屬于“禮”的內涵與范疇。但中國傳統(tǒng)社會又是以“俗”為實踐特征的人情社會,俗具有約定性、保守性,滲透于民眾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成為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潛在意識和約定俗成的行為規(guī)則。

      禮有國禮和家禮之分。國禮是對禮的法治化,而家禮則是對禮的鄉(xiāng)化與俗化?!岸Y義”一詞,作為一種觀念,在先秦思想史上即有豐富表達,是從天地萬物之始這一視角出發(fā),而對人的道德屬性的明確規(guī)定?!吨芤住ば蜇詡鳌分姓f:“有天地然后萬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13)黃壽祺、張善文譯注:《周易譯注》(新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815-816頁。這種層級遞進式的邏輯關系,是對當時主導性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精煉概括,而以道德倫理為最高原則。與禮俗相關的文化,在國家層面體現為法治理念和法制性規(guī)范,即所謂的“禮制”或“禮樂文化”;在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中,則主要體現出一種道德觀念和民間禮儀。從社會實踐意義上看,二者的核心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在社會治理中的約定性和控制性作用也是一致的,不僅都試圖凝聚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觀,而且努力建構共同的意識形態(tài)。因此,要想真正認識禮俗的核心價值理念,就必須透過各種紛繁復雜的禮俗事象予以把握,進而把握禮俗在中國歷史上的發(fā)展規(guī)律。與此同時,禮俗始終處于與同一社會形態(tài)中其他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審美意識等的聯系之中,并不斷發(fā)展變化。因此,我們必須用普遍聯系、動態(tài)發(fā)展的視角來體認禮俗。

      禮俗的文化表征體系,包括儀(行為)、義(觀念)、器(物質符號)、場域(如宮廟建筑、墓地、祭場等)等要素,而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來的話語體系、概念體系、行為體系和符號體系,則是其思想觀念的形式化和象征化表達。因此,在探討禮俗如何與社會結合時,不僅要觀其器、陳其數,更重要的是要闡其義、探其用。(14)《禮記·郊特牲第十一》載:“禮之所尊,尊其義也。失其義,陳其數,祝、史之事也。故其數可陳也,其義難知也,知其義而敬守之,天子之所以治天下也?!焙缴埫茸g注:《禮記(上)》,中華書局,2017年,第500頁。禮作為制度文化,是社會思想和社會價值取向的具象化和行為規(guī)范的制度化,是關于社會倫常關系的規(guī)定和準則。而“俗”則是大眾文化,是特定區(qū)域內廣大民眾在長期的社會生產與社會生活實踐中的約定俗成。但無論在哪一種社會形態(tài)中,禮俗互動的最終指向都應是“禮成俗化”,因為禮的理想狀態(tài)是“俗化”,而俗的理想狀態(tài)則是“禮成”。

      四、余論:禮俗互動傳統(tǒng)的當代價值及實踐路徑

      在悠久的中華文明歷史上,國家禮制作為中國文化制度的頂層設計,一直努力地向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貫徹。如何貫徹?這就不免要借助禮俗互動實踐,企望達至禮俗同構的理想社會景觀。歷代精英在這一實踐過程中,不斷引發(fā)社會效應,與全體國民共同形塑了“禮儀中國”的文明形態(tài)。與此同時,禮俗互動傳統(tǒng)的形式與內涵亦在與時俱進中不斷得以豐富。時至今日,禮俗互動傳統(tǒng)的當代價值如何體現,又如何實現呢?筆者在此略陳管見,期望引起學界同仁的共同探討。

      一是以文教化,這是實現禮俗互動傳統(tǒng)的社會價值的基本手段,也是中華文明史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禮俗互動傳統(tǒng)的關鍵之處,在于通過參與社會建設,對由國家與民間社會組成的政治體系進行整合與調諧,從而起到舒緩社會壓力、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重要作用。教習禮樂,不僅是對民眾日常行為、道德規(guī)范的教化,更是一種良好社會風尚的培養(yǎng)與熏陶,并最終在全國各地形成“和而不同”的公序良俗。我國以文教化的載體很多,除了典籍文獻、啟蒙讀物之外,歷代流傳下來的各種善書、家訓、治家格言、匾牌楹聯、書畫等存量甚豐,都是當今以文教化模式實現升級的重要資源。此外,充溢著歷史文化內涵和吉祥寓意象征的各種造物,如印章、玉器、服飾、工藝、儀式等,以及宗廟、壇廟、祠堂、墓葬、私塾、書院、戲樓等,都可以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成為當今以文教化的實踐路徑。

      二是古為今用,守正創(chuàng)新,這是促進禮俗互動傳統(tǒng)產生當代價值、當今社會實現禮俗良性互動的實踐原則。由禮俗同構、禮俗互動等共同形塑的“禮儀中國”,是中華民族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標識。習近平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1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8頁。這些價值理念和價值主張,無疑也是當代禮俗同構、禮俗互動的核心價值所在。因此,如何通過禮俗良性互動,實現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并使國家與民眾的共同價值觀念融通起來,使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人們日用而不覺的生活形態(tài)密切關聯,乃是歷史賦予當代學者的神圣職責。

      猜你喜歡
      禮俗同構文化
      巧用同構法解決壓軸題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指對同構法巧妙處理導數題
      同構式——解決ex、ln x混合型試題最高效的工具
      CLOSE TOHEAVEN
      漢語世界(2021年1期)2021-02-23 06:11:04
      高等代數教學中關于同構的注記
      墓與塔——南北朝喪葬禮俗的新變化
      東方考古(2019年0期)2019-11-16 00:46:04
      誰遠誰近?
      古代禮俗與地域文化的關系研究——以徽州禮俗為例
      益阳市| 四会市| 杭锦后旗| 德钦县| 乐东| 凉山| 宁强县| 景宁| 康定县| 阜阳市| 白朗县| 双流县| 梓潼县| 如皋市| 故城县| 油尖旺区| 富宁县| 伊川县| 泰兴市| 甘谷县| 宜丰县| 湖北省| 林西县| 罗甸县| 沁阳市| 开鲁县| 上高县| 宜昌市| 庄浪县| 齐齐哈尔市| 昌江| 翁牛特旗| 永顺县| 玉屏| 海淀区| 南康市| 固原市| 宿迁市| 察雅县| 邮箱| 贵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