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形塑的三重維度

      2023-04-06 17:40:55徐艷玲陳慧玲
      東南學術 2023年1期

      徐艷玲 陳慧玲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33頁??萍甲鳛榇龠M經濟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和實現人的自由不可或缺的要素,對于國家前途命運和人民幸福安康具有深層的價值意蘊。通常意義上的科技觀,指涉的是對科技的本質、特征、功能等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本文所稱的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具體指的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指導下,結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和現實境遇所形塑的關于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等諸要素之間辯證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理論。站在新時代新征程,從理論、歷史、現實三重維度系統(tǒng)考量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形塑,對于以科技強國謀求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偉業(yè)具有深遠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形塑的理論之維

      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形塑,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科技觀的科學認知與能動把握,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高度理論自覺。其中,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是一個包括科技自然觀、科技生產力觀和科技人才觀等要素的完整理論結構,而列寧的科技觀則在此基礎上實現了從理論形態(tài)到現實形態(tài)的生動轉化,這為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形塑提供了深厚的理論基礎。

      (一)科技與自然:認識“自然本質的科學”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學的規(guī)律揭示與本質認識,搭建起了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理性、科學的認識基石。自然界作為人類社會產生和發(fā)展的物質前提,是科學的認識對象,而近代以來不斷從神學中解放出來的自然科學,也為馬克思恩格斯科技觀的形塑準備了必要條件。馬克思認為:“人的第一個對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的本質力量,正如它們只有在自然對象中才能得到客觀的實現一樣,只有在關于自然本質的科學中才能獲得它們的自我認識?!雹亳R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87頁。這闡明了科學技術是聯結人與自然的重要紐帶,揭示了自然科學與人的科學的辯證統(tǒng)一性,因而不啻為一種人化的自然觀。

      在這一邏輯理路中,一方面,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充分肯定了外部自然的優(yōu)先地位,“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chuàng)造”,②《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頁。強調了自然界是工人創(chuàng)造勞動的基本條件和物質來源。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闡明了借助科技力量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觀點,客觀評價了資產階級運用科技“把物質生產變成對自然力的科學支配”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1頁。的現實績效。另一方面,在贊美科技對自然的改造與利用的同時,馬克思恩格斯理性認識和科學預見了這一改造與利用是有條件的,批判了資本主義社會無視現狀、瘋狂掠奪的強盜行徑,表明人類應在尊重自然和把握規(guī)律的合理區(qū)間內開展活動。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科學揭示了這一本質要求,指出“我們決不像征服者統(tǒng)治異族人那樣支配自然界,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支配作用,就在于我們比其他一切生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guī)律”。④恩格斯:《自然辯證法》,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13-314頁。這就實現了對自然界和自然科學認識的質的飛躍,為以科技為中介的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提供了理性的分析視角,為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形塑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石。

      (二)科技與社會:掌握“革命的力量”的核心要素

      盡管近代以來的眾多思想家認識到了科技對生產力的推動作用,但馬克思恩格斯首次明確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核心論斷,這是他們關于“科技與社會”命題的基本觀點。他們以敏銳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借助自然科學的新發(fā)展新學說以及在社會生產中的新應用、新發(fā)明等,創(chuàng)造性地將科技置于社會歷史領域中進行考察,闡明了“隨著大工業(yè)的發(fā)展,現實財富的創(chuàng)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而是取決于科學的一般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這種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①《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52、358頁。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回憶馬克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7頁。等觀點,肯定了科學技術“這種無法估量的生產能力”,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87頁。這表明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生產力理論具有超越同時代人的獨特視野和深刻洞見。

      與此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深刻認識到,科學技術是一種推動社會變革的力量。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就明確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的社會”,③《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655、688頁。這就將科技理解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與手段,是一種以科技發(fā)展水平來劃分人類社會文明等級的認知方式,是對科技在增強現代化國家競爭力等維度的深刻洞察。不僅如此,馬克思還分析了當時的社會狀況,進一步科學預測了科技推動作用下未來社會可能發(fā)生的變革,即電氣時代的方興未艾和人類交往方式的全球化趨向等,以有限的歷史現實無限拓展著對人類社會的認知視域。恩格斯也從蒸汽機、棉花加工機等當時的科技成果出發(fā),闡明“這些發(fā)明推動了工業(yè)革命,工業(yè)革命同時又推動了整個市民社會的變革”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9、87頁。的科技革命性價值,揭示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3、150頁。的社會功能。這些都進一步深化了科技生產力理論,為中國共產黨科技生產力思想的形塑奠定了理論基礎。

      (三)科技與人:追求“人的發(fā)展”的價值旨歸

      現實的、具體的人,是馬克思恩格斯科技觀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馬克思恩格斯對人的價值追求和主體功能的認識貫穿其科技觀的發(fā)展脈絡。一方面,科技發(fā)展“為了人”,強調“人的自由個性”,這是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歷史發(fā)展三形態(tài)理論的最終環(huán)節(jié)。事實上,從19世紀一直到今天,人類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第二大形態(tài)中,也就是“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52、358頁。的階段。馬克思恩格斯深刻揭露了這一階段資本主義語境下的科技異化問題,指明“科學對于勞動來說,表現為異己的、敵對的和統(tǒng)治的權力”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5-196、52、358頁。等激烈矛盾,這既為科技的獨立性價值正了名,也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下人的自由本質遭到破壞的事實,從而為資本主義的解構以及未來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建構提供了現實依據。同時,馬克思進一步闡明了“只有在勞動共和國里面,科學才能起它的真正的作用”,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3、150頁。這可以看作是對科技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命題的隱性回答。

      另一方面,科技發(fā)展還“依靠人”,強調科技作為人主導下的產物,天然富有人的屬性。由此,對科技人才的重視,是保障主體功能有效發(fā)揮和促進科技深入發(fā)展的主體條件。馬克思恩格斯首先指明,“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⑨《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655、688頁。這就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作為生產力發(fā)展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強調“單靠機械和化學的輔助手段是不夠的,還必須相應地發(fā)展使用這些手段的人的能力”,⑩《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655、688頁。進一步揭示了科學技術進步與人的主體性價值相互依托的要義。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深刻指明:“科學絕不是一種自私自利的享樂。有幸能夠致力于科學研究的人,首先應該拿自己的學識為人類服務?!?這不僅生動彰顯出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對科學人才寄予的“為人類服務”的期許,也為中國共產黨人科技為民思想的形塑提供了理論指導。

      由此觀之,馬克思恩格斯的科技觀通過科技自然觀、科技生產力觀和科技人才觀等諸要素之間關系的科學闡釋,達到了整體性的有機統(tǒng)一,最終呈現出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系統(tǒng)化、立體化結構。在此基礎上,列寧在領導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現實場域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科技觀從理論形態(tài)向現實形態(tài)的生動轉化:一是強調借助科技知識和具體實踐,最大限度地實現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和有效利用,從而更好地帶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fā)展和進步;二是提出“必須在現代最新科學成就的基礎上恢復工業(yè)和農業(yè)”等主張,①《列寧選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87頁。并以蘇聯早期卓有成效的社會主義建設績效充分證明了科技生產力理論的科學性和科學技術在社會變革中的重要性;三是在追求人的發(fā)展的維度,探索出了以科技教育為主導的路徑,強調“在實際上使被剝削的勞動者能夠真正享受文化、文明和民主的福利,這正是蘇維埃政權一項最重要的工作”。②《列寧選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724頁。同時,列寧既注重發(fā)揮資本主義人才的價值,又注重從社會主義群體的農民、工人等主體出發(fā),強調懂科學、用科學的重要性。這些不僅推動了當時的蘇聯經濟發(fā)展與科技突破,也為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歷史形塑提供了經驗范式。

      二、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形塑的歷史之維

      正是得益于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指導,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在歷史形塑中不斷優(yōu)化,經歷了從“自力更生型”科技觀到“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觀,再到“自立自強型”科技觀的發(fā)展過程,透視出中國共產黨科技觀清晰的歷史邏輯和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一)識變:“自力更生型”科技觀的形塑(1921—1976)

      從革命年代到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將科學技術看作是一種認識中國和發(fā)展中國的“利器”,初步探索了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相統(tǒng)一的時代之問。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科技觀凸顯出“自力更生”的歷史性特征。

      建黨初期,在“戰(zhàn)爭與革命”的時代主題下,從“近世科學技術的進步,一日千里,大規(guī)模的生產組織也是日增月盛”的現實情勢出發(fā),③《李大釗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61頁。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陳獨秀、瞿秋白等充分認識到近代科技的磅礴力量。陳獨秀在《抗日戰(zhàn)爭之意義》一文中指出:“在這一時期,全世界的各民族,能夠自動的發(fā)展工業(yè)與科學以適應環(huán)境的便興旺起來,否則不免日漸衰敗下去,這是近代史的一般規(guī)律。”④《陳獨秀文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511頁。這就體現了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對近代以來世界科技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本認知,是“自力更生型”科技觀得以成功孕育的首要前提?;诋敃r特殊的歷史語境,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主要以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引入與學習為主,強調思想啟蒙的作用,初步形成了對科技力量的自覺認知。瞿秋白在建黨之初就曾指出,“人要從‘自然之奴’進于‘自然之王’必須知道自然律;人要克服社會的自生自滅性必須知道社會律”。⑤《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論編》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304頁。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更加深刻地指明:“人們?yōu)橹谏鐣系玫阶杂?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yōu)橹谧匀唤缋锏玫阶杂?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雹佟睹珴蓶|文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頁。這就為中國共產黨科技自然觀和社會觀的形成奠定了認知前提,為革命時期探索科技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了理論依據。同一時期成立的自然科學研究會等組織,以及戰(zhàn)爭狀態(tài)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展生產自給運動,進行軍事、醫(yī)療、農業(yè)等基礎建設,都為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歷史性出場提供了重要的實踐參照。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社會的現實場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在捍衛(wèi)國家安全與開展經濟建設的雙重使命的變奏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號召“向科學進軍”,促使中國共產黨“自力更生型”的科技觀不斷形塑:一是充分認識到“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的現實,②《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頁??隙丝萍肌袄鳌痹谏鐣a力系統(tǒng)中的核心地位,主動謀劃、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出臺了新中國第一個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等。同時,毛澤東高瞻遠矚地向全黨發(fā)出“把黨的工作的著重點放到技術革命上去”的偉大號召,③《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309頁。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打好科技這場硬仗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二是充分認識到發(fā)展科技必須依靠人才,深刻指明“無產階級沒有自己的龐大的技術隊伍和理論隊伍,社會主義是不能建成的”。④《毛澤東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1、309頁。同時闡明對待資本主義的技術科學,“只要是對于我們有用的,我們也應當學習”。⑤《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392頁。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這種面向世界先進科技的經驗學習與援助爭取,并不是一種絕對的依賴,“但主要的還是自力更生”。⑥《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中卷),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392頁。質言之,就是以辯證的思維方式,對“自力更生”和“爭取外援”的關系范式進行有機統(tǒng)一的認知深化。正是在“自力更生型”科技觀的指導下,新中國“一窮二白”的建設困境得到有效緩解,并最終成就了“兩彈一星”等尖端科技的突破,為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夯實了技術基礎。盡管后期黨內出現了嚴重的“左”傾錯誤,但科技發(fā)展的總航線并沒有過度偏離,在充分認識和發(fā)揮科技的經濟功能和國防功能等工具性價值的過程中,中國仍然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科技成就。但同時也要指出,由于主客觀方面雙重交織的復雜原因,這一時期中國的科技水平與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科技水平差距拉大,這為中國共產黨留下了待解的歷史課題。

      (二)應變:“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觀的躍遷(1977—2011)

      20世紀70年代,時代主題由“戰(zhàn)爭與革命”轉變?yōu)椤昂推脚c發(fā)展”,中國也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科技觀進一步拓展了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相統(tǒng)一的核心內涵,在積極應變的進程中實現了從“自力更生型”科技觀到“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型的歷史性躍遷。

      一方面,回應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圍內勃興的現實,中國共產黨人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命題進行了內涵式的漸進拓展。從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⑦《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頁。的核心論斷,到江澤民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⑧《江澤民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1頁。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再到胡錦濤對“當今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較量”⑨《胡錦濤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8頁。的本質認識……這一認知鏈條生動呈現了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關于科技進步與經濟發(fā)展甚而綜合國力相融合的核心要義。同時,中國共產黨人還針對當時中國存在的市場需求與科技發(fā)展之間脫節(jié)的現象,提出了“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①《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0頁。的基本方針,加速了科技經濟一體化進程。同一時期,黨中央加緊部署和全面實施的“星火計劃”“863計劃”“火炬計劃”等系統(tǒng)工程,為進一步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準備了條件。

      另一方面,“世界在變化,我們的思想和行動也要隨之而變”。②《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第274頁。面對戰(zhàn)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智力大比拼,在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的前提下,鄧小平始終關注“現實的人”這一科技發(fā)展的關鍵變量,旗幟鮮明地強調“科學技術叫生產力,科技人員就是勞動者”,③《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0、91頁。這為牢牢抓住科技人才這一科技發(fā)展的中堅力量提供了理論依據。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到來所引發(fā)的日趨激烈的軟、硬實力較量,江澤民提出要“培養(yǎng)造就大批德才兼?zhèn)涞目萍既瞬拧?④《江澤民文選》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35頁。并強調要進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體制改革,這是對鄧小平關于“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⑤《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0、91頁。思想的承繼與發(fā)展,更有效推動了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的新進展和新突破。面對科技變化日新月異的21世紀,胡錦濤強調要積極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zhàn)略,“努力造就一批德才兼?zhèn)洹H一流的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⑥《胡錦濤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5頁。這就進一步打開了人才培養(yǎng)和國際交流的宏大視野,為21世紀中國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和智力支撐。

      職是之故,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實現了向“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觀的本質回歸。從根本意義上說,“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觀更加強調從己力出發(fā),在追求經濟解放、體制革新、國力提升和人才發(fā)展等基礎上,謀求一種更深層次的提高科技品質、兼顧發(fā)展效益的價值指標,強調中國與世界普遍聯系中的自主性。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旗幟鮮明地指出,“提高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當然必須依靠我們自己努力,必須發(fā)展我們自己的創(chuàng)造”,⑦《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40、91頁。并針對工人、農民、企業(yè)等多元主體的自主權的下放作出了重要批示。同時結合科學技術的國際性、共享性等特征,強調自主創(chuàng)新與對外開放在科技領域的深度融合。世紀之交,在“科學技術沒有國界”⑧《江澤民文選》第三卷,第102頁。等全新闡釋中,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貫徹落實科教興國戰(zhàn)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出發(fā),強調創(chuàng)新體系的建設與完善以及科學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既明確了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時代價值,又不斷凸顯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歷史地位,邁開了走中國特色的科技自主創(chuàng)新道路的新步伐。21世紀初,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遵循下,定下了立足“自主創(chuàng)新”實現科技跨越式發(fā)展的主基調。2005年12月,國務院發(fā)布《國家中長期科技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了“自主創(chuàng)新”在科技工作指導方針中的首要地位,是這一時期“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觀最終確立的標志。2006年1月9日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提出了“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重大戰(zhàn)略決策,再次明晰了“提高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戰(zhàn)略主線,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自主創(chuàng)新型”科技觀的正式形塑。

      (三)求變:“自立自強型”科技觀的拓新(2012— )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方興未艾和產業(yè)變革的突飛猛進,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在更寬領域和更深層次上追求科技與自然、科技與社會、科技與人的有機統(tǒng)一,“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支撐”,①《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9-10頁。在主動求變的歷史進程中凸顯“自立自強”的歷史性特征,實現了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在新時代的歷史性拓新。

      立足國際國內新形勢,“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zhàn)略主動”,②習近平:《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 加快推動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人民日報》2014年8月19日。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邏輯基點,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在紛繁復雜的科技浪潮中積極求變的姿態(tài)。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了《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綱要》,吹響了我國科技事業(yè)發(fā)展新“三步走”戰(zhàn)略的時代號角。同年印發(fā)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規(guī)劃》,提出了“把握新態(tài)勢”“確立新藍圖”和“建設新體系”的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總體布局,是助推我國加速邁進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重要行動指南。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頁。進一步細化了“完善科技創(chuàng)新體系”“加快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前瞻性思考和全局性謀劃。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闡明了“堅持創(chuàng)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頁。的根本要義,體現了新時代新征程上中國共產黨人對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升華。另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zhàn)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頁?!芭嘤齽?chuàng)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ǎng)優(yōu)良學風,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頁。等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論斷,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供了重要遵循。

      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凸顯科技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主線,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著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做的事情很多。最為緊迫的是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縛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雹咧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56-57、3頁。這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進行科技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復雜性。自1985年《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啟動。歷經30余年的改革敘事,不僅有效緩解了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的問題,也再次賦予了科技生產力理論以豐富、深刻的時代內涵。新時代科技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相輔相成、同步同頻,依托“以企業(yè)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chuàng)新體系”的總目標,⑧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年版,第56-57、3頁。黨中央就加快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步伐做出了全面深化部署,2012年《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加快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建設的意見》、2015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以及2021年《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的出臺,實現了優(yōu)化政策供給、改革資源配置、完善評價體系和健全激勵機制等一系列制度供給。這不僅帶動我國全球創(chuàng)新指數排名從2015年第29位躍升至2022年的第11位,也帶來了國家科技創(chuàng)新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顯著提升,進一步體現了“自立自強型”科技觀的價值意蘊。

      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踐行和落實民生科技,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落腳點。一方面,伴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深刻轉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為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向”。①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頁。換言之,要在充分把握生產力發(fā)展速度與質量的基礎上,立足健康衛(wèi)生、公共安全、社會保障和資源環(huán)境等領域,加大核心關鍵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應用,為人民美好生活品質的提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近年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在經濟發(fā)展、脫貧攻堅、鄉(xiāng)村振興和疫情防控等工作中斬獲佳績,不僅實現了科技發(fā)展“為了人”的價值訴求,更鞏固了科技發(fā)展“依靠人”的磅礴偉力。在堅持創(chuàng)新驅動的前提下,關于“創(chuàng)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②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論述摘編》,第119頁?!叭瞬攀堑谝毁Y源、創(chuàng)新是第一動力”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3、33、35頁。等本質性概括,科學揭示了科技人才在創(chuàng)新驅動戰(zhàn)略中的新時代定位,全面凸顯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zhàn)略性支撐”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3、33、35頁。的發(fā)展新動能新優(yōu)勢。另一方面,圍繞科技的世界性和時代性特征,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還積極響應“造福人類、創(chuàng)造未來”的目標追求,堅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聚焦氣候變化、和平發(fā)展、疾病防控等領域,號召“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huán)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chuàng)新生態(tài)”等。⑤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3、33、35頁。這不僅有助于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協調穩(wěn)定發(fā)展,也有助于世界人民共享全球科技治理的紅利,從而在全球化場域中進一步升華了中國共產黨人科技為民思想的價值意涵。

      三、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形塑的現實之維

      由以上觀之,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形塑的理論之維與歷史之維相互交織,為在現實之維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積累寶貴歷史經驗,提供科學的現實進路。

      (一)必須始終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

      “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雹蘖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8期。始終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科技觀的根本保障。回望中國共產黨科技觀形塑的歷史演進,從根本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有了黨對科技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才取得了系列科技成就,化解了困境危機。從歷史上看,中國共產黨關于科技工作的每一次重大戰(zhàn)略的部署、思想認知的迭代和實踐工作的落實,均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在科技領域發(fā)揮的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核心領導作用,最終實現了中國現代化科技事業(yè)從無到有、從有到優(yōu)、從優(yōu)到強的歷史性嬗變。

      新時代新征程上,面對科技領域日新月異的新變化和新趨勢,要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科技觀,首先必須完善黨對科技工作的統(tǒng)一領導。一方面,要堅持科學理論的思想引領。這就要求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論述,在堅守馬克思主義科技觀之“正”的同時,結合世情、國情與黨情之“變”創(chuàng)造馬克思主義科技觀的中國化之“化”,由此在承前啟后、融會貫通又與時俱進的互動關聯中,實現好、發(fā)展好21世紀的中國化、時代化馬克思主義科技思想。另一方面,必須堅持頂層設計的方向引領。中國科技的革新與發(fā)展,離不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出臺和實施的一系列全局規(guī)劃和政策支持。事實證明,科技作為關系民族興旺和國家富強的偉大事業(yè),單靠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是不可取的。在充分激發(fā)市場活力的前提下,只有緊緊依靠“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tǒng)一領導的體制”和“新型舉國體制”,才能為“集聚力量進行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zhàn)”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6、35頁。提供持續(xù)性、高質量的根本保障。

      (二)必須始終秉持科技為民的價值取向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雹诹暯?《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求是》2021年第8期。旗幟鮮明地將“現實的人”作為科技發(fā)展所必然遵循的價值標準與價值判斷,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永葆青春的根本奧秘所在。回望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技觀,秉持科技為民的價值取向:從革命戰(zhàn)爭年代引導人民初步認識科技的作用,到建設時期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后以人民的需要為導向,到改革開放新時期民生科技的踐行落實,再到新時代“讓科技為人類造?!钡膬r值升華……這份與人民之間渾然天成、休戚與共的緊密聯系,匯聚起了中國科技發(fā)展的磅礴力量。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風起云涌,這對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科技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而言,就是要更好地滿足人民作為價值主體的多元化需求,不僅要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多領域實現科技創(chuàng)新的全覆蓋,更要致力于在公平、正義基礎上實現科技成果在各階層、各群體間利益配置的“帕累托最優(yōu)”。同時,要更好地發(fā)揮人民作為科技發(fā)展主體的能動性作用,激發(fā)人才創(chuàng)新活力:一是“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chuàng)造,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6、35頁。并通過科技試驗區(qū)、孵化器、產業(yè)鏈等平臺的搭建、升級和創(chuàng)新,使廣大科技工作者擁有充分施展才華的舞臺;二是“培育創(chuàng)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yǎng)優(yōu)良學風,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6、35頁。并通過建立健全創(chuàng)新激勵和保障機制、科技人才評價機制等舉措,從各個方面激發(fā)科技人員的創(chuàng)新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為科技創(chuàng)新和科技強國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三)必須著力實現科技需求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

      “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更能把科學推向前進?!雹荨恶R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8頁。恩格斯深刻揭示了科技需求與科技創(chuàng)新之間的正向互動關系。中國共產黨人對科技需求的能動把握,是既強調世界科技革命推動作用下的外在需求,又強調國內不同發(fā)展階段科技發(fā)展的內在需求?;赝麣v史,一部中國共產黨科技觀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在科技需求中因時謀動的科技發(fā)展的歷史:在革命和建設時期,國際環(huán)境風云變幻,民族解放、人民自由成為主要議題,客觀上要求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必須聚焦于啟發(fā)民智、建立國防和發(fā)展經濟等維度;在改革開放新時期,席卷全球的新技術革命浪潮決定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科技觀必須把“自主性”和“創(chuàng)新性”擺到重要位置;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新一輪“智能化”科技革命趨勢加快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發(fā)展契機,中國共產黨人在理論創(chuàng)新與實踐轉化方面作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時代回應。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科技觀,需要在科技新周期和歷史機遇期的疊加效應中創(chuàng)造新輝煌,早日奪取以“人工智能”為主要表征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桂冠。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在創(chuàng)新廣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上存在諸多難啃的“硬骨頭”,必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zhàn)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①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聚焦原創(chuàng)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zhàn)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②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同時,以提升國家創(chuàng)新體系整體效能為目標,一方面,要“優(yōu)化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yè)定位和布局,形成國家實驗室體系,統(tǒng)籌推進國際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區(qū)域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建設”;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另一方面,要“擴大國際科技交流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huán)境建設,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chuàng)新生態(tài)”。④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以上兩方面疊加,可加速建設產學研用一體化、國際國內雙主場的科技發(fā)展新格局。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實現科技需求與科技創(chuàng)新的良性互動,從而助力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不斷取得新進展、實現新突破。

      (四)必須致力于科技體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

      “科技創(chuàng)新要取得突破,不僅需要基礎設施等‘硬件’支撐,更需要制度等‘軟件’保障。”⑤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科技創(chuàng)新論述摘編》,第59頁。制度所內蘊的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長期性特征,預設了科技體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在科技領域中的重要地位?;赝麣v史,中國共產黨科技觀通過推進科技體制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不斷助推中國科技實現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革命建設時期舉國科技體制的建立,到改革開放時期開啟的科技體制的重大改革,再到新時代關于科技體制創(chuàng)新的戰(zhàn)略部署等,中國科技體制的創(chuàng)新始終以前瞻性的方向擬定、科學化的舉措落實,有效延展了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的時間線,生動繪就了一幅科技體制的創(chuàng)新“施工圖”。

      新時代新征程上,要在新的實踐中進一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共產黨人科技觀,需要繼續(xù)注重發(fā)揮科技體制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重要作用:一是就重點領域而言,針對基礎研究薄弱和核心關鍵技術缺失等問題,需建立健全科技體制機制保障,特別是“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財政科技經費分配使用機制改革,激發(fā)創(chuàng)新活力”“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創(chuàng)新的基礎制度”,⑥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從而積極推進科技自立自強。二是就創(chuàng)新主體而言,需“強化企業(yè)科技創(chuàng)新主體地位,發(fā)揮科技型骨干企業(yè)引領支撐作用”,⑦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發(fā)揮格力、海爾、華為等國際知名創(chuàng)新品牌的引領作用;同時,面對部分企業(yè)主體創(chuàng)新動力不足等問題,從深化“放管服”改革、拓寬企業(yè)融資渠道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維度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三是就發(fā)展模式而言,需重塑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進一步“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yè)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推動創(chuàng)新鏈產業(yè)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⑧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第35、35、35、35、35、36、36頁。只有在充分激發(fā)全社會的創(chuàng)新激情和建立健全創(chuàng)新服務支撐體系等方面實現良好互動,才能有助于進一步破除束縛創(chuàng)新突破和成果轉化的制度藩籬,從而為中國在21世紀中葉實現科技強國目標持續(xù)地、穩(wěn)定地提供制度方面的支持。

      聂荣县| 钦州市| 荥阳市| 樟树市| 喀什市| 英德市| 绥滨县| 北海市| 内丘县| 南京市| 广宁县| 东乡族自治县| 南召县| 永仁县| 隆林| 岳普湖县| 日照市| 白银市| 无极县| 舞钢市| 平果县| 沙田区| 安陆市| 双牌县| 耒阳市| 兖州市| 新津县| 马关县| 开阳县| 屯昌县| 巴东县| 武冈市| 扶沟县| 铜川市| 泽州县| 米林县| 翁源县| 台州市| 辛集市| 云南省| 永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