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玉嘉
我與作業(yè),成了死對頭。
西沉的落日,晚高峰的鳴笛,還有深沉憂郁的夜空。我聽到作業(yè)囂張的嘲笑聲:“太慢了吧,哈哈!”我憤怒地看向它,但又能怎么辦呢?我只能強撐著困倦的眼睛,繼續(xù)做題。
但這次的寒假作業(yè)似乎有些不一樣:語文的名著探究報告、數(shù)學的思維導圖、英語的生活vlog,這些“雙減”政策后的花樣作業(yè)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準備正面應戰(zhàn),使出我慣用的招數(shù)。
第一招,六脈神劍。此招特點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攻,速戰(zhàn)速決。筆頭清脆的按壓聲是戰(zhàn)斗吹響的號角,張牙舞爪的墨跡在作文紙上鋪展開去?!疤骄繄蟾?,不就是寫篇作文嗎?”我手起筆落,但很快敗下陣來。干巴巴的文字向我控訴:缺乏仔細閱讀和綜合比較,無法真正“探究”。這一招,??!
第二招,聲東擊西。此招特點是“偷”,偷出時間,閱讀并尋找“探究點”,增加我方勝算。第一次潛伏行動是在餐桌上。我悄悄地把《傅雷家書》塞進衣兜,坐在餐桌旁,瞄一眼書本,扒兩口飯。結果是我體會了一把“食不知味”。一心兩用,只落得個腦袋和肚子都空空。這一招,再??!
看來這次作業(yè),老師是煞費苦心!完美地避過了我常用的“臨時抱佛腳”和“囫圇吞棗”兩招。還剩最后一招——順水推舟!這一招的特點是“順”,以平和、友好的心態(tài)迎戰(zhàn)。我開始老老實實地與名著對話,一邊在書上圈畫出疑難點,一邊還在筆記本上記錄前后的發(fā)現(xiàn):傅雷對做人的態(tài)度、對藝術的執(zhí)著,傅雷的愛國情懷、愛子之切……閱讀之余,我坐在鋼琴前,感受指尖在黑白琴鍵上的躍動。我想到傅雷父子對藝術的熱情,觸摸到《月光》背后淡淡的憂傷和不屈的意志。我似乎看到《傅雷家書》飄出來的悠揚音符,在文學和音樂之間架起了橋梁……不妨就從 “藝術”切入,從彈琴的藝術談及做人的藝術,從做人的藝術談及思想的藝術。那種頓悟的滿足感,太爽了!
從此,我的任督二脈似乎被打通了。玩耍時,蹲在池塘邊盯著水里的魚兒,我靈光一現(xiàn),把思維導圖設計成捉魚兒的女孩和大小不一的氣泡,氣泡里是不同的知識點;畫畫時,看見五顏六色的馬克筆和彩鉛,我心血來潮,將vlog的關鍵詞定為了“colorful life”,以不同的顏色展開不同方面……漸漸地,摸索探究后的大快人心,取代了合上作業(yè)后的疲倦喟嘆。原來作業(yè)中最有創(chuàng)意的答案就蘊藏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
我與作業(yè)的“愛恨情仇”還在繼續(xù),它將一直伴隨我的青春,且行且歌。
作者定然是對“雙減”后的作業(yè)深有感觸。文章先抑后揚,首尾呼應,突出“花樣作業(yè)”帶給自己的真切體悟。從“被作業(yè)困擾”到“獲得滿足感”,并由點及面,上升到對作業(yè)更深、更廣的積極體驗,主題積極鮮明。尤其是具體敘述自己“三招應戰(zhàn)”的經(jīng)過,勾勒出從“敷衍應付”到“靜心探究”“學有所悟”的心理變化軌跡,跌宕起伏。語言活潑有趣,富有故事的曲折性和趣味性,表現(xiàn)了“雙減”后的作業(yè),不僅促使學生真閱讀、真思考,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無窮的想象力。
提升建議:“三招應戰(zhàn)”的前兩招是之前應付傳統(tǒng)作業(yè)的態(tài)度,建議壓縮,重點應該突出第三招的經(jīng)歷和體驗。最后兩段的點題可以更明確、突出。
根據(jù)中考評分標準,該文建議評分:5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