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周易》本義三例

      2023-03-22 10:51:34
      社會科學 2023年1期
      關鍵詞:爻辭易傳周易

      周 山

      一、緣 起

      自《周易》問世以來,對于《周易》的經文,即卦辭、爻辭的釋義解讀,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莫衷一是,即便被儒學者奉為經典,甚至被歸為《周易》一部分的《易傳》,亦不例外,誤讀、錯解、過度詮釋之處不在少數,以致宋代大儒朱熹在給學生講解《周易》時再三提示:“到得夫子(孔子——引者注),方始純以理言,雖未必是羲、文本意……不可便以夫子之說為文王之說。”“孔子之《易》,非文王之《易》;文王之《易》,非伏羲之《易》;伊川《易傳》又自是程氏之《易》也?!薄?《易傳》義理精,字數足,無一毫欠闕。他人著工夫補綴,亦安得如此自然!只是于本義不相合。”①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第67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1647、1648、1651頁。不滿于首部釋義本《易傳》以及此后多部儒家注疏本的釋義,朱熹親自寫了一部《周易本義》,試圖還原《周易》卦辭爻辭的本來義理。而朱熹的《周易本義》,亦未能盡釋經文之義理,誠如其學生評論:“蓋先生之意,只欲作卜筮用。而為先儒說道理太多,終是翻這窠臼未盡,故不能不致遺恨云?!雹诶杈傅戮帲骸吨熳诱Z類》第67卷,第1655頁。此后七百多年間,易學著作愈寫愈多,仍一如朱熹弟子所云,呈現“為先儒說道理太多,終是翻這窠臼未盡”的釋讀局面。近一百年尤其最近四十年,易學著作數量雖然更加豐沛,但以《易傳》為釋讀基礎而見仁見智的局面依然未能改觀。

      《周易》六十四卦,每卦象征一類事物。卦辭爻辭采取譬喻方式“以言明象”,每個卦都有其獨特的語境。卦辭是對該類事物屬性的揭示,六個爻辭是對該類事物在發(fā)生、發(fā)展、終結的各個階段進程及其規(guī)律的揭示。因此,對卦辭爻辭的釋讀,不能脫離該卦的語境,一旦脫離,便成了“無軌電車”。所謂見仁見智,往往緣源于此?,F代易學研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便是熊十力先生在《乾坤衍》一書中對《坤》卦六五爻辭“黃裳,元吉”的釋讀:“裳而黃色,則是下民起而奪天下之權與位,用天子之服色。蓋古代以天下最大多數之人民,皆卑微至極,名之曰下民,故取裳為人民卑下之象。而下民用天子之服色,則是下民群起革命,廢除天子制度,消滅統(tǒng)治階級。下民一齊伸出頭來,共主天下事。而過去天子之權與位,今為大眾所共有,故取黃裳之象也。元吉,猶大吉也?!毙苁ο壬屪x“黃裳”,明顯脫離了《坤》卦卦辭中設定的“牝馬之貞”這一語境,做出了與《坤》卦的柔順屬性相反的“下民群起革命”的釋義。這種脫離語境規(guī)定的“無軌電車”,無益于易學研究的健康發(fā)展。

      有鑒于此,本文選擇《周易》首卦《乾》的九四爻辭、下經首卦《咸》的卦辭、最后一卦《未濟》的上九爻辭(亦即《周易》的最后一句話),分別進行釋義比較,以期糾正誤讀,還其本義。

      二、“或躍在淵”

      《乾》卦九四爻辭:“或躍在淵,無咎。”最早給予解讀的是《易傳·文言》:“九四曰:‘或躍在淵,無咎’,何謂也?子曰:‘上下無常,非為邪也。進退無恒,非離群也。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边@里的“子曰”文字,應該是孔子的解讀。上下無常,進退無恒,關鍵在于對“時”的把握;努力達到“及時”的最佳節(jié)點,就不會有任何遺憾發(fā)生。接著,《文言》還從爻位角度做了一個解讀:“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蛑?,疑之也,故無咎?!边@里的“中不在人”,令人費解。按古代解釋易卦,六爻分別代表天、地、人,其中初、二爻為地爻,三、四爻為人爻,五、上爻為天爻。所以,《乾》卦初九爻有“潛龍”、九二爻有“在田”之喻,九三爻有“君子”之喻,九五爻有“在天”之喻。九四爻為人爻,“或躍在淵”是指君子“或躍在淵”。九四爻辭簡約了“君子”兩字,《文言》的第一段文字解讀出來:“君子進德修業(yè),欲及時也,故無咎。”誰料后一段文字里竟出現了“中不在人”之說,一下子脫離了九四爻乃人爻這一軌道。而《文言》的最大缺憾,是未對“或躍在淵”這一很具象的譬喻做出正面的解讀,以玄而又玄的文字,給后人留下了“想象空間”。

      繼《易傳》之后最具權威性的釋讀經典,是王弼的《周易注》。王弼秉承《文言》的“中不在人”之旨,直面“或躍在淵”的釋讀:“近乎尊位,欲進其道,迫乎在下,非躍所及;欲靜其居,居非所安,遲疑猶豫,未敢決志。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疑以為慮,不謬于果,故‘無咎’也?!雹偻蹂鲋瑯怯盍倚a專骸锻蹂黾a尅ぶ芤鬃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12頁。王弼的解讀將一個位極人臣者既想一躍升天又怕力量不夠,既想靜居原位卻又心有不甘的猶豫不決,揭示了出來。至于“用心存公,進不在私”的解釋,雖非“或躍在淵”的題中應有之義,卻也是為了“無咎”的斷語尋找理由。疑慮歸疑慮,按照“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乾》卦屬性,把握時機飛躍而起,是九四的必然選擇,因而《易傳·象》做出了“‘或躍在淵’,進‘無咎’也”的詮釋。

      這是易學史中早期學者對九四爻辭的解讀。到了唐代,孔穎達奉詔作疏,“專崇王注”,《周易正義》對于“或躍在淵,無咎”的解讀,在王弼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一些具體、形象的釋讀:“或,疑也;躍,跳躍也。言九四陽氣漸進,似若龍體欲飛,猶疑或也。躍于在淵,未即飛也。此自然之象,猶若圣人位漸尊高欲進于王位,猶豫遲疑,在于故位未即進也。云無咎者,以其遲疑進退,不即果敢以取尊位,故無咎也。若其貪利務進,時未可行而行,則物所不與,故有咎也。若周西伯內執(zhí)王心外率諸侯以事紂也?!雹凇妒涀⑹琛ぶ芤渍x》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第1頁。說的也是尊位之人如何把握時機前進的意思:把握好時機,就能無咎,例如周西伯。

      宋代易學大家,首推程頤、朱熹。程頤的解讀是:“淵,龍之所安也。或,疑辭,謂非必也。躍不躍,惟及時以就安耳?!雹俪填U:《周易程氏傳》,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2頁。程頤對關鍵詞“淵”與“躍”的釋義很簡練、清楚。朱熹認為,戰(zhàn)國時的《易傳》是孔子之易,程頤的《易傳》是程氏之易,都不是文王之易即《周易》的本義。他在所著的《周易本義》中,對九四爻辭做了如此解讀:“或者,疑而未定之辭。躍者,無所緣而絕于地,特未飛耳。淵者,上空下洞,深昧不測之所。龍之在是,若下于田,或躍而起,則向乎天矣。九陽四陰,居上之下,改革之際,進退未定之時也。故其象如此,其占能隨時進退,則無咎也?!雹谥祆洌骸吨芤妆玖x》,怡府藏板,天津:天津市古籍書店1986年影印,第39頁。在給學生講解《周易》時,朱熹關于“淵”與“躍”又做了這樣的解讀:“淵是那空虛無實底之物,躍是那不著地了,兩腳跳上去底意思。”③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第68卷,第1695頁。朱熹對關鍵詞“或”“躍”“淵”的解讀,確實有異于“文王之易”“程氏之易”,但他對“無咎”的原因的理解,同樣來自對“時”的把握。

      此后八百年的易學史,便以“及時進退”作為“或躍在淵,無咎”的解讀模本。

      本文認為,從《易傳》開始,以“時”為核心的對“或躍在淵,無咎”展開的釋義,是一種延續(xù)了二千多年的誤讀。誤讀的原因是脫離了九四爻所處的獨特位置,脫離了“人爻”這一具有憂患意識屬性的特殊語境。

      《周易》是在周文王還是西部地區(qū)周部落領袖,因為“德高蓋主”而被商紂王囚禁于羑里時,在古易《歸藏》的基礎上重新編寫的一部治國大綱。戰(zhàn)國時代的《易傳·系辭》的作者推測這部著作的成因時,這樣言道:“作《易》者,其有憂患乎?”

      《周易》中的六爻重卦,由下往上分為地、人、天三個層次,初、二兩爻為地爻,體現“地道”。五、上兩爻為天爻,體現“天道”。而中間的三、四兩爻為人爻,體現“人道”;憂患意識,是“人道”的重要內容。以《乾》為例:初、二兩爻為力量積累期,其中初爻為自我積累階段,九二為借助外在力量積累階段。九三、九四是事業(yè)發(fā)展期,其中九三為事業(yè)發(fā)展的初始階段,九四為事業(yè)發(fā)展的高峰階段。憂患意識存在于事業(yè)發(fā)展期的始終,是事業(yè)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九三除了需要“終日乾乾”的工作態(tài)度,還需要“夕惕若厲”的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可以有效避免失誤,是故斷辭“無咎”。隨著事業(yè)的發(fā)展、地位的升高,九四已經處于人爻高處,有如登臨高山之巔,此時的憂患意識必然更為強烈,遠甚于“夕惕若厲”?!盎蜍S在淵”,亦即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是位極人臣、事業(yè)處于高峰期所必須具有的憂患意識,這是高位者避免失誤的有效保證。倘若此時得意忘形、利令智昏,難免跌落萬丈深淵,萬劫不復。“三多兇”“四多懼”,正是《系辭》作者對“人道”中的憂患意識的描述。

      六爻重卦中的每一個爻,都有由爻位決定的固有屬性?!肚坟跃湃?、九四具人爻屬性,其間也有等級差別,九三之“君子”,已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按程頤的說法,相當于“郡守”一類為政一方的地方長官,“終日乾乾”是其本分,“夕惕若厲”是確保工作不失誤的必要條件。九四已是統(tǒng)轄全局的高位君子、輔弼大臣,權力大了,責任重了,更加上臨近“九五”之尊,難免有伴君如伴虎的恐懼,悄有不慎,萬劫不復。所以,身處此境,時刻保持“如臨深淵”一般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心態(tài),也是確保本職工作不失誤的必要條件。這是九四人爻的特有屬性,是故亦斷辭“無咎”。如果九五之尊近旁的高位之臣不甘于靜守現狀,整天盤算著是否已經具備實力以求騰空一躍升天,這并不是九四爻的特有屬性,其結果也肯定不是“無咎”而是“兇”。

      本卦的初九爻辭“潛龍”,表明龍潛伏在深水(也可理解為淵)中;九二爻辭“見龍在田”,表明龍已從深水中躍上田野。從高低層面而言,九四爻之位,已在高山之巔,再往上,就是天了。因此,作為描摹憂患意識的九四爻辭,其中的“或”,應解讀為“可能”(或然判斷);“躍”不是以求一逞的奮力躍出,而是被動性的躍入;“淵”不是“龍之所安”的深水之處,而是高山巔峰之下的萬丈谷底,這里沒有柔弱之水,只有堅硬的亂石。跌下去,就再也沒有東山再起的機會。處身于這種高位階段,不僅要有比“終日乾乾”更勤勉的工作狀態(tài),而且要保持如臨深淵的憂患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去災避難。這是九四爻的本有屬性,是九四爻辭以譬喻方式闡述的本義。

      傳統(tǒng)的儒學者將九四爻喻為“周西伯”,將其視為“中不在人”的“圣人”,將“或躍”“在淵”分讀,背離了九四的為臣之道,這也是誤讀九四爻辭的一個原因。

      三、“利貞,取女吉”

      《咸》卦卦辭“咸:亨,利貞,取女吉。”對此最早也最具權威的釋義是《易傳·彖》:“咸,感也。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本o接著,又從少男少女的二氣感應推及整個天地萬物:“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薄洞髠鳌は蟆芬鄰呢韵蠼嵌惹腥脶屃x:“山上有澤,咸。君子以虛受人?!薄断獭坟灾?,下艮上兌,艮為少男、為山,其性為剛,為止義;兌為少女、為澤,其性為柔。其性為剛的山,甘居于其性為柔的澤之下,相互和合而發(fā)生的感應,如同少男謙虛地處于少女之下,主動地追求少女,相互之間發(fā)生的感應是天地萬物之情的一種具體表達?!爸苟f”,止步于相悅;“男下女”,少男在少女面前放低姿態(tài),是男女相感的兩個必要條件(取女吉)。

      《易傳》的上述釋義,成為二千多年來釋讀《咸》卦卦辭的經典,從無異議。程頤在他的《易傳》中,就“亨”“利貞”做了一番延伸性釋讀:“凡君臣上下,以致萬物,皆有相感之道。物之相感,則有亨通之理。君臣能相感,則君臣之道通;上下能相感,則上下之志通;以致父子、夫婦、親戚、朋友,皆情意相感,則和順而亨通。事物皆然,故咸有亨之理也。不以正,則入于惡矣,如夫婦之以淫姣,君臣之以媚說,上下之以邪僻,皆相感之不以正也?!雹俪填U:《周易程氏傳》,第136頁。

      朱熹則做了有異于文王之易、程氏之易的解讀:“艮止則感之專,兌說(悅)則應之至。又艮以少男下于兌之少女,男先于女,得男女之正?!边@是他對《易傳》的“止于說”的又一種解讀。接著,他又從“ 《周易》本是占筮書”的立場,做如是解讀:“婚姻之時,故其卦為咸,其占亨而利貞,取女則吉……不以貞,則失其亨,而所為皆兇矣?!雹谥祆洌骸吨芤妆玖x》,第164頁??傊辛恕澳邢龋ㄖt)于女”之“貞”,才會有“取女則吉”之果。朱熹雖然在《周易本義》中對《咸》卦釋讀的文字很少,但在《朱子語類》中,他卻留下了向學生講解《咸》卦的六千多字內容,足見其對該卦經文的興趣之濃、理解之深,遠超對“ 《周易》本是占筮書”的認識。

      但是,以上的正統(tǒng)釋讀,筆者認為有過度詮釋之嫌,甚至有將簡單問題復雜化的誤讀之嫌。

      《周易》六十四卦,分別象征天地萬物中的一類事物。《咸》卦下艮上兌,象征少男追求少女這一類談戀愛的事情。青年男女談情說愛,通常有兩條基本原則。一是“貞”,它包含兩層意思:一方面,談戀愛要自然真誠,男下女,是男子真誠情感的表達;另一方面,追求的過程,感情的互動,要自然而然、循序漸進。二是“取女”,即談戀愛的最終目的是婚娶。卦辭正是用“利貞,取女吉”這五個字,揭示了《咸》卦的內涵。

      《咸》卦卦辭中的“利貞”之“貞”,有其獨特的指向:談戀愛的方式,必須是少男放低姿態(tài),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一心一意追求少女。該卦六個爻辭,將整個戀愛的過程細分為三個階段:愛慕、相思、相愛。每個爻辭自下而上詳細描述了每一個特定的漸進過程。其中,初六、六二爻,是對腳拇指、小腿由靜到動的描寫。初六爻辭“咸其拇”,還僅僅是腳拇指有感覺,是人在生理上的自然而然的初始的本能反應。六二爻辭“咸其腓,兇;居吉”,是指剛開始階段,不能步伐過快;安穩(wěn)守序,戀愛才能健康發(fā)展。九三、九四爻辭通過“咸其股,執(zhí)其隨”“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描述,展示了戀愛過程中的第二階段即行動上的迫切追求和內心世界的朝思暮想。九五、上六爻辭,通過“咸其脢”“咸其輔、頰、舌”的描述,展示了戀愛進入第三階段的情狀:從內心情感的公開表白,進入肢體語言的宣泄。貼腮哺舌,將戀情推向高潮,是十分自然、十分正當的事情,也正是“貞”的表達。朱熹則認為:“此卦雖主于感,然六爻皆宜靜而不宜動也?!雹倮杈傅戮帲骸吨熳诱Z類》第72卷,第1811頁。此言未免過于理性化了。就此而言,后來的這些儒家賢人,不如周文王來得開明和自然。從魏晉的王弼到唐代的孔穎達,都將“輔、頰、舌”解釋為語言的工具而非情感交流的場所,也看出這些儒家賢人對周文王自然本色的回避?!袄憽辈环ψ匀慌c浪漫,正是《咸》卦的靈性之所在。

      《咸》卦六爻辭描寫的是男女雙方通過肢體語言交流情感,將戀情送達頂端的過程。但是,“取女”的原則,依然有效。卦辭中的“取女吉”,不同于儒家賢人講的因為“男下女”之“貞”,才會“取女則吉”,而是有了“取女”這個前提,才會有“吉”這個結果。青年男女談戀愛,應以婚娶為目的,倘若以玩弄女性的感情為目的,即便到了“咸其輔、頰、舌”的程度,仍難免“始亂終棄”的結局。因此,背離了“取女”這個原則,戀愛的結局不會是“吉”而是“兇”。由此可見,“取女”之于男女相感的重要。

      由此聯想到《詩經》的第一首詩歌《關雎》,該詩描寫了一位年輕男子對“窈窕淑女”的戀愛、渴慕、追求,并最終走向“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婚姻殿堂的過程。這與《咸》卦六爻辭所描述的戀愛過程如出一轍,也完全合乎“利貞,取女吉”所要求的漸進式的、以婚娶為目的的卦辭原則。然而,這首詩歌卻一度被儒家賢人釋讀成為君王的大老婆替丈夫選配小老婆的故事。過度詮釋到了如此牽強附會的程度,居然還被列入儒學經典,無疑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史上的一大遺憾。慶幸的是,儒家賢人對《咸》卦卦辭的釋讀,雖有過度詮釋之嫌,尚未進入牽強附會的歧路。

      四、“有孚失是”

      “有孚失是”是《周易》的最后一句話,也可以說是整部《周易》的句號,因為它擔當得起這個分量??墒?,二千多年的易學史,卻把這句話誤讀了。

      還是要從《易傳》對《未濟》卦上九爻辭的釋義開始?!吧暇牛河墟谟陲嬀疲瑹o咎;濡其首,有孚失是。”《易傳》的釋讀很簡單,《象》曰:“飲酒濡首,亦不知節(jié)也?!憋嬀七^度以致吐得腦袋都濕了,是不知道節(jié)制的后果。也有人將“不知節(jié)”解讀為不知禮節(jié),《象》辭的意思是飲酒過度而導致失態(tài),是不知禮節(jié)的行為。不管何種解讀,重點都在“節(jié)”上。所以,王弼的釋讀也就在為何失節(jié)上尋找原因:“《未濟》之極,則反于《既濟》。既濟之道,所任者當也。所任者當,則可信之無疑,而己逸焉。故曰‘有孚于飲酒,無咎’也。以其能信于物,故得逸豫而不憂于事之廢。茍不憂于事之廢,而耽于樂之甚,則至于失節(jié)矣。由于有孚,失于是矣,故曰‘濡其首,有孚,失是’也。”②王弼著,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周易注》,第533頁。王弼不僅完整地釋讀了上九爻辭,并且找出了“耽于樂之甚”這一導致“失節(jié)”的原因。

      程頤的釋讀則大為不同:上九爻“居未濟之極,非得濟之位,無可濟之理,則當樂天順命而已”;“至誠安于義命而自樂,則可無咎”。③程頤:《周易程氏傳》,第281頁。這是爻辭上一句的意思?!叭酥幓茧y,知其無可奈何,而放意不反”,便導致了“飲酒濡其首”這樣一種“有孚失是”的結果。也就是說,飲酒至于濡首,是由于不安于現狀的情緒造成的,倘若安于現狀,就能“無咎”,不失常。

      不滿于孔子之易、程氏之易的朱熹,對該卦上九爻辭的釋讀也持不同意見。首先是對《象》的解讀有意見:“‘濡首’分明是狐過水而濡其首。今《象》卻云‘飲酒濡首’,皆不可曉?!薄爸皇强鬃诱f,人便不敢議,他人便恁地不得?!雹芾杈傅戮帲骸吨熳诱Z類》第73卷,第1874頁。他的釋讀是:“以剛明居未濟之極,而自信自養(yǎng)以俟命,無咎之道也。若縱而不反,如狐之涉水而濡其首,則過于自信而失其義矣。”⑤朱熹:《周易本義》,第283頁。朱熹對前一句的釋讀,與程頤一致;對后一句的釋讀,則不同:濡其首不是不安現狀飲酒過度的結果,而是以狐貍涉水而濡其首為喻,闡述過于自信而失其義的道理。朱熹對“濡其首”的釋讀,高于以往諸家之釋,比較靠近“有孚失是”的本義,然而還遠遠不夠《周易》最后一句應有的分量。

      《未濟》是繼《既濟》之后的一卦,也是《周易》的最后一卦。既濟,代表著成功。就像一只成熟的狐貍,終于渡過了一條河流,成功登上了彼岸。然而,一條更寬闊的河流,橫亙在它的面前,需要它積聚更大的力量,去涉渡這條大河。這就是《周易》的最后一卦《未濟》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上,沒有終點,只有新的起點。

      所以,《未濟》以“小狐汔濟,濡其尾”為喻,營造了一個量力而行的語境;該卦的六個爻辭都圍繞著量力而行這一理念層層展開。初六、九二爻辭,分別以“濡其尾”“曳其輪”為喻,講述了新的起點開始之初,首要任務是積聚力量,控制自己,不可以輕率冒進。六三、六四爻辭講述了在未濟背景下,如何增強信心,勇于面對挑戰(zhàn),發(fā)奮圖強。尤其六四爻辭以“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這一歷史故事為喻,講述了在希望與成功之間,有一個堅持不懈的奮發(fā)階段。六五、上九爻辭則對至尊位者在未濟背景下如何使用人才、不斷增強自身實力,做了正反兩方面的闡述。六五爻辭是以“君子之光”為喻的正面闡述;上九爻辭則以“飲酒”為喻的反面闡述。

      周文王以飲酒這一最貼近生活的例子,闡述了信心與力量的關系?!坝墟谟陲嬀?,無咎?!睗M懷信心地飲酒,本身沒有什么對與錯。但是,飲酒過度到“濡其首”,縱然滿懷信心,也無濟于事:“有孚失是”。這一番信心與力量之間失衡的情景,常見于日常生活。

      周文王在《周易》的收尾處,借助于飲酒中經常發(fā)生的“有孚失是”的例子,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自強不息的人生道路上,信心固然重要,力量更是不可或缺;倘若力量缺失,信心便是浮云,一切皆歸虛妄。因此,當登上理想的彼岸時,仍需繼續(xù)前行,再次一步一步地積聚力量,為涉渡更高層次的理想彼岸打下堅實基礎,避免信心十足力量不足的遺憾。從既濟到未濟,不是人生道路的循環(huán)往復,而是人生道路上永無止境的新起點。

      《周易》首卦《乾》的初九爻辭“潛龍勿用”是從正面闡述積聚力量的重要,而《周易》最后一卦《未濟》的上九爻辭“有孚失是”是從反面闡述積聚力量的重要。首尾呼應,一個多么完美的句號!這就是“有孚失是”的本義。

      結 語

      綜合以上三例的本義探索,有兩點體會:

      一是探索《周易》卦辭爻辭的本義,不能脫離該卦的語境,必須在該卦的語境中展開,尤其是卦辭的釋義必須圍繞該卦的特有屬性展開;爻辭的釋義不能脫離爻辭在該卦語境中所處的位置,必須以該卦的特有屬性為背景,按其爻位的特殊發(fā)展階段展開。唯其如此,才能防止釋義出軌,脫離本義。

      二是《周易》六十四卦是對六十四類事物情況發(fā)生、發(fā)展規(guī)律的具體展開,無論是卦辭還是爻辭,往往都是以譬喻的方式“以言明象”。因此,卦爻辭往往都是貼近世事、生活的例子,形象生動,例如,潛龍、牝馬、得朋、喪朋、黃裳、取女、枯楊生稊、枯楊生華、濡其尾、飲酒,等等。理解這些譬喻,應該很容易。由此舉一反三,甚至可以像孔子的弟子顏淵那樣“聞一知十”??梢哉f,《周易》的本義,以及本義所蘊含的智慧,應該較容易為人們所理解。遺憾的是,古人對《周易》的釋義,往往喜歡舍近求遠、舍簡求繁,釋義玄之又玄,以致將《周易》列為“三玄”之首,不少卦辭爻辭的本義,更在過度的釋義中被蒙上一層又一層面紗。然而,舍繁求簡,返樸歸真,才是釋讀卦辭爻辭本義的唯一良方。

      在《周易》卦爻辭的本義被疏理清楚之后,再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哲學史著作中所認為的“ 《周易》原本是一部占筮書,因為《易傳》的問世,才使《周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似乎有本末倒置的感覺;而中國哲學史的起點究竟在哪里,也就有了更符合歷史原貌的判斷。

      一得之見,期待大家指正。

      猜你喜歡
      爻辭易傳周易
      《周易》古經“幽人”詁正
      《周易》卦爻辭的空間性言說
      臨卦的文化意涵與生命關懷
      臨卦的文化意涵與生命關懷
      周易文化之十 學習《易傳》知識,詮釋謙卦和豫卦——可知“全吉全利”之卦的奧妙和如何寓治于樂
      漫畫
      讀書(2018年2期)2018-02-08 19:34:10
      甜甜的“蝴蝶繭”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周易》與《孫子兵法》
      孫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49
      試論《周易》卦體的性質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2
      民丰县| 年辖:市辖区| 东乌| 大田县| 孟州市| 汽车| 临沧市| 绥棱县| 忻城县| 开远市| 昌平区| 铜山县| 肥城市| 衡东县| 贵定县| 拉萨市| 内乡县| 大城县| 武宣县| 吉水县| 德州市| 长泰县| 句容市| 肇源县| 繁峙县| 黎城县| 微博| 班戈县| 元谋县| 通江县| 崇州市| 亚东县| 长葛市| 灌云县| 铁岭县| 云林县| 桐梓县| 灌阳县| 方正县| 磴口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