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春錦 沈思佳
(桐鄉(xiāng)市圖書館 浙江桐鄉(xiāng) 314500)
關于清乾嘉時期著名藏書家鮑廷博從杭州遷居桐鄉(xiāng)的時間,歷來說法不一,劉尚恒[1]、周生杰[2]兩位先生都有專文加以論述。學界普遍認為鮑廷博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遷居桐鄉(xiāng),所據為清代趙學敏所作“知不足齋叢書”序言之夾注“先生甲辰歲移家槜李”[3]。周生杰、楊瑞所著的《鮑廷博評傳》[4]和劉尚恒所著的《鮑廷博年譜長編》[5]146-167都沿用了此說。但鮑氏具體何時遷居桐鄉(xiāng),筆者新近發(fā)現(xiàn)了相關史料中的不同說法,現(xiàn)將爬梳整理的資料著錄加以辨析,以供學界進一步探討。
《青溪嚴氏家譜》原名《嚴氏家譜》,共十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刻本,現(xiàn)藏于上海圖書館,桐鄉(xiāng)市圖書館藏有復印本。此譜由桐鄉(xiāng)烏鎮(zhèn)的嚴辰在其從伯祖嚴師曾留傳的鈔本基礎上續(xù)修而成。
嚴師曾(1750—?),字省吾,號魯齋,于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初修此譜,嚴氏曾延請已寓居烏鎮(zhèn)楊樹浜(又稱楊樹灣、楊樹濱)多年的鮑廷博為之作序,鮑氏欣然命筆,并于嘉慶十七年(1812年)孟夏完成為《青溪嚴氏家譜》所作序言。因該序為新發(fā)現(xiàn)的佚文,故將全文著錄如下:
氏族之有譜,由來尚已。自宋眉山蘇氏之譜出,而譜系始詳備。蓋將以明親疏遠近,辨尊卑,分長幼,后嗣子孫閱是譜者,咸有水源木本之思焉。嚴君魯齋,漢子陵先生之裔胄,明季憶椿公由武林遷居烏戍,迄今二百余年。宗族日盛,寖昌寖熾,竊謂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其支分派別,一脈相延。使按圖瞭如指掌,當自敘昭穆始,魯齋如法詳輯之,以示予。予喬寓茲十一有年,素仰家風之美,登其堂,尊卑長幼秩如也。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世澤之長,其來有自。余既深服魯齋孝友之敦,而又慶其宗支之繁衍也,遂為弁言如次。若夫墓祭之說,禮無明文,惟《周禮》有墓大夫一官,夫墓者,慕也。原以啟后人思慕之心,其與譜,有相為維系者,本俗六之。聊兄弟即次于墳墓之后,非此義歟?魯齋因輯宗譜而并繪之,尤足見教孝之深意。至其淵源世系之長,姚君鏡塘已備志之,茲不贅述。嘉慶十七年(1812)孟夏歙西通介老人鮑廷博謹記序,時年八十有五[6]。
鮑廷博在序言中表達了對嚴氏“家風之美”的仰慕和贊美之情,此為鮑氏在桐鄉(xiāng)文化界頗有聲望的又一實證。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序中提及“予喬寓茲十一有年”,按落款時間“嘉慶十七年(1812年)”推算,則鮑氏寓居烏鎮(zhèn)的時間應當為嘉慶七年(1802年)。這一說法雖由鮑廷博自述,但筆者對此持有不同見解?,F(xiàn)已有多種確鑿的史料表明,鮑廷博早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前后就已寓居桐鄉(xiāng)。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夏,吳騫乘舟從海寧小桐溪往烏青鎮(zhèn)訪鮑廷博,留下詩作《夏夕,從小桐溪泛舟徑硤石至烏青訪淥飲道中即事二首》。乾隆五十年(1785年)三月,吳騫又作有《小寒食同蘭坻烏青泛舟即事三首》。由此可見,遷居烏鎮(zhèn)后的鮑廷博與嘉興地區(qū)師友的來往因為地理距離的拉近變得愈加緊密。
乾隆五十年(1785年)正月十九日,鮑廷博在康熙刻本《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的題識中即署“青鎮(zhèn)寓廬?!?,這是目前文獻可考的鮑氏以“青鎮(zhèn)”落款的最早題識。另有數條題跋中反復出現(xiàn)“校于烏鎮(zhèn)寓館”“校于青鎮(zhèn)寓舍”“青堆寓舍”等字樣?!扒噫?zhèn)”“烏鎮(zhèn)”“青堆”,皆為今桐鄉(xiāng)烏鎮(zhèn)轄區(qū)。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蕭山汪輝祖入京謁選,舟抵湖州后“迂道烏鎮(zhèn)別以文,同至吳門”[5]153。汪輝祖是鮑廷博在杭州時相交多年的老友,此次北上,專程繞道烏鎮(zhèn)道別,可見遷居桐鄉(xiāng)的鮑氏,地理距離的變遠并未使其疏遠在杭的老友。對此,汪輝祖不僅在后來的自傳《病榻夢痕錄》中記上一筆,當時還專門作了四首詩以紀事,其一云:
紆程申別緒,世味辨咸酸。
掃壁方題鳳,回航恰卸帆①。
相逢真倒極,出語總非凡。
幸許窺緗秘,臨行更啟函[5]154。
據此詩可知,當日鮑廷博正準備放舟前往“桐鄉(xiāng)”,此處的“桐鄉(xiāng)”當指桐鄉(xiāng)縣城,可能是去拜訪住在縣城的金德輿、方薰、趙懷玉等好友。據已有史料顯示,鮑氏寓桐期間,與其一眾好友過從甚密,常常“晨夕相處,日以??苯浭窞槭隆盵7]。
一以言之,關于鮑氏序《青溪嚴氏家譜》中提及的“予喬寓茲十一有年”,筆者認為存在以下兩種可能:一是家譜刊刻時出現(xiàn)了脫字,二是鮑廷博所說的“茲”特指烏鎮(zhèn)楊樹浜。而后一種的可能性更大。
清嘉道年間擔任桐鄉(xiāng)教諭一職的宋咸熙②輯有《桐溪詩述》二十四卷,其中收錄了不少鮑廷博的相關資料,如第二十一卷中收錄鮑廷博的小傳和詩作四題,小傳中談及其“寓居青鎮(zhèn)之楊樹濱垂四十年”[8]1710,此為新近發(fā)現(xiàn)的關于鮑廷博寓桐時間的又一說法。
按此說法,以鮑廷博的卒年(嘉慶十九年,1814年)往前推算,則鮑氏移居桐鄉(xiāng)烏鎮(zhèn)楊樹浜的時間約在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這個時間比“甲辰歲”(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約早了八至九年。
在《桐溪詩述》凡例中,宋咸熙談及自己于嘉慶十九年(1814年)出任桐鄉(xiāng)教諭一職后,在鮑廷博和顧修的慫恿下于次年(1815年)開始著手編撰此書,并于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編成,前后歷時四年時間。遺憾的是在編修《桐溪詩述》期間,鮑廷博與顧修先后謝世,“書成而二先生已不及見矣”[8]802。值得一提的是,宋咸熙不僅在《凡例》中對鮑、顧二人的提議表示了感謝,書前的“校訂搜輯各姓氏”中也在第二和第三的位置寫上了兩人的姓名爵里(首位是潘奕雋)。
由此可知,宋咸熙與鮑廷博是關系甚密的忘年交,以嘉慶三年(1798年)鮑廷博就將宋咸熙之父宋大樽的《茗香詩論》刻入“知不足齋叢書”第二十集來看,他們的相識應在宋咸熙任職桐鄉(xiāng)教諭之前,所以其說法是較為可信的。但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筆者在翻閱《桐溪詩述》第十三卷時,發(fā)現(xiàn)陳沄所作的《冶塘棹歌》中有一首詩直接提及了鮑廷博,該詩云:
水閣松亭分外清,客舟到處酒旗迎。
醉中淥飲題佳句,占斷溪山風月情。
詩后有注:“水閣,浜名;松亭,村名。新安鮑以文號淥飲,曾寓冶塘,《詠酒旗》云:‘招邀風月歸花縣,點染溪山入畫屏?!盵8]1357由此可知,鮑廷博在定居烏鎮(zhèn)楊樹浜之前,曾寓居在離楊樹浜不遠的冶塘這個地方。這為上文根據《青溪嚴氏家譜》序中所推測的鮑氏喬寓楊樹浜“十一有年”提供了佐證。
《冶塘棹歌》又稱《柞溪棹歌》,在宋咸熙《桐溪詩述》所引第一首詩的尾注中解釋道:“柞溪居民冶釜為業(yè),故名冶塘,又名爐溪?!盵8]1353可知在這一帶,柞溪和冶塘是可以相互通稱的。此地如今位于桐鄉(xiāng)市區(qū)東北面的金牛塘兩側,南臨京杭大運河,水運交通便利。昔時當地遍長柞樹,故名柞溪。明朝時有沈氏自吳興竹墩村遷居至此,開設冶坊,后產業(yè)壯大,“除在近地設店銷售外,還在松江、嘉善、平湖、嘉興、硤石、湖州等地各大雜貨店掛牌經營沈氏冶坊鐵器。其時鎮(zhèn)之兩端,爐火熊熊,晝夜不絕。地名亦因之漸稱爐頭”[8]68。清時此地分屬清風鄉(xiāng)和永新鄉(xiāng),鮑氏家族“以冶坊為世業(yè)”[9],早年因生意上的聯(lián)系,或許早就到過此地。民國間此地為皂林鄉(xiāng)、楊園鄉(xiāng),新中國成立后屬爐頭人民公社,1983年改爐頭鄉(xiāng),1985年改鄉(xiāng)為鎮(zhèn),后又再設為龍翔街道,今已劃歸烏鎮(zhèn)鎮(zhèn)管轄。
首先,關于鮑氏寓居冶塘的具體時間,據傅增湘云鮑廷博曾手抄《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二十卷,該書“每卷后有惇典堂、蘆浦寓廬、知不足齋、繡溪寓舍等志,均在乾隆丙戌、丁亥間(三十一至三十二年,1766—1767年),皆淥飲欽(親)筆也”[5]69。這是目前可見的鮑廷博最早以“繡溪寓舍”落款的題跋。此后數年間,出現(xiàn)次數更多,以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至三十六年(1771年)為例: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1769年)五月,借振綺堂所藏元林景熙《霽山先生集》五卷,用以自校己藏的汪士鋐刻本。據張揚云:“此文四卷,始校于乾隆己丑五月二十日,至二十三日始畢,日盡一卷,有‘繡溪寓廬記’二行?!盵5]72
同年七月,傳抄并校正振綺堂本宋劉安上《劉給事文集》五卷《附錄》一卷,鮑廷博連續(xù)作有題跋:“乾隆己丑七月,傳錢塘汪氏振綺堂本,二十六日完。知不足齋識。”“乾隆己丑十二月朔,繡溪寓舍。”(卷一末)“己丑十二月朔,午后校于繡溪寓舍。”(卷二末)“己丑十二月初二日,晨起校于繡溪寓舍?!保ň砣扒〖撼笫滤瓤蹋S诶C溪寓舍?!保ň硭哪扒〖撼笫鲁醵眨S诶C溪寓舍,巳刻畢?!保ň砦迥5]73
十二月,抄校宋孫復《孫明復小集》一卷《附錄》一卷:“乾隆己丑十二月初五日,校于繡溪寓廬。”(見詩后)[5]74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僅見一處提及,即十一月二十七日“補錄”清葉奕苞稿本《金石錄補》跋文“于繡溪旅舍”。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七月至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在鮑廷博校讀的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上,留下了數十處題識,其中有“繡溪”字樣的就達十四處之多。
從以上鮑氏的落款可知,在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二年(1766—1767年)之間,鮑廷博經常居住在“繡溪”寓所,尤其是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十二月初,一連住了五天。
其次,關于“繡溪”的具體位置,《桐溪詩述》卷十五收錄方駕所作詩《桐川四時棹歌》四十首,其一云:
黃花開遍秀溪灣,淼淼涼波浸白鷴。
佳節(jié)又逢重九日,沈壺攜酒上東山。
詩后有尾注:“秀溪在縣西北?!盵8]1441筆者查考相關地方志得知,秀溪又作繡溪,是金牛塘的別稱,其區(qū)域與上文所說的冶塘大體重疊。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溪上建有繡溪橋,幾經興廢,至今沿用此名的是一座大型鋼筋混凝土橋梁,名作秀溪橋。據民國《烏青鎮(zhèn)志》記載,“秀(禾郡吳《志》:‘一作繡’)溪橋,又名三里橋,在皂林塘口。”[10]因是明朝抗倭將領宗禮的殉難處,明末清初名士周拱辰嘗作《繡溪橋吊宗將軍賦并序》。稍后的詩人汪紹昌又作有《繡溪橋吊宗將軍詩》,其中有“豈料中丞專閫外,何堪猛士死橋邊”之句。
再次,鮑廷博寓居冶塘繡溪寓舍期間,不僅勤于校書,并與周圍的書友交往甚密。如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五月初十,“桐鄉(xiāng)方蘭如(薰)、金云章(德輿)二君過寓,觀唐摹《十七帖》,并借去文丞相(天祥)遺墨一卷以去”;“十二日……大雨,欲往桐鄉(xiāng)回(訪)方(薰)、金(德輿)二君不果?!盵5]80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二月十五日,鮑廷博冒雨前往海寧送別即將去徽州休寧的吳騫。吳騫說“淥飲自繡溪至,即移舟來送”[5]92,可知那時鮑廷博也是住在冶塘的。吳騫有感于好友的真情厚意,還作了一首《雨渡錢江卻淥飲》詩,以記其事。
綜上所述,鮑廷博在定居桐鄉(xiāng)烏鎮(zhèn)楊樹浜之前,早在乾隆三十一至三十二年(1766—1767年)之間就已經開始在桐鄉(xiāng)縣城西北運河邊的冶塘一帶暫住。鮑氏在冶塘不僅擁有自己的住所“繡溪”寓舍,還在此貯藏了一定數量的藏書。在寓居冶塘期間,鮑氏勤于???,并與附近的師友時相往還,加深了與桐鄉(xiāng)、嘉興一帶藏書家之間的交往和交流。毋庸置疑的是,在清代乾嘉時期藏書與刻書異常興盛的環(huán)境下,以鮑廷博為主的藏書家群體之間形成了良性互動的交際網絡,促進了桐鄉(xiāng)、嘉興、杭州等地乃至全國的私家藏書與刻書風貌的繁榮。
注釋:
① 原注:余到門時,淥飲先生之桐鄉(xiāng),正欲解維而淥飲還舟。
② 宋咸熙(1766—1834年),字德恢,又字小茗,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舉人,官桐鄉(xiāng)教諭。好藏書,建有思茗齋。曾參與阮元主持的《經籍纂詁》編修工作,著有《惜陰日記》《耐冷譚》《思茗齋集》,輯有《古易音訓》《桐溪詩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