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概念流利視角下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研究

      2023-04-07 03:31:03施卓廷劉正光
      關(guān)鍵詞:陳述隱喻漢語

      施卓廷,劉正光

      概念流利視角下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研究

      施卓廷1,2,劉正光2

      (1.湖南農(nóng)業(yè)大學 人文與外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2)

      基于概念流利理論,通過研究語言概念層面概念建構(gòu)和概念重組等概念化過程中英語名詞指稱陳述功能,揭示在概念隱喻、英漢文化差異和漢語概念系統(tǒng)的影響下,英語名詞指稱功能逐漸消解或游移,并向陳述功能轉(zhuǎn)換,即名詞由指稱具體的事物到陳述抽象概念、具體事件和形象、生動的畫面。

      英語名詞指稱陳述;概念流利;概念隱喻

      一、問題的提出

      名詞是實體概念化產(chǎn)物,其基本功能是指稱。由于語言使用的動態(tài)性和主觀性,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和創(chuàng)新性,名詞往往會從指稱功能轉(zhuǎn)換為陳述功能,即會出現(xiàn)向其它詞類功能的游移或轉(zhuǎn)化[1,2],如,概念化為動詞,即從標示某一事物到標示某種狀態(tài)屬性和關(guān)系,從而揭示指稱和陳述功能及其之間的轉(zhuǎn)換。

      指稱與陳述這對范疇最早由朱德熙先生提出,這對范疇超越了詞類范疇和一般語義范疇,為更多語言現(xiàn)象提供了解釋可能,是近幾十年來中國學者對語言片段性質(zhì)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3]。成軍、文旭[4]為闡述陳述與指稱功能的語義基礎(chǔ)以及實現(xiàn)指稱意義的限制條件,提出了詞項指向性以及指向性選擇假設。姜南[5]以中古譯經(jīng)及梵漢對勘材料中古漢語“者”為研究對象,對其結(jié)構(gòu)的變化進行研究,揭示了漢語指稱轉(zhuǎn)換為陳述的演變脈絡。姚振武[6]闡釋了指稱陳述的轉(zhuǎn)化基礎(chǔ),一個指稱同時又意味著一個甚至一系列陳述,這是一個普遍規(guī)律。如:虎就意味著“威猛、恐懼”;山則表達“高達、堅定、不可移易”。因此,指稱與陳述是二位一體的關(guān)系,好比一張紙的兩面。某種程度上指稱要依賴陳述來說明,同樣,陳述也與一定的指稱相關(guān)聯(lián),因此二者可以進行相互轉(zhuǎn)化,名詞轉(zhuǎn)化為動詞是指稱和陳述轉(zhuǎn)換的典型實例。如,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尚書·禹貢》)。蠶是名詞,指所養(yǎng)的蠶(指稱),在句中表示養(yǎng)蠶的行為(陳述)。也就是說,用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對象來表達行為。但有時指稱所表達的陳述功能不一定完全在其概念義中顯現(xiàn),有時出現(xiàn)在某些附屬義中,如伴隨觀念、風格特征、感情色彩等。如,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軍。(《左傳·桓公五年》)句中“軍”表示指揮軍隊;晉之余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左傳·宣公十二年》)“軍”指軍隊排成伍列;冬十月,吳軍楚師于豫章,敗之。(《左傳·定公二年》)“軍”是軍隊進攻的意思。劉正光[7]指出,名轉(zhuǎn)動體現(xiàn)了隱喻的“意動過程”,因為“重獲語言的隱喻功能絕不是簡單地使用‘像……’或‘似……’的修辭方式,而在于使語言陳述從概念化即名詞化傾向返回‘動詞狀態(tài)’”[8]?;诖耍鶕?jù)Lakoff and Johnson[9]的觀點,語言是以隱喻的方式建構(gòu)的,概念也是以隱喻方式建構(gòu)的。鑒此,對于指稱陳述轉(zhuǎn)換的研究框架已基本形成,可對語言事實進行分析和闡釋,但目前的研究主要以漢語語言現(xiàn)象為主,且聚焦在句法結(jié)構(gòu)方面,基于概念隱喻理論,從英語概念層面的研究尚少。因此,本文從概念流利的視角出發(fā),探討概念隱喻作用下,英語名轉(zhuǎn)動概念層面名詞指稱和陳述的轉(zhuǎn)換,凸顯名詞本身的多功能性及語言概念系統(tǒng)對名詞功能的影響,以期更全面系統(tǒng)地理解名詞,提高學習效率。

      二、理論基礎(chǔ)

      (一)概念流利的概念隱喻基礎(chǔ)

      概念流利(conceptual fluency)最初由Marcel Danesi提出[10]。其核心觀點是:在隱喻作用下,將語言的表層結(jié)構(gòu)與其底層概念相結(jié)合,即用目標語的詞或語法結(jié)構(gòu)承載其概念,體現(xiàn)了語言表達和思維的關(guān)聯(lián)[10-13]。Danesi又指出概念流利是一種概念轉(zhuǎn)借(conceptual calquing)現(xiàn)象,根據(jù)概念表達的需要,在本義(0-point)和隱喻義(1-point)標尺上不斷變化的過程。在這個標尺上,越接近本義(0-point)表達的概念越具體,越接近隱喻義(1-point)表達的概念越抽象,即隱喻概念[14]。概念主要指在隱喻映射下的概念,即由概念隱喻而建構(gòu)的概念[15]。K?vecses指出概念(即意義)包含兩部分,一是本體部分,指什么樣的本體材料構(gòu)成了概念本身;二是認知部分,指概念認知識解的方式。對于一個具體的概念,當本體(內(nèi)容)部分占主導地位時,表達的是本義;當識解的部分起主導作用時,表達的是抽象義[16]。

      概念流利與概念隱喻具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性。根據(jù)Lakoff and Johnson的觀點[9],有三種不同類型的概念隱喻來表達不同的概念。第一種,結(jié)構(gòu)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s)。通過隱喻的方式用一個概念來表達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著某種相互關(guān)聯(lián),如:LIFE IS A JOURNEY等。第二種,方位隱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s)。以一個或多個空間化隱喻的方式建構(gòu)概念,這些隱喻大多根植于身體經(jīng)驗和文化經(jīng)驗,如HAPPY IS UP等。第三種,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s)。通過某一個具體的物質(zhì)和實體來表達隱喻概念,這來源于人類對物質(zhì)和實體豐富的經(jīng)驗和直接的感性知識,如,THE MIND IS A MACHINE等[17]。同時,這些概念的表達受文化因素、意象圖式和句法結(jié)構(gòu)的影響。

      也就是說,概念流利反映了學習者對隱喻概念表達或輸出的準確和適切性,是對隱喻所反映的概念的識解,同時,又是一個不斷進行概念化的語言理解和使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隱喻能力和概念重組是反映概念流利的兩個重要要素。隱喻能力體現(xiàn)了學習者對隱喻概念的識別、理解、運用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概念重組主要反映隱喻概念表達或輸出過程中,母語概念系統(tǒng)對目標語概念系統(tǒng)的影響,如,當母語概念和目標語概念相同時,不需要進行概念重組,可直接采用母語概念表達目標語概念;當母語概念和目標語概念存在某些相似性或某一部分概念相同時,需要對概念進行重新組合再進行表達;當母語概念和目標語概念完全不同時,直接采用目標語概念進行表達[14,18]。

      (二)概念隱喻與名詞的指稱陳述功能轉(zhuǎn)換

      從名詞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名詞稱及事物,也稱及事物的世界和概念的世界,確指某種東西。而名詞在稱及事物的同時具有某種意象(image),意象的生動性有利于加深記憶,在經(jīng)驗世界和概念世界之間架起一座橋梁[7]。當語言以最直接、最合適的方式映射(map)經(jīng)驗世界時,名詞指稱事物,動詞描述過程與狀態(tài),形容詞表達事物的特征,副詞表達過程的特征,介詞表達事物間的關(guān)系[19]。Talmy指出,根據(jù)語言系統(tǒng)中結(jié)構(gòu)化方式的概念表征選擇性原則,同樣的概念內(nèi)容由不同的概念表達形式進行表征,概念內(nèi)容的表達形式可以各種各樣[20]。K?vecses從概念隱喻的角度指出,有些概念通過隱喻的作用,既可表達事物,也可表達事件,但語境決定了二者的取舍[21]。隱喻主要將源域的特征映射到目標域,目標域的概念可以通過源域來理解。在不同的事物之間創(chuàng)造出相似性,把兩種事物關(guān)聯(lián)起來;或通過聯(lián)想使得同一事物中的某一領(lǐng)域的特點投射到另一個領(lǐng)域,從而對概念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而在語言使用中,名轉(zhuǎn)動的本質(zhì)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過程中的概念轉(zhuǎn)換過程,即從一個概念領(lǐng)域轉(zhuǎn)到另一個概念領(lǐng)域,反映出了一種隱喻思維[7,22]。Talmy描述了“域”范疇內(nèi)的“時”“空”概念可轉(zhuǎn)換性,即指代物體或物量的名詞可以與包括動詞派生詞在內(nèi)的、表達行為化(actionalizing)認知加工的語法形式相結(jié)合[20]。通過這種結(jié)合,具體所指對象就融入它所參與的活動之中,由此產(chǎn)生的語義效果就是所指對象的大部分具體特性被背景化,從屬于行為到發(fā)生過程的概念化。在隱喻映射下,在名詞向動詞轉(zhuǎn)化的過程中,名詞就由指稱世界的存在轉(zhuǎn)而描述世界存在的方式或描述事件發(fā)生的過程或狀態(tài),如[20]:

      (1)a.(stones)came in through the window.

      b. Itin through the window.

      (2)a.is forming over the windshield.

      b.It isup over the windshield.

      (3)a.She ejectedinto the cuspidor.

      b. Sheinto the cuspidor.

      (1a)中的hail表示物體冰雹,(1b)描述下冰雹這個事件或情形。(2a)中的ice指冰這種物質(zhì),(2b)中的icing 陳述結(jié)冰的過程或狀態(tài)。(3a)中的spit表示唾液,(3b)中的spit的過去式表示吐唾液。

      三、隱喻能力與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

      Lakoff and Johnson強調(diào),語言系統(tǒng)是一個本質(zhì)上基于隱喻的概念系統(tǒng)[9]。在隱喻概念化、物相化作用下概念凸顯出差異性,名詞指稱向陳述轉(zhuǎn)換。

      (一)隱喻概念化作用下名詞指稱陳述意義特征

      Tamly指出,英語盡管是事物主導型語言,但同樣具有使用動詞將所指對象進行行動化的能力,即在動態(tài)行為的概念化中包含物體[20]。由所指轉(zhuǎn)化為對動態(tài)的描述或?qū)κ录拿枋?,從具體事物概念向抽象概念轉(zhuǎn)化,使名詞概念動態(tài)化、形象化,因此,陳述性不斷增強,而指稱逐漸喪失或游移[23]。

      (4)a.The ceremony was attended byof government from eleven countries.

      b.Hea group representing the families of the British victims.

      Head本義為頭,是身體的一部分,包括腦、眼、耳、鼻等重要感覺器官。這些感覺器官的運動過程控制人體的動作以及人的思維和感覺,因而在身體中有著重要作用并處于核心地位。這一意象在概念隱喻作用下,部分特征被映射。(4a)中head理解為某一特定群體或組織的負責人。在漢語中也有“頭面人物”“頭目”“頭領(lǐng)”的說法。(4b)中 head則指某個群體或組織并對其行動負責。由此可看出,從本義到隱喻意義是一個從具體概念到抽象概念的過程,但保留了明確的所指。從(4a)到(4b)head在句中的功能發(fā)生了改變,分別發(fā)揮名詞和動詞功能,但其概念發(fā)生了變化,逐漸喪失head作為名詞的指稱功能,而著重描述某一種行為或事件,陳述功能進一步凸顯。根據(jù)Talmy的觀點,作為名詞所指融入了它所參與的活動中[20]。這個變化過程也說明了語法和概念的關(guān)系,即隨著語法功能的改變,詞所表達的概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如:

      (5)a. He’s always lived in theof his brother.

      b. Guardsthe escaped prisoners for several miles before capturing them.

      Shadow 本義為陰影,暗影。由處于一個表面和一個光源之間的物體造成的。在整個圖式中取一部分的圖式作為其意義,其概念為光不能直接照到的地方或被物體所遮擋的那一部分陰暗區(qū)。對人而言,在有光的地方,人們無法避免自己的影子的出現(xiàn),影子似乎無處不在。如:人們在路上向前走時,他們的影子也和他們一起朝前移動,因此,(5a)中雖然有指稱意義,但和本義相比是一種虛指(無指)指稱意義。即表示一人受到另一人非常深刻的影響,因此,后一人自己的性格無法得到充分發(fā)展。(5b)中動詞意義為始終被跟隨或跟蹤,這一概念的描述實際將所指影子也融入在了跟蹤和跟隨這一活動中。但在這一活動中,實際所凸顯的是這一行為,此時名詞指稱盡管存在,但在表示動詞用法時其指稱意義已喪失了。因此,名詞從本義到隱喻義,名詞指稱是一個從有指到無(虛)指的過程;從名詞隱喻義到動詞隱喻意義,其指稱意義一步一步喪失和消解。但這兩種用法中,焦點和思維意向具有相似性的特點。如:

      (6)a.You may read my story and say I was an emotional.

      b. The horrific costs can leave couples financially devasted and emotionally.

      (7)a. The couple are locked in a bitter legalover custody of their children.

      b. Many species of birds areextinction.

      另外,根據(jù)Langacker的觀點,名詞表示空間存在(THING),動詞表達事件或時間的過程或關(guān)系(PROCESS OR RELATION)[24,25]。因此,在實現(xiàn)指稱陳述轉(zhuǎn)化的同時,也是空間概念向時間概念進行轉(zhuǎn)化的過程。

      (二)物相化作用下名詞指稱陳述意義特征

      物相化指名詞化的形式或表達使交際者在建構(gòu)概念時使事件具有物的相態(tài)[26]。也就是說,用名詞表達一個動詞所要表達的事件,將一個概念性的行為集中體現(xiàn)為一個具有某一特定物質(zhì)形態(tài)的、清晰可見的、形象的動作,這是將概念隱喻結(jié)構(gòu)化的結(jié)果[7,19]。揭示了名詞從指稱具體事物到描述或陳述一幅動態(tài)畫面的過程。

      (8)In the bad old days women used to beto unhappy marriages for financial or social reasons.

      (9)The paththrough the trees and up the hill.

      (10)Susankissed on the baby.

      (11)The horsesacross the valley floor.

      (12)Both parties seem implacably opposed totheir differences.

      (8)中chain本義為“鏈條”“鎖鏈”,用作動詞表示束縛。漢語中也有用“鎖鏈、枷鎖”喻指束縛,如:打破封建的鎖鏈。(9)句中Snake本義為“蛇”,用作動詞指蜿蜒延伸;(10)shower本義為“陣雨”,用作動詞表示大量給予;(11)thunder本義為“大的噪音”,做動詞表示呼嘯而過;(12)bridge本義為“橋梁”,用作動詞表示彌合(差距),消除(分歧)。漢語用“搭橋、穿線”比喻從中撮合、介紹、聯(lián)系,如:牽線搭橋。這些都是將內(nèi)隱于我們頭腦中物體的圖式,用其所指稱的具體事物的特征來描述動態(tài)的畫面,實現(xiàn)句法概念的轉(zhuǎn)換,即名詞轉(zhuǎn)換成動詞,并實現(xiàn)指稱和陳述的轉(zhuǎn)換。在認知層面,通過隱喻化方式將其所描繪的動態(tài)畫面呈現(xiàn)出來,使行為具體、生動,具有活力,也是將語言與思維和自身體驗結(jié)合起來。換句話說,將抽象的、概念性行為通過立體的、清晰的、具體的動態(tài)畫面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其陳述功能增強。同時,名詞指稱意義也隨著概念的變化,由指向抽象概念轉(zhuǎn)變?yōu)槊枋瞿骋痪唧w動態(tài)畫面,反映了指稱向陳述的轉(zhuǎn)換過程。

      由此可知,在隱喻映射下,名詞從本義到隱喻意義,概念的表達趨向抽象化,指稱功能逐漸減弱;名詞轉(zhuǎn)化為動詞的過程中,在語法的作用下,概念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在隱喻概念化和物相化過程中,名詞會融入所參與的活動或事件中,從而具體、生動、形象地對其進行描述,實現(xiàn)指稱陳述的轉(zhuǎn)換,且指稱功能逐漸喪失和被壓制,陳述功能占主導地位。

      四、概念重組與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

      概念重組(conceptual reorganization)指在二語習得(SLA)過程中,將一個概念的含義與另一個概念的含義同步,或者說是將母語概念系統(tǒng)和目標語概念系統(tǒng)同步納入現(xiàn)有概念系統(tǒng),更準確、更地道地對目標語的概念進行表征,從而使語言表達更接近母語,避免出現(xiàn)概念不流利現(xiàn)象。因此,它的核心觀點是,重視母語概念系統(tǒng)對目標語概念系統(tǒng)的影響,呈現(xiàn)的是對語言的加工過程或一種概念化形式,不是一種思想的表征[27,28]。Danesi從符號學視角指出,學習者在學習第二語言時,對一個新詞的習得不能簡單地學習它的語素形式,更應注重學習這個詞可能包含的概念結(jié)構(gòu),但有時也可能由于認知焦點的差異,某些概念也許存在于所在的概念系統(tǒng)中,有時也許不存在。因此,學習新詞的過程就是一個概念重組的過程[18]。Danesi將概念重組定義為三種形式:重合(isomorphisms)、部分重合(partial overlapping)和重構(gòu)(differentiation)[13]。因英漢兩種語言系統(tǒng)的差異性,形式和意義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目前主要從字面義和隱喻概念來定義概念重組的三種形式。概念重合,指漢英兩種語言中在字面義中有翻譯對等詞或詞組,有相同的隱喻映射,即英語概念表達和漢語表達一致;概念部分重合,指有字面義翻譯對等詞或詞組,隱喻映射不同,表達的概念部分相同或相似;概念重構(gòu),漢語和英語沒有對等詞,概念完全不同,即完全用英語表達概念[13,18,29-33]。

      (一)概念重合時的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

      概念重合(isomorphisms)指在語言中,母語和目標語在字面意義翻譯中具有對等成分,且兩者具有相同的概念結(jié)構(gòu),能產(chǎn)出相同或相似的句法和詞匯語義結(jié)構(gòu)。即形式相同,概念相同。如:

      (13)We need to bring in someto brighten up our image.

      (14)They wouldn’t have theto disagree with him.

      (13)new blood 字面意義指新的血液,和現(xiàn)有物質(zhì)比較,是新加入的,具有豐富的氧氣,能給病人提供能量,甚至拯救生命,在手術(shù)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在隱喻映射下,將其部分特征映射人身上,指新人,新生力量等,具有朝氣蓬勃,充滿力量,能起積極作用的人。英漢語言中均有此概念表達,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概念重合。(14)backbone 也可以做類似理解,英漢兩種語言表達中用脊梁骨(脊柱)指骨氣、中堅力量,骨干等,這都體現(xiàn)了兩種語言概念的重合。同時,在隱喻映射下,它們都從指稱具體事物到指稱抽象概念。

      (15)a. Peace marked a newin the country’s history.

      b. The realizationthat few of them would survive.

      (16)a. This is the newof banking in American.

      b. We have tothe reality that, so far, the treaty has had little effect.

      dawn,黎明、開端、曙光、萌芽。漢語和英語均用來表示已經(jīng)在望的美好前景,(15)a-b指開始明白,開始理解,開始從事某事等動作。

      由(15)和(16)可知,在名詞轉(zhuǎn)動詞過程中,先是指稱具體的事物,然后通過隱喻將具體事物的部分特征進行映射,再指稱某一個具有特定特征的事物;轉(zhuǎn)換成動詞后,則陳述某一個動作或事件,因英漢概念相同,不需要對兩者概念進行組合,所以二者指稱和陳述意義不發(fā)生任何變化。

      (二)部分概念重合時的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

      有關(guān)部分概念重合,本文主要做三個方面的探討。

      第一方面,形式相似,概念相同。具體指漢語和英語存在部分字面翻譯重疊,表達的概念相同或類似。如:

      (17)a. It’s the only possiblefor our chronic trade deficit.

      b. Better quality control mightour production problems.

      (17a)中漢語用“靈丹妙藥”指解決一切問題的辦法、策略,而英語中沒有“靈丹”,但都指對策、解決方案。因此,在翻譯對等詞時可認為部分對等,即形式相似,概念相同。(17b)從名詞轉(zhuǎn)為動詞,cure 表示解決,從a-b,名詞由指具體的事物轉(zhuǎn)化為陳述行為化的能力,這個過程中,有部分指稱意義受漢語的影響,需要將漢語和英語進行組合,而陳述意義則是抽象概念的行為化。

      第二方面,形式相同,概念相似(部分相同)。具體表現(xiàn)為英語和漢語在字面翻譯時有對等詞,但所表述的概念只有部分相同。如:

      (18)a. Enrico was too good, an old, cunning. He was giving nothing away.

      b. This is the sort of proposal thatthe opposition.

      Fox指狐貍。性情狡猾,捕捉食物時總是想盡辦法,善于使用計謀;生性多疑,行動時大多先對周圍環(huán)境進行仔細觀察;生存手段狡猾;夜晚眼睛能發(fā)光,像小燈泡,在荒郊野外常常使人迷惑不解,產(chǎn)生恐懼,引人幻想。根據(jù)概念隱喻PEOPLE IS ANIMAL,狐貍的特征被映射到人身上,可以理解(18a)中所表達的抽象概念,狡猾多疑的人,嫵媚的女人,特別性感的人等。漢語中也有類似概念,通常形容人狡猾,詭計多端,一般帶有貶義,如:老狐貍,也用狐朋狗友表示品行不端的人。在這一變化中從指稱某一具體的動物,到指某一類人,隱喻將其某一特征映射到了人身上,體現(xiàn)出了隱喻作用下的陳述功能。從(18a)到(18b)將狐貍一些特有的特征,如:具有迷惑性的眼睛用來陳述“迷惑”這一動作事件,漢語中有“狐疑”的概念。此時兩種語言的概念存在相似性,形式相近,漢語概念能更好體現(xiàn)其陳述功能。也就是說,在英漢隱喻概念中,若存在部分相似概念,指稱從指具體事物到指稱具體某一特征,這一過程主要是隱喻映射作用,與此同時,特征的動詞化揭示了其陳述意義。

      第三方面,形式不同,概念相同。指漢語和英語在字面中有翻譯對等詞,但是用不同詞或詞組表述相同的概念。如:

      (19)She had theto decide what she wanted and go for it.

      (19)guts,內(nèi)臟,(尤指)腸胃。英語指勇氣,膽量,意志、決心。漢語中沒有相應概念表達,漢語通常用“膽”(gallbladder)指勇氣,如:膽量,膽大心細,膽識。又如:漢語用“虎”(tiger),表示勇猛的人,而英語用“獅子”(Lion)表達此相同概念。因此,此類名詞的指稱意義來源于兩種語言的概念系統(tǒng),并不能使用一種語言系統(tǒng)的概念來反映。

      (20)a.The treaty should strengthen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b.Many young mothers feelto the home and children.

      (21)a.A belief in freedom is often seen as theof our nation.

      b.The aim of president’s visit was to cement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20)tie,表示領(lǐng)帶。英語表示關(guān)系、紐帶、聯(lián)系,而漢語則用橋(bridge)來表達此概念。這是用不同的表達形式來指稱相同的概念,因其表達形式的不同,從而所表達的陳述意義也不同,tie指束縛、約束等。Bridge指彌合(差距),消除(分歧)等。再如(21)cement ,水泥,英語表示紐帶,與漢語橋(bridge)概念相同,但陳述的是加強、鞏固(關(guān)系、看法等)等概念。雖然二者形式不一樣,但其指稱的意義仍和概念相關(guān)聯(lián)。所以,此類詞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1)字面意義有對等詞,但指稱意義不同;2)雖用不同的詞進行表達,但所反映抽象概念相同或相似;3)指稱具體事物不同,進行轉(zhuǎn)換后陳述意義也存在差別。因此,漢語此時不能影響英語抽象概念表達,但因字面翻譯對等詞和指稱事物的不同,其陳述意義需要重新組合。

      第四方面,形式相同,概念不同。表現(xiàn)為漢語和英語在字面翻譯時有對等詞,但所表述的概念不同。如:

      (22)You are a, that’s why you won’t climb the tree.

      chicken,在翻譯中有對等詞,英語中表示雞,膽小鬼,懦夫。漢語中指守時、準時,平凡。在漢語中通常用“鼠”來表示相同概念,如膽小如鼠。那么,chicken的指稱意義也就發(fā)生了變化,這種變化除了隱喻的作用,還有文化的作用,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概念的表達也不同。Lakoff and Johnson指出,一個文化中絕大部分的基本價值觀與這個文化中由隱喻建構(gòu)的絕大多數(shù)基本概念是一致的[9]。文化傳統(tǒng)、文化實踐和不斷改變和變化的文化中蘊含著概念系統(tǒng)。Pavlenko從雙語和歷史的關(guān)系的角度提出,文化是組成概念的重要因素[34]。因此,在文化的作用下,隱喻的源域發(fā)生了變化,從而其指稱意義發(fā)生了轉(zhuǎn)向。

      (23)a.Airlines began to impose a $50on commissions for domestic flights.

      b.The interest rate has beenat 11.5 percent.

      (24)a.The photos caused awhen they were first published in Italy.

      b.Heoff to the bathroom and slammed the door behind him.

      c.She, ‘Don’t you know who I am?’

      (23)cap,帽子,漢語用來指罪名或壞的名聲、名義。如:批評應該切合實際,有內(nèi)容,不要光扣大。英語(23a)指(支出或收費的)限額,上限。(23b)指規(guī)定(收費或支出)的上限。(24)storm,暴風雨,伴有雨的狂風天氣,通常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漢語比喻規(guī)模大而氣勢猛烈的事件或現(xiàn)象,如:革命的暴風雨。(24a)中做名詞表示的概念是那些突然出現(xiàn)、似乎可能引起麻煩的劇烈、熾熱的情緒或不受人歡迎的境況,表達了一種強烈的負面情緒。(24b)和(24c)中分別表示某人以一種讓人看出其非常生氣的方式去某處和某人以一種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說話。因表達的抽象概念的差異,其指稱意義不受漢語的影響,其概念完全來自于英語,因而陳述意義也是表達英語的概念。

      (三)概念重構(gòu)時的名詞指稱陳述轉(zhuǎn)換

      概念重構(gòu)(differentiation)指母語和目標語所表達的概念完全不同,完全通過目標語來表達概念。其指稱意義不受母語的影響,母語不參與概念的表達,其指稱意義和陳述意義的轉(zhuǎn)換由名詞功能決定。如:

      (25)a.Aof suspicion is hanging over him.

      b. Her political future wasby allegations of misconduct.

      c.Make sure that personal motivation is notyour judgment.

      (26)a.We had a goodabout Steve while he was out.

      b.He was quite talkative about his wife, mostly heher.

      (25)cloud,云;云霧。(25a)(引起不愉快的)陰云,陰影。(25b)破壞(活動、事件或局面)。(25c)干擾(思考);把(某人)搞糊涂。從指稱某一物(具體概念)到指稱某一類物(抽象概念),再到陳述某一事件。(26)bitch,(侮辱性用語)壞女人;淫婦;狗婆娘。(26a)指非常難辦的事;令人極不愉快的事。(26b)指抱怨,發(fā)牢騷(尤背著某人)。在這一概念化過程中從指稱某一類人到指稱某一件事,最后則是陳述某一行為。因漢語中沒有相同概念表達,完全用英語表達概念,因此其指稱意義和陳述意義均不受漢語的影響,其間的轉(zhuǎn)換主要體現(xiàn)英語隱喻的作用。

      由上可知,在概念重組過程中,當英語和漢語概念相同時,可用母語表達概念,其指稱陳述轉(zhuǎn)換主要是隱喻的作用;當英語和漢語概念不同時,需要將英語和漢語概念進行重新組合,其指稱陳述意義受隱喻、文化和源域變化的影響;當英語中的概念和漢語概念無關(guān)聯(lián),或漢語中無對等概念時,用英語概念進行表達,其指稱陳述轉(zhuǎn)換主要是隱喻的作用。

      結(jié)語

      從概念流利的視角研究名詞指稱,是從概念層面對名詞指稱功能進行闡釋,體現(xiàn)隱喻在指稱陳述轉(zhuǎn)換中的重要作用,在轉(zhuǎn)換中名詞指稱功能逐漸喪失,其陳述功能增強。在概念重組中,指稱陳述意義主要受英漢翻譯對等概念、隱喻和文化的影響。

      [1] 張伯江.詞類活用的功能解釋[J].中國語文,1994(5):339-346.

      [2] 李宇明.非謂形容詞的詞類地位[J].中國語文,1996(1):1-9.

      [3] 史有為.從指稱—陳述與典型性看單復句及其接口[J].語言科學,2022(4):350-364.

      [4] 成軍,文旭.詞項的概念指向性——陳述與指稱的語義理據(jù)[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9(6):417-424.

      [5] 姜南.從指稱到陳述——試探古漢語“者”字結(jié)構(gòu)的消亡[J].當代語言學,2022(4):548-562.

      [6] 姚振武.指稱與陳述的兼容性與隱身問題[J].中國語文,2000(6):564-570.

      [7] 劉正光.名詞動用過程中的隱喻思維[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00(5):335-339.

      [8] 耿占春.隱喻[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

      [9]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80.

      [10] DANESI M.The role of metaphor in second language pedagogy[J].Rassegna Italiana di Linguistica Applicata1986(18):1-10.

      [11] DANESI M.Metaphorical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The neglected dimension[C]//ALATIS J E.Language Communication and Social Meaning.Washington:Georgetown University Round Table on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1992: 489-500.

      [12] DANESI M.Learning and teaching languages:The role ofconceptual fluen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a(5):3-20.

      [13] DANESI M.Vico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 Paradigm[M]New York:Peter Lang.1995b.

      [14] DANESI M.Conceptual Fluency Theory and the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s[M].New York:Nova science publishers,2017.

      [15] 束定芳,田臻.認知語言學新發(fā)展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1

      [16] K?VECSES Z.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20.

      [17] 劉正光.隱喻的認知研究—理論與實踐[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18] DANESI M.Semiotics in Language Education[M]Berlin:Mouton deGruyter,2000.

      [19] GOATLY A .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 M].New York:Routledge,1997.

      [20]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Volume 1: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M].Cambridge:The MIT Press,2000.

      [21] K?VECSES Z.Metaphor:A Practical Introduc- tion[M].Oxford:OUP,2002.

      [22] 彭月華,劉正光.名詞動用研究中的幾個問題[J].外語學刊,2007(6):40-45.

      [23] 劉正光,張紫煙,孫玉慧.識解、時間維度與英語一般現(xiàn)在時的指稱和陳述功能[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22(4):483-495.

      [24] 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M].Stanford,C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25] LANGACKER R.Essentials of Cognitive Grammar [M]. Oxford:OUP,2013.

      [26] DAVID L.Competing Discourses:Perspective and Ideology in Language[M].New York:Longman Publishing House,1992.

      [27] DANESI M.Vico,Metaphor,and the Origin of Language[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3.

      [28] 王牧群,朱衛(wèi)紅.二語教學中概念流利理論的發(fā)展[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2(6):40-43.

      [29] PAVLENKO A.New approaches to concepts in bilingual memory[J].Bilingualism:Language and Cognition,1999(3):209-230.

      [30] PAVLENKO A.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bilingual lexicon and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learning[C]// PAVLENKO A.The Bilingual Mental Lexicons: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es. 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9.

      [31] CHARTERIS-BLACK J.Speaking with forked tongue:a comparative study of metaphor and metonymy in English and Malay phraseology[J].Metaphor and symbol,2003 (4):289-310.

      [32] JARVIS S.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conceptual transfer[J].VLAL,Vigo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7(4):43-72.

      [33] 徐知媛.中國英語學習者隱喻理解研究[D].杭州:浙江大學,2013.

      [34] PAVLENKO A.SLA and a culturation:conceptual transfer in L2 learners’ naratives[A].Paper presented at AAAL,Seatle,WA,1998:1-19.

      Study on the referential and assertive shifting of nou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fluency theory

      SHI Zhuoting1,2,LIU Zhengguang2

      (1.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128,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onceptual fluency theory, examines the referential and assertive shifting of nouns. Becaus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operation, the referential function of English nouns is shifting to assertive func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Chinese language conceptual system in the conceptual process, such as conception construction and conception reorganization, etc. i.e, the noun is from referring to a specific thing to asserting abstract conception, a specific event, or an imaginal and vivid situation.

      noun referential/assertive; conceptual fluency; conceptual metaphor

      H314

      A

      1009–2013(2023)01–0101–08

      10.13331/j.cnki.jhau(ss).2023.01.012

      2022-11-13

      湖南省教育廳資助科研項目(18B121);湖南省社科基金外語科研聯(lián)合項目(21WLH15);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HNJG-2021-0499)

      施卓廷(1983—),女,湖南漢壽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認知語言學。

      責任編輯:黃燕妮

      猜你喜歡
      陳述隱喻漢語
      虛假陳述重大性
      學漢語
      金橋(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輕輕松松聊漢語 后海
      金橋(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成長是主動選擇并負責:《擺渡人》中的隱喻給我們的啟示
      文苑(2020年6期)2020-06-22 08:42:04
      《活的隱喻》
      民俗研究(2020年2期)2020-02-28 09:18:34
      陳述劉
      心聲歌刊(2018年4期)2018-09-26 06:54:14
      追劇宅女教漢語
      漢語不能成為“亂燉”
      華人時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蘇東坡·和陳述古拒霜花》
      中華詩詞(2017年9期)2017-04-18 14:04:38
      對《象的失蹤》中隱喻的解讀
      劍南文學(2015年1期)2015-02-28 01:15:08
      昌宁县| 台东市| 新乡县| 股票| 时尚| 洪江市| 台南市| 盐亭县| 淮南市| 巍山| 皮山县| 黄梅县| 富蕴县| 柳州市| 隆回县| 广州市| 神木县| 罗甸县| 寿光市| 鄄城县| 昌都县| 青浦区| 土默特左旗| 南宫市| 本溪市| 东城区| 西吉县| 西充县| 滦南县| 荥阳市| 北海市| 邳州市| 开鲁县| 明星| 南召县| 清苑县| 龙陵县| 文安县| 行唐县| 锡林郭勒盟| 鹤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