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天宜
民國正是中國女性尋求解放、爭取獨立地位的時期,《益世報·婦女周刊》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和傳播媒介,在一定程度上傳播了國外女性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所展現(xiàn)的外國女性形象也成為了中國女性的一種參照物,表達了編者對近代中國婦女轉(zhuǎn)型的殷切期望。著名報人史量才曾說過:“日報者,屬于史部,而更為超于史部之刊物也?!雹賵罂襟w作為重要的公共資源,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其對社會的積極引領作用,也需要回顧和反思歷史,《益世報·婦女周刊》即是這一面可供參照的鏡子。
《益世報》是民國時期四大報紙之一②,1915年10 月10 日在天津創(chuàng)刊。該報以“放世界眼光,謀人類幸?!睘樽谥?,對近代中國社會進行了比較客觀的報道。該報先后創(chuàng)辦過50 多個副刊,內(nèi)容豐富多樣,涉及到當時的政治、文化、社會、宗教、教育、衛(wèi)生以及抗戰(zhàn)等,最大程度地滿足了讀者群體對于報紙內(nèi)容的不同需求。③
本文所要探討的《婦女周刊》創(chuàng)刊于1932 年11 月10 日,到1935 年5 月30 日??渤霭媪?27 期,主編為民國女性王右家,是民盟創(chuàng)始人羅隆基的妻子。她在主編《婦女周刊》期間,除編輯組稿外,還以王康壘、康壘或壘為筆名,撰寫了100 多篇文章。1935 年5 月后,因王右家住院動手術,《婦女周刊》??"?/p>
王右家是當時典型的摩登女性,曾在英國劍橋大學留學,回國后又因與羅隆基的高調(diào)戀愛而廣為人知,與羅隆基一起活動于社會名流圈中。1931年羅隆基受聘于《益世報》,擔任社論的主筆人,王右家也隨之一同來到了天津。
王右家經(jīng)歷了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婦女運動的洗禮,在中國婦女運動的發(fā)展上有著自己深刻的體會,對于20 世紀30 年代婦女運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也有著較為理性的認識和理解。而她的女性編者身份,也使得《婦女周刊》能夠切身體會女性身份在當時社會的尷尬地位,因此能夠更加堅定地站在維護女性權益這一邊。正如《美光》雜志評價所說:“王右家犧牲了假面罩的愛情,去追尋真正的民主,把一個女戰(zhàn)士的精神,表現(xiàn)得干脆而淋漓!”⑤
《婦女周刊》最初的創(chuàng)刊目的并不是想要在婦女運動中占據(jù)重要的位置。⑥按照主編王右家自己的說法,當時的社會在“女性解放”這個主題上已有了一些進展,比如富家太太小姐活躍于政治舞臺、男女自由戀愛自由婚姻等,但人們的著力點卻有些流于形式。因此,《婦女周刊》“注重從婦女解放遭遇到的種種問題出發(fā),培養(yǎng)和提高婦女的知識和能力,以便有步驟地解決婦女遭受的不公平待遇,通過漸進的方式掃除婦女們承受的壓迫,從而實現(xiàn)婦女真正的解放。”⑦
這一思想傾向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婦女周刊》的基調(diào)。翻閱《婦女周刊》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欄目的文章比較接近日常生活,例如介紹怎樣灌溉花木,怎樣裁制衣服,怎樣烹調(diào)飲食,怎樣教育嬰兒。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知識性的欄目,比如法律咨詢、歷史典故、書籍介紹等等。
《婦女周刊》的創(chuàng)刊是希望通過增進普通常識,充實婦女們做人的知識和能力,從而改進婦女的日常生活,使中國婦女們從思想上、智識上實現(xiàn)真正的“摩登”。雖然王右家表示不敢妄言《婦女周刊》會對中國婦女運動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但是她也能清楚地認識到“救國”是《婦女周刊》應負的責任。
《婦女周刊》堅持關注普通人的生活和命運立場,再加上編者的性別身份對于女性作者、讀者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容易形成女性間的身份認同,也更有助于喚醒更多的女性對婦女問題產(chǎn)生關注和討論。
作為天津“經(jīng)歷新教育的淘洗,以鮮明的主體自覺迥異于傳統(tǒng)女性的新知識女性”⑧的編者、作者,她們通過媒體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為婦女運動、女性主動參與社會性別制度的變革、確立女性的主體性而吶喊、呼號。《婦女周刊》不僅傳播進步思想、介紹了國內(nèi)婦女的情況,而且還有一部分關于外國婦女的文章,介紹了國外婦女的求學、工作、婚姻以及政治參與等情況。
《婦女周刊》發(fā)刊時間雖短,但在當時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今日講上世紀30 年代的婦女解放運動,便不能不講《益世報·婦女周刊》”⑨。對于《婦女周刊》的研究,學界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趙秀麗《調(diào)適與應對:天主教婚姻家庭倫理在華處境研究——以天津為中心的考察(1915-1937)》借助于《益世報》上有關婚姻家庭倫理的相關記載,關注在復雜的社會、歷史背景下天主教對婦女運動的立場和觀點,以及對婦女運動話語權的爭奪,展示了近代婚姻的轉(zhuǎn)型及其與新文化運動、婦女運動的多重互動關系。⑩作者所關注的近代社會的自由戀愛、近代婚姻的改良、近代婦女運動以及女子職業(yè)教育等方面,對于本文進一步研究《益世報·婦女周刊》對國外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參考意義。李凈昉《媒體與民國時期女性主體性的建構——以天津〈益世報·婦女周刊〉為例》從經(jīng)驗主體、思維主體、言說主體三個層面來探討女性是如何建立自身的主體性。?
《婦女周刊》依托的是《益世報》的廣闊平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益世報》對于近代婦女運動的立場。也正是基于《益世報·婦女周刊》在參與婦女解放議題方面占有的重要位置,而目前學界卻對該議題關注不足的現(xiàn)狀,本文試圖聚焦于研究該周刊刊載的外國女性文章的文本內(nèi)容,以期進一步了解這些知識女性是如何利用報刊的話語權來塑造外國女性形象,其所呈現(xiàn)的外國女性形象又對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產(chǎn)生了什么意義。
《婦女周刊》發(fā)行的時間段,即20 世紀30 年代前期,中國社會的男女不平等現(xiàn)狀已經(jīng)得到一定的改觀。一些社會團體的成立,或者是一種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為了標榜尊重男女平等,一定要有一兩個女子作為發(fā)起人。但這在王右家看來,只是一種流于表面的平等。《婦女周刊》要做的,是使自己的受眾群體——中國的普通女性開闊視野、提升自我覺醒能力。?因此,在《婦女周刊》刊載的一些文章中,既有贊揚外國女性優(yōu)秀品質(zhì)的一面,也有揭露資本家的虛偽和壓迫、同情全世界被剝削的勞動婦女的一面。以下將從《婦女周刊》對外國女性形象的塑造策略以及具體內(nèi)容展開分析。
王右家認為過去的女子“要仰仗男子的終身豢養(yǎng),往往不能不泯滅了自己的意志,去逢迎男子的意志。倘是不以男子的好惡為轉(zhuǎn)移,隨時都有斷絕經(jīng)濟來源的可能”,“所以幾千年以來女子所受的種種不平等待遇,完全是因為我們婦女不能自給”,而過去的女性運動也證實了女子獲取經(jīng)濟上獨立的權利,是“使女子在經(jīng)濟上和男子有平衡的進展”的緣故,因此編者大力提倡女子應當充實自己謀求經(jīng)濟獨立的本領。?
有兩位在專業(yè)領域享有極大成就的外國女性就是女子充實而獨立的典型。穆里根女士是一位畫家,在中國生活已經(jīng)將近14 年,平日游覽中國名勝之地研究建筑及繪畫,此次受邀到南開大學做演講。?
另一位是一個僑居中國的俄國女聲樂教師。她在俄國音樂學院取得音樂碩士學位,現(xiàn)任河北女師音樂系教授,教授聲樂已有23 年的歷史。她在瑞士、法國、意大利都做過教授聲樂的教師,所教授過的學生也有一些享有盛名。?
這兩篇文章所展現(xiàn)的外國女性都是自信且獨立的代表,她們知識儲備豐富,專業(yè)造詣深厚?!秼D女周刊》利用自己的媒介優(yōu)勢將她們的成就及形象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拉近了普通人與她們之間的隔閡,讀者通過報紙來了解這些新時代女性,從而在她們心中樹下了自己的標桿。
除了個人典型模范之外,如何改善社會整體女性風貌也引起了編者的注意。“蘇聯(lián)通過‘一五計劃’一躍成為世界強國的事實對中國知識界的觸動是巨大的。國難時期廣大知識分子對‘強國夢’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迫切,他們努力地從蘇聯(lián)身上尋找著可以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知識界將目光轉(zhuǎn)向蘇聯(lián),期冀從中尋找救國的辦法,而知識女性也將目光看向了這個社會主義國家。
《婦女周刊》高度贊譽了30 年代蘇聯(lián)的社會改造?!陡锩蠖韲伺穆殬I(yè)》一文中寫道,俄國推翻舊帝國后,便嚴格取締了娼妓制度及其他傷風敗俗的事業(yè)。蘇聯(lián)的建設可以用驚人來形容,不僅憲法上特別為她們制定了保護女工的條文,而且政府還設立了“禁妓院”,學院的設施良好,一進去先學習藥物治療學,之后按照身體健康狀況分配“作工”的任務,待遇完全和工廠的工人一樣。這些婦女出院之后便能拿到一個證書,從此以往的行為作廢,任何人都不能對她進行侮辱。?此時,中國的娼妓問題也亟待解決,這篇文章的刊載是知識女性在深刻反思中國社會現(xiàn)狀的基礎上,積極為國內(nèi)的廢娼運動出謀劃策的體現(xiàn)。
以《婦女周刊》的視角來看,蘇俄的婦女解放工作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并且將蘇俄的婦女作為我國婦女解放工作的榜樣,希望能夠以蘇俄婦女為鑒。
在實踐上,“蘇俄婦女界現(xiàn)時從事各種男子之工作者頗多”,以下是報刊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蘇俄婦女服務于衛(wèi)生機關者占工作人員75%,學校教員56%為女性,大學學生女子占33%以上,任醫(yī)學教師之女子人數(shù)是男子的三倍,有憑證的婦女科學家總數(shù)有7000 人,差不多是男科學家的一半,婦女作技術發(fā)明而獲登記者計有2 萬起,還有婦女因發(fā)明而獲得蘇聯(lián)最高級之列寧勛章等等。?蘇俄婦女的這些成績,足以用來反駁男子輕視女子的言論。
作者希望以蘇俄婦女為鑒,先從認知上意識到,科學的發(fā)明、社會的領袖,這些不是男子的專利,并不是女子先天就不可能的事。只要女子努力,男子可做到的事,女子照樣可做到。只要我們中國婦女努力,俄國婦女們可以做到的事,我們照樣可以做到?!疤日婺茏龅教K俄這樣,一個人,無論是男是女,總有一個人的用處,國家不強盛,當然亦無此理”,作者鼓勵以蘇為師,向中國婦女發(fā)出呼吁:蘇俄婦女這種成績,是我們中國婦女的榜樣,是我們中國婦女的鼓勵。?
在精神上,蘇俄的婦女天天都處在變轉(zhuǎn)之中,她們完成了一個雙重事業(yè):糾正他們自己到一個完全改造的物質(zhì)世界,并且到一個新的心靈的地位,去和私產(chǎn)制度傳下來的物質(zhì)文化去奮斗,并且和她們自己物質(zhì)上的心理決定去奮斗。蘇俄革命對于女子的意義,或許比對于男子的意義還要重大。不僅僅是關乎到政府的改變,買賣價額的改變,偉大精神的提起,更是動搖了她們整個的社會。“蘇俄婦女的那種精神,實在不是中國的婦女們所能望其項背的”,而蘇俄人民的精神,也是支撐蘇俄生存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恰逢中國國難,《婦女周刊》期冀“爰譯此文,借為我中華婦女的他山攻玉的資助”。?
《婦女周刊》發(fā)行期間,正值經(jīng)濟大危機席卷西方之時,該刊大量地披露了此時期西方婦女受到的壓迫與不公平,揭露出資本家的虛偽。
《一個英國失業(yè)婦女的生活》描寫的是一個沒有收入來源的窮苦家庭的女主人如何精打細算地過著早已潦倒貧困的日子。受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她丈夫在船上的工作沒了,而全家包括四個孩子只能靠微薄的救濟金度日子。這位婦女表示:“這種生活我連一分鐘也不愿意再活了,雖然我們?yōu)榱耸臣Z問題艱苦的奮斗,而結(jié)果是生活仍然難以維持?!?社會經(jīng)濟的崩盤,受影響最深和最長遠的往往是普通大眾,對經(jīng)濟危機下普通民眾生活的揭露,打破了社會輿論中以往對資本主義經(jīng)濟制度的美化,引起婦女讀者的同情和思考。
《國際勞動婦女狀況》一文分析了婦女由家庭走向工廠的社會原因:在工業(yè)上因為機器的使用,以致于成年的男工被排擠,又因為資本家的榨取,使工人們的收入難以維持家庭的基本開支,婦女在家庭的工作也部分地被代替,于是婦女便不得不由家庭內(nèi)走向工廠了。因為傳統(tǒng)觀念的殘留,婦女的負擔較成年男子為輕,她們外出工作不過是為了補充家庭收入之不足,所以她們的工資也低于成年男工;另一方面,婦女對于社會的認識較弱,組織力不強,這種種的條件,都很適合成為資本家雇傭的對象,故婦女大批的進入工廠,代替了成年男工。然而這些勞動婦女的現(xiàn)狀卻很令人同情,她們工作時間長,所得到的報酬卻少,平均男工與女工工資之差達50%。英國、日本的紡織工業(yè)也是建立在婦女童工賤價血汗之上的,隨著經(jīng)濟恐慌的加劇,資本家便將損失轉(zhuǎn)嫁到勞動婦女身上。?
基于人人平等的社會而言,“八小時的教育、八小時的休息及八小時的勞動”理念的提倡與實施,無論是在人道上、人類的生理上以及人類的進化上都是必需的,然而在現(xiàn)行資本主義社會內(nèi)卻是普遍的難以實行,其事實是:專為自己盈利的資本家,卻不顧什么人道,反而對于勞動婦女加以污蔑、難堪與歧視?!皠趧計D女……應當在產(chǎn)前二星期產(chǎn)后四星期休息期間內(nèi),工資照給,但是在各資本主義國家內(nèi),雖有明文優(yōu)待辦法的規(guī)定,至今多未施行,即有施行的,也不能按月支付,甚至因此而有被除名之危險,所以勞動婦女在產(chǎn)前后的期間內(nèi),也要免強服役,所以早產(chǎn),及嬰兒死亡率增加了。有很多的勞動婦女因身體疲勞,內(nèi)虛及生疾病而致死亡?!?
在另一篇文章《現(xiàn)世界婦女職業(yè)狀況》中,作者不禁發(fā)出感慨:“因為婦女勞動力低廉,各國都是逐漸增加的運用著,但是我們怎么的來適當形容婦女的不幸和被壓迫的殘酷事實呢?”?在資本主義經(jīng)濟發(fā)展和經(jīng)濟危機的雙重推動下,婦女們正逐漸擺脫“家庭主婦”這一個詞語對她們的束縛,逐漸擺脫對丈夫的經(jīng)濟依賴而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現(xiàn)實資本家的殘酷壓迫卻給正在覺醒的婦女們以沉重的打擊。國際上婦女同胞們的經(jīng)歷,也可能會成為中國婦女們的遭遇。在《一個英國失業(yè)婦女的生活》的篇頭語中,作者便已表明:失業(yè)恐慌既然彌漫全世界,自非偶然之事實,而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同時,問題本身已含有解決之前提,即本問題之解決,亦必須以歷史的發(fā)展的法則為基礎是也。?
資本主義制度的諸多弊端暴露,《婦女周刊》及時抓住了這一現(xiàn)象進行討論,揭露了西方勞動婦女此時的艱難處境以及在社會勞動中所受到的壓迫,并且能夠從本質(zhì)上對這一場經(jīng)濟危機進行探討,從中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編者所具有的政治立場傾向,即在對比兩種不同社會制度婦女生活狀況的前提下,意識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從而更傾向于蘇聯(lián)所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
婦女解放運動不僅使婦女走出了家庭,也使她們走向了社會,走向了政治。中外婦女們在家庭內(nèi)外的遭遇既有相似性,也存在很大的不同?!秼D女周刊》則通過對國外某一現(xiàn)象的評論,對標國內(nèi)的相關情況,以達到傳遞編者態(tài)度、引發(fā)讀者思考的目的。
在爭取政治權利方面,20 世紀30 年代各國積極開展軍備競賽,引起了人民的反對,使法國婦女也走上了反對戰(zhàn)爭的實際道路,她們要用同居封鎖的辦法來阻止戰(zhàn)士,即不與參與戰(zhàn)爭的戰(zhàn)士同居。由法國婦女這一舉動,作者想到了中國婦女們最近的一樁事:為了尋求在法律上的性別平等,上海的閨秀們打算組織一個女子不嫁同盟,借此向南京立法院的立法老爺們示威,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認為造成戰(zhàn)爭的原因是國際間市場的競爭和掠奪,制止戰(zhàn)爭須從源頭解決。而男女不平等則需要女子取得經(jīng)濟上的獨立,不依靠男人,就不會有男女不平等的事情出現(xiàn),女子即不會再受男子的氣。用婦女特殊的生理上面的性工具作為武器,這只是表示婦女的低能,此種方法實質(zhì)上是婦女把自己當成了性的奴隸。女子應該懂得造成國際間經(jīng)濟矛盾的根本原因,以及婦女經(jīng)濟不能獨立的原因,從這方面討論解決的方法,才是唯一的徹底途徑。?
在女大學生的求學方面,當時有一批女子進入大學只是為了滿足虛榮心,她們在學校中打扮摩登、虛度光陰,畢業(yè)后用學士文憑去換結(jié)婚證書,不愿意從事工作。?這一些人對于女子教育和大學生活持有錯誤的觀念。作者素“看到國內(nèi)大學的女生日常生活狀態(tài),往往有誤解的效尤”,?于是將自己的親身所聞所見寫成文章。比如美國大學有的是用功讀書的學生,她們半工半讀,并且十分尊敬師長,遇到先生請安已經(jīng)成了每一個人都很自然的習慣?!懊绹瞬徽J真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了”,相比于幾年前的大學生,現(xiàn)在的學生不僅在課程上用功,此外她們還對經(jīng)濟和政治一類的事情感興趣,她們更加上進、求知。?
在家庭方面,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模式中,女子被視為男子的附屬品,她們在家庭內(nèi)外都處于失聲的地位。受傳統(tǒng)綱常倫理的影響,婦女們未嫁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喪失了人格的獨立性。傳統(tǒng)的中國女性要勤儉持家、輔佐丈夫、教育子女、孝順公婆、為夫家傳宗接代,她們承擔了家庭內(nèi)務的重擔,卻享受不到相等的地位待遇,可以稱作是“家庭奴隸”。
與中國女子情況相類似的是波斯的婦女,她們的性別不平等、落后制度的殘余與中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比如在著裝上,波斯婦女必須穿黑色長裝,作者認為這“是兩性分野的表征,是女人的被征服,是男人的侵略”,并且這一著裝打扮已經(jīng)在社會、在婦女心中成了理所應當?shù)恼谛卟肌?在婚姻制度方面,波斯也是傳統(tǒng)而落后的,他們實行的仍是一夫多妻制。?
但是波斯也在迅速改變,處于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雜糅中。電影的出現(xiàn)成了波斯婦女們認識和了解一個新的、奇異的生活的途徑,并對黑袍產(chǎn)生了攻擊;?一些受過教育的、有自由思想的婦女開始信奉一種主張男女平等、教育機會均等的新宗教。?
在作者看來,波斯的變革首先需要注重的是“愛好的而又受過高等教育的婦女”,“要單獨的,盡力的先改良她們那小的團體”,因為波斯社會傳統(tǒng)上的力量非常強大,如果采用西洋人那一套方式進行變革,難免會出現(xiàn)令人失望的情況。?此時的中國社會亦是如此,“新文化運動以來的婦女運動在打破傳統(tǒng)禮教對女性的束縛,贏得男女平等的政治權利和法律地位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成果”,?像劉清揚、李峙山等一批又一批的知識女性在其中充當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她們接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在心中埋下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完成了作為女性主體的自我解放與自我認同,而后又勇?lián)越夥胖笕?,以報刊等公共平臺為基地,為中國萬千女性而奔走?!秼D女周刊》的編者們便是那已經(jīng)受過改良的“小團體”,她們也呼喚更多的有志之士參與到中國女性的變革中來。
《婦女周刊》在展現(xiàn)中外女性形象時的方式有所不同,這既是受現(xiàn)實條件所限制而導致的差別,也是編者們主觀選擇上產(chǎn)生的結(jié)果,而當我們再翻閱起這份周刊時,也能夠從這些差異中看出編者的一些態(tài)度和傾向。
第一,關于外國女性的文章多為譯著,偶爾附有譯者的一些評論;有關國內(nèi)女性的文章則多為議論性質(zhì)的,是在“有意識的將一些原本屬于女性私人領域的隱秘話題置于公共空間之內(nèi),使之在讀者的閱讀消費中變?yōu)楣_討論的內(nèi)容”?。
國內(nèi)外的社會環(huán)境存在極大的差異,在通訊還并不發(fā)達的30 年代,國外的情況難以真實而及時地傳達至國內(nèi),因此,《婦女周刊》上的這些文章大多是譯著。但編輯在選擇文章時,一定會有價值預設并且選擇與自身價值觀相近的內(nèi)容,所以我們也可以從編者截取的片段內(nèi)容看出編者的態(tài)度及傾向。
因為親身經(jīng)歷才會更加有所感觸,《婦女周刊》的編者們正身處中國婦女解放的潮流之中,她們作為新一代的知識女性,自覺承擔起了為其他階層女性代言的任務,借助報刊這一傳播媒介,以筆桿子的形式向落后的社會發(fā)起了斗爭。比如《馬廠中的婦女》一文批判那些“摩登女郎”們未能將在馬場上表現(xiàn)出來的犧牲精神和做事的認真態(tài)度,用在社會服務上;?《我的教育兒童的經(jīng)歷》是一位將近40 歲的女性講述其教育兒童的經(jīng)歷,她批判了傳統(tǒng)社會性別制度下忽視對女性的教育,因此該女性在管教自己的孩子時,注重從孩子的身體、性格以及智識等多方面進行培養(yǎng)。?這些議論性文章帶給讀者的實踐性指向是相當明晰的,從細節(jié)處批判社會婦女問題弊端的同時,也給讀者劃出了一條通向新女性的道路。
第二,關于外國女性的文章存在很明顯的貶歐褒蘇傾向;有關國內(nèi)女性的文章內(nèi)容則是關注社會時事、反對落后陋習。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國內(nèi)知識分子普遍意識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恰逢在《婦女周刊》發(fā)行的這段時間,歐美國家正遭遇經(jīng)濟大危機,由此而產(chǎn)生的一系列社會混亂,難免不會讓國內(nèi)知識分子有所反思。但需要明確的是,并非所有關于歐美國家的文章都是展示的負面情況,歐美婦女們身上所具有的一些適應近代化的特質(zhì)仍是為編者所贊揚的。
解放前的俄國,與中國的情況類似,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得到廣泛傳播的背景下,蘇俄婦女的解放以及蘇俄女性取得的偉大成功,成為了中國先進分子傾慕和學習的對象。也正是借由《婦女周刊》對國外婦女狀況的一褒一貶,使得一般受眾從盲目崇拜西方的桎梏中脫離出來,間接地參與進了政治道路的選擇當中。
關于國內(nèi)女性的文章則大多是針砭時弊,是編者群體針對當時國內(nèi)存在的一些落后觀念習俗而大呼男女平等、女子經(jīng)濟獨立、女子合法權益的口號,是向壓抑女子個人人格的落后社會發(fā)出的宣戰(zhàn)書。著名新聞教育家徐寶璜認為媒體“應善用其勢力,立在社會之前,創(chuàng)造正當之輿論,而納人事于軌物焉”?,因此該刊對社會問題進行評論、發(fā)表意見,從而形成輿論氣候。在民國時期,娼妓的存在是阻礙中國婦女解放的一大難題?!秼D女周刊》特別關注娼妓群體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廢娼之后她們的出路等問題。盡管娼妓問題不容易解決,但《婦女周刊》的編者們在社會調(diào)查的基礎上,再現(xiàn)娼妓的悲慘生活,呼吁婦女運動的領導者們不要忽視“一般痛苦無告妓女們,正在引頸地渴望著你們?nèi)ソ夥拍兀 ?
《婦女周刊》定位的受眾群體是“普通的境況不大充裕的婦女們”,為的是增進普通常識,充實婦女們做人的知識和能力?;谶@一定位,不可避免的關于國內(nèi)女性的文章占了大部分,且這部分文章的思想程度更深。介紹國外女性形象的文章是《婦女周刊》編者們參與中國婦女解放運動的補充,兩者共同成為這些知識女性為婦女運動和整個國家的近代化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的見證。
《婦女周刊》刊載外國女性的文章,不僅只是為了開闊讀者的視野,同時也是編者在對國內(nèi)女性進行反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推進國內(nèi)婦女的變革。《婦女周刊》對國內(nèi)婦女運動的寄望是實現(xiàn)“婦女從思想上、智識上的真正摩登”,這一種“真正摩登”是要“重視我們的自由意志”?,需要婦女們不再將妻子、母親作為自己的首要身份,而是從自我需求出發(fā),將自己這個獨立個體視為自我世界的中心,從做一個獨立人格的自由人開始,培養(yǎng)現(xiàn)代社會所需的思想和技能。
婦女“沒有精神上的解放是不完全的解放,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解放。女性解放意識是女性自身追求解放、解除女性內(nèi)心枷鎖的內(nèi)在動力,是女性解放的根本目的,也是婦女解放的最高境界?!?思想上的獨立是中國女性擺脫傳統(tǒng)“男尊女卑”束縛的前提。
幾千年以來的“男主內(nèi)、女主外”的傳統(tǒng)模式,在社會中影響至深,以至于在女性自我意識覺醒的過程中,容易遭受社會輿論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鎮(zhèn)壓”。作為承擔了重大使命的傳播媒介,《婦女周刊》堅定的站在爭取女性獨立的一邊,做女性主體的發(fā)言人,同時也擔負著為廣大女性指引方向的責任。
處于經(jīng)濟大危機背景下的美國,羅斯福夫人出版了《怎樣才是賢妻良母》,書中把女性的角色重新拉回家庭,呼吁女性既要做丈夫的賢內(nèi)助,成為丈夫事業(yè)上的幫手,又要“有機智和直覺”地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做好家庭教育,減少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鴻溝。賢妻的另一面即是良母,“賢妻良母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且不說羅斯福夫人是出于何種目的而寫出這一本書,但在女性尚未取得獨立的中國社會,這對積極推動婦女解放的無數(shù)進步人士來說,無疑是社會的退步。羅斯福夫人的這種論調(diào),“很有‘夫唱婦隨’和女子只是丈夫與子女的依存者意味”,很明顯編者是反感這種論調(diào)的,連續(xù)發(fā)出幾個疑問:女子當真只是家庭的人嗎?難道真的不能和男子一樣的是社會人嗎?婦女的最高理想應該不是賢妻良母吧??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對于女性身份和角色產(chǎn)生了爭論,婦女回家與賢妻良母主義獲得了一部分輿論支持,新生活運動開展更是由官方倡導新賢妻良母主義?!兑媸缊蟆肥怯商熘鹘掏絼?chuàng)辦的,雖然擁有宗教背景,但《婦女周刊》并沒有被天主教倫理以及世俗政權所束縛,她們在報刊上討論和批判賢妻良母的回歸,在討論中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從而促成女性自我意識的提升。
技能上的獨立是實現(xiàn)男女平等地位的必經(jīng)之路,技能獨立離不開思想上的獨立,這兩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0 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下層婦女職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快速的時期。這一時期,其職業(yè)領域大大拓展,就業(yè)人數(shù)急劇增加?!?民國時期女性從業(yè)人數(shù)增加、就業(yè)種類擴大,女性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秼D女周刊》的編者也注重從多個職業(yè)角度來擴充讀者的眼界,鼓勵不同職業(yè)女性撰文講述自己的從業(yè)經(jīng)歷。婦女靠自己的勞動和能力培養(yǎng)生活技能已是時代所趨,若女子沒有將自己置身于婦女解放潮流這一大背景中,仍沉溺于父母或丈夫為之提供的經(jīng)濟支持時,那么她是不能跟得上時代的發(fā)展的。
前文所述女大學生,她們讀書是為了拿到文憑去交換結(jié)婚證,或者是又回到父母的懷抱,這一類女學生是作者所批判的;另有少部分的人始終努力上進,學校生活只算是她們生命史中的一段過程,她們的努力是一刻不停止的,這種女子的生命才是因為自己而有了意義,“她們的精神才永遠是快樂的,積極的”。后一類人是編者對當時女大學生的深切寄望:我們希望女子之自覺,同時更希望教育能糾正她們錯誤的觀念。?
正如學者成淑君的研究表明,“天津的報刊媒體等對當時下層婦女的就業(yè)基本都持肯定、贊賞甚至是鼓勵的態(tài)度,認為她們打破了中上等社會太太小姐那種講求虛榮、不事生產(chǎn)的觀念。”?《婦女周刊》為女性讀者走出家庭、增強自身素質(zhì)、提高社會參與能力做了引領者,也正是報刊媒體以及一些進步人士推動下形成的婦女解放和婦女獨立平等的社會思潮,及其所營造出來的對婦女更為寬容的社會環(huán)境,為女性爭取人格獨立、獲得精神上的解放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撐。
關于婦女問題和民族解放問題的兩者關系素來多有討論,《婦女周刊》以女性刊物的身份活躍于社會輿論之中,發(fā)表了大量關注女性需求的文章,將婦女問題置于民族問題的宏觀角度下進行探討,認為“婦女問題不圖解決,社會諸問題也不能健全的解決”?,“婦女問題是整個社會問題的一部”?,因此《婦女周刊》的創(chuàng)立便是這群知識女性的“救國”探索。而置于民國時期30 年代的社會背景來看,五四運動以來的婦女解放似乎進入了低潮,輿論上又掀起了一場關于女性身份和角色的討論,“社會又在活躍著婦女應該回到家庭去的論調(diào)”?,以此觀之,《婦女周刊》的創(chuàng)立以及對女性解放和獨立的呼吁也是歷史的必然產(chǎn)物。
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和傳播媒介,《婦女周刊》真實地見證和記錄著一批女性編者的歷史活動原貌,她們希望“一班從事出版業(yè)的人,此后認識婦女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此后費相當資本,相當精力,經(jīng)營一些真能增進婦女的智識與學問的刊物?!?可惜的是,因為種種原因,《婦女周刊》僅出版了不到4 年便停刊了。盡管如此,我們?nèi)匀荒軌蚩闯?,《婦女周刊》的編者們通過對國外女性的報道來塑造國外女性的形象,從而為中國女性提供幫助和作出示范。
其一便是國外那些尚處于受壓迫地位的婦女,向讀者展示了她們因為社會的不平等而遭受的委屈和生活上的痛苦。但是她們有著堅韌不拔的意志、對前路的信念,在廣大倡導自由、平等理念的人們的推動下,以及婦女自身的參與,這些不平等也在一點點地被改變。
其二是國外已經(jīng)得到翻身的婦女,典型表現(xiàn)為蘇聯(lián)婦女。實際上,我們可以說它給中國婦女解放指向了一條明晰的道路——即蘇聯(lián)式的道路,《婦女周刊》有意地將其作為中國婦女未來狀況的標桿。
在社會混亂、中國女性處于轉(zhuǎn)型的過渡時期,以王右家為首的一批編者在對中國近代婦女解放運動認真反思的基礎上,從實際出發(fā),主動扛起報人的責任,影響著普通婦女的思想轉(zhuǎn)變?!秼D女周刊》在近代社會轉(zhuǎn)型中自覺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對處于轉(zhuǎn)型中的女性的幫扶作用,對于當代報刊、雜志、網(wǎng)絡媒體等提供了借鑒和示范;同時,當前中外文化處于交流與融合時期,《婦女周刊》如何平衡近代中國婦女的傳統(tǒng)性和變革性,對于當今繼承、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吸收、借鑒外來優(yōu)秀文化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 史量才:《申報六十周年發(fā)行年鑒之旨趣》,《申報》1933 年4 月20 日。
② 民國四大報紙分別是《大公報》《申報》《民國日報》《益世報》,另有其他關于民國四大報紙的說法,比如《大公報》《申報》《民國日報》《中央日報》。
③ 馬藝:《天津新聞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329 頁。
④⑨ 孫喦:《杜蘭香去未移時——記大姨鄒鈞和王右家的交誼》,載劉小磊主編:《歷史的反光鏡》卷1,廣東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91—194、192 頁。
⑤ 佚名:《論賽金花與王右家》,《美光》1947 年第1 期。
⑥ 王康壘:《篇頭語》,《益世報·婦女周刊》1932年11 月10 日。
⑦? 趙秀麗:《調(diào)適與應對:天主教婚姻家庭倫理在華處境研究 以天津為中心的考察(1915—1937)》,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 年版,第207、210 頁。
⑧ 何玲華:《新教育·新女性:北京女高師研究(1919—192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年版,第2—3 頁。
⑩ 參見趙秀麗:《調(diào)適與應對:天主教婚姻家庭倫理在華處境研究 以天津為中心的考察(1915—1937)》,宗教文化出版社2017 年版。
?? 李凈昉:《媒體與民國時期女性主體性的建構——以天津〈益世報·婦女周刊〉為例》,《南方論叢》2009 年第1 期。
? 王康壘:《男女平等的真義》,《益世報·婦女周刊》1932 年12 月8 日。
? 王康壘:《男女平等與女子經(jīng)濟獨立》,《益世報·婦女周刊》1932 年12 月22 日。
? 靜:《一個女畫家眼中的中國建筑——穆里根女士講》,《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3 月8 日。
? 萱:《介紹一位僑居中國的俄國女聲樂教師》,《益世報·婦女周刊》1935 年3 月21 日。
? 鄭大華、張英:《論蘇聯(lián)“一五計劃”對20 世紀30 年代初中國知識界的影響》,《世界歷史》2009 年第2期。
? 白云雪譯:《革命后俄國妓女的職業(yè)》,《益世報·婦女周刊》1935 年3 月28 日。
?? 尹藹魯:《蘇俄婦女的成績》,《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6 月21 日。
? 敬卿譯:《蘇維埃的婦女》,《益世報·婦女周刊》1933 年1 月19 日。
?? 周德惠譯:《一個英國失業(yè)婦女的生活》,《益世報·婦女周刊》1935 年1 月24 日。
?? 浩:《國際勞動婦女狀況》,《益世報·婦女周刊》1935 年5 月16 日。
? 梅非:《現(xiàn)世界婦女職業(yè)狀況》,《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10 月25 日。
? 螢:《關于法國婦女——反戰(zhàn)運動所牽扯的片段感想》,《益世報·婦女周刊》1935 年1 月17 日。
?? 涯:《大學畢業(yè)的某種女生》,《益世報·婦女周刊》1935 年3 月7 日。
? 素:《美國大學女生的生活片段》,《益世報·婦女周刊》1933 年3 月2 日。
? 寄歸譯:《一九三三美國大學女生之狀況》,《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1 月4 日。
? 劉學詩譯:《波斯婦女生活的種種》,《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6 月7 日。
? 劉學詩譯:《波斯婦女生活的種種》,《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6 月21 日。
? 劉學詩譯:《波斯婦女生活的種種》,《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7 月12 日。
?? 劉學詩譯:《波斯婦女生活的種種》,《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7 月26 日。
? 曼:《馬廠中的婦女》,《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5 月17 日。
? 一個母親:《我的教育兒童的經(jīng)歷》,《益世報·婦女周刊》1933 年3 月30 日。
? 徐寶璜:《新聞學》,參見丁淦林、商娜紅主編:《聚焦與掃描:20 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新華出版社2005 年版,第145 頁。
? 德民:《關于妓女之種種》,《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5 月17 日。
? 蔓:《我國婦女問題的認識》,《益世報·婦女周刊》1933 年1 月19 日。
? 王小波:《再論女性意識與婦女解放》,《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 年第4 期。
? 梅非:《婦女名著談藪:怎樣才是賢妻良母?》,《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8 月9 日。
?? 成淑君:《近代天津下層婦女就業(yè)狀況述略(1860—1937)》,載天津社會科學院、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編:《城市史研究》第26 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0 年版,第310、311 頁。
? 振庭:《從生產(chǎn)關系論到中國的婦女問題》,《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11 月15 日。
? 梅非:《賢妻良母是出路嗎?》(續(xù)),《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11 月15 日。
? 梅非:《賢妻良母是出路嗎?》,《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11 月8 日。
? 尹愛魯:《關于婦女刊物》,《益世報·婦女周刊》1934 年3 月22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