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濱
生命教育以對人的自然生命保護及其精神生命發(fā)展為目的,以促進中小學生“讓教育煥發(fā)生命的本色”為辦學宗旨。生命教育是文化生活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完善中小學教育教學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生命教育直接影響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提升中小學教育中喚醒學生生命意識,通過生命教育的導入,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排險意識、助人意識,更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珍貴,從而懂得保護自己、關愛他人。因此,明確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功能定位,探索生命教育在中小學教育的發(fā)展路徑,對于重構教育理想提供了可以借鑒的思路,也是實施積極落實“雙減”政策的應有之義。
一、生命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功能定位
(一)社會功能
生命教育旨在使學生認識、珍惜和熱愛生命,讓其學會生存技能,進而提高生命質量。換句話說,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用生命溫暖生命、用生命溫潤生命、用生命守護生命,用生命發(fā)展生命”。生命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功能定位適合所有的學生,具有整體性。因此,社會功能是生命教育的基本功能。中小學生發(fā)展目標不應局限于學習分數得以提高、興趣愛好得到滿足的淺表層面,還應包含實現社會價值的高級層面。教育部門應將生命教育有機融入教育辦學的過程,積極組建中小學生志愿服務隊伍,用好各級各類社會資源,為中小學生搭建廣泛有效的社會參與平臺,以培養(yǎng)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兩方面為立足點,對課程進行頂層規(guī)劃,設計“真、善、美”“三維一體”的生命課程,“全息”系統(tǒng)充分發(fā)揮中小學生的年齡優(yōu)勢、知識優(yōu)勢、生理優(yōu)勢、智慧優(yōu)勢,以充分實現核心素養(yǎng)的目標。在對口扶貧、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彰顯“生命萌發(fā)的力量”,讓中小學生成為引領社會改革發(fā)展創(chuàng)新成果的潛在力量。
(二)文化功能
中小學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是促進家庭文化建設與傳承的紐帶。在物質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程度滿足的基礎上,提升中小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成為提高社會主義文化生產力的應有之義。中小學教育既有普及性、強制性,又有靈活性、發(fā)展性,有利于激發(fā)中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其成為有生命活力的身心健全人,實現中小學生共享教育現代化發(fā)展成果的關鍵之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和實現途徑。
(三)防御功能
防御功能是指教師解決中小學生在某一時期或某一階段可能面臨的人生困難。學生在很多時候,在超我和原我之間、原我和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沖突,這時學生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生命教育可以對將要發(fā)生的問題進行及時關注,提前防御,解決生命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
(四)干預功能
干預功能是指教師及時地對學生因學習和生活上的挫折而導致發(fā)展偏離正常進行針對性的疏導,減輕其心理的不適感,幫助學生走出困境,讓每個學生學會為自己的生命負責,融入正常的家庭、班級、集體生活中來。
社會、文化、防御、干預功能組成生命教育的基本功能定位。生命教育的社會功能和文化功能是積極的發(fā)展功能,其中的內容是中小學教育中的核心問題,旨在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引領學生過一種安全、理智、負責任、有熱情、有追求、有愛心和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愛惜生命的態(tài)度,懂得如何欣賞和熱愛生命使學生擁有創(chuàng)造幸福人生。防御和干預屬于輔助性的功能,是為學生的終身幸福而服務的。生命教育的防御功能是相對被動的調節(jié),它指向某一具體階段的學生群體,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達到提前預警、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干預功能是對學生心理危機進行干預,也是一種被動性功能,通常解決的是生命教育中的突發(fā)性重大問題。當學生群體或個體面臨的是已經發(fā)生的學業(yè)和人生危機,生命教育的干預功能為這類學生實施危機救護和援助,調節(jié)危害終身幸福的負面想法,有助于情緒情感的調節(jié)和完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讓他們能做一個幸福的人。
二、生命教育在中小學教育中的發(fā)展路徑
(一)生命教育促進學生對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人自我發(fā)現、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要讓學生認識自我價值。生命教育是教育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只有認識生命、尊重生命,才能把握生命,提高生命的價值。在人的一生中,中小學階段是人的“黃金時期”,腦力和體力都處于巔峰期。中小學階段正是學生勤奮學習知識、深入思考人生、奮力提升思想境界、勇于進行社會實踐的寶貴時期。如果在中小學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的視角,即以生命視角認識自己,認識自然和社會,不僅能給中小學生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幫助中小學生形成健康而高尚的生命意識,還會有助于中小學生形成對生命的正確理解、對崇高生命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又能促進學生愛護生命、健康生活、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
通過生命教育,教師把人性最善良、最美好、最純真的東西植入孩子的心田,讓中小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培植他們的生命情懷。讓他們學會積極生存、明白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身心健康和終身幸福。教育是為了讓個體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激發(fā),讓生命過得更有意義、更加精彩。生命教育正是充分開發(fā)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重要舉措,是中小學生共享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徑,是提升中小學生社會參與的有力抓手。
怎樣才能最大化地實現生命的價值?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這些與生命意義相關的問題,是中小學生思考最多的,也是他們這個人生階段需要去弄清楚的問題。教師對這些問題的回答,直接決定了他們日后對人生、對世界的看法?!皭u獨為君子?!惫沤裰型獾膫ト撕陀⑿鄣纳鼩v程、光輝事跡,可以讓中小學生充分體味他們崇高思想品質形成的心路歷程,從而自覺接受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摒棄低俗的思想觀念,最終形成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正確認知,成為符合國家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二)生命教育促進學生生命意識的覺醒
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內容要貼近學生的年齡段、貼近他們的生活。教師在教學中應持續(xù)建構“敬畏生命”的課堂文化,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生命意識覺醒,使其充分認識到生命誕生的神圣和珍貴,關注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成全生命。
儒家文化的精髓在“和”,強調中和,和而不同,天地人和。面對人類社會,敬畏生命即敬畏他人、善待他人。教師要教導學生以“慎獨”對生命意義進行多重思考,不能僅僅滿足于獨善其身、滿足于個人高尚,還要影響身邊的人,讓更多的人成為高尚的人。面對自然界,敬畏生命即敬畏自然,善待自然萬物,認識到個體的生命是整個大自然所構成的生命共同體的一部分。有了這樣的認識,中小學生就會不斷提升生命的質量,拓展生命的內涵,更加珍愛生命。
教師在生命教育中,通過有關死亡主題讓學生思考,引導學生秉持著一種無形的義務和責任,賦予每個獨立的個體對生命應有的尊重和敬畏,從而讓學生改善對死亡的觀念,進行生命反思。通過生命教育,不僅能夠增強學生對死亡的認知,意識到要加強身心健康,還可以為未來的家國天下做更充分的準備。
(三)生命教育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讓校園煥發(fā)生命的氣息,讓課堂煥發(fā)生命的活力?!鞍颜n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這是現代教育應有之義,也是生命教育下“活力課堂”的核心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學習的基本權利”還給學生,要啟發(fā)中小學生對個體生命和群體生命的覺悟。這種覺悟里蘊含著強大的動力,推動中小學生在學業(yè)中發(fā)揮出強大的主體性和自覺性,在求知路上大膽求索、追求創(chuàng)新,積極探索未知領域,熱心參與集體生活,在學習生涯中充實自己的學識,鍛煉自己服務社會、服務他人的本領,為將來充分實現人生價值、奉獻社會、報效祖國奠定堅實的知識基礎和思想基礎。
生命教育課程以開發(fā)學生完美人格為理念,遵循“知我、知人、知物、知天”四個維度,并形成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生命化課程體系。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說過:“如果教育僅僅是向學生灌輸現成知識,那么培養(yǎng)出的人有悟性,卻沒靈魂;有知識,卻沒精神;有活力,卻沒道德的欲望,這樣的人是沒有生命力的人,學生很難接受理解?!彼?,我們在進行生命教育時一定要尊重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由近及遠、循序漸進。
(四)生命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有機銜接、協(xié)同共育
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并稱為教育的三大支柱。我們要將生命教育融入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方方面面,形成有機銜接、協(xié)同共育的生命教育網絡。
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起點和基點,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yǎng)、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家庭中的生命教育要讓學生擁有“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學會與人相處”的基本能力。
教育主管部門要讓生命教育走進學校、走進課堂、走進教材,要讓學生加強“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生存”的能力。教育的主陣地是課堂,我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需要讓我們的課堂播撒幸福的陽光,洋溢著生命的溫暖。
社會教育是一種具有終身性、多樣性的活的教育,社會要開辟更多的實踐基地,為青少年擴大社會交往,進一步發(fā)展其興趣、愛好和個性,廣泛培養(yǎng)其特殊才能,多搭建一些促進青少年之間互動合作的活動平臺。
教育的品質帶給人們的是陽光般的心態(tài),讓整個教育世界充滿溫情和仁愛,充滿信任和希望,生命教育是一門新課程也是一個新課題,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有機銜接、協(xié)同共育。家長、學校、社會都要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通過生命教育,可以讓家庭變得更和睦,讓學校變得更有吸引力,讓教師變得更富有魅力,讓學生變得更具活力,讓社會變得更和諧。
在生命教育發(fā)展路徑上,從喚醒生命意識、關注生存環(huán)境、提高生命質量、訓練生存技能等方面滲透生命教育內涵,各單元之間邏輯關系嚴密,遵循人的認知規(guī)律,由生命到個體,由抽象到具體,又由自我推至他人和社會,由內而外,由知到行,循序漸進,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奠基。
總之,中小學教育要加強生命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判斷能力、排險意識、助人意識,更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珍貴,從而懂得保護自己、關愛他人。生命教育以對人的自然生命保護及其精神生命的發(fā)展為辦學目的,以促進中小學生“讓教育煥發(fā)生命的本色”。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