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講喜馬拉雅跨國通道的選線,也就是解釋為何中尼鐵路的位置是在吉隆和加德滿都之間。
關(guān)于中尼跨國鐵路的選線,考慮了3個方案。第1個方案是西線方案,第2個方案是中線方案,第3個方案是東線方案。這3個方案有一個共同段——日喀則到夏木德。3個方案的隧道數(shù)量、隧道最長長度、最大覆土,以及橋梁的數(shù)量和線路總長是不一樣的。
共同段: 從日喀則到崗科的大部分線路沿著雅魯藏布江修建,最終到達夏木德。
中線: 始于夏木德并往聶拉木和樟木鎮(zhèn)延伸,在聶拉木南部的陡坡和樟木鎮(zhèn)的附近有小范圍內(nèi)的多次展線,繼續(xù)向前到Patibhanjyang 南部的線路與西線重合。經(jīng)過聶拉木之后沿樟木谷,該線路將連接中尼邊境2個貿(mào)易重鎮(zhèn)——樟木與科達里(Kodari)。該線路從聶拉木到樟木高程落差在30 km內(nèi)高達1 400 m,包含密集的環(huán)線。
西線: 始于夏木德并沿佩枯措進入吉隆溝。該線在吉隆北部有2次較大范圍的回環(huán)展線,并沿著吉隆藏布河谷直至中尼邊境,在Mangmo周邊再度進行2次回環(huán)展線。在尼泊爾范圍內(nèi),西線跨越郎塘河,從Thulo Syabru的附近和Dhunche東部進行穿越,在Gosainkund的南部進行小范圍的回環(huán)展線,并最終在Patibhanjyang附近與東線匯合,到達Sankhu。該線路橋隧工程數(shù)量較多,尤其是在尼泊爾境內(nèi)。
東線: 從夏木德出發(fā)后,有一部分是與中線相同的。共同端之后通過約130 km隧道,至孫科西河。通過架設(shè)高架橋,該線跨越孫科西河并通過一些較短的隧道進入加德滿都谷地。該線路建設(shè)成本較高,但投入運營后將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對不同的標準如線路的可建造性、可靠性等賦不同的比重以對選線進行對比與評估,西線可建造性最好,東線經(jīng)濟效益、可靠性、運營效率最好且環(huán)境影響最小。綜合各因素考慮,西線是首選線路。
中國和尼泊爾在2014年尼泊爾大地震之前,有2條公路通道連接,分別對應(yīng)樟木口岸和吉隆口岸。地震之后,樟木口岸通道由于受損較嚴重,且沿線工程地質(zhì)條件原本就較為惡劣,至今尚未重新開放。因此,目前中國和尼泊爾的連接通道僅有吉隆口岸1處,這也是為何中尼跨國通道要從吉隆到加德滿都的原因之一。
在尼泊爾考察期間,我意外地發(fā)現(xiàn),1 000多年前,唐玄奘沿絲綢之路從長安出發(fā),到中亞,再從中亞路經(jīng)南亞返回長安時也走了西線,所不同的是他去中亞和南亞進行宗教文化交流是沿著山頂行走的,而我們的通道將在喜馬拉雅崇山峻嶺之間以橋隧方式穿越,相信佛教的人會認為這是2 000年前出生于尼泊爾的佛祖釋迦摩尼的安排 ,我似乎也找不到別的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