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全忠
她的父母與眾不同,堅持不給她報興趣班、請家教,哪怕是她最喜歡的畫畫也是如此
2022年12月初,在上海西岸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九屆上海國際童書展現(xiàn)場,《我給名著畫插圖》作者、少女作家劉天韻與讀者分享了她的創(chuàng)作心得與成長感悟。在她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從未給她報過課外班,沒給她請過家教,而是引導她廣泛閱讀。憑借一支畫筆、一手好文筆,她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成長路。
“手一旦學會畫畫的技巧,腦子就動得慢了。你先練更重要的眼和腦吧,長大了再學技巧,不要著急?!?/p>
劉天韻初中時代是在北大附中度過的,周圍全是“雞娃”的家長,傳說中的“海淀媽媽群”就誕生在這里——媽媽們在孩子身上投入巨大財力與精力,只為讓孩子成為“牛娃”。有的孩子3歲能背百首古詩,7歲鋼琴過8級,甚至學完了高中英語。
可劉天韻的父母與眾不同,堅持不給她報興趣班、請家教,哪怕是她最喜歡的畫畫也是如此。媽媽對她說:“手一旦學會畫畫的技巧,腦子就動得慢了。你先練更重要的眼和腦吧,長大了再學技巧,不要著急?!?/p>
但父母非常注重閱讀,從劉天韻上小學一年級開始,爸爸劉昕就陸續(xù)為她買了上千冊書。這些書,都是劉昕精心挑選出來適合孩子閱讀的。當其他同學忙于上各種課外班時,劉天韻獨自在家讀書、畫畫、做夢。一開始她是被迫閱讀,后來慢慢地體會到了讀書的樂趣,和故事中的人物有了同后來呼吸共命運的感覺,開始自主閱讀。讀到《外婆的道歉信》一書時,她寫了這樣一段閱讀體會:“每當我的視線與書上的文字相遇,我的心就開始怦怦跳,仿佛與作者筆下的一切都發(fā)生了電磁感應?!?/p>
為了讓女兒練“眼和腦”,父母帶劉天韻看電影、演出、畫展、建筑和不同的風景。每次假期旅行,一家人最重要的日程是逛美術館和博物館。劉天韻如饑似渴地從眾多藝術家的作品中吸取著營養(yǎng)。
到上初中時,劉天韻已經(jīng)閱讀了大量名著,《基督山伯爵》《追風箏的人》《蘇菲的世界》……這些貼近青少年心理的文化養(yǎng)料不斷豐盈劉天韻,并激發(fā)了她自我思考與輸出的意愿。
在即將邁入初三的一天,劉天韻和父母聊起最近看的書,突然冒出一個想法:為自己喜歡的名著畫插圖。她說:“因為很多書中的插圖并不是我腦海里的樣子,我想把我腦海里的那個世界畫出來,把我認為的美表達出來。而且,我總聽有人說不知道讀什么書好,我想給大家分享一個自己喜歡的書單,并為這些書畫插圖?!?/p>
劉昕暗自計算了一下:如果給每個年級的孩子推薦2~3本書,那么一到九年級大約要選25本書;每本書畫3幅插圖,一共要畫75幅插圖。女兒雖然信心滿滿地計劃每天畫一幅,3個月能畫完,想實現(xiàn)卻并非易事。首先,要從她閱讀過的幾百本書中選出25本就很難,就好比規(guī)定的發(fā)言時間只有30秒,要說的話卻有一大堆。其次,要給每本書畫插圖、寫手記,每本書都得重讀一兩遍吧?篇幅不算很長的,要花兩三天時間,而像《基督山伯爵》這樣的大部頭,至少得花半個月。讀完25本書就是一個大工程。
盡管面臨中考,初三是最緊張的沖刺階段,但劉昕夫婦不想打擊女兒的積極性,鼓勵她大膽去追夢。在他們看來,畫插圖這種獨特的精神探索,對孩子的成長可能比考試更有促進作用。
閱讀是人一輩子的底層能力,應該用什么方式去閱讀和思考,女兒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真正的創(chuàng)作動機都是自發(fā)的,是自我內心的強烈表達。在選書的過程中,父母并未干涉,完全尊重劉天韻的意見。劉天韻決定,選一些非經(jīng)典名著,這些作品雖然不被大多數(shù)家長所知,但都有自己的實力。比如《蠅王》,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英國作家戈爾丁最有影響力的代表作;《永恒的終結》,作者阿西莫夫是科幻小說界巨匠,多次獲得科幻界最高獎雨果獎;《金昆蟲在黃昏飛起》,作者榮獲兒童文學界諾貝爾獎—國際安徒生獎;《你想活出怎樣的人生》,入選日本小學教科書;等等。作者的地域分布廣泛,作品題材豐富,涉及成長、校園、科幻、懸疑、親情、哲學等。
書選好后,每本書選哪些場景畫插圖,對劉天韻來說又是一個難題。她重讀這些書時,遇到好情節(jié)會折頁記下來,結果讀完發(fā)現(xiàn)折了幾十頁。也有的書,看完感到驚艷,可就是選不出適合畫的場景……
艱難選好了場景,她又經(jīng)常因為不清楚細節(jié)怎么畫而無從下手。角色的發(fā)色、眼睛的顏色和服飾,書里提到過嗎?有時候,她按自己的想象給角色畫了紅頭發(fā),后來卻發(fā)現(xiàn)作者明確寫了這個人物是棕發(fā),只好推倒重來。此時,她特別后悔平時積累太少,知識不夠用。比如《偷莎士比亞的賊》里有個情節(jié),男主人公在觀眾席上速記莎士比亞的臺詞,劉天韻拿不準他用的是炭筆還是鵝毛筆,只好上網(wǎng)查詢這兩種筆是什么時間發(fā)明的。
最后一道難關,是寫手記。按劉天韻最初的設想,要給每本書寫一段兩三百字的簡介。但后來她發(fā)現(xiàn),她想要分享的內容并非簡介,而是她的個人見解,有溫度,有細節(jié)。她改變了計劃,打算寫到七八百字,有靈感的話不妨寫到1000字。
大多數(shù)手記,是劉天韻在中考備戰(zhàn)最緊張的時候撰寫的——當別人刷題的時候,她在琢磨怎么吃透一本書,用短短幾百字表達自己對它最真實的想法。有的書真的很棒,但就是沒法用語言描述它好在哪兒;有的書亮點又太多,每一個都不想舍棄。幸運的是,反反復復、糾糾結結,讓劉天韻漸漸學會了取舍。
當看到70多幅插圖放在一起時,劉天韻終于嘗到了痛苦后的甜蜜。而且,她再回過頭來看原書的那些插圖,突然明白每一幅圖其實都有自己的味道。
劉天韻的每一張插圖,父母都是第一觀眾。對于女兒對名著的體悟,劉昕有時感到驚訝,比如她在《威斯汀游戲》的手記里總結道:“閱讀這本書就像在與作者下一盤棋,讀者用自己的思維一步一步與作者較量,直到最后一刻,才知道自己早已落入作者的圈套。”在《周末圖書館》手記中,她則這樣寫道:“主人公道格被畫治愈了一生。他當時的生活就像只剩最后一格電的手機—奄奄一息,但又等待著注入電能重獲生機?!边@不是匍匐于名著腳下的無條件崇拜與認同,而是更傾向于和作者平等地交流或博弈。女兒不拘泥于讀后感式的陳述與抒情,而是有足夠的能力呈現(xiàn)自己的思想;不滿足于對名著的閱讀和吸收,而是更側重于強化自我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與主觀表達。閱讀是人一輩子的底層能力,應該用什么方式去閱讀和思考,女兒找到了自己的方式。
“把天韻的畫整理出書吧!”沒想到現(xiàn)在這句美好的鼓勵成真了
媽媽常在微信朋友圈曬劉天韻的畫,總有朋友慫恿:“把天韻的畫整理出書吧!”沒想到現(xiàn)在這句美好的鼓勵成真了。劉天韻遇到了有慧眼的編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決定出版這本書。
更讓父母欣慰的是,劉天韻的中考作文得了滿分。她不僅沒有因為出書而影響功課,還考取了自己心儀的高中。她說:“這也有書稿創(chuàng)作的功勞在里面?!?/p>
《我給名著畫插圖》在2022年出版后,多位名家大咖給予贊賞。北京市海淀區(qū)學科帶頭人、北大附中資深語文老師朱娜讀完后表示:“天韻確實獨具慧眼,25部名著,每部都是一座寶藏。在《窗邊的小豆豆》《我們是壞小孩》與《小婦人》中理解自由、尊重;在《贊美改變你》與《芒果貓》中學習包容不同,學習改變,成為更好的自己;讀《半個魔法》,領悟到‘延遲滿足’的意義,懂得自律、不貪婪;讀《貓武士》,認識到了真實世界的復雜、真實人性的多面;在《時代廣場的蟋蟀》中尋找最純粹快樂的初心;讀《追風箏的人》,理解了愧疚、掙扎、堅韌與救贖?!?/p>
2022年11月19日,著名教育專家、知心姐姐盧勤讀完《我給名著畫插圖》后,給素不相識的劉天韻寫了一封熱情洋溢的信:“我一口氣讀了你的書《我給名著畫插圖》,內心無比激動,我被震撼到了!我簡直不敢相信這樣美的文字和圖畫出自一位15歲少女之手!讀你的書,就好像踏上美的旅途,讓我癡迷!正如你自己所說的‘用清澈純真的眼睛看待世界,才能找到不一般的事物并發(fā)現(xiàn)事情背后的秘密’。你的插圖獨具特色,每一張都給人一種美的享受!你用不同的畫法,表達了你對名著獨特的理解,給人以啟迪,給人以聯(lián)想,使人更想去閱讀這本書!”
在“海淀媽媽群”營造的“雞娃”氛圍里,劉天韻及其父母沒有隨波逐流,而是另辟蹊徑走出了一條興趣與學習兩不誤的獨特道路。目前,閱讀名著仍然是劉天韻最重要的功課,她還想繼續(xù)為中國的名著畫插圖。因為這一份書單暫時只包含了外國名著,但在劉天韻的個人閱讀中,中國名著經(jīng)典也讓她受益良多,深深影響著她的表達和審美。
【編輯:馮士軍】