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毅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外出務工或一方外出務工另一方無監(jiān)護能力、 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階段性問題, 是我國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 公共服務不均等、 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1]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2022 年11 月,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對縣域內義務教育階段五至九年級學生進行抽樣測量,開展心理健康狀況調研。
采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 對寧陵縣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五至九年級學生進行抽樣測量, 樣本數量為19 522 人, 其中留守兒童4236 人。 測量結果顯示,受測學生中, 存在心理異常情況的共2187 人, 總異常率為11.20%,留守兒童群體心理異常率為12.48%, 非留守兒童群體心理異常率為10.91%, 留守兒童群體心理問題高于非留守兒童。
為進一步了解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其家庭情況, 筆者分別向學生和教師發(fā)放留守兒童家庭情況問卷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問卷。 結果顯示: 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或照顧人主要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 占比大約為96%; 留守兒童與父母或監(jiān)護人溝通少, 知心話最想對父母或監(jiān)護人說的留守兒童僅占10%; 留守兒童優(yōu)秀生占比很小, 有36.5%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很差; 有21%留守兒童遭受到校園欺凌, 而欺凌者也多是留守兒童。 綜合分析測量結果和問卷調查結果, 發(fā)現農村留守兒童現存最為突出的心理問題有厭學情緒、人際交往退縮、 沉溺網絡游戲、 孤獨感較強和情緒控制能力較弱等。
在留守兒童學習焦慮分量表得分情況中可以看出, 84.37%的留守兒童有學習焦慮, 對考試懷有恐懼心理, 無法安心學習。 因留守兒童在較小的年齡就需要獨立面對生活、 學習等方面的壓力, 情感需求長期處于未被滿足的狀態(tài), 更易導致個體的無意義感、 自我評價較低、 自我認同感不強, 從而降低對生活、 學習、 人生的期待, 人生目標和規(guī)劃并不清晰, 認為生命無意義, 產生厭學情緒。
在留守兒童過敏傾向和對人焦慮分量表得分情況中, 有40.63%的留守兒童有過敏傾向, 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 18.74%的留守兒童害怕與人交往; 9.37%的留守兒童有孤獨傾向; 有31.26%的留守兒童出現身體癥狀, 在極度焦慮的時候, 會出現嘔吐、 失眠等明顯癥狀。 多數留守兒童由于與父母長期分離, 形成了敏感、 多疑、 自私的性格, 人際交往的能力較弱。 同時, 調查發(fā)現, 由于缺少良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 親子關系隔離、 祖輩溺愛, 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 自我管理能力差, 對限制上網無比反感, 為上網與監(jiān)護人公開發(fā)生沖突的情況較多, 甚至產生暴力和破壞傾向。
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受社會環(huán)境、 學校教育和父母或監(jiān)護人責任意識和教育意識的淡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1. 過分依賴學校教育
和諧的家庭氛圍、 融洽的家庭關系、 親人之間的互動是兒童良好個性形成的關鍵因素。 留守兒童跟爺爺奶奶、 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老人 “苦口婆心” 的教導, 孩子往往比較抵觸, “隔代親” 又令老人對孩子驕縱溺愛, 表現在物質生活上無限滿足, 在道德行為上放任自流。 很多家長把孩子送到學校寄宿就外出務工, 依賴學校教育, 對學校教育期望過高, 家庭教育缺失。
2. 親子關系疏離或緊張
對留守兒童來說, 一年中通常只有寒暑假才能有機會和父母在一起, 長時間的分離會使他們對父母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 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甚至在內心深處對父母離開自己、 沒有照顧自己是有些抱怨的, 當父母回到家里對孩子進行說教或對其行為習慣進行約束時,孩子往往表現出任性、 叛逆、 不服管教的態(tài)度, 有些孩子甚至對家長持冷漠態(tài)度。 生活在農村的爺爺奶奶、 外公外婆認為, 小孩子只要吃飽穿暖, 就能長得很結實, 不生病就是健康, 孩子每天按時上學放學, 按時完成作業(yè), 按時吃飯睡覺, 就沒有什么問題。 有些爺爺奶奶、 外公外婆同時監(jiān)護幾個孩子,有時對年齡、 性別不同的孩子存在區(qū)別對待的情況, 兒童就會變得很敏感, 容易為一些小事而煩惱, 卻又不愿意向父母傾訴, 時間久了就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1. 過度使用網絡
信息化時代, 電子設備普及,但因缺乏引導和監(jiān)督, 很多孩子不能正確使用網絡, 給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帶來了一定影響。 有些孩子在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便通過社交軟件在網上交友, 加入不法網絡群, 成為不良少年; 有的孩子迷戀拍抖音、 快手等短視頻,崇拜網紅, 花費大量時間在制作視頻和刷短視頻上, 甚至節(jié)衣縮食攢錢打賞網紅; 有的孩子受網絡自媒體不健康信息和網絡游戲的影響,性格變得孤僻、 暴躁, 在生活中出現暴力傾向。
2. 生活單調乏味
農村缺少圖書館、 少年宮、 體育場、 游泳館等有益身心健康、 陶冶情操的場所。 不上學的時候, 大部分孩子都是悶在家里上網、 打游戲、 追劇; 有一小部分孩子會騎著自行車到鎮(zhèn)上游蕩, 買廉價的奶茶, 買 “三無” 零食, 泡網吧, 甚至學著成年人的樣子到小餐館飲酒, 他們漸漸成為令家長和教師頭疼的 “問題少年”。
1.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夠理想
農村中小學缺乏專業(yè)的心理教師隊伍, 學校心理教師大多由團(隊) 干部、 政治教師或班主任兼任, 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需要提高; 心理教育課程開設不足, 部分學校沒有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式納入教學管理體系, 少數學校同類課程開設處于無序狀況, 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 農村學校心理輔導室條件普遍較差, 不符合心理輔導工作的基本要求。
2. 教師對留守兒童關注度低
在生活中, 留守兒童和教師接觸時間最長, 特別是寄宿制學校,教師和留守兒童幾乎是朝夕相處,教師成了留守兒童生活中最重要的他人, 但對于學生人數較多的班級, 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往往沒有那么多精力關心到每一位學生, 很可能會疏忽對留守兒童的關照。 留守兒童本來因為缺少父母關愛就很容易出現心理和行為問題, 這種情況下, 他們如果能感覺到教師對他們的付出, 自然愿意在學習上努力認真, 在生活中變得積極樂觀。
以筆者所在寧陵縣為例, 部分鄉(xiāng)鎮(zhèn)建立寄宿制留守兒童學校作為試點校, 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 同時, 重視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 加大農村師資力量配備和經費投入, 學校按師生比配備心理健康專兼職教師,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關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 提升留守兒童積極心理品質。
1. 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陣地建設, 提升規(guī)范化建設水平
寧陵縣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 指導各中小學完善學校心理輔導室建設。 按照教育部 《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要求, 加強和規(guī)范全縣各學校心理輔導室建設、 管理和使用, 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 開設心理熱線,設立學生留言信箱, 聽取學生訴求, 疏導化解矛盾, 做到 “件件有回應、 事事有結果”, 持續(xù)做好常態(tài)化心理健康服務。
2. 開足開好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寧陵縣出臺 《關于進一步加強全縣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 (寧教體文 〔2023〕 20 號),要求各中小學校充分發(fā)揮課堂教學主渠道作用, 將心理健康課程作為必修課列入課程計劃, 構建科學系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小學各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2課時, 中學各年級每學年不少于14 課時, 課程開設形式以活動為主, 包括團體輔導、 心理訓練、 情境設計、 問題辨析、 角色扮演、 游戲輔導、 心理情景劇、 專題講座等, 融知識性、 趣味性、 參與性和操作性為一體。
3. 強化師資隊伍建設, 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質量
寧陵縣合理調控教師編制, 招聘專業(yè)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進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引進機制和激勵機制; 對新入職教師進行崗前培訓,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必修內容進行重點培訓; 對全縣各學校心理健康負責人、 心理健康教育專干、 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師開展中小學心理危機識別與干預專題培訓; 對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進行專業(yè)知識提升培訓。
4. 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排查工作, 筑牢教育 “心” 防線
學期開學, 各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普查,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寧陵縣利用心理測評系統(tǒng)對全縣小學高年級、 初中和高中學校在校生開展心理測評, 參考測評預警結果對學生開展談心排查工作。 通過班主任訪談、 任課教師反饋、 心理委員監(jiān)測、 心理健康教師和其他評估小組成員一起綜合評估, 識別出一般心理危機、 嚴重心理危機和重大心理危機學生。 班主任和專兼職心理健康教師對排查出的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采取分類干預, 建立“學校危機預警檔案” 和學生 “一生一檔” “一生一策” 個體檔案,心理普查覆蓋全縣各中小學, 全面筑牢教育 “心” 防線。
5. 常態(tài)化開展 “愛心傳遞情暖校園” 教育活動
各學校積極開展 “愛心傳遞情暖校園” 教育活動, 班主任與學生談心, 引導、 鼓勵學生積極發(fā)言, 談理想、 說感悟、 講困惑, 班主任一一點評并總結, 適時進行生命教育、 健康教育、 安全教育, 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價值觀和人生觀。
建立健全家校共育工作機制,寧陵縣教體局成立了家校共育工作領導小組, 各級各類學校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 切實履行工作職責。 學校設立校外家校共育家長來訪室, 設立家長意見箱, 公示教體局家校共育中心聯系電話、來訪室專用熱線; 學校定期或不定期召開多種形式的家長會, 舉行開放日活動, 進行線上或實地家訪;開辦家校共育合作論壇, 聘請專家、 優(yōu)秀家長、優(yōu)秀教師到校針對家庭教育、 學校教育開展家校共育知識講座并分享優(yōu)秀家校共育案例, 提升學校對家庭教育的指導能力和家長家庭教育水平, 有效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學校與縣婦聯、 工會、 團委、檢察院等組織和單位合力, 積極為留守兒童提供假期日間照料、 心理健康和普法教育等關愛服務; 與社會心理機構、 精神衛(wèi)生醫(yī)療等部門多方聯動, 爭取專業(yè)力量為留守兒童提供更科學的精神衛(wèi)生和心理健康服務。
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是一個需要全社會關注的大課題, 需要學校、家庭、 社會共同合力, 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把關愛留守兒童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